APP下载

没有距离(外二篇)

2018-01-24李玉林

慈善 2018年3期
关键词:苞米灾民小屋

文/李玉林

一间简陋、徒有四壁的小泥屋里,一位颇有风度的老者自然而亲切地坐在炕沿上,他头戴太阳帽,身着白色短袖衫,正微笑着为这小屋的主人,一位身着黑底白道短袖衫,皮肤黝黑、神态憨厚的中年汉子点烟。

那是1999年的盛夏,吉林西北部一个异常干旱的夏天,一个贫困村庄的农户家里。

我看到了那火的光亮,能体味到他们心中的感受,也似乎感到了酷暑中的一股清凉。

点烟的老者名叫陆焕生,是中华慈善总会的副会长、天津市慈善协会会长、《慈善》杂志社社长,一个曾在大学教书的教授、水利专家,担任过天津市副市长的知识分子。

陆焕生走进这间小屋后,一边自然亲切、像老相识那样和小屋的主人唠着家常,一边就要坐到屋的土炕上。看到这情景,主人忙不迭地拿来一床干净的小被铺在已经有了缺口的炕沿上,可老者随手把小被拿开,就坐在那光板的土炕上了。

陆焕生是受时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的委托来这个贫困村庄赈灾的。那一年,那里两度遭灾,村民的口粮都要断了。陆焕生和慈善总会负责救灾的同志,带着100万元的善款,带着来自民间的关爱,到那里慰问灾民。这100万元全部买了村民眼巴巴盼着的口粮。这100万元不是小数目了,能买很多粮食,可分到每家的却只有一袋苞米。

灾民多啊!

这一袋苞米,在富裕的都市,如果随意丢在路边,兴许都没有人拣拾。可在那里却是一家人渡过难关的希望,是他们宝贵生命的动力。

这苞米是大家捐的。普天之下,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在关心着遭灾的,还处在艰难境地的百姓、同胞,不断向他们伸出自己有力的援手。

陆焕生就是代表那些好心人到那里去的。他把自己带着的烟拿给老乡并为其点燃的举动一下拉近了他和那里灾民的距离。他微笑着,那个农民也笑着,因为他们都沉浸在人间的温情中,都对克服眼前的困难充满了信心。

慈善把人与人的关系拉近了,很近,很近,无论他们相距多么遥远。

…………

当陆焕生拿着拐杖,从那间低矮、简陋的小屋里走出时,他想的是什么?

他眼前是一片光秃秃的干裂的土地,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他清楚地知道,那里的百姓当然更清晰地记着,以前,没有多久的以前,那里还是一片青绿的草场。一望无垠的草场。而现在,满目都是急剧盐碱化了的土地。如果不是这样,如果草地还在,天能这样干旱,雨能吝啬地不肯光顾这片土地吗?

他又看到了那些已经没有什么草可啃的稀稀落落的羊群,看到了那瘦得皮包着骨头的家犬,看到那些对生活充满着渴望的乡亲。

他的心沉甸甸的,一种酸楚的有些复杂的一时难以表述的感觉不住地涌上心头。他是学水利的,一个有成就的水利专家,可水,他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水,此刻却离他那样遥远。

他还能做些什么呢?慈善为使人们远离贫困与灾难,还能做些意义更深更远的事情吗?

天太热了,和陆焕生同去的一些人一直站在小屋旁的阴凉里。他们乘坐的汽车却不得不裸露在炙烈的阳光下,那里面已经是一个蒸笼了。

离开那里时,陆焕生一直透过车窗看那片让人心酸,让人思考,让人难以平静的土地。

在往后的许多时间里,他常常会想到那里,常常和人们说起那里。

这是因为,他和那里没有距离。

心中的自由

谁能会想到,这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由呢?

我曾在远处拍摄过一张陆焕生在书店看书、找书的照片。那是2001年秋天,我在上海的一家书店无意中拍到的。是陆焕生在书籍面前独特的神态和气质吸引了我,让我忍不住按动了相机的快门。在书店时,他的神情是那么专注。那时,他的全部思绪都沉浸在书中、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了。

陆焕生爱读书,书是伴随了他一生的好朋友。陆焕生担任天津市慈善协会会长以后,我随他去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地,他总是想着要到书店看一看。总要买几本或好多本他看中的好书。尽管书在旅途中总是显得特别沉重。

因为爱看书,因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因为能写文章能写书,陆焕生在人生旅途的豆蔻年华,在那是非颠倒的年代,被无端地定为“右派”,也因此失去了包括“看书”在内的许多常人都有的权利。那时候,革命的“左派”会随时把他看的书,特别是他需要他喜欢的技术书夺去烧掉。他这段缺少自由的日子竟延续了22个年头。这其中几年里他和他的妻子、他的一双儿女还被赶到甘肃的一个偏僻而又穷困的山沟里。在那里,由于他能用自己的知识为百姓解决许多生产上很难解决的问题,从而得到了当地人民的信任,并经常有机会到西安这样的城市为当地的生产发展办一些他能办到的事情。到西安的时候,他总是要到图书馆看书、查资料。那时的图书馆里,常常就只有他一个人在看书。图书管理员——一个孤独的老人,看到他在书堆里如饥似渴的样子,对他说:“喜欢这些书你就拿去吧,拿多少都行。”他有点吃惊,说:“我能借几本就高兴极了。我没有借书证,我给您写借条,看完后我一定想法还回来。”管理员说:“这些书本来领导要求销毁、要求扔掉的……”他马上说:“千万不能!”管理员笑了,他也笑了。

就是在那他被剥夺了许多自由的日子里,他不但看了许多的书,还编写了五百多万字的学术著作,其中包括我国第一部水利专业的德汉字典。

造就成功与社会进步的自由实际上在人的心中,在人们不败的信念中。爱书的陆焕生心中就有这样的自由。这种自由使他在黑暗中能看到阳光;在泥潭中能施展身手。

他就有这种学问

我记得这样一个鲜活的画面:

在天津社区一个普通百姓的家里,陆焕生和那个盘腿坐在床上的主人手拉着手,面对着面,有说有笑。

陆焕生在说什么?我记不得了,但我看到那位主人分明特别爱听他的话。他听他说话时一直笑着,笑得很自然、很幸福!

那位盘腿而坐的小屋主人是一个腿有严重残疾的人,自己不能站立行走,生活有许多困难。陆焕生去看望他,给他带去了米、面、油还有过年过日子的钱。

哦,对了。那是2003年年根儿的时候,一个特别寒冷的早晨。每年这时候,陆焕生都要带领慈善会的同志们到那些困难很大的家庭中去,给他们带去物质的帮助,带去温暖,带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很快就能传染给他们的轻松、乐观的情绪。

我的脑海里,还定格了这样一个画面:

大约是2004年夏天。地点是一个遭灾的偏僻乡村的慈善发放现场。记忆的底片里面陆焕生只是有一个背影,但能看出来他挑着大拇指与当地一个灾民正说得热闹。从那农民注视着他的神情就可以看出,那位农民很爱听他说话。从那农民的脸上,也能感觉到陆焕生此时的表情、感情、心情。

一个领导,一个为社会为时代造福的知识分子,能让普通百姓听懂自己的话,爱听自己的讲话,这也是一种学问,一种不同寻常的学问。因为这种学问一定要融入对他人、对社会真挚的情感、责任感,一定不是做作的空话、大话,不是为了表现、标榜自己,这样才能敲开对方的心灵之门。

陆焕生这样的人就有这种学问。慈善会系统许多领导都有这样真正的学问。

猜你喜欢

苞米灾民小屋
春天的小屋
波比建小屋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难忘当年的大饼子
山中小屋
十月
乡下“啃青”
我的苞米情结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