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2018-01-24千红
千 红
歌者演唱一首声乐作品,呈现给听众的应该是他对于作品的理解,这些理解包括作品所要传达的意境、情绪、思想和诉求,我们称之为作品的内容。同时,这些理解也包括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时代背景、语言,我们称之为作品的风格。
如果一个歌者不了解作品而随意演绎作品的内容,肯定是不被允许的,例如把欢乐的情绪演绎成忧郁的情绪等。但是对于作品风格的把握往往容易被忽略,例如一首巴洛克时期的作品,大多数人演唱起来和现在的作品没有多大的差异。
一首声乐作品的风格体现在诸多方面:乐谱标记(Notation)、曲谱和版本(Scores and Edition)、和声(Thoroughbass)、织体(Texture)、伴奏器乐(Accompaniment Instruments)、音高(Pitch)、颤音(Vibrato)、节拍(Tempo)、历史发音(Historical Pronunciation)或正音(Diction)等。我们演唱任何一首作品前应该详细分析这首作品风格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按照声乐作品和艺术歌曲的大致分类,从声音类型(Voice Type)、音域(Voice Registers)、装饰音(Ornamentation)等因素对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分析。
声乐作品的风格按照时期分类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早期和晚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早期和当代艺术歌曲。
16世纪后半叶,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兴起,17世纪步入全盛期,18世纪逐渐衰落。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旋律富有表现力,追求的是宏大的规模,雄伟、庄重、辉煌的效果,主要表现形式为通奏低音。
巴洛克早期作品的曲谱还比较简略,甚至只有音乐主干。这个时期,高音是最流行的,女歌手开始受到欢迎,甚至在女性不能出现的教堂里出现了阉人歌手。音域的扩展,对于不同音域的把握和恰当运用成为当时对于歌手的要求。我们在演唱巴洛克早期作品的时候,一个典型的特点是需要把握当时普遍认为胸声(Voce di Petto)是自然的声音(Natural Voice),反之头声(Head Voice)被认为是假的声音(Feigned Voice)。当时的主流,例如歌唱家卡契尼(Giulio Caccini),则是鼓励歌手多使用自然声,避免使用假声。
巴洛克早期音乐中装饰音的特点是平缓而分散,不影响整体的节奏,同时长时值的音符被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全音符或者二分音符被分成一连串的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甚至三十二分音符。
巴洛克晚期指的是18世纪上半叶,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大利歌剧对于欧洲歌唱的深远影响——歌唱开始加入绚烂的作秀式的表演成分。例如17世纪开始,开始出现了以“ABA”模式重复的三段式咏叹调,称为返始咏叹调(Da Capo Aria)。无论在歌剧还是清唱剧中,这种返始咏叹调成为歌手和作曲家展示技巧的必要部分。这个时期的装饰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倚音和颤音、前序咏叹调的变奏、慢拍部分的节奏重组、华彩部分。
巴洛克声乐艺术大概在18世纪初期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古典声乐艺术的辉煌时期开始了,普遍认为古典主义音乐时代是由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开启的。关于古典主义音乐艺术开始的时间有几种不同说法,不过大致开始时间是在1750年前后。查尔斯·罗森在他的著作《古典音乐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中指出:“1750年作为巴洛克音乐时代的结束,1775年是古典音乐时代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个转折时期,巴洛克时期的艺术依然影响了当时的声乐艺术。但是社会已经在改变,受法国和美国大革命的影响,音乐演出从依赖资助的形式逐渐演变到公开售票的形式,这就需要更大的场地和设施。由于更多音乐爱好者的出现,音乐出版物获得快速发展,并有效架起了表演者和作曲家之间联系的桥梁。这些变化迅速改变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例如乐谱变得越来越完善和丰富,表演者随意添加装饰音的现象已经成为过去。
在古典主义音乐时期,阉人歌手逐渐退出舞台,更多的女高音和女中音出现在歌剧或音乐会中。这个时期,男高音越来越受欢迎。在歌剧发展史上,男高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一男主角多为男高音歌唱家扮演。男高音又分为戏剧男高音和轻型抒情男高音等。瓦格纳歌剧中称戏剧男高音为英雄男高音,即便抒情角色也要有更多的英雄性和戏剧性的表现,将音乐推向高潮。轻型抒情男高音的音域与花腔女高音相似,声音明亮、轻巧,并善于演唱装饰性的华丽旋律甚至花腔唱法,主要以演唱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莫扎特等作曲家的歌剧作品为主。
古典主义时期还没有专门区分出男中音歌手,所以男中音声部都是由男高音歌手完成,这个时期的男高音还是通过使用胸声混入到头声里以达到更低的音域。当时的一些歌曲标注的高音部分对于很多现在的男高音歌手而言不一定能得心应手,因为这些所谓的高音现在已经可以归为男中音的音域范围。一般,男高音用胸声完成男中音的低音区域,用头声完成男中音的高音部分。当时的低音只用于滑稽和喜剧的表演需要。
而女高音则在古典主义时期越来越受欢迎,更多的作曲家为女高音谱写了大量的声乐作品。
古典主义时期,装饰音也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装饰音,使乐曲变得优美连贯;另一部分是与乐曲本身无关或者关系不大的炫技部分。在整个18世纪,歌手为了显示他们的天赋或才能,热衷于在声乐作品中添加装饰音和华彩片段。大多数情况下,作曲家乐于歌手这样去做,但是歌手的这种再创作有时候会超出作曲家所希望的范围,甚至扭曲了作品的本意。当时的很多文章也批评了这样的做法。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情况在不同地域间也有一些差别,意大利作品大多使用一些精巧的、节奏灵活的装饰音,而德国作品更倾向于使用严谨的、特定的装饰音。
对于现在的歌手而言,演唱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在忠于作曲家本意和歌手炫技成分之间确实需要找到一个平衡。这个问题一直从当时留存至今。
浪漫主义时期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产生于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比较保守的德国,而现在看来的浪漫之国——法国,却是最后才兴起浪漫主义。除了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以外,“浪漫主义”这个词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尽相同。准确来说,那个时期称为“唯美主义时期”似乎更加合适。
19世纪早期,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大众对于音乐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更大的音乐体系。除了硬件设施外,还包括作曲家、歌手、音乐作品及音乐类的出版物。当时,在意大利声乐界产生了一种现象或者一个词叫“Bel canto”,这个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很多争议。有人说它表示的是声乐技巧,有人说它代表了一种优美的曲调形式,也有人说它就是罗西尼创作的绚丽的音乐形式。直到1858年,罗西尼本人表示了他的看法,“Bel canto”就是歌手使用自然的美丽的声音,混合各个音域从低音到高音以一个均匀、平和的音色歌唱出来,经过勤奋的训练将华丽的音乐轻松地用声音释放出来,并且对风格的掌握是从听最好的意大利歌者演唱中学习到的。
19世纪早期的德国,中产阶级对于诗歌和艺术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浪漫主义在各个领域兴起——文学、艺术、音乐乃至科学、政治。浪漫主义思潮在寻求把这些元素结合到一起。“Lied”(艺术歌曲)恰巧满足了这一愿望,它结合了音乐、诗歌、艺术、文学、自然范畴和个人对于世界的追求。当时的作曲家确实也是因为各种原因来写作“Lied”,有人是因为特定的人物,有人是因为环境和心情,有人就是因为被诗歌所打动。那个时期,大师辈出,包括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雨果·沃尔夫、理查·施特劳斯、路易斯·施波尔、李斯特、瓦格纳等。
艺术歌曲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德国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意大利艺术歌曲、俄罗斯艺术歌曲、英语艺术歌曲,其他语言艺术歌曲(尤其是中国艺术歌曲)。
法国的艺术歌曲被称为“Mélodie”,产生于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中期)。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浪漫主义时期在法国的出现比在德国和意大利要晚二十到三十年。19世纪30年代,舒伯特的“Lied”第一次出版法语译本,法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阿道夫·努里(Adolphe Nourrit)演唱了里面的曲目。紧接着,李斯特的作品也被翻译成法语。这些歌曲迅速在法国流行,并带动了当时法国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创作浪潮的崛起。
浪漫主义时期的欧洲,音乐作品创作和歌唱市场越来越成熟,更多的作品通过乐谱的形式被出版发行并推向市场。此时,作曲家在谱曲的时候添加了更多的装饰音,以避免被歌手随意添加。有记载,罗西尼在听最后一位伟大的阉人歌手维拉迪(Giovanni Battista Velluti)演唱《奥勒利安在帕米拉》(Aureliano in Palmira)的时候,因为演唱中添加了太多的装饰音,作曲家本人都没有听出来是自己写的旋律。在那个时期,过度炫技是不被允许的,但是作曲家还是鼓励有才华的歌手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添加装饰音的。与此相反,德国的作曲家则普遍反对歌手添加装饰音。
19世纪,法国作曲家的作品的发表大多通过出版的方式(单独曲谱或者发表在刊物上),这也给作曲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现存的同一首法语艺术歌曲版本非常之多,而且差别很大,这给现在的歌手选择乐谱造成很大的困难,很多歌曲我们甚至搞不清作曲者是想这个歌曲以固定的旋律出现还是可以任意填充或者组合。有别于意大利艺术歌曲,法国艺术歌曲对于装饰音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有些人反对使用意大利式装饰音,有些人则认为意大利式装饰音也适用于法语艺术歌曲。所以,在浪漫主义时期,法国艺术歌曲中的一些抒情的、轻柔的歌曲使用了一些装饰音,而一些伤感的、低沉的歌曲则很少使用装饰音。
这个时期的欧洲,尤其是在意大利,作曲家比以前更多地使用倚音。大多数作曲家在创作中,倚音依然以小的音节出现,用来表示一些强调或者前后的转折。在舒伯特的歌曲中,倚音的表现方式则不同,经常出现在两个重复的音节前后,并且没有重音。
法国艺术歌曲最初受德国的启蒙,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两国的艺术歌曲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可能与法国的文化特点有极大的关系。美国作曲家耐德·罗勒姆(Ned Rorem)评论道:“我经常说若以美学的观点将全球的音乐分成两类,可区分成法国式和德国式。红色、阳光、奢华是德国式;而蓝色、阴柔、简约是法国式。如果上述为真的话,我将自己归类为法国式。法国式的音乐有着深度的肤浅,好比阳光洒在孩童的脸颊上,刹那间印出的形象看似浅薄,但是在官能上却又深刻。德国的音乐看似深奥,探索得很深,但是很狭隘,如同管弦乐曲之厚重,实际上总是重复同一声部,并且被过度分析。”
俄罗斯的艺术歌曲一般被称为浪漫曲。“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生于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巴拉基列夫小组”作曲家群体、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音乐家创作了形式多变、内容充实的浪漫曲。但是在整个19世纪,尤其是在浪漫主义初期,俄罗斯还处于农业时代,大部分人口仍是农民,和德国、法国等国中产阶级兴起有很大差距。所以俄罗斯艺术歌曲真正崛起是在浪漫主义晚期、现实主义初期。1917年的“大革命”和紧接着的三年内战给俄罗斯音乐艺术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大部分音乐家因为出生于资本主义家庭而逃离俄罗斯,他们的资产也被没收。因为食物等物资的短缺,尽管剧院还开着,却只有很少人去看。音乐学院的学生被要求去给红军部队、工厂工人演出以鼓舞人心。1928年,随着“文化革命”的影响和苏维埃无产阶级音乐协会的成立,当时政府进一步要求所有音乐均要以讴歌苏维埃为主。所以,整个俄罗斯的艺术歌曲辉煌时期就是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这一小段时间。
俄罗斯浪漫曲多借鉴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旋律,多以优美而舒缓的大线条为旋律主线,节拍自由,大小调式频繁交替,感情细腻而忧伤。
相对于俄罗斯的艺术歌曲发展的坎坷道路,尽管美国艺术歌曲起步很晚,却发展得一帆风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这也吸引了欧洲的艺术家们纷纷前往美国演出,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艺术歌曲的发展。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中产阶级和城市人口迅速崛起,形成了巨大的音乐市场。同时,伴随着本土诗歌的日渐成熟,美国艺术歌曲开始茁壮成长,作曲家群星灿烂,例如查尔斯·艾维斯(Charles Ives),塞缪尔·巴博(Samuel Barber),艾伦·柯普兰(Aaron Copland),多米尼克·阿尔真多(Dominick Argento),奈德·罗勒姆(Ned Rorem),等等。
美国艺术歌曲初期受欧洲(尤其是德国、法国)的影响,后来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风格,率真、质朴、风趣、幽默,题材包括宗教、爱情、大自然等。演唱美国艺术歌曲的英文读音要特别注意诗歌的出处和年代。如果是英国、古爱尔兰的诗作,则需要使用英式英语的读音规则,例如很多有“r”的字母需要做像意大利语中的弹舌处理。还有很多美国作曲家在以英国诗歌创作的作品中谱写了大量的装饰音,这主要是根据古英格兰、爱尔兰民族乐器的声音特点转译成人声及钢琴以复原古时乐器所表达的各种各样的装饰音。例如塞缪尔·巴博的经典套曲《隐士之歌》中就大量选用装饰音,包括倚音和滑音去表现和还原爱尔兰竖琴和风笛的声音特点。
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一直没有脱离学院的范畴,艺术歌曲的传播基本形式就是艺术院校的创作和传播。在此过程中,我国音乐家不仅依靠自身努力,也将西方的创作手法把与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相结合,创作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例如萧友梅的《问》,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黄自的《花非花》《春思曲》《玫瑰三愿》,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歌曲的风格因时代影响,旋律表达内敛,严格控制装饰音和滑音的花哨处理,并且很多字需要按古汉语的发音去读。汉语的读音与其他国家的语音不同,因为有四个音调,作曲家创作时要考虑旋律音根据字本身的音调去模仿创作,尽可能不扭曲字的音韵,并且歌者在演唱中也要将字的音调搭配旋律,清晰、准确地将音韵演绎出来,以便观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理解歌词的意思。
中国当代艺术歌曲越来越多姿多彩,代表作曲家有郑秋枫、施光南、尚德义、谷建芬、士心、徐沛东、陆在易、王志信等。他们的创作风格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大量民族地域风格的歌曲层出不穷,例如《我爱你,中国》《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牧笛》《那就是我》等,这些璀璨的艺术歌曲作品开启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多元化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