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昆明记忆
——大鼓楼话旧

2018-01-24陈学明

云南档案 2018年7期
关键词:灵光鼓楼

■陈学明

(上接第6期第35页)

古时大鼓楼外,属郊野地界。我省已故地方文史专家李瑞先生 (1928-2006),自幼居住在灵光街,他在题为“盘龙区话旧”的文章里写道:早年大鼓楼“楼下有栅门,每晚二更天即关闭。过去昆明城厢多此类阁楼和栅子,每晚皆关闭,用以防盗贼及野兽。盖早前野物如豹子、豺狼等,夜间近郊即有若不设栅栏,可窜至街头伤及人畜。笔者幼时犹见关栅子之举。”大鼓楼厅堂设置大供桌,供奉玉皇、斗母、天尊神灵。众多香客顺着东侧木梯登临楼堂,肃穆的大堂内,香炉铭鼎依次排列。祭拜人流纷至沓来,香火终日缭绕,人们虔诚求神赐福,祈望年年岁岁,国泰民安,家园繁荣。据李瑞先生回忆,大鼓楼上曾经置有“铜铸道教神像十余尊,每尊高约70公分。抗战时日机轰炸昆明频繁,当地士绅决定将铜像交由我父亲带往金殿疏散处保管。另外还有小东门外洞经会之打击乐器和一套滇剧锣鼓。由于我家在金殿租住的房子较小,便将这些东西另租隔壁一间耳楼堆放,不料那家失火,房屋化为灰烬,所有寄存物也成为一堆废铜。”有几位老前辈曾看见过这些铜铸道教神像,称赞造型儒雅,工艺精致,引人观瞻。至于这些神像究竟何时、由何人打造,已不得而知。

抗战前夕1934年,省城首条环城马路建成通车。这条道路之北段(老环城北路),起自穿心鼓楼,至茭瓜塘畔(今云南军区大门口),婉而折向西面,恰好从大鼓楼北横穿而过,由螃蟹桥跨越盘龙江,经一窝羊、乌龟碑、商山寺、三分寺等地,通往西站。此前漫长的年代里,大鼓楼下的青色石板道上,只见叮叮当当、悠缓而过的马帮,还有嘎吱嘎吱作响的牛车、马车……而今楼傍大道上,汽车隆隆,喇叭阵阵,不时与马匹嘶鸣声,清脆的马蹄声、铃声相互交织。

“七·七”事变后,昆明成为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战略重镇和交通枢纽,国民政府在昆滇加紧构筑对外对内大通道。1938年12月25日,隆冬时节的一个早晨,“滇缅叙昆铁路联合开工典礼”,在大鼓楼外火车北站(时称昆明总站)隆重举行。云南省主席龙云、交通部次长曾养甫、滇缅铁路工程局局长杜镇远等,亲临工程盛典现场,挥锨铲士奠基。当时,为配合铁路及车站工程上马,赶修了一条从大鼓楼路口至北站的通道。大鼓楼、灵光街一带,因修筑铁路大动脉之历史机遇,顿时异常喧闹,热火朝天,人气鼎沸。一大批铁路和站区建设的办事机构、施工部门纷纷在此挂牌设立,满街可见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工人。灵光街头的餐饮、茶铺、商店、旅社以及房屋租赁,出现风生水起,生意红火的景象。

1940年9月,鉴于日军占领越南,妄图进犯滇南,国民政府决定设置滇越铁路线区司令部,隶属军事委员会昆明行营,筹划收回滇越铁路路权。特任命川滇铁路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沈昌为司令,领少将军衔。司令部驻地位于大鼓楼傍青门巷1号别墅(今改建为蓝天宾馆)。沈昌司令旋即从这里发布庄严的通告:中国政府从法越殖民当局接管滇越铁路滇段,并对该段实行军事管制。研究滇越铁路历史和沈昌生平事迹逾20年的和中孚先生指出,“这样,由法国人建造、管理、经营了30年的滇越铁路,在抗战中提前50年回到了祖国怀抱。”此举尤令国人扬眉吐气,奔走相告。让我们铭记沈昌先生在抗战时期为国为民建树的卓越功绩,让我们记住收回滇越铁路的发轫之地青门巷。1941年3月,川滇铁路昆明至曲靖段暨火车北站开通运营。同时,添建北站至滇越总站即火车南站联络线(环城线),从而将川滇铁路和滇越铁路连接起来,构成昆明铁路枢纽。因此,与铁路枢纽站和环城马路相毗邻的大鼓楼、灵光街片区,人流、物流空前繁荣,商贸业、服务业获得长足发展。古老的大鼓楼,成为城北交通要道上引人瞩目的地标建筑。

纵观抗战时期,随着环城道路、火车北站相继开通,大鼓楼周边,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环城马路两廊,工厂林立,仓库、转运站扎堆。青门寺遗址,崛起一幢幢别墅。大鼓楼傍东侧,开设了马记堆店。另有多家马店,分布在灵光街头。鼓楼西侧大院,是一家贸易货栈,在货栈街沿,建盖有一楼一底商铺六间。灵光街东廊,一家名为罗家油坊的老板在此设厂开店。为着适应商务需求,灵光街西厢立起一幢轩敞的灵光大旅馆,系砖木结构楼宅,辟有后花园,中西合璧,环境雅致,商贾云集。还有一些大户人家,也在灵光街头置地建房。李县长的花园住宅楼,庭院开阔,花木扶疏,主体建筑为走马转阁式木结构宅院(今为第十一幼儿园址)。鼓楼北面环城路南廊,兴建了一片商铺楼,楼下经商,楼上开办旅社,客商拥堂。商埠之地大鼓楼,战时辐射范围近及省城东北部山乡,远达滇东北、滇南地区。

街市繁华 乡愁所在

解放初期,随着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古色古香的大鼓楼及其街坊,兴旺的商贸,热闹的集市,一如既往,甚为繁华。大鼓楼汇聚闹市色彩,充满市井气息,是周边市民的共同归属之所在,是他们难以忘怀的乡愁之所在。

大鼓楼一带,地处城乡结合部,居民多为工人、农民、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街道两廊,平房居多,楼房稀疏,很多商铺形成前店后坊,或者楼下经营楼上居住的格局。条石铺砌的灵光街,街面宽不过五六米,有一段宽仅三米,显得逼仄。但在汽车稀少的年代,此类街坊布局,非常便利街坊邻居相互交往照应,居家购物大多在家门口即可搞定。看石板路上,驮运柴草薪炭的马匹来来往往,提供市民购买,以作为日常生火做饭的燃料。装载农副产品的马车、牛车不时缓缓驶过。当时,因过往车马多,如果环卫工人未及时清除,街道上就会马粪成堆,影响环境卫生、市容观瞻。随后环卫部门作出规定,所有马匹、马车须系上马粪兜,方可入城,以杜绝马粪沿街泼洒。此项规章一经推出,老街市容卫生状况获得很大改观。历经百年风雨和车马的碾压,这条青灰色条石街道,略显凹凸不平,平时显露的是朴实和素面,大雨过后则展现出光洁剔透的气象。

由于紧靠火车北站,灵光街住有众多铁路员工和他们的家属子女。五十年代初期,铁路局收购了原先的灵光大旅馆,将其改为铁路职工宿舍大院。每天早晚,大批身着铁路制服的员工,步行往返北站上下班,由大鼓楼下进进出出。此外,街坊上还居住着十多户敷泽村村民,他们起早贪黑,辛勤耕作,晴戴篾帽雨披蓑,肩杆锄头身挑担,或去村里菜园(俗称大菜园)耕耘,或往大鼓楼外田地里劳作。村民堆晒农作物的场地,就在街边地角。这一块块打场,自然也是娃娃们玩乐的场所,他们在场地上嬉戏打闹,做接龙、叠罗汉、躲猫猫等游戏,玩得甚是开心。大鼓楼下,有一位“写字公公”,摆起简陋的桌凳,代客书写信函及申请之类公文。大鼓楼外,常见“算命先生”摆摊,口中念念有词,声称“避邪免灾,有求必应”,为那些心存疑惑、祈求福祉的人们算命测字。每天晚间,灵光街上十多家简朴的茶铺里,灯火通明,坐满喝茶的市民、村民和各方客商,他们聚集一室,休闲、娱乐、会友、洽谈生意。

记得大鼓楼通道两旁厢房,分别开设四间店铺,占尽天时地利。西廊刘记经营烟酒土杂,隔壁张氏专营香蜡纸马;东廊赵家售卖糠秕、包谷之类杂粮,另外一家擅长泡制萝卜、腌菜、米凉虾、木瓜水等小食品。四家小店顾客盈门,生意颇为兴隆。来自东北部山村的农妇村姑,採摘蕨菜、香椿、小白芨、黑蔴叶、花椒叶、棠梨花、苦剌花、杨梅、山林果、皂角米、枸杞尖、灰条菜、荠菜等山茅野菜,还有野山茶花、缅桂花、以及品种繁多的野生菌,聚集大鼓楼傍摊点出售,深受市民青睐,纷纷选购尝鲜。街头巷尾,一个个流动商贩,以悠扬顿挫或高亢的语调,吆喝着叫卖叮叮糖、兰花豆、甜白酒、油豆豉、花生米、卤鸡蛋……

大鼓楼一带,每天均有驮运山货土产的马帮到达,满载农产品的马车扬鞭而至,他们分别在多家货栈、商号卸货交易。前来进货的商家、小贩络绎不绝,人声鼎沸,马匹嘶鸣。产自山野、田园的土产干果和时鲜菜蔬,诸如藜蒿、竹笋、山药、白果、洋芋、青豌豆、青蚕豆、茭瓜、玉米、毛豆等等,从这里流向市区大大小小的菜市场。返程车马,则贩运当地所需的百货、布匹、食盐、食糖、农具、籽种,以及纸马香蜡用品。

灵光街头,服务于远道客商和本地市民日常生活的店铺鳞次栉比,一应俱全,诸如旅店、马店、堆店、茶室、饭馆、饮食摊点,以及土杂店、山货店、烟酒铺、煤炭铺、酱菜铺、纸马铺、五金店、医药店、理发店、裁缝店,等等。至于农具店、兽医店、铁匠铺、木匠铺、棺材铺则集中在老街北段,碾米坊、榨油坊亦开设于此地段,故而米铺、糠铺、香油铺扎堆。开业于三十年代的“林美居”,系灵光街的一家特色餐馆,所烹饪的炒腰花、炒鸡杂、糖醋里脊、宫保鸡丁,脍炙人口。店主杨礼的看家菜还有粉蒸肉、蒸排骨等,享誉小东门外。李华轩开设的煮品店“宝兴园”,擅长面点,滇式饺子皮薄肉嫩,饺掺面、香菇包、豆腐包、青豆包,广受食客推崇。旧时灵光街,曾经是昆明最大的祭祀用品产销地。大鼓楼旁即有数家制作香蜡纸马的作坊,品种繁多,花花绿绿,生意兴隆,且大量销往各州县。其中洪轩家制作的香火,选料优良,做工精细,广受推崇。公私合营之前的罗家油坊,仍在街坊上采用土榨方式加工菜籽油(俗称香油),以致馨香弥漫,满街飘香。既有香蜡铺,又有榨油坊,这就是早年灵光街这一地段被人们称之为“香灯房”的来由。

潮起潮落 商埠涅槃

1954年前后,我国开始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关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关于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此同时,为保障粮食市场供需平衡,大力稳定粮食价格,人民政府决定对粮油产销实施“统购统销”政策。在此时代背景下,大鼓楼周边的经济体制和商业布局,相应发生很大变动。众多的米铺、油坊及粮油批销商,或关门或转向经营,并关闭粮油交易市场,由国营粮油门市部取而代之,对居民实行定量凭证供应制。对其他行业的个体经营户,经过动员、引导,将他们分散经营的土杂店、烟酒店、餐饮店、酱菜店、百货店等,加以撤并重组,分别组建集体合作商店。这样,沿街林立的商铺,大多被改为居民住宅。从街头至街尾,原有的十多家茶铺,精减为四五家,包括仍在大鼓楼旁开业的曹有年、张记两处合作茶室。

公私合营之后,大鼓楼外数家酿酒作坊,合并为昆明市酿酒厂,所酿造的清酒、玫瑰升酒、玫瑰老卤酒,驰名昆滇。罗家油坊最终停产搬迁,并入穿金路榨油厂,油坊场地改为职工宿舍。马记堆店、苏记马店外迁,改为居民大院。林美居、宝兴园两家餐馆,成为饮食公司的网点,门店得以扩充,经营品种大众化,服务更上层楼。笔者父亲陈子云,1928年从四川乐至县农村流落昆明谋生,经老乡介绍从事餐饮业,从徒工干起,先后在天星酒楼、开文咖啡店、豆蔻饭店、云生园任厨师,1956年公私合营后,担任宝兴园煮品店主任。

记得刚刚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时期,昆滇工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城乡物资供应充裕,物价稳定,大鼓楼周边的商铺、集市,供需两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进入“大跃进”后期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度出现物资匮乏,供应紧张,市场萧条的局面……难忘四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犹如滚滚春潮,驱散阴霾和迷雾,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大鼓楼一带、灵光街头,个体、私营经济迅速恢复,各级政府大力扶持,经营服装、百货、餐饮的铺面重新开张迎客,贩卖时鲜蔬菜、水果和土特产的摊点摊位遍地开花。

随着郊县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广大农民的生产极积性空前提高,粮食生产持续稳产高产,农村拥有较多的余粮,促使粮食交易市场再度打开,延续四十多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停止施行。大鼓楼外一块场地,重新辟为粮油家禽家畜市场,来自远近的农民,或肩挑背负,或用马车、板车装载地产大米,来此出售,人们纷纷前往选购。昆明市民不知吃了多少年的广西米,这是一种双季稻籼米,米粒细长无光泽,食而无味。久违了的本地新米,如今重新摆上广大市民的餐桌,其中就有广受人们追捧的富民米、宜良米,这些粳米,颗粒饱满圆润,口感细腻胶黏。集市上,但见篾笼里的鸡鸭、猪崽活蹦乱跳,雏鸡雏鸭嗷嗷啁鸣,农妇背篓提篮里的禽蛋新鲜诱人……敷泽村村民田氏兄弟,把位于大鼓楼旁边的两处老宅院修整一番,分别开设起红湖旅社和灵光旅社。回顾改革开放之初,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对于搞活城乡经济,繁荣集市贸易,便利市民生活,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均产生了显著的成效。

时至今日,古老的大鼓楼荡然无存,尚未改造的灵光街遗留地段,依旧商铺林立。然而,潮起潮落,如今老街的商潮遗韵与往昔繁华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残存老街可能随时面临更新改造,老街市民憧憬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灵光鼓楼
试析侗族鼓楼的美学意蕴
——以高增鼓楼为个案的分析
鼓楼颂
鼓楼颂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掠影
——走进福州市鼓楼第五中心小学
喀纳斯河流闪着灵光
吆喝
黑色灵光
云的故乡
Land of the Dong Minority
侗寨鼓楼传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