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技能大赛选手深造途径探析

2018-01-23陈晓曦张瑞

职业教育研究 2018年12期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

陈晓曦 张瑞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技能大赛工作的深入开展,优秀选手的深造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应积极探索并尽快建立技能人才继续深造、培养提升、回馈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为我国的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制造业的持续发展、经济建设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世界技能大赛;选手;深造;职业生涯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8)12-0074-04

2010年10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2011—2017年,我国连续参加了第41届至第44届共四次世界技能大赛(以下简称“世赛”)。其中,2015年8月,我国第三次组团参加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了5枚金牌、6枚銀牌、4枚铜牌和11个优胜奖,成功实现金牌零的突破。2017年10月,我国第四次组团参加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获得了15枚金牌、7枚银牌、8枚铜牌和15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首次实现金牌榜、奖牌榜、团体总分第一,首次获得“阿尔伯特·维达大奖”,这项奖励是授予每届大赛最高分选手的唯一奖项。2017年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和马凯副总理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并与大家座谈、合影,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和对技能人才的关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阶段,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因此,笔者认为,为了加强我国世赛队伍建设工作,加速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并实现相关工作的持续进行,进一步营造我国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还应尽快探索并建立一套世赛优秀选手继续深造、提高学历、继续回馈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机制及相关办法。

一、世赛选手深造的必要性

(一)选手深造既是我国今后世赛取得好成绩的保障,也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目前,在诸多制造强国和技能强国中,相当多从事世赛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都是往届优秀的世赛选手。以第43届世赛的焊接项目为例,外方专家如荷兰、奥地利以及东道国巴西的场地经理,都是往届的本国选手。在第44届世赛的餐厅服务项目中,有澳大利亚等5名外方专家也是往届的世赛冠军。又如中国台北,从1970年参加世界技能组织以来,在连续几十年备赛、选拔、参加世赛的历程中,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机制和做法,不少世赛选手在比赛之后,在原有的高技能基础上,通过后续的学历学习与专业知识提升,成长为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且具备系统理论知识、流利外语水平的专家或教练。可见,相当部分国家或地区,已经形成了“世赛选手→提升学习→成为专家/教练→再培养世赛选手”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世赛这一契机,在本国内选拔、集训、备赛、参赛的同时,积极带动职业教育与培训和技能人才培训等相关工作,这些成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

世赛选手大多来自技工院校、职业院校或者一线企业,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通过艰苦的训练,拥有了精湛的技能,又通过世赛,拥有了宝贵的参赛体验,深造之后,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天拥有高超技能的优秀年轻选手,通过学习深造,明天将有机会成为拥有扎实理论知识、掌握科学训练和系统训练方法、流利的外语的高级技能人才。

(二)选手深造有助于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认可度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三十多年来,大学录取率不断提高。据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的消息,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40%,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定位不准确、基本素质与工作能力欠缺、动手能力不强的情况。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13年在70%左右,就业情况不容乐观[2]。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自2004年以来,企业用工荒问题持续。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更是只占5%,技能劳动者总量严重不足。尽管熟练技术工人的月薪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甚至硕士研究生,但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①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更是高达2∶1,我国技能人才短缺的现象非常突出[3]。

我国面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问题,既有地区结构性失调与专业性结构失调等原因,也与我国教育体系整体结构、公众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不无关系。一方面,诸多技工学校招生困难,部分地区的技工院校,甚至需要教师挨家挨户上门动员方可招生维持办学;另一方面,进入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学习,的确也是诸多学子和父母的无奈选择。但是,到毕业时,却出现职业院校毕业生往往供不应求、部分技工院校“就业率高、招生难”的怪象。因此,从教育是否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够满足国家制造业、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等视角来看,我国的教育政策、理念亟待调整,社会舆论导向亟待合理引导转变[4]。

以国际上较认可的教育改革成功的国家之一的芬兰为例,在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38届赫尔辛基世界技能大赛之后,芬兰国内选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群比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事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大幅度上升,最终使市场需求和教育供给实现了较好的对接,保证了年轻人的高就业率及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学者吉塔·苏布拉马尼亚姆(Gita Subrahmanyam)发表的报告表明:“芬兰的成功源自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政策的调整……,通过近十年的改革,致力于推广职业教育,对降低芬兰本土年轻人群的未就业率做出了贡献……,芬兰的经验对于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均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世界技能组织指出:“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获得经历与体验,以影响成员国或地区的政府部门、企业界、教育界、劳动人事部门,让公众深入了解到技能的重要性。”因此,以参加世赛、举办世赛为抓手,以对获奖选手为代表的优秀年轻技能人才表彰、宣传为切入点,有利于提升公众社会对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的正确认知,积极响应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推动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等宏观策略,提升高技能技术工人福利、待遇等整体环境,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尽快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制造业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等结构性矛盾,确保“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有效实施,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经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5]。

二、世赛选手深造的现实需求及困境

(一)世赛优秀选手深造的现实需求

按照世界技能组织的竞赛规则,参赛选手的年龄不得超过22周岁,个别项目选手年龄不得超过25周岁,且按照规则每名选手终生只能参加一次世赛。选手大部分是来自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的学生,也有刚参加工作的职工或教师。获奖选手往往都很年轻,这时获得了巨额奖金和至高的荣誉,持续被鲜花和掌声围绕,如果缺乏正面积极的引导,未能及时获得个人继续发展和深造的有效途径,则可能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和人生规划,存在个人后续发展出现偏差的可能性[6]。

在参加第43届世赛的32名选手中,有10名为在职教师或职工,22名为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在校生或应届生。其中,相当一部分选手目前继续从事企业工人或者技术工作。而在参加第44屆的52名选手中,有19名为单位职工或技工院校教师,33名为技工院校在校生或应届生。鉴于目前我国的技工院校和高等院校之间还没有建立太完善的衔接机制,仅就第43届、第44届的情况来看,初步统计现已有超过70名的选手面临着迫切需要学历提升和继续深造的问题。

(二)世赛优秀选手深造的困境

世赛选手尽管拥有精湛的技能,但他们无论从人生阅历、工程经验的积累,还是从专业理论知识、相关技能、外语等方面来看,还有相当大的提升余地。但是,在现实中,他们想要深造存在诸多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由于前期教育分流、技工院校或职业院校中强调技能训练、淡化理论学习等客观情况,不仅大多数的选手普通文化课成绩欠佳,而且选手个人、所在单位也的确难以获得让他们进入高校学习的渠道。即便普通高校采取加分、免试入学等特殊政策,他们进入学校学习后,也将面临基础差、学习衔接困难等问题。社会上也有类似质疑,怀疑世赛选手是否具备完成高等教育转型为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潜力。因此,在没有外力协助或相关机制协调保障的情况下,仅靠选手自身或所在单位努力提升学历层次和继续深造存在诸多困难[7-8]。

二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系、管理机制等原因,来自技工院校的选手通常为初、高中毕业生前期教育分流出来的学生,一旦前期选择了技工院校等教育途径,其最高教育层次为技师学院,尽管从修学年限来看基本等同于大学专科,但技工院校的毕业证书通常不被普通高校所认可。目前,尽管部分技工院校采取和其他普通高校合作的方法,通过函授、自考、网络等途径获得专科学历教育文凭。但整体而言,选手作为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其学历、学位、入学资质、入学渠道等通常不能和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后续专业深造途径顺利衔接,后期很难获得本科、硕士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学习渠道[9-10]。

三是获奖选手对于其所在省市、学校、单位而言,都是非常难得的人才。但获奖选手一旦离开原单位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毕业后既可按照普通高校毕业就业派遣,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考入其他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学习,这种情况下,存在专业深造完成后不返回原单位的可能性,在缺乏保障机制、存在人才流失风险的情况下,世赛选手所在单位极有可能不同意获奖选手脱离单位进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

三、世赛选手的深造途径

(一)建立多方协同的保障机制

以我国1993年首届中国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即世赛的前身,以下简称“青奥赛”)为例,当时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招收了当年的26名青奥赛选手到校,组建了“奥赛班”。经过一年时间的预科学习,1994年该奥赛班的26名选手均以合格的成绩通过单独招生考试,进入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就读,并顺利完成学业。现在,这些青奥赛选手很多已完成硕士甚至博士层次的学习,成为了复合型人才,有的成为了具备外语水平和跨国文化交流能力的“双语型”专业人才;有的成为了企业、职业院校的懂技术、懂培训、懂教育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有的成为了具备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能力的“一体化”“双师型”职业指导教师;有的指导选手加入到我国近几届的世赛选拔赛、集训中,助力我国在世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由此看来,优秀世赛选手不仅拥有娴熟的技能,也同样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潜质。只要给予相关机制保障、提供便利条件和学习环境,优秀选手完全可以从单一的技能型人才转变为高级复合型人才,持续发挥更大的作用,回馈技能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

(二)对获奖选手的奖励形式多元化

一是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对世赛获奖选手的奖励做法,将部分额度的奖金不以现金的形式直接发放,而是规定选手此部分奖金只能用于自己今后的学历教育或专业学习,以鼓励选手和相关单位积极寻找并实施后续深入学习的相关渠道。以韩国为例,韩国政府确立了相关奖励政策和法律法规,对获奖选手进行多层次奖励,不仅免除参加世赛获奖选手的兵役,而且对金牌选手提供高等教育奖学金。第43届巴西圣保罗世赛之后,作为世界技能组织的行业合作伙伴,美国焊接协会向第43届世赛中焊接项目获得金牌的选手提供了约合1.5万元人民币金额的奖学金,规定只能以支付相关专业学习学费的方式进行发放。二是应从提高高技能技术工人待遇、教育分流、营造积极的社会氛围等方面积极探索,既要建立技工院校等职业教育和后续高等院校专业深造的有效衔接途径,更要切实提升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技术工人的待遇。

(三)建立优秀选手个人专业深造的良好空间和流动机制

一方面,建议积极探索相关的跨部门的协调、保障机制和可行的做法,营造专业深造的良好空间,建议由相关组织部门出面,联合获奖选手所在单位,与选手项目专业相符的国内外高校等,提前达成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协议。这样,一旦选手比赛结束获得了好的成绩之后,作为奖励政策的一部分,可以让选手获得进一步的专业深造的机会,并设立深造后返回原单位的条件。

另一方面,应认识到世赛选手并不是所在单位的“私人财产”,优秀的技能人才是完全可以合理流动的。目前,国内不少城市都纷纷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在户口落户、安家补助、货币化分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多方面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不仅面向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也面向各种高级技能人才。鉴于这种情况,应充分利用各地政策,鼓励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允许并合理引导优秀的技能人才流动,为不同省市地区、不同企业单位等输送优秀的技能人才。

注釋:

①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

参考文献:

[1]刘东菊,王晓辉.世界技能大赛对技能竞赛强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启示——以韩国、日本为例[J].职教论坛,2014(13):77-83.

[2][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3-23(001).

[3][4]袁贵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6-02-05(001).

[6]王鹏.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

[7]郭晓峰.内蒙古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8]杨春伟.转型期我国运动员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8.

[9]赵冰,武胜军,杨雨凡,等.我国优秀运动员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87-94.

[10]张凌洋.我国教育分流制度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55-58.

(责任编辑:张维佳)

Approaches for WorldSkills Competition Competitors' Furt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EN Xiao-xi, ZHANG Rui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Along with China's participation and further engagement with WorldSkills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ors', especially medal winners'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eems to emerge as a potential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pathway and possibility of furthe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for skilled personnel are discussed. Furthermore, for high-skilled personnel or professional career planning, suppor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and economic in China, it might be doable that authorities and stakeholders proactively explore and establish a persistency mechanism of further study for those excellent competitors.

Key words: WorldSkills Competition; competitor; pathway; further stud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世界技能大赛
备战世界技能大赛烘焙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职建筑类实训项目与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的有效对接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她代表中国勇夺“世界技能大赛”银牌
以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引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世界技能大赛选手心理训练模式研究
世界技能大赛职业健康与安全规范及其认证体系研究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选手的心理技能训练研究
从世界技能大赛看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
从世界技能大赛看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