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式跳高”学生胆怯现象分析与教学优化策略

2018-01-23王少卿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12期

王少卿

【摘 要】跨越式跳高是田径跳跃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平三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胆怯、畏缩的现象,影响其学习效果。鉴于此,教师须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具体应“优化教法,使学生轻松参与;品读学情,设计分层学练;多角度评价,实行有效激励;保障体能,为训练打下基础;培养意志,促进自主学练”,从而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跳高技能。

【关键词】跨越式跳高;胆怯心理;自主暗示

跨越式跳高作为田径跳跃类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其他动作,更具技术性,更强调全身协调配合,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更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分解动作掌握得比较到位,如助跑、过杆后落地屈膝等,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但到完整的动作练习阶段,学生的动作就容易脱节或错误,难以连贯。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进行完整动作时存在心理障碍,不敢跨越。鉴于此,教师须积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一、学生胆怯现象归因分析

胆怯心理是指学生在实际学练过程中产生的畏缩、犹豫的消极情绪。产生胆怯心理时,学生会出现心跳加速,脸部多汗,肌肉失调等现象,从而导致动作变形,反应迟钝甚至遗忘技术动作。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跨越式跳高中产生的胆怯心理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找到使学生产生胆怯心理的因素并有效施教,从而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心理。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导致的。

(一)从设计而言,忽略差异,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先天与后天各方面的因素,学生之间存在着身体素质与接受能力的客观差异,但大部分体育教师在进行跨越式跳高教学时方法过于单一,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每次设置横杆高度时,存在着“高度一致”甚至“一杆到底”的现象,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出现“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特别是对于能力稍差的学生,由于所掌握的技术还没达到一定水平,看到横杆就产生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对能否顺利过杆产生心理压力,胆怯心理随之产生。

(二)从学情而言,动作难度大,产生畏难情绪

跨越式跳高是水平三跳跃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它由助跑、起跳、过杆、落地四部分组成。在素质层面上对速度、力量、柔韧等方面要求比较高,在技术层面上要求助跑快、起跳强、髋关节灵活、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等,而且需要各环节衔接流畅,相对于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来说,要完成这些动作有一定的难度。水平三的学生身体处在发展阶段,注意力易分散,展示跨越式跳高的动作时存在不稳定性。且学生缺少磨砺锻炼,克服挫折的能力有限,经历一次失败后容易产生胆怯心理,出现不敢起跳、不敢抬高摆动腿等情况,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优化策略

小学生因其身心发育不完全,在进行跨越式跳高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出现的胆怯心理特征,正确分析原因,并运用一些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加强直观性,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且持续注意的时间短。若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会使体育课平淡无味,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热情。因此,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煉,教师就要改变当前教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手段多样、形式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会多种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

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笔者在课前利用多媒体展示跨越式跳高动作的视频,让学生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直观的动作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采用先练后教的方式,通过分发图示小纸片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修正。同时有意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练。学生在“试一试、练一练、想一想”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跨越式跳高动作。为了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在第一课时之后,教师还设置了完成跨越式跳高后通过多种方式钻过横杆返回原点的要求。学生在欢乐的气氛中练习,不知不觉间内心的紧张感得到了缓解。

(二)多维评价,增强学生自信

一般来说,对于学生跨越式跳高的评价总是以学生跳跃的最后高度为依据,评出相应等级。然而,决定跳跃高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受遗传和后天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身高、腿长、弹跳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跳跃高度。单从最后跳跃的高度来评价,无形中抹杀了较弱体质和个子矮小学生的积极性。这种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不客观、不合理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到:本标准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建议教师采用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相结合,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依据个人进步幅度进行评价,而不是通过相互比较或统一标准的方式进行衡量。如在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前,教师首先测出每位学生的腿长,再测出学生弹跳高度(即跳起最高点-身高),得出每位学生的标准高度:腿长+弹跳高度。学生了解了自己的目标高度与评价办法(见表1)后,每一次练习都全力以赴,希望达到最佳高度。这一做法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激励他们向更高的目标挑战。通过进步幅度评价,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进步,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习积极性也得到进一步激发。

(三)顾及学情,设计分层学练

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体育课不应只是让少数“精英”参与,而是要吸引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锻炼,充分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与成就感。

鉴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安排了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教师按照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设置了“基础”“提升”“超越”三个等级高度,规定连续三次成功跳跃之后可以选择下一等级的高度进行练习。学生先了解完整的动作,而后进行分组练习,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来确定练习高度。在完成初次挑战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新高度进行尝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这样的安排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还帮助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专注于练习,努力挑战更高的跳跃高度。

(四)重视体能,夯实训练基础

体能分为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和与健康有关的体能,但无论何种类型,良好的体能都是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课程标准》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中提到:应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加强体能练习。因此,教师应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丰富、多样的体能练习,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为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浙江省长兴县夹浦镇中心小学 31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