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评价模式在科学拓展性课程中的应用

2018-01-23吴铮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12期

吴铮

【摘 要】随着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不断开发,评价方式相对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拓展性课程评价时,教师可利用评价量规,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三个方面构建“1+3”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全面、全程的评价,使学生在项目学习前,通过评价量规表明确学习目标;项目学习时,做到评价与学习同步、评价与调整同步;项目学习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评价量规;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

2015年9月,浙江省下发的《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结合现代科技与生活生产实际,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开发多样化的拓展性课程。”随后,拓展性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在校园里生长。综观这些拓展性课程,大多数都是一线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和教学经验编写的,不完善的地方较多。2016年,有关部门又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这三个要素与科学学科密切相关。目前,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在评价方面很薄弱,有教学内容,却没有较合适的评价方式。这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很不利。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同样指出:“评价既对教学的效果进行监测,也与教学过程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与保证学生的发展。”可见,评价作为一种手段,既有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又有助于教师调整课堂教学的策略,进而促使学生全面、自主发展。因此,在实施科学拓展性课程时,建立“1+3”评价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测,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1+3”评价模式的构建

“1+3”评价模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过程性评价模式,通过“一表三评”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一表,是指一张评价量规表;三评,分别是指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状态评价、学习效果评价。在拓展性课程中利用这张评价量规表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从不同角度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促使学生能全面发展,并给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策略的依据(见图1)。

(一)一表

根据拓展性课程的学科性质,教师在对非客观性的任务进行评价时,一般可以采用量规。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分别设计评价量规表。在評价量规表中一般会列出准则,并按照一定的级别,如1、2、3、4(4表示“优”,3表示“良”,2表示“中”,1表示“差”)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做出评价,以此来指导、管控和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教师的教学行为。

(二)三评

1.学习方法评价

根据小学科学的学科性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应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在项目学习的拓展性课程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就应该围绕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展开,可以从是否能提出科学问题、是否能收集及处理信息或数据、是否能获取新知识、是否能分析问题、是否能解决问题、是否能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入手(见表1)。

2.学习状态评价

学习状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面貌。[1]通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如是否积极参与活动,是否有浓厚学习兴趣,是否独立思考,是否有责任心,是否能实事求是等的评价,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方法,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见表2)。

3.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效果,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它是教学评价的重要信息,意味着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2]在学习过程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是否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作品,作品外观是否符合标准,作品制作时间是否达标,作品效果是否满意等进行评价,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见表3)。

(三)制定标准

学生在进行项目学习时,主体性较突出。每个组的学习活动与其他课堂相比,更具个性化。学生的学习评价很难 “一刀切”,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进行一个详细而规范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三方评价,对某一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综合考评,如表1、表2、表3所示。评价时利用从高到低“4、3、2、1”的等级制进行选择,对学生的每个方面做出赋分式的量化评价。

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因为分值低而灰心丧气。因此,教师在使用评价量规之前,要在班级里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确评价量规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不是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

因此,制定评价标准,既要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

二、“1+3”评价模式的特点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的评价模式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容易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难以掌握。实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到评价中,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提供评价的信息,而且评价主体与被评价者形成双向互动,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3]被评价者也能通过自我评价审视自己的学习过程,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评价必须覆盖本标准规定的各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开展项目学习时,就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时的方法、态度、效果的14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对学生全面的评价与指导。

(三)评价过程全程化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达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实际问题或突发状况时,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等能力。[4]因此,全程化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强化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能改进教师的教学策略。

三、“1+3”评价模式的应用

(一)项目学习前,明确目标

在项目学习开始前,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价量规,提供清晰的标准,用它对学生个人或团队所达到的期望分级别。[5]让所有评价者包括教师、学生本人以及同伴都能明確评价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1.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在项目学习前会拿到一份师生共同讨论的评价量规,以此了解评价内容,明确学习时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在整个过程中就像有了一盏导航灯,知道自己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2.教师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和学生一样,进入项目学习前也要明确教学目标,再一次熟悉评价量规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可以在学生进行项目学习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有所了解,对学生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二)项目学习时,同步评价

“1+3”评价模式与传统的评价模式有所不同。传统的评价模式多在学习结束时进行,或者对学生的某方面进行评价。而“1+3”评价模式则是在学生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与学生的学习同步。

1.学生学习时,评价与学习同步

学生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评价是动态的、持续的和情境化的。[6]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时,首先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过程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个过程。然后,学生在项目学习的合作中参与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等,通过思辨得出新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同伴的评价,又有自己的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和评价是同步的。

2.学生学习时,评价与调整同步

学生参与项目学习时,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评价知道了自己当时的表现水平,而且也能判断出自己现有水平与自我期望之间的差距,由此做出调整,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之与自我期望值更加接近。因此,学生会在学习时,边评价边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态。

(三)项目学习后,促进发展

在一个项目学习完成后,对学生的评价,可以看成是阶段性评价。这时的评价给学生本人和教师提供了大量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反馈信息中有积极的,如学生小组合作融洽;也有消极的,如学生不愿主动交流表达;等等。学生可以通过相互评价发现自己与同伴的差距,教师也可以找到更好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1.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每一次阶段性的评价结果,都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结果明白自己已懂得的内容和不懂的内容,发现在课堂上自己的哪些行为还没有符合标准,以此帮助学生在下一次项目学习时调控自己的行为。因此,当学生一次次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时,了解到自己的弱项和强项,以及与别人的差距,从而根据学习目标来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2.利用评价结果,改进教师教学策略

每次评价的结果都能帮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高效的评估,从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修正,使学生能更高效地进行学习。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就需要在学习时多关注,对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给予引导。

总之,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最终的评价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利用“1+3”评价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更有目标,达到全面发展;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2]李慧燕.教学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何云峰.基于发展性评价理念的“五维一体”学生评价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11(2):61-63.

[4]王婷.基于“过程性评价”导向的教学评价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建筑健康与安全》为例[J].安全生产,2017(6):292-293.

[5]罗伯特·M·卡普拉罗.基于项目学习的STEM学习——一种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习方式[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6]王海燕,田变肖.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初探[J].当代教师教育,2009(4):87-91.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大通小学 3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