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学翻译可视化研究 (2000—2017)
2018-01-23周蕗
【摘要】文章结合文献计量统计方法和CiteSpace软件,分析了2000-2017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三大翻译期刊上文学翻译文献。依据高影响力作者、发文机构、高影响力文献及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图谱,对文学翻译领域的热点进行阐释,以求真实呈现十八年间文学翻译研究的基本态势,为我国文学翻译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文学翻译;可视化分析;CiteSpace
【作者简介】周蕗(1984-),女,江西上饶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基金项目】项目来源: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项目编号:YY162015,YY17213)。
一、引言
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是指所有的文字,狭义的文学是以优美的语言为媒介的文學作品。文章涉及的文学翻译指的是狭义的文学。
文学翻译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最早的文学翻译可追述到公元前1世纪刘向《说苑·善说》里的《越人歌》。学者们出于各自的研究目的,从各个角度对文学翻译进行了大量探讨。文章采集中国知网2000-2017年间收录的三大翻译期刊上刊载的文学翻译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对高影响力作者、机构、文献及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力求客观阐述国内文学翻译的研究现状并分析原因,以期对文学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
1.数据来源。文章根据期刊名称、主办单位、复合影响因子及综合影响因子等相关信息,选取 《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这三种以翻译研究为主的翻译期刊为数据来源。见表1。
2.检索方式。文章以CNKI为数据源,检索主题分别为“翻译”和“文学翻译”,检索区间为2000-2017年。以“翻译”为主题检索词,检索到《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论文数量分别为 2641、1170、1163篇,共4974篇。以“文学翻译”为主题检索词,分别为374、72和18篇,共 464篇。在排除书评、征稿启事、回忆录等非研究文献后,有效文献数为409篇。数据更新日期截止到2018年4月15日。见表2。
如表2所示,三种翻译期刊中“文学翻译”总载文量占“翻译”总载文量的9.33%。核心期刊9.33%的刊文比重,可见文学翻译刊文比重严重失衡,既反映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研究重视不够;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文学翻译理论研究的薄弱与不足。
3.数据分析工具。文章采用的数据分析工具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国内把CiteSpace应用于翻译研究始于2014年1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冯佳、王克非、刘霞于《外语电化教学》上发表的“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一文。
三、当前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文章将409条论文信息,以文本文件的形式保存,导入CiteSpace软件。运用数据统计和知识图谱分析,对2000-2017年间中国文学翻译领域的现状进行统计与多角度解读。
1.作者和科研单位分析。
(1)高影响力作者分析。通过对当前国内文学翻译研究领域高影响力作者进行研究,了解其科研实践,能够把握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动向与发展趋势,促进我国文学翻译的发展。
表3是2000年以来在国内三大翻译期刊上发文的高产作者名单。这些作者在2000-2017年间在这三种期刊上发文数均在2篇以上,属于国内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高产作者。
居高产作者名单首位的是北京大学的许渊冲,他在这三种国内高影响力翻译期刊上的文学翻译论文为6篇,科研成果丰富;紧随其后的为中山大学的王东风发文4篇;南京大学的杨柳、姜秋霞发文总量为4篇,突显该校文学翻译研究的传承;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孙致礼发文3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曾利沙发文2篇。
这些学者对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是文学翻译领域研究的中流砥柱。
(2)发文机构分析。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对2000-2017年间我国文学翻译领域发文机构分布进行统计,见表4和图1。
发文量居前7的机构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山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这七所大学都是国家重点大学或外语专业院校,均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和翻译学学位授权点,多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有较强的学术科研能力,是我国翻译研究的主力军。
2.高影响力文献分析。被引频次是一个领域研究人员得到同行认可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了同行们对学者的信任与认可,体现其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和影响。高被引作者的研究成果也形成某一学科的研究核心。
文章采用被引频次作为评价标准,对高影响力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表5列出2000-2017年间国内文学翻译领域被引频次前10的文章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被引频次及下载次数等信息。
表5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孙致礼的论文《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以2004频次高居首位,论文《再谈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以500频次位居第六。可见其在文学翻译研究上兼具理论和实践。此外,北京大学的许渊冲、中山大学的王东风与孙致礼同时出现在高产作者和高被引作者名单里。他们是文学翻译界兼具高发文量和高被引频次的杰出学者。他们的文学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在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在文学翻译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献,多为翻译策略研究,这与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密切相关。翻译策略中的归化、异化、译者主体性研究,历来都是文学翻译领域研究的关键点。而其他涉及美学、影视、儿童文学等方面研究的文献,也有部分因为独特的视角和开创性观点,成为高影响力文献。
3.文学翻译研究热点关键词分析。研究热点的捕捉有助于理解某时段的研究核心和研究进展。文章的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在某一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即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梳理文学翻译研究的热点课题及其变迁,文章利用CiteSpace提取了2000-2017年间国内文学翻译文献的关键词,并绘制了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2。
图2是以“文学翻译”为中心构成的一个知识图谱,它基于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形成,并显示聚类节点及标题词。在该图谱中,较大的节点是频次较多的关键词,聚类标题词则是研究的前沿。
首先,在2000-2017年间,基于 CNKI 的三种国内重要翻译期刊里,“文学翻译”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为42,“翻译”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为9, “异化”和“归化”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各为3。可见近年来国内文学翻译领域研究重点关注翻译方法与策略。翻译方法和策略是文学翻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与文学翻译的发展息息相关,而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是文学翻译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理应成为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重点。
其次,如图2所示,“文学”、“译者”、“译论”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各为2次,说明“译者”和“译论”也逐渐引起国内文学翻译研究的关注。由于我国翻译界理论意识的觉醒,翻译理论研究逐渐成为另一重要研究对象,许多学者在引进国外翻译理论的同时,也进行创新研究。虽然译者研究的广泛性略低,但在文学翻译领域中仍占有相当的地位,尤其值得关注。
四、结语
文章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三种翻译期刊所载论文数据发现,2000-2017年间三种翻译期刊特别关注翻译策略,归化、异化更是近期兴起的研究热点。此外,译论、译者等课题也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冯佳,王克非,刘霞.近二十年国际翻译学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