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粤北古村落的文化类型
2018-01-23刘馨遥康青郑恩成记升太
刘馨遥 康青 郑恩成 记升太
[摘要]古村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含。通过对数十个古村落的调研中,将其特征鲜明的文化分为崇文文化、风水文化、感恩文化和商业文化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粤北的古村落的文化研究,来阐释古村落的文化多样性特征及其文化传承。
[关键词]粤北;古村落;文化;类型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1—0178-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1.08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大量的历史文化财富散落在这些古村落里。在岭南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如今保留下来的古村落少则两三百年多则七八百年的历史。”它们融自然山水、传统道德、伦理秩序、民风民俗、文化理念、建筑特色于一体,表达了人与土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粤北古村落既有中国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岭南文化的鲜明特质。
本调研组针对粤北古村落的实地调研后,将古村落的文化多样性进行了归类分析,得出了以下四种主要的文化形态:崇文文化、风水文化、感恩文化和商业文化。而贯穿整个粤北古村落的文化则是历史悠久的崇文文化。
一、一脉相传的崇文文化
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地区,文化素养较高,并多属书香世家,世代坚守着“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力求子弟“知书识礼”,直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时至今日,走进许多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落,任然能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而村子宗祠上悬挂的“耕读传家”的牌匾还熠熠生辉。
(一)书院教育——翁过
篛过村位于南雄市的东部,该村古名弱溪。据《篛过欧阳氏族谱》载,篛过村始建于南宋皇佑元年,距今已有760多年的历史。该村是南雄久负盛名的书香之村,明清以来兴学重教,人才辈出,因其学堂多、书院多、私塾多、读书人多,故有“篛过书房”的美誉。
篛过村有九间书院,村里最受关注的是两间书院,一问是‘太乙书院,另一间是‘孝思书院。走进孝思书院首先看到的就是门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横额:“壮志凌云”。
文章济世的篛过村,以讲读治族之风闻名遐迩。南雄流传:“上溯的村庄,浆田的鱼塘,白胜的祠堂,溪塘的爬头墙,鱼鲜的庵场,莲塘的禾场,篛过的书房。”人才迭出的欧阳望族,设孝思书院、太乙书院等九问教育机构。明代初期,篛过欧阳氏五世祖欧阳思仁(据《直隶南雄州志·书院》载:“以军藉贻谋,建立社学于祠侧,为子孙奋发之计”。)的兴办社学,开该村教育先河。每家按丁筹集办学基金,欧阳氏子弟一律免费入学。欧阳文悫建于明天启年间的太乙书院,美誉“篛过书房”。清代中期,全村办9问私塾,授《四书五经》主为,欧阳氏弟子免费入学,每年选学优者赴州县考试。每书院配对联,如:“黄卷青灯为好友;清风白月作良朋”“士子攻书,十载寒窗灯火苦;儒子及第,一朝魁榜姓名香。”“耕读二途,读可容身耕可富;勤俭二字,勤能创业俭能兴。”是欧阳氏苦读立身的座右铭。后陆续办国民小学、昭杰小学、篛过小学至今。
据《直隶南雄州府志》载:“且见其族在庠与考者,不下数十人,未尝不叹其族之人文最盛也……明清两朝,溪欧阳氏有举人6名、贡生、监生120人、庠生110多人。国学生和太学生45人、进士1人。欧阳树八代书香、欧阳士湛六代书香、欧阳文悫五代书香、欧阳箕三代书香。名宦者有明代欧阳思仁及其三代子孙皆南雄守御千户所军伍、清代曾任广西永川知县和宾知州官的欧阳明万、儋州训导和兴宁名宦欧阳霖雨、中城兵马司指挥欧阳荫、侠仪商人欧阳文府、文苑名士欧阳尚寰、孝友者有欧阳林、乡贤者有欧阳灏、欧阳大谟以孝义著称。
(二)私塾教育——西山桥罗家
除了世代注重教育的书房篛过,随着我们到各个县区对古村落走访的深入,我们发现除了像篛过村在村中设立书房,还有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私塾。在靠乐昌坪乳公路梅花镇东北约2千米,在西山桥罗家有着粤北最著名的古私立教育机构——私塾。
西山桥罗家私塾除了以设“双馆”(蒙馆和经馆)著称外,透过私塾的建筑我们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崇文氛围。私塾内垂脊正面书“文星高照”“紫气常来”,希冀招来好运。垫梁板雕“鲤鱼跳龙门”图案,点明学子的追求目标。牌坊式门楣,额题“广终路近”,配联:“鱼跃鸢飞人兴么;天光云影共徘徊。”渲染积极求上氛围。檐墨绘童子仙人图。左、右分别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天井上层木栏杆精雕回曲纹,础形柱底,横雕“双龙护‘寿”图、麒麟、插花花瓶、灵芝、鲜花、卷叶等各类图案,希望这些祥瑞之物有助学功能。飘檐板墨绘“陈步作墨”等山水图画。檐板雕刻精美:隔板梁书“沽酒唤醒草店寿”“鸿手墨桂趣风”等扇面。木板神龛,额书“理学传芳”,点明治学要旨。雅气盈室,朱子观点几乎渗透一砖一板,学子在此可全方位接受理学思想的熏陶,简直是一部梅花版固体理学著作。
走在这些古香古韵的村子里,我们看到不少人家的祠堂上都挂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从篛过书房到罗家私塾,我们追根溯源,正是深知读书的重要,客家人从先民到现在,代代传承,用知识守卫自己的文化,用知识让宗族壮大,用知识让村子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古村落的文化形态还有古村落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后,建立在易经理论基础上的堪舆(风水)文化,尽管它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未必科学,但它毕竟也是古村落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自然和谐的风水文化
“古村落的文化形态还有古村落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后,建立在易经理论基础上的堪舆(风水)文化,尽管它带有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未必科学,但它毕竟也是古村落文化建设的基础。”endprint
在古代,宅基是安身立命之本,一般都要经过艰辛寻觅,即所谓卜居。卜居是中国古代村落选址的重要特点。中国古代村落选址强调主山龙脉和形局完整,即强调村居的形局和气场。
从乐昌市西北行50千米至庆云镇,再往西北深入一处秀雅绝伦的区域,在被钟灵饱满的群峦重重包裹的精美袖珍盆地腹部,坦荡铺垫着一座恬静的村庄,这就是闻名湘粤的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韶关书香村——户昌山村。
据清咸丰二年二十一世孙邑禀其镇著《户昌山村居图说》载:“吾族来自三湘贪玩兹五岭江山,名长富,号户昌,缅此水聚山环,代代生贤士。羡彼‘双龙盘颈,虎踞‘白虎寨,世产文人,膏得其豐肥……佳山佳水环村之美景,全收云峰起祖‘云祖峰,螺岭堆鬟‘螺蛳岭、狮吐秀以成形‘睡狮望月、凤来仪而作障‘凤凰岭、试看松树潭中日光倒映‘松潭浴日、旋听杨梅溪上樵唱归来‘梅溪樵唱、白竹山隅‘白竹山、结构而楼名‘八角楼……湾则路转双桥‘双板桥,问寻一线源头井,澄活水‘井头上,坐镇合村下手,阁奉观音‘下手山观音阁,卜吉环于牛眠坪,堆几许‘牛眠坪,观龙颈于瀑布,千寻‘龙颈瀑布,是成天地发其精华,山川钟其灵秀者也。”纵观村貌,总体有以下特色:
(一)村址天成精妙,山川默契,风水巧合,景致怡人。
南有茂林葱郁的北竹山-睡狮望月-北竹坳,西有饱满蓊荫的高灵仙庙-杨梅岐-葫芦坳-白虎岭v余家蝙,东有勃勃生机的竹园坪-牛眠坪-凤凰岭-江山岭-麻田里-红珠坪-九峰,北遥接顶天立地的曹家山-五里冲-蔚岭-南华山-平头岭-螺蛳岭-云祖峰-平头山-香炉寨一-虎寨等,构成五支圆满巍峨,景色苍翠的主脉,称“五脉归巢”,概为“户昌山村八景”。村东锐屹穿霄,上建古庙。南靠五峰迭翠,东西双雁余脉成拥抱之势,峻岭横屏,周围岗峦叠嶂,树茂林深,翠柏青松,古榆红枫,名树贵木繁多。涧水流清,众泉四汇,灌入村前上塘、下塘。秀水曲绕,成精美绝伦,养尊处优,四季鲜明的“聚宝盆”,为村安身立命根本。
(二)村部局寓于自然而又优于自然。
建筑群落善用自然格局,大处着眼,小处细算,化害为益,避虚就实,灵活构造,高低错落,动静互补,从南至北为住宅区一池塘一耕作区(田),呈“Ω”型布置。村以生命之源的水储聚地——池塘为核心布置生存空间,东南面有小溪巷路侧设通水沟,水沿隧洞高低弯曲成溪,时刻为池塘注入源于茂林树根的清泉。在保证村民清洁用水,滋润耕地的同时,有效调节了周围的小气候。以石灰石板横铺的3大直道为纵轴,20余条石灰石板横铺曲巷为横轴,为划分屋宇的重要单元。民居依麓布置,顺坡搭建,相互辅织,井然有序,一气呵成,形如棋局:正南面四杠为重心,东、西各配三杠民居为翼,辅于东南隅少量民居。高低有序,相互嵌套;曲直礼让,彼此衔合。
全村脉络雄勃,紫气浩荡,青龙拥护,白虎殿后,观音保佑,凤仪东来,雄狮北仰,松竹点缀,洁溪唱涧,祥云灌顶,综合成一方美好的户昌山村风水佳境。村左居高(青龙),右临下(白虎),前平坦(朱雀),后稍仰(玄武)。房多坐西向东(庚甲方);西侧房坐北朝南,东侧房坐南朝北,也有坐西南朝东北(坤垠方)、坐西北朝东南(乾巽方),朝向不限,四方适宜,处处佳地。符合客家人的运用八卦玄学进行的全村布局。全村建筑,因地而建,因坡而筑,朝向不据,追求实效,以好为宜。
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古村落还独特的体现出了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且代代相传为后人所赞颂,有些虽已年代久远但仍能考证。
三、真诚朴实的感恩文化
《仁化县志》载:“越王勾践灭吴,其子孙避难此诶(古榕下)失路,逢老妇导之而去。事后,吴王子孙以金帛报其恩,此溪故名恩溪,其村曰:‘恩村,沿用至今。”宋宁宗钦赐蒙天民“蒙氏家庙”,从此蒙氏一族仕途豁达、人才辈出。
(一)一片丹心图报国——报国之恩
蒙氏后人把名将蒙恬认为祖先,自有保家卫国的思想渊源,《仁化县志》载:“……殚精竭虑、兴建营房、建立衙门、安置百姓、重整津渡、开办兴学”,宋宁宗以示表彰赐予“蒙氏家庙”。蒙天民作为大宋臣子受皇帝礼遇自当鞠躬尽瘁治理仁化体现出了他对皇帝重用自己的感恩之情。谢枋得赞其:“不负天子,不负苍生,事业参赞天地;无愧衾影,无愧屋漏,德行可可格神明。”后辈对先祖的教诲不敢懈怠,恩村所体现出的知遇之恩是中华民族的缩影,中国历来重视恩情大到国家小到市井都保存着传统美德。蒙英昴与文天祥同榜入朝为官,与文天祥出生入死,隐居创办学堂,文天祥题词“圣大夫讲学崇儒,大丈夫丰功伟烈”。百年之前的施恩与报恩是偏向于中华传统道德价值,更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家国为己任的道德宣扬典范。
(二)孝子尊亲乞终养——兴家之恩
蒙英昴为百姓开办学堂,长辈对后辈寄予耕读传家的信念。《仁化县城古迹志》载:“仁化功名坊表有十,恩村独占其五。”纵观岭南古村凡是大户人家村中必有书院、学堂。地处偏僻而又不发达的山村中《蒙氏家谱》载:“相继出过26位进士,举人、岁贡、拔贡、监生、庠生、太学生等300多名”。父母对于孩子的恩情熔铸在对他未来的考量和培养,寄予着几千年来不断传承和发扬的传统美德。《蒙氏家谱》载:“一代文林开伟业,千年才俊继遗风。”这是中国家长对于传统价值赋予后辈的最高追求并一直传承。“孝”在古代中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化中对亲人、长辈的尊亲之念,为荣耀的长辈修建祠堂也是其一体现,据《维修德志祠记》载:“十八世蒙公世俭,字德志,例赠儒林郎,公谦和机警,善于经营,以农商致富,建祠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17年)。”同治年问《仁化县志》载:“县北六十里有厚山寺,香火为最。”后代每逢清明祭祀、对族谱的珍视和修定、对长辈的敬重和关爱都体现出了“孝”。
粤北古村落以相对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深受人文文化的熏陶,同时也由于其优势受到了来自中原的商业文化的影响,并为当地的村落带来不同的生机和文化。endprint
四、盛极一时的商业文化
西京古道自汉代开凿即沟通了百越和中原成为一条商业要道。大桥村于明正德7年大桥镇筑桥“……图万人之济,出入之便,往来通也。”
(一)传统商业文化的珍贵遗存
儒家文化是中国傳统商业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石,“仁”练就了中华商业文化的独具特色。大桥村由于临靠西京古道受到一定的商业文化影响形成驿站、集市、圩,书院儒学昌盛,形成了带有儒家伦理色彩的传统商业文化。位于大桥村的观澜书院明德堂书“学富五车”“家有藏书”。对于商业经济中“义利”的关系,儒家文化在肯定伦理道德关系上并不排斥商业。正是由于“仁”“义”“礼”等儒家思想的影响,该地区虽然商业繁荣但却有诚信、清正的商业氛围,形成优良的商业风范。书院配联“心作君,志作帅,心志端方自有一善乐德;财为胆,人为城,财人茂盛何惊群邪侵临,”声明财人合一的处世哲学。其次,当地的商业文化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商业带来文化融合让当地人形成一种既有地方特色又普遍接受的一种商业文化理念。据《乳源文物志》载:“招民承种,湖广、江西、汀漳之民占籍于乳。”对于乳源地区来讲,岭南气息和瑶族风情的结合向往来的商人展示了具有民族特点的产品。商品的流通买卖中,独具特色的品成为了具有吸引力的展销,留下了杜牧“以及红尘妃子”和“万担盐箩过古道”的传说。
(二)古村落商业文化的遗存
州街依托西京古道繁荣在清代甚至成立了广州会馆等商会组织,商会机构以五行会馆为尊(《倡建敬止祠募捐疏》载:“……念乳之有五行商人也,四列百工,人非一地。”如今州街不再具有当年的商业用途,变成了一条平凡的街道,但其承载的商业文化还是以不同的形式在延续。西京古道和途径的凉亭是开发旅游和进行古道商道研究的重要珍贵资料。对于往来者常叹的“过春雨之淋漓,遭夏日之熏蒸,逢秋日之凄凉,受冬霜之觱烈”之苦,途中有“仰止”、“心韩”、“寿德”凉亭,亭中常刻联语:“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文化只有在民间才能永远不失其自由活泼的生机,他所传承的商道文化不断被重视,并且各界也普遍认为在加强对西京古道尔保护基础上可以适当的选择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意义的段落进行旅游开发。
崇文文化、风水文化、感恩文化和商业文化是粤北古村落文化的代表。不同的文化共同寓居于这些古村落之中,为粤北古村落的文化多样性增添了不同的色彩,也为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章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