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产性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类微课设计模式研究

2018-01-23黄浩平王菲李孟端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微课文化

黄浩平 王菲 李孟端

[摘要]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已落下帷幕,研究发现,部分微课存在着重形式轻教学,忽视教学设计等问题。在文化类课程教学中,高一虹教授提出了生产性双语现象的构想,即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1+1>2的效果。基于此,本文结合第二届大赛的获奖作品以及高一虹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基于生产性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类微课设计模式,以期给从事此类微课创作的同仁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微课;文化;生产性双语现象;外语微课大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1-012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1.06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并具体指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的设想。为贯彻落实这一精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14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微课作品过分注重内容的呈现形式而缺乏应有的教学设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必定使微课在教学应用中的效果大打折扣。

2007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由此不难看出,语言文化类微课的开设有着其独天独厚的优势。

一、概念界定

自古以来,文化的定义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萨姆瓦、波特等人将其界定为“经过若干个世纪以来个人与集团的努力,被大多数人所继承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观、态度、意义、阶级、宗教、时间观念、角色分工、空间的运用、世界观、物质财富、等等的总体”。《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汪火焰则认为文化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观念文化——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价值观念等;(2)制度文化——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3)物质文化——服装、饮食、建筑物、交通工具等”。文化的定义虽不径相同,但都关注了一个事实: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双语学习中有一对相反的概念:削减性双语现象(subtrac-tive bilingualism)和附加性双语现象(additive bilingualism)。前者指的是在学习中母语与目的语相冲突,学习者最终放弃母语文化而认同目的语文化;后者则指在学习中母语与目的语和谐共处,在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可以保持母语文化不受威胁。基于此,高一虹提出了生产性双语现象(productive bilingual-ism)的构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前两种学习中,母语与目的语相互排斥或孤立存在,而生产性学习则强调两种语言的互动与共同促进,实现了1+1>2的效果。因此在文化类课程中,如果只涉及目的语而忽视母语的作用,则势必会使学习者缺乏足够的认同而使学习变得机械化。

基于此,本文以高一虹的生产性双语现象为指导,首先设计了语言文化类微课的设计流程图以及课堂教学模式,随后以第二届外语微课大赛中的文化类获奖作品为例进行分析来体现此模式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以期给开发此类微课的同仁们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二、基于生产性双语现象模式的语言文化类微课设计流程

“外语教学的实施有五大主要过程(curriculum processes):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教材开发(material development)、课堂教学(classroom instruction)、课程评估(course evaluation)”。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以其短小精悍而著称,但其本质仍离不开教学,因此在开发设计时也应遵循这五大步骤。同时生产性双语现象明确了目的语与母语在教学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特性,因此,在其指导下的文化类微课教学设计应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一)需求分析

Hutchinson&Water将需求分析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类。其中目标需求包括必学知识,欠学知识和想学知识,而学习需求则分为“学习环境条件,学习者知识、技能和策略以及学习者动机”。因此在开发前,微课设计者首先要明确面对的学习对象是谁,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迫切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哪些文化专题最能符合他们的需求。同时,要学习此微课,学习者应具备哪些学习环境,需要怎样的知识存储以及怎样的学习动机。需求分析完成后,设计者可以根据结果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难点,从而保证微课的可行性。

(二)课程设计

“大学外语教学过程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双向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交流者需要在了解与学习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对母语文化进行传播”。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着眼于教学方法,教学步骤,视频制作方式等方面,最终实现两种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的方式。目前常用的教学方法可分为五大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基于此,文化类微课的教学方法可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参观法,表演法,启发法等。微课设计者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以一种教学方法为主,并搭配运用其他方法来实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互动。教学步骤是教师知识传递的具体实现过程,也是教學设计中最关键的部分。一堂优秀的语言文化类微课应包括导人话题,传授新知,归纳总结三步骤。“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基本因素是学习材料的组织与朝鲜方式、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学习者的先验知识”。因此在实施三步骤时,教师们应该将母语文化渗透到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中,使学生们实现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避免填鸭式灌输和机械式记忆。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于学生面前,因此制作时要从背景,声音,字体,图像等方面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接受度。常见的微课视频制作方式有视频拍摄型,屏幕录制型,软件合成型和混合制作型。不同的制作方式适应于不同技术层次的微课制作者,制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择优而选。endprint

(三)教材开发

对于微课来讲,教材开发主要包括使用的教材,视频素材以及后续练习三大模块。微课制作者应明确使用的是何种教材并告知学习者,以便学习者后续学习的开展。同时在前期准备阶段,也应充分找好讲解中需要的各种素材(图片,视频,小动画等)以及配套的后续练习,以便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巩固提高。

(四)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具体指的是微视频教学。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及教材开发还属于纸上谈兵,微视频教学则进入了真正的实战演练,是前期设想的具体实践。因此在录制微视频时,教师要将前期的设想一一反馈在视频中,而非设想与教学两张皮。

(五)课程评估

微课程的课程评估是指上传到网络平台后观看者对其的反馈,具体可通过“内容选题”,“方案设计”,“材料规范”,“技术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得以体现。需要注意的是,上传视频之前,各环节都可以随时修改,视频上传后,制作者也可针对课程评估的结果对各个步骤进行进一步修改。

三、基于生产性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类微课教学模式

微视频教学是教学实施五大过程的核心,是理论实践化的具体体现。对于文化类微课而言,笔者认为导人话题,传授新知,归纳总结是教学中的三大重要环节,在设计微课时缺一不可。而在生产性双语现象的指导下,文化问的互动应贯穿三环节的始终。

(一)导入话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新课的序曲,好的导人应该具有引起注意、激发动机,巩固就知,促进思考等功能。常见的课堂导人可分为如下几类:复习导人法,测验导人法,热点话题导人法,图片导人法,音视频导人法,问题导人法,对比导人法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在设置文化类微课的话题导人时,应以目的语与母语文化互动为核心,并根据文化专题的类型以及学习者的特征灵活运用,而非一成不变的使用某种方法。

(二)传授新知

传授新知是微课的重中之重,生产性双语现象给设计文化类课程的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基于目标语与母语的相互促进作用,教师在讲解文化类课程时应注重两种文化中的共性和个性并将其呈现给学生,利用共性实现文化中的正迁移,强调个性防止文化中的负迁移。从而帮助学生在提高文化差异敏感度的同时,加深对两种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微课有别于传统的课堂,缺乏学生的真实互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一言堂。因此,在微课教学时,教师也应设想有学生的参与,采取提问的方式与视频学习者互动,并预留时间以供思考。

(三)归纳总结

新课讲授完后,教师应做出相应的总结归纳,明确本节课的授课重点。归纳总结也应具有高度概括性及针对性。

四、基于生产性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类微课获奖视频分析

笔者选取了第二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文化类微课二等奖获奖作品——《When Zodiac Meets Zodiac》为研究样本来分析基于生产性双语现象的语言文化类微课设计模式及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一)需求分析

在教学设计方案中,设计者首先明确了教学对象,即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授课对象具有扎实的英语听说能力和较为丰富的词汇量。且探究发现,“生肖”文化与“星座”文化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多层面的一致性,因此该话题适合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意识。本微课的教学目的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教学内容则为生肖文化和星座文化的介绍以及两者的共同起源和两种文化的交融。教学重点为掌握相关的英语词汇,学会描述中国的生肖文化和西方的星座文化;理解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树立传播中国文化的理念。而难点则为理解两种文化起源的共性以及通过文化的共融现象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万物问的普遍联系”。

(二)课程设计

在课程设计上,设计者也明确了本次微课的教学方法与过程。本课程以演示法为主,时长6分40秒,过程主要分为导人话题,介绍两种文化,归纳总结三步骤。通过对两种文化的对比,该课程强调和突出了外语教学不仅要“输入”西方文化,也要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语言载体“输出”本国文化,培养学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感。

(三)教材开发

设计者在所提供的视频和相关的文字资料中并没有提及所使用的教材,笔者认为,若能将相关资料和网站信息告知学习者,这将更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的展开。在视频制作上,本微课则主要采用的是混合制作型,即软件合成型(ppt转换成视频)+视频拍摄型。同时,英文字幕贯穿视频始终,为学习者的碎片化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四)课堂教学

微课以分析zodiac的词源ZOO为切入点来导人话题。接着从生肖和星座概念、基本原则及习俗的介绍来体现两种文化的差异。随后从两者的共同起源来探究两者文化的交融,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最后对本课的重点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并布置了相应的课后作业。

(五)课程评估

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官网上的相关指数很好的反映了该微课的认可程度,评委们更是肯定了文化互动对于文化类微课的重要性。

1楼决赛评审专家:视频生动地展示的东西方关于生肖星系的文化。

3楼复赛评审专家:本微课选题新颖、有趣,内容丰富并能凸显中西文化的差异,紧扣跨文化交际的主题。

6楼初赛评审专家:本微课以中国生肖和西方星座文化的比较为话题,既有趣味又有深度,立意颇具亮点。课程介绍了两种文化的含义、隐含的哲学理念、习俗和共同起源,并落脚于东西文化的交融,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启发性。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相关的英语表达,在语言技能上获得提高,而且了解到东西文化的异同和共融,视野和思维得以开拓。

10楼:星座生肖内涵丰富,能够敏锐抓住比较异同,并深入浅出的落脚文化

融合,非常新颖的立意,这个选题不好做,但是做的很出色!贊

五、结语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必将在教育界掀起一股教学改革之风,教师们在进行微课制作时也应遵循相应的教学原理,为终身教育和泛在学习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学习资源。高一虹的生产性双语现象指出,在文化学习过程中,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实现1+1>2的效果。选取的微课获奖作品以及评委们的评语更是肯定了该模式在文化类微课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而笔者基于此模式的语言文化类微课设计流程以及教学模式具有针对性的方向指导,可为从事此类微课开发的同仁提供一些设计参考。

(责任编辑:桂杉杉)endprint

猜你喜欢

微课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
高中政治微课设计探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