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研究
2018-01-23赵秀芳
赵秀芳
[摘要]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不仅是传播世界文化的工具,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却较差。这不但影响了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平等的跨文化交际,也影响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15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7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缺少不了中国。中国文化摄取外域的新成分,丰富了自己,又以自己的新成就输送给别人,贡献于世界。但中国文化贸易出口少于进口,中外文化交流呈现严重“入超”态势,这种“文化逆差”的局面亟待扭转。将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准确地用英语加以表述,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时代赋予外语工作者的责任。而大学生是传播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学者和研究者已做过一些相关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代表性的成果有:费孝通的《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杜秀莲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认同与渗透》;吴逾倩的《英语教学中融入汉语文化的探讨》等。
第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缺失所导致的后果及对策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逮阳的《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及对策》;周小玲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杨晓燕的《中国学习文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等。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大多数研究谈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以及带来的后果,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英语作为传播世界文化的工具,也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但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却令人担忧。鉴于此,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讨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现状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二、本校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掌握现状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就相关问题做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本校2016级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问卷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客观题包括10个选择题,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感认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需求。主观题包括两部分: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语表达(共50分);对某一特色文化用英语做一简介(共50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能借助任何工具,60分钟内完成。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反映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认同中国文化,但了解不够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1.7%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当弘扬”;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是否重要?”这一问题,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73%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对“你是否对传统的节日和风俗了解?”这一问题,9%的学生表示很了解,83%的学生表示大概了解,但不是很清楚。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很认同中国文化,但了解不够。
(二)学生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差
在本次调查中,对“你对自己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能力满意吗?”这一问题,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8%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20%的表示不满意;72%的学生非常不满意。通过主观题的测试,也可以验证这一结果: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语表达(满分50分),最高21分,最低5分(有些学生单词拼写错误),平均得分11.5分(得分点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饮食上);就某一特色文化的英语简介部分,选择传统节日的学生占83%,选择春节和中秋节的学生占75%,该部分学生整体的平均分数为12.1分。由此可见,学生的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差。
(三)学生对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需求较强
在本次调查中,对“您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目的是什么?”(多选题)这一问题,92%學生选择“四六级需要”;48%的学生认为“交际需要”;82%的学生选择“未来职业需要”;52%的学生则选择“弘扬中国文化”。由此可见,学生对提高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需求较强,尤其是关乎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方面的需求。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梳理前辈的研究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
让文化成为一种“软力量”至少具有三个条件:第一,这种文化不管是产生于本土,还是结合了外部“输入”的因素,必须能够解释自己。第二,文化必须要让其他人信服、信任。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其他人能够自愿接受这种文化。这是软力量的本质。在英语逐渐成为国际性语言的时候,用英语向其他国家的人民讲述、解释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每个有机会接触外国友人的中国人应该承担的任务。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改善语言与文化脱节的状况
Kramasch(1998)在她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开篇指出: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语言与文化两者不可分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的依托,脱离文化的外语学习将堕落成单纯的形式和词汇学习。但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了语言本身,忽略了文化;注重了英语国家文化习俗,忽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大量接触异域文化,这虽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但“中国元素”的表达被忽略了,形成了“只知外国事,不知中国事;只知语言事,不知文化事”的倾向。学生热衷于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但不清楚“七夕节”、“重阳节”的来龙去脉,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是改善语言与文化脱节状况的必要手段。
(三)促使教与学的形式多样化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堂偏重语言技能训练,“把语言知识的传授看成语言教学的目的和全部任务”。使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导致课堂中“老师讲的激动,学生坐着不动”现象。大学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的渗入不仅会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也是思想和精神上的一个调节。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是促使教与学的形式多样化的有效方法。
(四)提高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满足学生职业需求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理论显示,“告诉我你需要英语做什么,我就教给你所需要的英语”。满足学习需求是组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四六级已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是社会评价高等院校办学成就的主要媒介,是高等院校考核教学水平的主要标准,是大学生衡量自身英语能力的可信尺度和毕业升学、学位授予以及就业选择的理想筹码。为此,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是大学英语课程学习者的重要需求。四六级考试中的翻译部分涉及“中国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是提高四六级考试成绩,满足学生职业需求的有力保障。
(五)缩小吸纳和传播的逆差,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的,意味着吸纳和传播。如果两者不对等,则交际不平等。只有了解了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学习语言,使用语言,最终达到应用语言的能力,实现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平等、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表现在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上,而且表现在培养其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上”。所以,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是缩小吸纳和传播的逆差,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的大学生不仅要吸收国外多元文化,也有责任推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可以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是满足未来职业发展要求,实现平等的跨文化交际的保证,是中国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的保证,也是实现“文化崛起”,“中国崛起”的基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