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直系内部吴佩孚与王承斌的矛盾斗争研究

2018-01-23张杭杭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吴佩孚

张杭杭

[摘要]吴佩孚与王承斌同为直系军阀内部的重要将领,早期两人在曹锟麾下并肩作战,随着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吴佩孚的实力与威望也大增,但是他与直系内部的将领也逐渐分化,矛盾也日益凸显,作为当时同为直系内部重要将领的王承斌,两人的矛盾争斗,不仅直系带来巨大的内耗。同时也是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失败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直系内部;矛盾斗争;吴佩孚;王承斌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1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55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直系军阀作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要军事力量,学界对其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于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直系内部的矛盾,学界更加侧重的发动“北京政变”的冯玉祥与吴佩孚的矛盾。对于吴佩孚与直系另一健将王承斌的分化与矛盾却只是较为分散的记载,对两者的矛盾以及分裂的原因缺乏整体全面的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直奉战争前吴佩孚与王承斌的矛盾分化进行系统的分析,来进一步探究直奉战争前直系内部的分裂状况,以及吴与王的斗争对直奉战争前的直系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双方对奉态度之分歧

皖系段祺瑞兵败下野后,北京政权由直奉两大派系共同接管,但是事实上,“自直皖战争,直奉已成相持之势”。尤其直系吴佩孚与奉系张作霖的矛盾更成为直奉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所谓奉、直斗争,实际上只是张、吴斗争。”而后,洛吴因为“倒阁”活动与奉张矛盾更加激化,成为直奉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作为当时直系军阀的首领曹锟,因为直皖战争刚刚结束,不欲和奉方立时决裂,积极充当二者的调停人,王承斌也是直系主和派之一。王承斌是辽宁奉天人,早年与吴佩孚同属曹锟嫡系第三师,其资望与地位仅次于吴佩孚,但是“民国九年,直皖大战正式爆发,直奉联军大胜,完全是吴佩孚之功。”自此以后,吴佩孚声名大振,开府洛阳,积极扩军备战。而王承斌渐渐与保府接近,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前与曹锐、曹镆组成为直系内部的主和派。王承斌认为“要耍曹锟这个傀儡容易得很,彼吴未必不可取而代之,如果奉张咄咄逼人只是为了倒吴,他又何尝不乐于观其成呢?”。由此可知,双方对待奉系态度上已产生分歧。

因此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前夕,直系在保定召开会议上商讨对奉策略时,作为当时第二十三师师长的王承斌力主向奉让步曹锟两度再派王出关谋和,也均未成功。由此可知王承斌对待奉系的主和态势与洛吴的“对奉坚持到底”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直奉战争在前夕,吴佩孚对王承斌是极其不信任的,吴佩孚给曹锟的密信中言道:“孝伯(王承斌)和關外(指张作霖)有秘密。据说是孝伯的参谋长主谋联络的。因此对孝伯要回避一切”。由于王承斌是东北人,以及其对待奉系的主和态度,使得吴佩孚对王承斌是有所提防的。

二、直系统治时期双方在政治上之矛盾斗争

直系掌握北京政权后,吴佩孚的想法是要利用法统的假面具,先把南方完全统一了,才拥曹登台;而曹则以取得总统为唯一目标,南方的统一与否,尚在其次。双方在总统选举上意见相左,由于彼此意见之间,未免有缓急之别。直系内部也随之分成两派,即保、洛派。而后,曹锟将王承斌拉过去,出任直隶省长,行使其新津派的权力,与保、洛造成鼎足而三之势。在直系内部曹吴失和,其他直系将领对吴佩孚长期的独断专行充满怨言,直系内部分化矛盾日趋明显,王承斌竭力拉拢津保派政客,在政治上支持曹锟,遏制洛吴的政治活动。

首先,“津保派惮于吴佩孚在直系之声威,未敢即发,乃转向内阁人选之争夺”,希望借此打压洛吴。1922年在洛吴的支持下,以王宠惠为首“好人政府”内阁成立,但是由于王内阁是洛吴所拥护支持的,“致津保两派倾轧先生甚力,欲倒王以抑洛”。津保派首先利用索薪索响来倒王阁,以此迫使洛吴就范。王承斌为了重新获得曹锟的信任与支持,首先充当倒王急先锋,在“罗文案”中,王承斌更是联合直系齐燮元、卢永祥等其他直系将领通电指斥,迫使王阁因之瓦解。自此,王承斌、齐燮元、冯玉祥及保派联合反吴,一时得其谋。

在总统选举的问题上,王承斌积极地迎合曹锟的“总统梦”,积极向曹进言:“大帅当总统,是天与人归,没有人说得出什么来。机会不可错过,必须当机立断”王承斌更是为曹锟登上总统宝座而不遗余力。吴佩孚对于北京一般大选派之种种举动,甚为不满,吴佩孚认为“天津派利用老帅上登,以达到个人做官之目的,尤为卑鄙可憎,同时对津派以金钱运动选举,更属不可”。因此,当王承斌捏造吴佩孚的“拥立”电报时,吴佩孚对立刻去电王承斌,电文寥寥十几个字:“谁捏造我的电报,我要谁的脑袋!”。而后在曹锟贿选总统告成之时,吴佩孚更是“顿足叹惜,痛责宥小误国误曹”。双方在政治上的矛盾斗争日趋激烈,吴佩孚对王承斌的巴结曹锟,联合津保派对抗洛吴的行为,更是妒恨中生。双方之间的裂痕也愈加难以调和。

三、双方关于二十三师控制权的斗争

吴佩孚和王承斌在争夺二十三师的控制权问题上,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已出现端倪。由于王承斌早已见疑于吴佩孚,因此吴佩孚对王处处掣肘,加以限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吴佩孚为酬王维城的战功,希望王承斌让出二十三师,但是王坚持不允,双方为之大吵一场,不欢而散。王维城在吴佩孚的支持下与王承斌在二十三师的控制权问题展开各种争斗。

吴佩孚开府洛阳后,专意练兵,增强实力。其目的便是以“武力统一”全国,进而夺取全国最高统治权。吴佩孚深知实现其目的,必须首先获得军队的指挥权,而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臣服各“师”,掌握各“师”的统治。为了统一军权,吴佩孚便提出各省巡阅使、督军一律不得兼任师长的建议。借机解除了王承斌所兼的二十三师师长之职。而后王承斌去电曹锟辞职。舆论界普遍认为“此系王不满曹纳吴佩孚之主张,夺去其第二十三师师长兼职之举,实为直系内讧加剧之显示”。此举促使了王承斌与吴佩孚的矛盾激化,最终促使了直系内部“反吴”联盟的形成。这也成为了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失败的重要因素。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王承斌的反吴活动

第二次直奉战争前,直系内部人心涣散,矛盾重重。吴佩孚与王承斌的分化矛盾,更是当时直系内部矛盾的一个缩影,这也为直系失败埋下了伏笔。王承斌将赴热河之前,冯玉祥与之密谈,“动以种种厉害劝其不必前进。两人遂订合作之约”。冯玉祥联合孙岳、胡景翼进行反直活动时,王承斌采取各行其是、任其自由的态度。而后吴佩孚“因为王承斌之‘通奉举动,派彭寿莘助战,名任前敌,实则监军。王承斌更是气愤不已,阴为牵掣,遂有营口之败,秦皇岛之败,山海关之败,近且向昌黎方向退却,王实为之也”。由此可知王与吴的斗争是直系的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小结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王承斌为奉军缴械,下野寓居津门,二人的矛盾斗争也自此结束。总的来说,两人的分化更多的是各自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下,一个军人参与政治生活的经常考虑的问题是;能得到多大的好处,这常常直接关系到他的存留。当他的个人利益面临严重威胁时,他们就不再忠于这个派系。因此军阀将领的彼此结合更多的是处于利益上有共同之处。王承斌与吴佩孚的分化与矛盾恰恰说明这一点。两人早期在人川与援湘期间由于共同的利益,彼此关系融洽。但后期吴佩孚势力的崛起,二人的矛盾愈加明显。作为同为直系嫡系的王承斌不得不依靠曹锟与之抗衡。二人在政治上与军事上的争斗,不仅加剧了直系内部的紧张局势,对二次直奉战争的直系的失败也起到催化剂之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吴佩孚
吴佩孚带兵有奇招
吴佩孚公报私恩不可取
从“三不主义”管窥吴佩孚的儒学情怀
吴佩孚晚节有亏?
低情商,易受伤
吴佩孚的四字幽默
吴佩孚四字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