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课程教学探索
2018-01-23林晓勇俞洋蒋玲慧王玉峰
林晓勇 俞洋 蒋玲慧 王玉峰
[摘要]文章立足于建设双一流高水平大学新形势,着眼于南京邮电大学特色课程教学建设,分析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不足,对中外课程教学进行了对比,以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课程为实施点,提出以S2U模式为核心理念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以开放实验项目佐益课堂教学的方法,以在线课程建设为基础的线上线下课堂有机结合,建设与探索以面向市场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以移动互联网时代多种信息传播手段相结合,选拔TOP10优秀人才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最后对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提出应有的荣誉与责任。
[关键词]双一流;开放实验;S2U教学;TOP10人才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1209
教育部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包含42所一流高校,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将高等院校建设提升到一个全球战略的高度。各个高校为了发挥其特色专业优势,专注双一流专业建设,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必须与国家各大战略和需求同步前进,需要站在本行业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1]以南京邮电大学为例,该校积极推进以通信电子信息行业为特色,结合信息通信、电子与光学、纳米信息材料等优势学科,努力培养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艰苦精神,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IT精英人才,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知识与技术,紧贴行业、服务社会。
1本科教学的重要性
本科阶段教学是所有未来人才的源头,忽视本科教学,即是无源之水。南京邮电大学注重坚实的本科课程教学培养体系,尤其重视对通识性专业基础课教学,以《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专门为非通信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包括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偏文科、经管类专业,核心思想是为了非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能尽快熟悉通信IT行业的一些专业术语名词及信息应用。课程教学将从最基本的通信概念入手,尽可能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从应用的、管理的层面上去学习通信网络中所涉及一些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包括:通信信号、数字通信与SDH、交换技术、光纤通信、移动通信、数字微波通信技术、卫星通信、数据通信与数据网、支撑网、智能网、接入网等技术,将涉及当前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并做较为全面框架式剖析。
2传统课程教学不足之处
传统课堂教学是学生无差别教学,即讲台和听众的关系,对比西方的教學模式,西方授课时间集中,国内授课分散为整学期;西方有授课团队体系,中方老师往往一个人,最多配备研究生助手;西方理论和实践结合,卷面考试比例小,中方主要靠理论卷面考试,容易流于形式;西方不害怕不及格率,中方控制不及格率;西方注重在过程中得到锻炼,结果和过程同样重要,中方更注重结果,过程作为结果的一种说明。[2]如果长久下去,哪里能培养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
如何将每一门基础课的教学都成为影响到学生科学素养能力提高的一部分,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课程学习中,如何从学生团体中挑选和具有TOP10顶尖人才,如何让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到老师的科研实践和项目驱动过程,是当前大学课程教育教学所缺失,也是高等教育管理者、高等院校一线教师应尽的职责。本文将以南京邮电大学的专业特色课程《现代信息技术概论》建设为例,阐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课程教学建设的演变。
3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课程建设探索
31丰富精彩的课堂教学
课程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有一句口号:将学生从“手机”拉回“课堂”上来,说明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已经离不开手机。因此,需要授课教师更充分地分解梳理知识点,紧密结合学生专业水平未来择业方向等,有的放矢开展精彩丰富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课程组结合当前通信热点技术,以应用为导向,比如程控交换机是怎么工作的,手机App是如何开发的,淘宝网是如何捕捉到用户市场消费行为,物联网应用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等,紧密地将学生们身边发展的通信技术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为了充分吸引大学生们,尤其是文科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的数学理论基础弱,因此在授课时一方面“化繁为简”,一方面生动活泼。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S2U的教学模式,即研究如何将无聊的封闭的小课堂(Small Room)变成开放的互动的大课堂(Big Class)。S2U的教学理念包括以下几点:(a)Study to Use,从学到学以致用(b)Speech to Understood,从能讲到能懂;(c)Speak to you,大声向周围的老师或同学说出来(你真正掌握的知识点);(d)Subject to Unit,从主题知识到单元分解;(e)Selected to Use,从有所选择而后有所应用;(f)Special to Universe,从特殊案例到一般普遍应用,为挑选优秀的同学做准备。
32开放实验与课堂教学结合
据数据分析统计,由于实验内容随着学生专业不同而差异化,专业性实验室利用率低至30%。因此,鼓励青年教师申请开放实验项目,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动态制定实验室项目,全程采用网上无纸化审批操作,以现代信息技术概论课程为例:迄今已经进行了程控交换实验、增值业务实验、IP报文侦听实验、软交换实验、LTE-4G移动实验等,不仅学生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锻炼,对授课教师的操作能力也得到很好的印证。
33线下与线上课程的结合
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支撑,慕课建设开展已经如火如荼,中国大学MOOC网站已经和146所高校合作,开设1130门在线“慕课”,但慕课仅是构建开放学习大环境的第一步[3],目前信息类课程所占比例极小,课程组建设了现代信息技术概论在线慕课,选取关键教学知识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具有综合价值的知识点,制作相关授课视频,并由专业动画公式制作动画来感性地呈现出课程要点,同时利用统一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可以发布作业,常规习题测试,随机模拟试卷,讨论组在线交流等,充分发挥线下和线上的相互交融作用,从同学们结课后的反馈来看,口碑极好;从课程的考试成绩来说,建设的班级的平均分要高于普通班15分左右,不及格率下降为零。endprint
34面向市场的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探索
作为理工科的课程教学,往往局限于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如何将教师精心制作的知识有效地向市场传递,让更多有意愿了解和进一步深入了解通信知识的人也融入进来。国外的比如“耶鲁大学课程”,即真实地将每一堂实际授课过程完整录制下来,发布到本地大学网站上,此模式国内也正在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在逐步开展,在“大师课程”上,不仅记录了大师们的授课表演、幽默的小插曲、偶尔的小出错、学生的回答与互动、学生的参与度等,更能让后期观看者有身临其境感受。
知识是有产权的,知识是有价的。曾经教育界的理念,认为大学老师的授课就应该是免费的,“互联网+”时代,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理论在逐渐深入。在线开放课程网站,大学“大师课程”,也逐渐采用注册会员制,通过对获得最佳利润比的市场行为机制,有选择地对某些在线课程进行微量收费,同时有机地将支付宝、微信支付、Paypay支付结合起来,一键支付,方便快捷,比如对个别补考重修的同学,实行注册收费,在线同步学习、网络缴费补考等过程。
35移动互联网革命下的课程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大学生每天直接观看手机的时间累计为4个小时左右,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部分。如果无法改变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如将手机的内容从电影、电视剧等拉回到课程。目前采用以下建设模式:①移动社交网络模式:建立了班级QQ群,由教师、班长为群主,教师可以发布正式通知,班长负责群内自组织管理,每个同学都可以即時向老师提出自己在课程学习时的困惑,老师可以在某个时刻有针对性地集中回答;②云计算下的APK模式:建立了课程习题训练库,将一些基础性的、重复性的知识点做成习题,存放在数据云里,有别于在线“慕课”的讲课模式,APK主要采用答题训练模式,分章节,分阶段,可以回溯核对答案,充分将移动手机的“点刷”模式利用起来,并以大数据模式统计每道题的正确率,从而在教室课堂讲课中加以重点突出;③沉浸式教学模式[4],信息通信行业很多知识还是需要理论加验证才能获得,经过实践发现,真正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学生的自我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事事躬行方有得。通过移动大数据的统计,选拔出有意愿、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通常不超过10个),开展TOP10教学训练,组成课程团队,设立研究项目,从开题建设、方案规划、模块划分、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建设,团队成员沉浸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最终培养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军式人才。[5]
4结论
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大潮下,是移动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多媒体视频时代,高等教育课堂如果还是传统的“点对面”地“讲”课,最终将使大学生涯空走一遭;如何有效地响应市场需求,结合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各种便利,确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SCE(Student Centric Education)理念教育教学,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将每一节课上好,每一门课上好,每一位教师都留给学生鲜明的记忆,则课程授课不再是一张薄薄的试卷结果,而是在完成这试卷的过程中所留下的脚印和汗水,这才是一名普通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荣誉感和应尽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陈治亚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双一流”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5-12-07(009版).
[2]林晓勇,黄学军,俞洋打造经管特色现代通信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11):128,130
[3]史蒂芬·道恩斯,肖俊洪开放学习、开放网络[J].中国远程教育,2017(10):36-46
[4]吴旻倩,蔡方旻基于“互联网+”视角的沉浸式教学模式应用探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3):29-32
[5]王隽,林晓勇,张玲华通信高校核心竞争力模型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3):27-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