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的设计与评价
2018-01-23肖红
肖红
摘要:随着网络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开发适用于网络的高质量的课程以及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成了网络中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本文通过对国内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调查,分析了当前网络课程评价的发展状况,得出了网络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booming development of network in our country, the course of the high quantity of the network to which the development is applicable to and the valid evaluation about the course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urgent topic on the network course. Passing the inquisition to the standard of evaluation of the domestic network course, this text analysed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network course, and got the basic principle and requests of the network course evaluations.
关键词:网络课程;评价标准;课程评价
Key words: the network course;evaluation standard;cours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3-0162-02
0 引言
网络这一信息时代的产物如今已超出了技术产品本身的内涵,其应用范围逐步扩展到各个领域,形成了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形式。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接受者的学习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同时网络也为一些无法步入高等院校的求职者进行学习和深造提供了一条更加便捷的途径。从远程学习的发展来看,当务之急是必须构建一套囊括学习、管理、监控和效果评估等诸多功能的质量保证体系。
1 国内网络课程评价现状
我国对网络课程的研究和开发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尚在起步。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对网络的关注度日益渐长,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潮的提升个人素质的学习方式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广泛参与,以“互联网+成人教育”为主营模式的网络大学如雨后春笋强势入驻教育界,政府主导的基础教育机构和教育集团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办了网络学校或学习班,我国教育部也在全国范围内专门设立了四十多所以远程网络课程为主的试点高校。
现如今,如何客观评价网络课程的优势和不足,始终是社会焦点问题,所以关于网络课程的评价标准,目前在我国仍是空白。2002年2月,我国教育部虽然出台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征求意见稿)》,但仅仅针对网络课件、网络教育资源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并未明确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因而不能以这套《意见》来综合评价网络课程的质量。2000年10月,清华永新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牵头,会同全国三十多位业内专家针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了一次综合评审,专家在没有既定标准作参考的条件下,通过借鉴一般多媒体课件评审标准汇总出一套网络课程的一般原则,即开放性、共享功能、交互性和个性化。
2 网络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
2.1 全面原则
评价网络课程时,应该从整体出发,结合系统论,重点考察网络课程的衔接是否紧密,课程资源的综合性能是否规范齐全,切不可只看重某一特色而以偏概全。不同课程模块的学习效果各不相同,制定评价标准时应该针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设置与之相应的权重,重点突出各模块的特点。系统的评价标准必须从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类用户的角度出发,重点考察下列六个方面:
①网络传输系统:包括传输效率、学习材料的传输质量、响应与反馈的延迟。
②教学系统:包括一门课程完整的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动机的机制、支持不同学习策略的教学活动。
③交互系统: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各种形式的同步、异步交互。
④教师/学生支持系统:包括在线疑难解答、丰富的学习资源、系统使用指南、技术支持等。
⑤评价系统:包括对学生在这门课程中的考试与作业的评价、对学习过程参与度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对课程系统的评价。
⑥管理系统:包括学籍管理、成绩与学分管理、财务管理、课程计划管理、答疑管理等。
2.2 客观原则
事实判断要求以客观的角度描述事物的属性、规律以及在当下的发展状况,记述事物的质或量的变化。确保描述的“客观性”,使之反映出事物的真实状况,这是事实判断的基本原则。“事实判断”是评价活动的基础,而评价必须建立在客观描述的基础上,同时应该科学地协调评价者之间的价值观念,最终才能形成客观一致的评价。
3 网络课程评价的基本要求
3.1 开展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以往的网络课程评价多半是总结性评价,强调对整个阶段教学结果的评定,目的是为了得到教学工作总效果的证据,因此它只能为教学方案的推行提供决策依据。但是严格来讲,学习应该是动态的过程,它是随时空变化而持续发展着的过程。因此,网络具有实时、便捷等特点,其信息反馈及时,操作和管理都非常方便,网络教学应该整合这些特点,利用网络全程监控整个教学过程,并适时提供检测与指导服务。“过程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就是全程监控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情感、家庭等外围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时就跟踪监控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出对策或解决方案。教学设计环节之前的环节叫做“诊断性评价”,即置前评价,它是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以及确定学习策略的客观依据。基于诊断性评价,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会有更多选择。endprint
3.2 通过对评价对象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提高评价的说服力
“建构主义”强调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利用多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它更注重个性的发展。传统的教学评价看重学习者操作技能熟练程度及考试成绩,评价标准抑制了学生个性的施展、情感的发挥,评价标准比较单一。相对来说,网络教學则比较注重学习者个性、情感等特质的培育,是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在网络教学中,应该从素质、技能、知识和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同时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整体素质加强训练。基于学员的个性制定一套科学的评价策略,激发学员的兴趣、热情和创造潜能,提高主观能动性,吸引更多学员参与网络学习。多媒体、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教学提供了多元化的载体,也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教学评价方式,未来有望建立测评功能多元化的网络教学评价系统,以促进网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3.3 既要有个别评价又要有整体评价
个别评价主要涉及自我评价、师生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着重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整体评价则是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深入挖掘网络学习中的共同点。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色,所以每一位学生的价值观、学习能力和后天发展道路存在许多差异,所以必须采取差异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个别评价能够反映出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化的学习需求,并且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情感沟通,以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屡屡受挫而“陷入困境”。另外,侧重个体差异固然重要,但是也应该重视整体评价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网络教学规模大,跨度广,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数据、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除此以外,网络具有高速运行的传输系统,数据的采集、分析、汇总和检索更省时省力。通过对网络数据的汇总和分析总结出学习规律,对于教学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 结论
网络课程的评价一定要考虑网络本身的特性,盲目遵循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注重挖掘网络的优势,融入具有民族特色、先进的网络课程评价理论,发挥网络的特色,使之更适合评价我们自己的网络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凌云,罗廷锦,余胜泉.网络课程的评估.http://cer.net/20020225/3021059.shtml.
[2]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标准(征求意见稿).
[3]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4]余胜泉,何克抗.网络题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教育技术通讯,http://www.etc.edu.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