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职业教育中的变与不变
2018-01-23杨帆刘正安张京京
杨帆 刘正安 张京京
【摘 要】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严峻的挑战。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育主体、学习方法、资源匹配相应发生变革,但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会发生改变,学校和教师的存在、教学活动不会改变。
【关键词】 互联网+;职业教育;变革;创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深刻影响,我们正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也给我国职业教育带来深刻影响,改变着职业教育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模式。近一两年来,“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职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各种各样的网络公开课、翻转课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社会化学习、移动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已经成为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成为一些学校率先实践的焦点。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4.0的大趋势下,生产组织模式正一前所未有的方式发生改变,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互联网+”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互联网+”究竟会为职业教育带来哪些变化?什么又是“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不变的魂?这一问题理清概念,将有助于从战略高度认识“互联网+”给职业教育帶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顺应和引领“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促进“互联网+”时代正确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行业正以裂变的速度接受着新一轮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与经济发展休戚与共的职业教育如何参与变革,充满着挑战与机遇。面对浪潮冲击下行业的剧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几个典型问题:
1、企业智能化生产趋势下,用人需求锐减导致职业教育自身面临巨大威
在生产方式高度智能化和机器换人之后,未来几年基本操作性技能人才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传统职业教育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萎缩,发展空间有限。
2、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背景下,落后地区职业院校出现生存危机
经济发达地区职业院校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均可保证比较容易跟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校建设发展思路。而经济落后地区当前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培养的是夕阳产业的即将结构性失业的技能人才,将无法生存。
3、未来工业4.0时代背景下,知识型工人需求当前人才培养规格提出挑
传统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制造需要大量标准、规范的特定岗位技能人才。工业4.0时代背景下,需要的却是具有面对个性化定制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现场的非确定性、非常规、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谈判能力、信息搜索与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4、技能训练特点前提下,日新月异的生产技术变革,存在办学成本不断攀升的危机
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学环境的岗位场景化已是共识,但是智能化生产背景下,这种场景的设置和资源配置的代价越来越高,可避免的所面临高成本、低利润、难复制等挑战。
同时,由于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时代,职业教育都是各行各业的刚需,所以即使在互联网浪潮冲击下,职业教育还是面临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
(1)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虽然会不断颠覆的传统行业,但是也会不断催生层出不穷的新兴行业。任何生产环境下,工艺技术或者关键技术的传承需要职业教育的存在;
(2)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低成本复刻、大规模推送、高精度送达优质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消除地区差异;
(3)互联网技术可以在汇聚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技术需求、人才需求,教育者对人才培养的量、类、质会更加明确,可以有效提升人才供给的精准性、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只有具备敏锐“嗅觉”,深度融入潮流,创新发展,更好服务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才能化挑战为机遇。
二、“互联网+”职业教育中的变革
1、教育理念的变革
“互联网+”时代,数据改变教育是其核心理念。“互联网+”职业教育则从依赖于存在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经验转向依赖于对海量教学案例和行为数据的分析,数据来源于学生作业、测试、实训或者课堂即时反馈等学习全过程,依据对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与决策,用直观的数据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水平,描述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差异,即时、精准地掌握学情资料,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教学环境的变革
一切环境设置均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服务。MR、VR等新技术、新媒体和智能终端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认知工具与支撑环境,为师生建立了更为开放的教室、更为开放的课堂活动。例如,课堂中不一定再有传统的讲台、黑板和粉笔;课桌、座椅以分组讨论方式摆放,虚拟现实装备人人一套,投影屏幕、电子白板可以放置在教室的前后左右任何一个需要的地方,教师始终面向学生教学并直接融入小组讨论,或者共同参与,直接指导学生仿真环境下的实践训练。
3、教育主体的变革
传统的职业教育中,教育主体是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这些机构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也是知识的权威。学习过程比较代表性的一个词汇就“师从***”。而互联网时代中最强调的是去中心化,这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知识,所有人都成为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载体,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国内、国外,凡是有能力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新的主体。
4、学习方法的变革
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职业教育的熟悉的教室、实训室等教学场地,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络和各类终端设备,突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心情都可以接受教学,学校、理论老师、技能导师都可以任选,学习目标可以自己确定的!学习者会在虚拟环境下丰富的、碎片化的信息以及快捷的检索方式有利于专题探究式学习;现实的实体对象的实践训练,将前期学习掌握的知识付诸于实际工作,最容易实现职业教育倡导的知行合一,任何学习者都有望可以快速成为企业有用人才。endprint
5、资源匹配的变革
“互联网+”职业教育通过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的数据,形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可视化诊断,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科优势,才能为教育教学提供优质、可获得的资源与服务。在全面采集学生全学习过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掌握总体趋势,掌握个体学习特征,教师既可以更加准确、更好地对大规模的学生群体做更好的支持,也可以及其精确的针对个体学生的实时学习状态,调配恰当的教学资源促进其更加有效的掌握相关学习内容。不仅能够对学习问题进行诊断与改进,还能发现和增强学生的学科优势;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学习者的知识盲区、完善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增强学习者的优势与特长。
三、“互联网+”职业教育中的不变
“互联网+”的影响,新技术不断推动着教育的繁荣和多样化,但是,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人的根本属性,以及教育自身的复杂度,决定了变革的仅仅是理念、是方法、是手段,是组织形式,而不是学习和教育本身。职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显著不同的属性,与普通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更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特需教育。这些本质特征就决定了“互联网+”职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不变:
1、职业教育的目标不会发生改变
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劳动者,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活动,人才培养的教育本质不会改变,但是培养的目标、手段、方法发生了改变,将更多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
2、职业学校的存在不会改变
作为人的社会属性的形成依托,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实际上都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学校作为学生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的第一个社会场所,是接触同学、学会理解别人、学会和别人沟通的重要依托。因此,学校这一组织还将继续存在,不会改变,但是学校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改变。比如从固定学科教育转向学科融合的真实情境教育、从固定课堂时间向项目或者任务驱动的自由时间转型。缺乏价值定位的学校可能从此消失。
3、教师的存在不会改变
作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指导和培训的实施者,人需要人来培养,教师要成为一个设计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职业教育内容以创新的方式,将丰富的核心内容传送给学生,指导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的项目、问题、任务、询问等为基础的深度学习。信息技术能够共享优秀教师完成部分知识传授,但是不能替代教师给予学生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关怀,不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交流。精专业、善教学、有技能、能够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教师将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4、教学活动的存在不会改变
作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渠道,继续存在,不会改变。互联网技术不能替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验不能间接获得,必须亲身实践和直接体验。教学活动针对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一定存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的典型特点。线上线下发挥各自优势,師生具有更多的可能进行互动,成熟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使得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来掌握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过程数据的分析,有了更为准确的依据来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总而言之,对优质知识资源、技能资源、技术装备、实训设备和实训设施、师资队伍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供需匹配,实现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快速、高效养成,其实就是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作为职业院校,既要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引领这个潮流发展,要与时俱进,同时要不断地不断追寻教育的本质,不忘初心,才能迎来职业教育新的春天。
四、结语
看清“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的变与不变,要求基于互联网的虚拟现代职业教育和实体的传统职业教育都要保持一份清醒,把握好变与不变的方向与分寸,既练好内功,又善抓机遇,全力创新。“互联网+”时代,线上的机会在线下、线下的希望在线上,互联网与实体,只有互相配合、互相融合,才有机会打造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新职业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 闫广芬,张栋科.“互联网+职业教育”体系架构与创新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08)7-13.
[2] 孙钰林.职业教育的“互联网+”方法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06)113-116.
[3] 李淑云.“互联网+”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嬗变与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16(14)74-76.
[4] 南旭光,张培.“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08)8-12.
[5] 张 培,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立体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于C-TRPS模型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6(10)34-38.
[6] 郭丽朋,王洁琼,侯林峰,朱强.互联网+:职业教育新形式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11-13.
[7] 胡梅,马斌.“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可能与当代变革[J].现代教育管理,2016(01)19-24.
[8] 南旭光.“互联网+”职业教育:逻辑内涵、形成机制及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6(01)5-11.
[9] 刘旭东.“互联网+”时代下自动化专业职业教育的新形式:嵌入式网校[J].科技广场,2015(06)172-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