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特征分析
2018-01-23刘露
刘露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图书馆与“互联网+”融合即“互联网+图书馆”是图书馆未来发展之路,本文首先对智慧图书馆概念进行阐述,分析“互联网+图书馆”的必然性及实践活动,进一步剖析“互联网+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六大特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提升智慧图书馆的管理,对于全民阅读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图书馆;互联网+;特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01. 056
[中图分类号] G250.7;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3 - 0194(2018)01- 0138- 02
0 引 言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尤其是在服务领域。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也正经历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发展,图书馆开始将“互联网+”行动计划纳入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共享、便捷、普惠特性,已经渗透到图书馆服务领域[1]。图书馆是社会民众获取信息、挖掘潜能的集聚地,在“互联网+”环境下,改变图书馆传统服务理念,有效利用现有的图书馆资源,“互联网+”充分与图书馆融合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图书馆的使命[2],更是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未来发展之路。
1 智慧图书馆的内涵
目前针对智慧图书馆的内涵学术界并未达成统一的共识,主要是从技术视角、建设视角、服务完善视角以及综合发展视角进行论述。从技术视角出发,智慧图书馆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电子计算机、图书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交互的更高层次的多目标性、灵活性以及时效性,最终达到智慧化的图文信息管理和多元化服务。从建设视角出发,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除了传统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还加入了物联网建设,结合数字图书馆将智能化技术融入当前的图书馆服务体系[3]。
2 “互联网+图书馆”的必然性
“互联网+”是社会发展趋势,如今人们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很多行业大胆创新已经融入到“互联网+”浪潮中,比如互联网+金融成就了余额宝、P2P网络信贷、众筹、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交通成就了打车软件、网上购买火车和飞机票、出行导航系统等等,互联网+旅游可以实现微信购票、景区导览、规划路线等,互联网+医疗可以实现网上预约挂号、网上买药等,互联网+教育出现了在线网络课程等。“互联网+”中“+”的是各个传统行业,是对传统的各行各业的升级换代。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作为我国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显然无法忽视“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需求带来新的建馆理念,“互联网+”理念、思维与技术所带来的新要求已经无形中渗入图书馆专业人士脑中,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诸多问题。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面临开放性不够、利用率较低、个性化服务较差等问题,忽略了用户使用体验和实际需求,客户群体单一、规模变小,其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挑战[4]。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图书馆智慧服务必须采用“互联网+”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模式,使“互联网+”与图书馆实现真正的融合,才能突破困境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相融合,满足社会民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5]。
3 “互联网+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特征分析
通过分析归纳得出,“互联网+图书馆”主要有六大特征: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和连接一切。
3.1 跨界融合
“互联网+图书馆”的跨界融合是传统图书馆服务体系与“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一种连接,更是一种包含数据、服务、知识体系以及获取过程的一种聚合。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只有全面深度融合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实现全方位开放,协调各层次服务健康发展,才能实现协同创新与自我完善,同时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与行业大数据的不断融合,服务平台的跨界融合,资源的全面整合,探索出新的服务模式,促进融合创新和协调创新[6]。这种跨界融合包含了服务价值、服务平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关系等的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生态系统。从未来发展视角来看,跨界融合是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发展的必然归宿。
3.2 创新驱动
“互联网+图书馆”的创新驱动是以用户驱动和数据驱动这两种特征的创新方式实现智慧图书馆与“互联网+”全面融合的一种模式。对于传统图书馆简单粗放的资源驱动服务模式而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进一步加快了其退出历史舞台的步伐,而以用户驱动和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精细化发展模式将成为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发展的主流。“互联网+图书馆”的创新驱动主要体现在理念、技术、服务、制度与管理的协同模式创新,通过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软硬件设施的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的最优化运用,实现地区与地区之间、各级图书馆之间、城乡之间的交互、共享与协作,达到精细化创新驱动的服务模式构建。
3.3 重塑结构
“互联网+图书馆”的重塑结构是为应对“互联网+”中“+”所带来的冲击与创新,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互联网+图书馆”的多元便捷性,图书馆的文化结构、业务结构、关系结构被重新锻造,图书馆馆员、用户、运营者、捐赠者、维护者等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条件下能实现自由转换,并且通过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将单一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数字化整体。但是,正是由于智慧图书馆智能性的多变性和可塑性较强,“互联网+图书馆”重塑结构的过程中充满了不可预期性,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将不再是简单的层级制,而是融入了更多人性化管理模式的新型图书服务管理体系。
3.4 尊重人性
“互联网+图书馆”中的尊重人性强调的是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不仅仅关注社会公众对图书馆的基本服务要求,而是将服务关注点转移到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的个性化服务上来。“互联网+图书馆”应坚持“以人为本,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在尊重客户隐私的前提下,合理挖掘用户需求,积极引导用户合理表达自我诉求,实现图书馆建设与用户需求同步,真正做到用户体验至上的服务宗旨,给社会公众提供更便捷、高效和多元的服务,让用户参与到“互联网+图书馆”的融合建设中,使更多的用户倾心于图书馆的资源,愿意、乐于提供宝贵的建议,从而实现交互式促进发展,实现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完善,同时也避免了传统图书馆服务体系过于刻板的缺陷,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endprint
3.5 开放生态
开放性、生态性是“互联网+图书馆”非常重要的特征,我国一直在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大数据知识服务生态系统,其中智慧图书馆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互联网+图书馆”能够优化图书馆内部生态,实现图书馆内部各项资源的有效优化整合,同时无缝连接融合图书馆与外部生态体系,将整个互联网数据体系与图书馆服务体系合理融合,实现知识服务生态系统的人性化构建和社会使用[7]。该体系还能去除制约创新协同的影响因素,在做好隐私保护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开放图书馆的OPAC和流通数据,以实现数据流通与共享,促进图书馆之间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以及图书馆与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协同,避免重复资源建设等现象的发生。
3.6 连接一切
“互联网+图书馆”中的连接一切是指运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尽可能地将图书馆中涉及的各方连接在一起[8],相互能够通过彼此行为分析,形成更为合理、高效的互动模式。连接一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数据资源互联,二是跨领域互联,三是跨物理地域互联,四是人人互联,人、库、馆三者之间的互联关系。连接一切的理念最终会引导图书馆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多层次、跨平台、全方面的立体化互联,实现真正意义的不分地域、群体和个人的无界限连接,展现“互联网+图书馆”核心要素,为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必要支撑和有效指导,使图书馆在服务模式、理念、思维、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真正意义的智慧化应用。
4 结 语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图书馆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图书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图书馆”智慧服务的有效融合特征说明“互联网+图书馆”是以用户为中心,利用互联网最大限度地挖掘图书馆资源,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智慧化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世伟.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8(6):22-28.
[2]李立睿,邓仲华.基于“互联网+”的融合图书馆构建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6):33-37.
[3]蔣萌,武群辉. “互联网+”环境下图书馆空间再造模式内涵与结构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1):19-23.
[4]王世伟.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11(12):1-5.
[5]梁光德.智慧服务: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服务新理念[J].图书馆学研究,2011(11):88-92.
[6]李晨晖,崔建明,陈超泉.大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3(2):30-35.
[7]新华网 .黑龙江省政府与中国联通开展 “互联网 +” 战略合作 “ 瞄准” 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拓展两大领域[EB/OL].2015-08-14.http://hlj.xinhuanet.com/news/2015-08/14/c_134517388.htm.
[8]黄宗忠.充分发挥图书馆功能[J].图书馆论坛 ,2011,31(6):14-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