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养老模式 精准服务和谐社区
2018-01-23李新生
【摘 要】 笔者结合西安先洁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市阎良区先洁助老服务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际现状,提出了适应于家政服务转型养老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即“共享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一是提升专业素质和水平;二是社区充分发挥一级平台作用,整合社會组织的资源优势;三是扩大共享服务模式覆盖面。
【关键词】 共享;服务;养老模式
一、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日趋严峻,养老服务问题已上升为关乎人民福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伴随着这一进程,失能、高龄、空巢和独居等养老服务重点对象大幅增加。据全国老龄办2014年发布的《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中,老年餐桌和家政服务需求强烈,比例高达42.2%和33.3%;老年人对康复服务、长期照料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比例达到了21.4%和20.6%。到 2020年,我国的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2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900万。失能老年人将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4200万,2030年的6168万,2050年的9750万;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持续增加到2020年的2900万,2030年的4300万,2050年的1.08亿;空巢和独居老年人则持续递增到2020年的1.18亿,2030年的1.8亿,2050年的2.62亿。专家分析,这一数据折射出居家养老服务业缺口巨大,特别是面对因人口红利消失、人力资源成本骤增所带来的越来越大的服务类产品的缺口,使得“共享服务”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巨大。将来经过专业训练的家政从业人员,或许会成为老年人的“随身管家”。
笔者以西安市先洁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的调查数据为例,截止2016年底,阎良全区户籍人口26.49万,60岁以上有5.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0%。目前阎良区养老院共计两家,床位702张;幸福院30家,床位621张。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探索如何解决好社区居家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和发展适合家政服务转型需要的新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令人期待。
二、共享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内涵
所谓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社会服务力量为依靠,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的一种新的服务形式。本文提出的“共享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指在特定的社会区域,把愿意从事家政服务、老人护理服务的闲散剩余劳动力、爱心社区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储蓄在时间银行,合理调配,就近为辖内的失能、失独、半失能、空巢老人及残疾老人提供以护理为主的专业性上门服务,实现(一公里)智慧化管理全覆盖。
西安先洁家政公司以阎良现有的24个社区、7个街道办下属72个行政村为平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根据阎良区社区的资源空间优势,建立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志愿者联动服务机制。促使“共享服务”模式与“四社联动”机制有效融合,把共享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作为“四社联动”服务的一种手段融会贯通。提出共享养老模式,精准服务和谐社区新理念,针对不同社区、不同服务对象、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需要帮助的老人实施精确识别、精确专业化服务、精确智能化管理,一改过去粗放原始的服务模式。中心深入社区,积极鼓励引导辖区有爱心的社区志愿者以及有空闲时间的剩余劳动力组成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到熟悉的社区以及需要帮助的失能、失独、半失能、空巢老人及残疾老人家里,提供以护理为主的专业化多样性服务活动。以社区为单位成立服务老年人的“时间银行”,倡导“用您的时间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让年轻人、准老年人以及身体健康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空巢老人”提供必要服务。2016年中心承接了迎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组织社区服务队开展服务活动。如上门为老人提供保洁、做饭、洗衣服、理发、剪指甲、采购、聊天等家政服务。派专业护理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测量血压、血糖、用药、心理咨询等服务,还经常把老年艺术团的老年演员们带到失能老人家中,为其表演唱歌快板,秦腔等节目。此模式最大优势在于:(1)服务时间灵活机动,降低用户使用成本;(2)针对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服务更专业;(3)邻里相互多年,知根知底,情感沟通容易;(4)低价高性能的特点便于扩大使用人群,使更多人享受服务;(5)整合劳动力资源,辖区内剩余闲散劳动力有了新的工作空间,提高了服务人员收入;(6)净化了社区文化环境,促进了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营造了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7)组织居民积极参加社区公益事业和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增强居民素质和社区凝聚力;(8)全面提升社区社会工作水平,精确智能化管理,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共享服务模式是多元化市场需求的有益探索和完善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养老模式也随之趋向多元化,例如:老年人居住在家庭中,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提供赡养服务的家庭养老;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把自己的房子改装成养老院,招收附近的老人提供养老和基本护理服务的家庭式养老院;钟点托老所;公办养老院、养老公寓、幸福院等多种养老形式。
纵观以上模式,多元化发展有效解决了我国养老市场的迫切需求,但从我国养老格局来看,居家养老仍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在“4.2.1”家庭结构日渐普遍的情况下,照顾老年人面临不少现实难题,这也直接带动了对照顾、采购、护理等多元化、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共享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正是在多元化背景下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有益探索和完善。
四、面临的问题
共享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目前在阎良区仅仅是开拓阶段,只在个别社区和少数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共享服务要全面铺开,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共享服务”机制不建全。从管理者到实施者都对共享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概念、内涵、操作方法理解不透,还存在一些困惑,居家养老工作进展缓慢。endprint
二是缺少专业人才。愿意从事家政服务、老人护理服务的闲散剩余劳动力、爱心社区志愿者多以临聘为主,缺乏专业队伍及整体策划,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是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针对老年人群研发的智能化设备相继得到广泛应用,但产品的平台化、整合化仍然存在问题,为了能让更多老人用得上设备,内部管理系统在设备的兼容接口上还需要标准和规范,便于后续可持续性接入相关设备。
四是因专业技术人员跟进缓慢,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平台提供服务质量监管、服务过程跟踪未实现(一公里内)全覆盖,还处在小范围试点,直接影响到居家养老整体服务水平。
五、对策及建议
一是提升专业素质和水平。鼓励愿意从事家政服务、老人护理服务的闲散剩余劳动力、爱心社区志愿者参加专业培训和专业职称考试,为需要帮助的失能、失独、半失能、空巢老人及残疾老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实行资格认证、持证上岗,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二是社区充分发挥一级平台作用,整合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社区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和社区志愿者的服务优势,为辖区内居民提供全面、优质、高效、舒适的服务。创新社区管理、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三是扩大共享服务模式覆盖面。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线上平台,提高服务效率,减少手动作业流程。要对共享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上门服务制度、服务监督制度、服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规章制度,确定生活服务标准、养老护理标准、服务效果评价标准等各项标准,规范服务项目和内容。
六、结语
综上所述,“共享服务”这一模式目前在阎良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仅仅是开拓阶段,只在个别社区和少数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共享服务要全面铺开、走向落地运营并发展成熟,还需要打通多项环节,如专业培训上岗,服务的标准化,服务时间的储蓄与调配,市场监管等等。总而言之,“共享服务”作为一项新生事物,或许是下一个共享经济的新风口。对我们养老服务领域,传统家政服务行业的转型来说,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獻】
[1] 应琛.“养老”保姆缺口巨大[j].新民周刊,2017.
【作者简介】
李新生(1953.12-)男,陕西省众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社工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