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简约高效
2018-01-23汪汝奇
汪汝奇
[摘 要]仅用45分钟教完篇幅较长的散文,不可能一应俱全,在教学中,教师可在遵循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上,果敢取舍,灵活变通,提纲挈领,长文短教。
[关键词]长文短教;散文;简明;过渡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1801
中学语文有不少篇目篇幅较长,而学时相对较短,为了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合理取舍,对学习过程精心设计,对教材进行艺术化加工,以“长文短教”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鲁迅的《藤野先生》(苏教版九上)为例,浅谈初中散文教学中的“长文短教”策略。
一、引领简明,快速切入文本
散文的“长文短教”,在于教师根据学情来科学设计课堂任务,针对教材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尽量将教师的“教”简约化,来实现学生的“学”高效化。那么,教师要快速导入新课,以简明的引领,切入对教材的赏析。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而不能一开始就设计费时费力的难题,使阅读时间分配处于被动,影响课堂的整体性。为此,教师不妨以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的回顾来导入新课,接着用2—3分钟让学生同桌之间互助合作,对文中的“绯红”“标致”“不逊”“匿名”“诘责”等生字词检查巩固。然后,据标题设问题:题目是“藤野先生”,那么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长什么样子?请在文中快速找出,大声读出来。学生提取关键词句:“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教师据此补充:以简明的三言两语来勾勒出人物形象或景物特征的写作方法,叫作白描,与工笔细描相对。学生跳读课文,找出文中加引号的语言描写共几处,标出来。这样的问题,一目了然,以语言描写切入文本,简明扼要,既节省了时间,以“言”开始,深入对“行”及内心的把握,又为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提供了文本依据。
二、巧妙过渡,密切模块衔接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模块,模块之间的衔接要密切,过渡要巧妙,不拖泥带水,而是举重若轻,以实现“长文短教”。《藤野先生》是回忆性叙事散文,教师不妨抓关键点,根据时间的推移与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部分: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交往;离开仙台,怀念藤野先生。教师顺势设疑:据此分析,全文的重点在哪一部分?学生自然得出结论:“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第4-35段)是重点。那么,其中写“我”与藤野交往的有几件事?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样的品格?学生回答:认真为“我”添改讲义,体现其认真负责;为“我”纠正解剖图,体现其严格要求;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体现其诚恳热情;向“我”了解并求证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实,体现其严谨求实。教师据此总结:写藤野先生,人物外貌是白描,而精神品格的刻画,则是以选择典型事例来对其精神品格加以突出。
三、创设情境,引发心灵共鸣
语文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以声画等艺术形式,对教材深入发掘,进一步加深理解。《藤野先生》中,鲁迅对先生充满感激与怀念,不仅仅是因为对方是热忱负责、严谨求实的先生,更是因为对方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集中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当时,中国是弱国,“我”被日本人视为“低能儿”,自然就有了后面的两件事: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这从侧面反映了藤野先生公正无私的伟大品格,学生从中能够读出“我”的愤慨之情与爱国之心。文中除了“我”,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作者抓住什么特征,通过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外形?抓住他们盘辫子的特征。以“富士山”“标致”等词,采用比喻、夸张、反语等一系列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也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与嘲讽。在学生体会到鲁迅的爱国之情时,教师及时补充时代背景等资料,加深对鲁迅弃医从文爱国之举的理解,继而对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肃然起敬。
四、读中内化,落实情感渗透
散文的“长文短教”,既要注重其整体性,更要重点赏析,但不能支离破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给足学生阅读空间,使其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将文章义理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落实情感渗透。在《藤野先生》中,字里行间,“我”的情感处处流露:对清国留学生“貌”的嘲讽,对其学跳舞之“行”的反感;在看到驿站“日暮里”时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惆怅;从“水户”想到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进而心生敬意;从藤野先生那里得到了帮助及内心的感动;在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事件中,“我”在遭到屈辱后内心强烈的辛酸与愤懑。对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读,以多种形式的朗读,来鉴赏文中的反语、夸张等语言特色,体味“我”的情感,并将这种情感加以分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責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