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课堂: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2018-01-23符云峰刘久娥
符云峰 刘久娥
[摘 要]构建美妙课堂重点围绕“原因与目的”“内涵与价值”“构建与实施”三个方面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中发现:美妙课堂就是要凸显“真、善、美”,立足“三优化”,紧扣“有效问题、互动对话、批判质疑”,提升课堂效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美妙课堂;核心素养;教学改革
[中圖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0001-03
我校基于核心素养,开展江苏省“十二五”教学科学规划课题“普通高中美妙课堂教学的研究”的实践研究,对美妙课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美妙课堂的构建有了全新认识,对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等相关问题作了深入思考,积累了经验,达到了预期目标。本文从构建美妙课堂的原因与目的、内涵与价值、构建与实施三个方面谈实践与思考。
一、原因与目的
(一)主体缺失
教师唱主角,学生始终是配角;教师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推进大部分局限于教师的预设,忽视课堂生成;学生自主发展被教师主体作用压抑着,缺少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二)创造缺失
教师过分关注教学技能,很少关注学科核心思想的提升;课堂活动单调,深度思维的对话少,或对话含金量不高;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严重抑制了的创造性。
(三)情感缺失
教师忽视学情掌握,课堂人文情感虚化、泛化,缺少针对性和人文关怀;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存在厌学情绪,缺乏学习热情与激情。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全身心投入、充满好奇的专注、困惑时不折不挠地钻研、解惑时会心地微笑,学生既有独立性、批判性,又有合作精神。”
这种现状与理想的矛盾突出,如果不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会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因此,如何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在当前阶段,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就是要由“提供适合教育的学生”向“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把“升学导向”变成“能力导向”,由“关注学会”变成“关注会学”。这三种转变的实质就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行动上的着力点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而教师专业发展的着力点就是课堂教学的变革。要想把课堂打造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就必须要整顿现有的课堂弊病,让课堂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动力和有实质意义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
二、内涵与价值
(一)美妙课堂应该是求真的课堂
“真”是指真知、真理,即符合规律。课堂要达到美的标准和境界,必须符合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上要真,要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潜意识,让课堂成为激荡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就如叶澜教授所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二)美妙课堂应该是向善的课堂
“善”是指满足、满意,即符合目的。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扶持与关爱,是心与心的契合。具体说就是,课堂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引导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否起作用,起多大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否起促进作用,起多大的促进作用。授教方式是强制性、压迫式还是学生认可接受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是居高临下还是平等对待等。求善的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讲授。
(三)美妙课堂应该是唯美的课堂
美妙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感受上是主观的。所以美妙课堂要着眼于课堂的氛围美、语言美、节奏美、过程美、结尾美,同时还要体现课堂的构思妙、互动妙、生成妙,更要着眼于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彰显课堂的美学价值,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美的享受。美妙的享受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认同感、体验的真实感、互动的成就感、思维的灵动感等,或者说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有感知、感悟就可以称得上是美妙的享受。
“真”符合规律,“善”符合目的,“美”则是二者的统一。美妙课堂由此达成三重追求境界,即求科学之真、至人文之善、达艺术之美。整个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享受真善美的过程,是学生能够感受到自我成长的过程。
由此,我们总结出美妙课堂需“以掌握学情为基础,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的教学;以课堂活动为根本,施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使师生的教与学特色化和系列化;以多元评价为手段,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和师生成长”,并以此为标准,变革当前的课堂教学,进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
构建美妙课堂就是要紧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个维度,摒弃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不能单单注重量化结果,要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凸显课堂价值。其价值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批判精神的人,为教师的终身发展创设和谐环境,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最终把学校建成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园,办学特色鲜明的校园。
三、构建与实施
(一)“三优化”是构建美妙课堂的前提
1.优化学情检测,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学情上我们重点抓住“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情绪以及自我状态”这些方面,以“课前、课中、课后”的学情作为分类标准,对学情进行量化检测。学情检测是动态的,它贯穿整个高中阶段,我校主要以期中、期末考试为时间节点,结合考试成绩,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检测,掌握学生动态。依据结果,以年级为单位进行班级的局部调整,做到因材施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析,做到因生施教。以此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endprint
2.优化课堂目标,促教学效率最大化
高中三年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提升的过程,不能冒进,不能急于求成。为避免“基础年级高考化”现象,我校推行“高一重基础、高二重提高、高三重能力”的三级目标责任制,并进一步确定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即“高一重兴趣和方法、高二重积累和能力、高三重整合与拓展”,使各年级教学责任明确,落实到位。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目标作为重中之重,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开展,建议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目标自学、围标释疑、达标训练、测标补缺”四个步骤,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彰显课堂教学效益。
3.优化时间分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做出有益的探索
课堂教学时间分为师用时间、生用时间及合用时间。从教的角度看,“合用时间”比例最大,是课堂施教的主体部分;但从学的角度看,“生用时间”对学生自身能力提升更有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校对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做了一些尝试。
2014年,我们对课堂时间安排做了硬性优化。首先,将原来每节课45分钟缩短为40分钟,这样一方面促使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促使授课内容更集中,更能凸显重难点。其次,将节省下来的35分钟,固定为每天的最后一节自习课,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由学生自行支配,引导学生将一天中的学习任务消化、总结,如有问题可以及时请教教师,做到学习任务日日清。这个设计的初衷是控制教师讲的时间,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安排把时间还给了学生,由其自由支配,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以提升教学效率。
这样实施三年后,我们做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因我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缺乏,从而导致自习课效率不高,每节课40分钟客观上挤压了教师教的时间,学生活动也不能更好地开展,综合我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学校将每节课的40分钟恢复为45分钟,取消了下午的自习课。
教学过程中强调“先学后教”,学生的“先学”要做到在解决基础知识认知的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与疑惑,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后教”才是优化的重点。课堂不是简单的讲授,而是教师在对学情充分了解的情况下,从课堂的驾驭者真正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组织学生对预设以及生成的问题和质疑进行“学研”的过程。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学研”,这不仅最大化地利用了课堂的“合用时间”和“生用时间”,而且课堂主体已真正转变为学生。先学后教以及学研措施的推行,大力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是构建美妙课堂的关键
“從当前的学校育人模式看,教育目标的价值定位是把学生单纯地作为社会工具来培养,把学生视作一个个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不把学生作为社会主体来塑造,不是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去关心学生想什么,要什么,好像教育就是为了升学,金榜题名才是终极目标。”可见,教育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如果教育长期受工具理性的指导,势必使得人文精神、价值理性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迫使“教育走上一条科学与人文相分离的道路,科学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人文关怀,丢弃了自由的理想,丧失了人文的本性”。所以,教育要“让自由的科学回归到理想的人性”,教育要“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
那么,美妙课堂的教学实施如何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彰显课堂的美学价值和意义呢?具体要扣住以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有效问题
教学中,常出现教师的无效之问导致学生无效之答,或者师生间为问而问、为答而答的现象,这样的课堂平淡无味,支离破碎。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教师重点备的就是有效提问,每节课必须要提炼出一个主问题。设计主问题是生本课堂的要求;是自主学习模式的前提;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法宝;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途径;是保证课堂高效的方法,可以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保证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比如教授小说《鉴赏家》时,设计一个主问题:“叶三是一个_____的果贩?”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它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作答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的浅层感知与深层感悟的过程,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引导学生对小说的主旨进行深层次探知。这个主问题的设计留有空白让学生去填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度思维的过程,所形成的结果或者答案具有创新性、多元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效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从自身的理解出发谈自己的认识,这样思维的诱发点就打开了。可见,设计有效问题是启发、引导思维的不二法宝,美妙的思维就要从有效问题开始。
关键词二:互动对话
从灌输中心的教学向对话中心的教学转型,从课堂控制论向课堂互动论转型,一直是课改积极倡导的理念。但具体教学中,教师仍然高高在上,扮演权威者的角色,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整个课堂呈封闭、僵化状态,死气沉沉,失去生机和灵气。
有的课堂,教师只是单向地、线性地向学生灌输预设好的内容,规避或缺少生成性内容,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只局限于已有的认知,使互动只浮于表面,意义不大。
互动对话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进来,师生在课堂上要进行有实质性的思维碰撞,正所谓“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这种碰撞不能只局限于师生间机械的问答,要做到像教育家罗蒂说的“应该平等、开放、富有创造性、具有多元价值观”。课堂上,师生围绕一个主问题进行有效的互动对话,对话要立足教学难点和重点所生成的有意义的内容,让互动对话达到德国教育家波尔诺夫的“对话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双方在互动中生成真理的过程”的境界。
互动对话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浅层感知到深层感悟,由激发动机到唤醒灵魂的重要手段,这一步的扎实到位,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互动对话就是让师生、生生进行思想的交换,互换率越高,效果越好,课堂的广度、深度就越宽,学生获得独特的知识体验就越真切,收获就越大,课堂也就越美妙。endprint
关键词三:批判质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参数。素质教育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释疑”的能力。所以,有质疑的课堂才更美妙,学生提问就是学生的质疑,它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明代学者陈献章有言:“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惑并解决疑惑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師要善于在其中发现学生的疑点,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先在小组内质疑,并互助释疑,然后将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提交给教师。
整个过程,教师是组织者、倾听者、反思者,更是学生的助手。教师要及时与学习小组成员沟通,记录学生闪现的思维火花,组织学生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思维碰撞,体验思维碰撞的收获。最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全班学生对提交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最终解惑。质疑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成功的开始;它是创新的源泉,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当然,美妙课堂还应营造安静有序、民主和谐、轻松平等的对话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才能促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益于质疑,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
综上,构建美妙课堂是一项长期工程,它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渐完善、提升。构建美妙课堂还需从课程建设入手,围绕文化课程,开展活动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还要发挥多元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促进学校课程建设和师生成长。总之,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妙课堂,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校也会继续开展研究,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 参 考 文 献 ]
[1] 久华,罗滨,陈颖﹒指向“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实践改进[J]﹒课程·教材·教法,2017(3).
[2] 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7(3)﹒
[3] 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养[J]﹒中小学管理,2015(9)﹒
[4] 谢晨,胡惠闵﹒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15(2)﹒
[5] 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C]﹒学业测量与评价国际论坛文集,2012﹒
[6] 向永知﹒异化的“教育形状”——当下基础教育“怪形”之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2(9).
[7] 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
[8] 麻丽梅﹒论高效课堂中主问题设计的重要性[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3)﹒
(责任编辑 黄 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