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议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措施

2018-01-23徐彬

中国科技纵横 2017年24期
关键词:要求海绵城市意义

徐彬

摘 要:由于我国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造成城市规划问题逐渐被突显出来,城市下垫面的粗糙,高大建筑阻碍了气流在城市的穿过,城市小区域内容易形成涡流。加上城市大气的污染日趋严重,污染物质漂浮在空中形成水蒸气,最终导致城市的降水强度和频率增大。一旦遭受暴雨,城市路面积水问题严重,导致城市交通受阻,居民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在此背景下,有研究人员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这一方案,主要为了解决城市降雨与城市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问题,通过规划建设城市能像一块海绵一样地吸收雨水,又能像海绵一样适时地挤出水资源供居民使用,通过渗透、滞留、储蓄、进水、排水等多种技术和环节实现水资源的良性循环,确保城市水生态的平衡,最终减少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也实现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本文简述了海绵城市,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措施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意义;要求;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4-0017-01

海绵城市建设目的是使城市既有生态环境得到全方位维护,当前基于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并且随着低碳环保概念的深入,各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非常重要。

1 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

海绵城市这一概念最初的目的是降低城市开发过程中对于各种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其出发点在于通过局部的措施以及分散控制,对强降雨产生的内涝和水体污染进行控制,被开发地区的水文情况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状态。具体来讲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从对城市地下土壤的含水量控制、雨水的回收利用率以及地表水流量的控制等方面出发,提高城市抗击内涝的能力并加大对雨水的渗透等。充分利用渗透、滞留、储蓄、净化、排放等规划和技术上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城市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整体的城市环境像海绵一样在降雨过多时可以通过城市内自身的开放水体和土壤将雨水快速的进行排放和储存,当城市降雨量较少或者遇到干旱时节时,城市开放水体和土壤中储存的水量可以有效满足市政绿地的灌溉需求。

2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2.1 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1)保护生态系统,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在破坏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相反,是对生态系统进行合理保护;(2)对生态系统损坏的地方进行恢复,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对城市的生态系统破坏,但是破坏后,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而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对被破坏的系统进行必要修复;(3)将开发中的影响降到最低,城市建设中不可能完全不破坏城市,海绵城市建设也不例外,但是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希望能将破坏的影响降到最低,希望用低影响换来高收益。主要的措施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保护湿地、河流,对其保护不开发,避免造成破坏。而已经被破坏的就可以利用物理手段进行恢复,使当地的水能够正常循环,对于一些严重缺水的地区,可以利用人工调蓄,使地下水的水位提高。

2.2 创新观念的要求

海绵城市必须改变建设理念,在注重现代化的同时,也加入自然因素,如生态混凝土的应用。通过生态混凝土材料的有效运用能够保证城市公路具有透水性。在突降大暴雨时,雨水可以利用生态混凝土材料进入碎石层之中,之后再汇集到集水井之内,避免了过多的雨水通过下渗、径流或者挥发作用进入地下,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暴雨径流的出现,并且城市防洪压力得到了极大释放,避免了暴雨径流污染,通过生态混凝土材料的运用,雨水通过生态混凝土材料、土工布以及碎石材料的多级吸附以及过滤作用,再利用集水井对雨水加以沉淀,即可以获取价格非常低的“二次用水”。同时构建模式可以降低管道用量,造价成本也相对较低,后期的维护成本费用也非常少,只需要对集水井中所存在的沉淀物进行清理即可,可以满足我国多个城市道路的透水性需求,也是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一个有效途径。

3 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

3.1 雨水入渗绿地建设

雨水入渗绿地建设的范围包括了居住区的绿地建设和城市公园绿地和中央绿廊等区域,通过下沉式的绿地设计、绿色屋顶设计、植草沟设计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等相关措施来实现雨水的传输与收集。通过采用雨水实地、湿塘和调节塘等组合构建的雨水调蓄系统,将雨水通过渗透渠道汇集到雨水实地进行净化,多余的雨水溢流进行下渗,最终实现雨水的调蓄,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通过这系列的雨水入渗透建设,利用公园中的下沉式绿地、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设施对城市过量的雨水进行及时收集,能有效缓解城市道路的减排压力,大大降低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本。

3.2 针对源头完善排水设施系统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管道排水系统网络的基础虽然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也只是对一般降雨量起到有效控制作用,对于超过大规模的强降雨时期,城市排水设施系统很明显承受不住。而解决这一办法的主要途径还是要从源头出发,首先要对容易产生雨水汇流的建设场地与道路的主要源头进行径流的控制,通过流量控制具备一定的调节空间,便于减轻外部排水管网的排水压力。除了基本的防洪工程建设,还需要对源头减排雨水作一定强化,统筹开发城市雨水系统与雨水管渠系统,实时监控与保证超标雨水能够得到有效的径流排放。而这样的雨水系统分为两种: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灰色雨水基础设施,要实现对源头的径流量控制,就要绿与灰设施相结合,实现多目标解决的雨水系统。针对高频率的中小局部降雨,可以采用小型分散的源头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源头降低雨水产汇量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步骤,在铺装场地的时候根据面积大小,合理使用透水材料的城市施工工艺,保证地面能够有足够空间吸收雨水,完善整个城市的排水设施。

3.3 水系的整治

为了提高对城市水资源的把控程度,城市的政府部门应对水系予以整治。通过建立雨水湿地、滞留设施(植被缓冲带、生态驳岸和生态岛等)、雨水排水口末端处理设施来进行调蓄洪峰,进而提高河流的综合防洪能力。对水系进行整治时,首先应在保护控制的范围之内,综合考虑城市的防洪和生态需求,进行分段式、分功能式的整理。积极利用雨水和污水等再生水资源来补给河道,并做好河道水质保护工作,在雨水排入口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比如沉砂过滤池等净化雨水,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合理利用源头分散的控制设施,维持和保护自然水文功能,帮助城区不透水面積扩大引发洪峰流量增强、径流系数扩大、污染负荷加重带来的问题。同时,应建设河流两岸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对城市中的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3.4 净水措施

净水主要是借助污水与河道治理、土壤和湿地净化等方式,进行雨水净化的工序流程。须知土壤渗滤净化和雨水收集工作可以同时进行,其间吸纳整合的雨水会透过穿孔管向净化池或是贮存的渗滤地排入,并且在其中顺利地完成渗滤净化任务,而其余雨水田则会因为地表流速过快或是土壤渗透达到饱和状态等状况,而难以借助土壤表层完成净化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额外配合地表的水生植物过滤手段加以处理,之后再向初级净化池排入。归结来讲,人工湿地在进行雨水净化管理环节中可以细化为两道工序,包括初级净化池和次级净化池,其中前者主要是针对未经土壤渗滤的雨水加以净化处理,而次级净化池则是将初级净化池排出的雨水或是土壤渗滤排出的雨水进行持续净化控制。

4 结语

总之,海绵城市的建立并非一蹴而就就可以成功的,需要研究人员对本地的气候状况、地形地貌和水文特征予以深入把握,必须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依照城市的具体发展情况来开展相应的城市建设工作。我国正处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和共同的探索才行,对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予以不断改进和本土化,积极借鉴国外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的布局,合理的规划,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完善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姬秀玲.“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排水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门窗,2014,12:1-5.endprint

猜你喜欢

要求海绵城市意义
简议小区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的要求及其措施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