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共建园区的生态问题与对策
2018-01-23程春生
【摘 要】 本文针对福建省共建园区的现状,提出了促进共建园区的绿色发展对策。一要统筹规划全省共建园区建设;二要推进共建园区生态化发展;三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四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五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
【关键词】 共建园区;绿色发展;问题;对策
福建省沿海和山区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开发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强的互补性,持续深入推动沿海和山区市、县(区)在对方互设共建产业园区,有利于促进沿海地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也有利于促进山区加快做大产业规模、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从而实现山海联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缩小山海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稳定、融合发展。福建省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要矫正以往共建园区建设存在的弊端,促进共建园区的绿色发展。
一、福建省共建园区的现状
早在1991年,福建省委五届二次全会就决定“加快沿海开放,促进山区发展,一盘棋山海优势互补,全面振兴福建。形成‘沿海、山区的发展思路”。2013年,制定了《福建省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规划纲要》,提出以“结对挂钩共建、飞地托管共建、省际区域共建、闽台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加快推进共建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形成以结对帮扶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共建产业园区为重点、以省内外其它形式共建为辅助的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工作新格局。截至目前,全省共认定山海协作共建产业园区27家(参见表1)。
共建园区的环境保护是一个容易被忽略又绝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沿海向山区转移产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企业为主,园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聚效应不强,难以通过产业布局和规划调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因而,园区在为承接地带来经济总量和税收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粗放式增长、不平衡发展、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转出地企业往往通过产业转移,把沿海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向内陆山区转移;而山区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福建省水资源的上游地区,过多地承接污染产业转移,会严重污染水质、大气、耕地资源。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将产业承接、产业升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共建园区的绿色发展对策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将福建省确立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共建园区的绿色发展问题,对于本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推动福建省产业园区发展转型的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标。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福建省共建园区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生态保护。
一要统筹规划全省共建园区建设。要注重产业发展的生态性,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统筹规划全省共建园区建设。根据全省、山区市、县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要求,各市、县相应制订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重点,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要在全省区域内执行统一的环保标准来避免污染效应,严把产业转移入口关,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切实按照“布局合理、集约发展、功能配套”的要求,把科学规划放到产业园区建设的首位,推动园区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要推进共建园区生态化发展。要遵循“生态为魂、高端为先、循环为本”的原则,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对原有的共建园区重新进行规划改造,通过“补链”和“解链”模式承接产业,推进承接产业生态化发展。通过加快实施“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引导大中小型企业间建立分工合作关系,推进产业链上游向下游延伸扩展、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攀升,全面提高区域产业的延伸度和链接度。充分发挥现有大企业技术和规模优势,形成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模式,提高整个园区的综合协同能力。
三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共建研发中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对接,鼓励引进重大科技成果在园区转化。通过设立转型升级奖励基金,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建立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通过兼职、挂职、参与项目合作等方式,帮助园区创办企业。
四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使山区经济和生态保护相互平衡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已有补偿模式大都体现为利润分成,缺乏具有可持续性、长期有效的诸如实物补偿、产业补偿、技术补偿等效用补偿模式。因此,在园区生态补偿模式的设计研究上,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注重“授之以渔”,变输血型补偿为造血型补偿。从现状看,山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第二产业明显处于优势,第三产业的承接力度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要加大对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引进力度,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资源的转化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五要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按照科学、高效原则组建管理机构,形成高层领导小组决策、管委会管理、开发建设公司运营的三层管理架构,突出管委会在园区中的主体地位。强化考核激励,研究制定园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原有的GDP考核制度未能将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考虑进来,不利于绿色发展,要建立新的考核指标体系,将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状况、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集聚度与产城融合度等指标纳入园区考核体系。科学界定划分生态经济的各项指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园区生态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黄山.共建园区——福建产业转移的有效途径[J].发展研究,2009(04).
[2] 王春丽.福建区域协调發展下产业转移问题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09).
【作者简介】
程春生(1965-)男,福建福州人,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学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