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年女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的调查研究
2018-01-23杨伟红
杨伟红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上海某高校“80后”女教师进行了职业精神培养的调查,了解她们对职业精神培养的看法。通过对数据分析,找出了影响“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加强职业精神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01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07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教師职业精神是教师奉献于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职业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建设。“80后”女教师逐渐成为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她们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鲜明的职业特征。但由于“80后”女教师面临结婚、育儿和工作等诸多问题和多重压力,要同时演绎“女教师”、“家庭主妇”和“贤妻良母”及等多种角色。许多女教师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很难平衡生活与工作,部分“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不强。因此,研究“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培养具有时代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深入了解“80后”女教师对职业精神培养的看法,分析了影响她们职业精神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培养“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影响“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的主要因素;2.“80后”女教师对职业精神培养的看法。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校“80后”女教师为对象,对上海某高校“80后”女教师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调查。
(三)研究工具
本研究自行设计了《“80后”青年女教师职业精神培养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80后”女教师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培养"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的方法。
(四)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通过问卷之星网上问卷收集数据,把问卷链接发给上海某高校“80后”女教师,回收41份问卷,均为有效卷。
三、结果与讨论
(一)“80后”女教师的职业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41位被调查者有18位教师和23位行政,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占82.93%,87.8%为初级或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为0%。7年及以上工龄的占48.78%,年收入低于8万的占53.66%。可见,多数"80后”女教师学历较高、工龄较长、收入和职称偏低。
(二)“80后”女教师的婚姻和育儿情况
未婚教师占26.83%,认为家庭及育儿的生活负担较重或非常重的占53.66%,认为生活负担较影响或非常影响工作的占39.03%。可见,大部分“80后”女教师已婚已育,生活负担较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
(三)“80后”女教师的人际关系满意度
对本人与同事的关系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80.49%,对本人与部门领导的关系较满意或非常满意的占63.42%。认为学生较尊重或非常尊重“80后”女教师的占53.66%。可见,多数“80后”女教师对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较满意。
(四)“80后”女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81%的被调查者较喜欢或非常喜欢教师职业,但对目前工作较满意或非常满意仅占39.03%,存在职业倦怠感的达70.73%,有跳槽或转行意向的占24.39%。认为工作任务较重或非常重的占60.98%,对工资待遇不太满意或完全不满意的达87.8%,认为职称晋升较难或非常难的占85.36%,仅有39.02%的被调查者认为“80后”女教师的社会地位较高。可见,她们的职业满意度不高,认为工作任务较重、工资待遇不高、职称晋升较难、社会地位不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
(五)影响“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的主要因素按得分高低排序,第一是职业发展空间小、职称晋升难度大;第二是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低;第三是学校缺乏交流培养职业精神的平台;第四是生活负担重;第五是上级领导对教师不够关心和重视。
(六)“80后”女教师对职业精神培养的看法
总体来看,“80后”女教师对职业精神培养持积极态度。愿意加强自身职业精神培养的占85.37%,认为加强职业精神培养对她们的教学或工作有帮助的占82.93%,认为加强职业精神培养对学校发展有帮助的占87.8%。这表明,多数“80后”女教师意识到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并愿意提升职业精神。她们认为职业精神的培养需多方面共同努力:1.提升职业发展机会和职称晋升空间;2.降低工作任务、提高工资待遇;3.靠教师的主观努力;4.学校搭建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精神的平台;5.学校和院系部各级领导的人文关怀;6.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80后”女教师会选择以下方式提升职业精神:第一,国内外进修访学;第二,向校内外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和请教;第三,与青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第四是攻读更高的学位;第五是阅读相关文献;第六是参与学校搭建的青年教师职业精神交流平台;第七是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此外,“80后”女教师愿意参与的校级青年教师职业精神交流平台,按得分高低排序:(1)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沙龙;(2)请校内外著名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3)开展名师带教活动,由本校优秀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4)工会和妇委会组织的相关活动;(5)开展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以及开展教学优质奖、教学标兵等评选。学校可借鉴以上排序,搭建“80后”女教师喜欢的职业精神培养平台,吸引她们参与相关活动,提升她们的职业精神。
四、提升“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的建议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激励一保健”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是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包括工作中的成就、对工作成绩的认可和赞赏、工作本身的魅力、因工作取得的进步及职业发展等。改善激励因素,能使员工感到满意,激发工作热情并提高工作效率。反之,会引起员工不满,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司的监督、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等,这类因素也会引起员工的不满,改善这类因素能消除员工的不快,但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endprint
(一)组织层面
第一,高校应重视和改善“激励因素”,加强对“80后”女教师的激励措施。本研究发现影响她们职业精神的首要因素是职业发展空间小、职称晋升难度大;第二是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低。这属于“激励因素”,根据“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改善激励因素,能激发工作热情,提升职业精神。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激励因素”,给“80后”女教师更多职业发展空间,适当降低职称晋升的难度,减少工作任务,增加工资和福利待遇。
第二,学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80后”女教师培养方案。鼓励她们到国内外访学、攻读博士学位、参加学术会议等。在工作安排上,有计划把青年女教师放到重要的教学或管理岗位上,给予更多的鼓励和信任,缩短她们的成长周期。这样才能有效激励“80后”女教师,调动她们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职业精神。
第三,学校应积极搭建“80后”女教师喜欢的职业精神交流平台。如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沙龙,请著名专家来校开设相关讲座等。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80后”女教师积极参与,把校园变成她们职业成长的家园,帮助她们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使她们尽快成为职业精神高、业务能力强的骨干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拥有成就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第四,学校应给予“80后”女教师更多人文关怀。根据“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上司的监督、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是保健因素,改善这类因素可以消除她们的不满,使她们感受到关怀与尊重,产生归属感,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率和职业精神。
(二)个人层面
第一,“80后”女教师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职业精神。Fessler(1985)认为,教师在不同生涯阶段有不同专业学习发展要求,其终身学习和对教学卓越的孜孜追求,是职业的必然要求。因此,“80后”女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来提升职业精神。此外,还要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教书育人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神圣、崇高的事业,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就要拥有淡泊名利、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第二,“80后”女教师应加强自我管理。根据Taormina&Law(2000),自我管理能力强的从业者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自己以及重新组织其生活,这一能力涉及到掌握如何放松自己及有计划地进行锻炼、合理安排休息和空闲时间的能力。因此,“80后”女教师要加强对工作、科研、生活等方面的自我管理,明确职业规划,学会平衡生活和工作,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体育锻炼,学会自我减压。
五、结语
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上海某高校的“80后”女教師进行了职业精神培养的调查,分析了影响她们职业精神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强"80后”女教师职业精神的对策,以期为高校加强青年教师职业精神培养尽一点绵薄之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