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探
2018-01-23余丹余钰琪
余丹 余钰琪
[摘要]“微时代”下传播具有个性鲜明、信息共享、交流互动的传播特点,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德育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对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文章在解析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征的基础上,明确“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主体权威、客体的心理及性格、教育方式等新问题,并从“微方式”、“微媒介”素养及“微环境”的角度探究“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微时代、传播、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01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0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微时代的传播特征
“微时代”指借助网络及其通信技术,通过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介质传播,使信息的阅读、加工、传播和反馈等社会活动具有“及时、高效、互动”的特性的时代。
(一)传播主客体的平等化与年轻化
传播主客体的平等化。微时代中各信息主体间处于相对平等状态,价值观的输出者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的输出从传统的权威“一言堂”转变为“议事集会”。价值观的输出或反馈变得更加大众化、扁平化、快速化。而且传播群体趋向年轻化。学生的任何想法、观点、即时的心情和状态都可以随时发布,这种新奇、便捷的传播方式正好契合了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及其心理特点及对快节奏生活的需求,微传播的主体和客体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
(二)传播内容的个性化与多元化
微时代更加注重个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他们以自媒体为平台,自主表达自己感情思想,获得更大的话语自由。每个个体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了其个性化的特点。同时,信息的海量化会更加突出价值观内容的多元化。大学生借助微媒体直播给受众,通过信息的交互传播,以价值观作为评判标准,自动站队形成不同的群体。而微传播的快速化、交互化、个性化大大增加了大学生接触、鉴别、选择价值观并融入其中的机会,并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一)“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体权威提出了挑战
微媒介的兴起造就了一种新的网络权威。微媒介的广泛应用为学生享受更多教育资源,扩宽知识来源的范围及渠道提供更多的选择。此外,由于微传播效果具有分层的特点,在对社会热点或舆论热点,大学生容易在价值观的甄别、选择上发生偏差。这样对高校价值观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实践工作能力及对微时代新媒介的运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再者,微时代中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使价值观呈现出多元的态势。各种价值观的碰撞一定程度上削弱、淡化、甚至扭曲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多元价值影响下,尤其思想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群体,在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思考时,容易做出模糊、甚至错误的价值判断和抉择,增加了大学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知和接受的难度。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客体性格、心理及行为方式发起了冲击
“微时代”影响大学生的群体性格和心理特征。微传播以其个性化、自主化的特征契合了大学生较强的自我主体意识,表现出较强的自我认同感。同时,微时代的平等化、个性化及多元化的特征也深刻影响了大学生的情感及心理。他们更加关注细节和自身的情感体验,并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认同。所以,高校传统的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方式受到了挑战。其次,微环境中产生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等各种价值观多样化,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发起了冲击。“微平台”直接化、隐匿性的特点每时每刻都在催生新的“意见领袖”,如“网络大V”“网红”“网络主播”等让大学生更容易受到舆论左右,使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混乱,出现模仿、从众、无意识行为等情况,由此造成恶劣后果。
三、“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紧跟“微时代”步伐,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微方式”
首先,打破传统的“你听我说”的教育模式,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微时代下,传播主客体模糊、信息交互化明显增强。尤其思政课要树立双主体的教学理念。一是教师要自主转变角色,由价值观教育的输出者变为指导者和合作者。二是积极探索充分调动教育客体积极性的教育模式,增强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性。比如参与式教学模式、探讨式教学模式等。尤其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敏感度较高的话题,让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和见解,以此发掘学生中的潜在力量。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
其次,立足“微平台”,创新价值观教育的传播方式。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平台”,以音频、视频、文字、图像等为特点的“微空间”让信息实现了实时、互动和高效的传播。如建立红色网站,树立“红色网络领袖”的典型;利用以微博、微信、飞信等快捷、便利的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同时,结合高校和学生的特点,打造有品质有名气的微媒体工作阵地,来吸引学生关注。此外,教育者要引导个性化“微言”向正确方向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精神世界。
(二)立足“微平台”传播,提升大学生自我的“微媒介”素养
“微时代”下的“微生活”对大学生的性格、心理及行為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微生活”中信息量大、更新快、来源多元化滋长了大学生的惰性思维,一味接受外来的价值判断,而丧失自我的理性精神、社会担当精神。同时,微时代个性化的特点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我、寻求认同,当不能获得认同,或需求无法满足,便将网络作为情绪宣泄的工具。比如“喷子”。所以,受教育者要养成媒介素养。在微时代这样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媒介素养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搭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各种校园微平台的基础上,增强价值观传播者在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交流,管理、服务的责任,使其推动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媒介素养课程,了解积累媒介素养知识;养成网络自律精神,恪守媒介道德;加大大学生参与媒介实践活动,培养理性思维,增强辨别、筛选媒介信息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规范自媒体网络行为,净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微环境”
高度发达自媒体有其两面性,稍有不慎就由网络监督变为网络暴力。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网络机制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及网络匿名的特点,信息缺乏把关,易被肆意放大,甚至歪曲,增加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复杂性。所以,自媒体行为的自律对于净化“微时代”环境尤为重要。一是建立网络实名制,如微博、微信等,网络实名制能有效地监管、保护和引导用户的网络行为,降低青少年受网络不良因素的影响。二是呼吁对自媒体传播的立法工作。在法律监管下管网、办网和上网,加快完善互联网领域的立法,是治理网络乱象和保障网民利益的需要。三是加强自媒体网络环境人防与技术防御相结合。如网过滤技术、邮件过滤技术、公共校园网络游戏监管等,对俗网站和不健康内容进行过滤,对某些危害性大的网络公众人物的微平台采取封闭和屏蔽,让其失声。只有净化“微环境”才能让微时代真正引领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