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及建议
2018-01-23贾旭光
贾旭光
[摘要]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概念及感性认知较多,授课上难免会过于枯燥,本文从教师角色、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学习目的及教学评价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现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希望能对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课堂教学;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4-000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4.00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教高[2000]2号指出:高职高专毕业生要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主要集中在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其课程主要有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商品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经济学、物流管理、仓储管理等,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些课程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所依托的真实企业环境千差万别,学生在课堂上能接触到的主要以教师提供的企业案例、相关企业视频、模拟企业业务的相关单证为主。为了解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现状,分析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特进行本研究。
一、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师角色——传道授业解惑者+课堂主导者
教师角色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与其社会地位、社会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在不同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教师角色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管理类课堂教师主要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课堂主导者的角色,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并布置课堂或课后作业。这样的角色定位,使得大部分课堂成为教师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场所,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往往造成教师一人的“独角戏”。
(二)师生互动情况—_课上多于课下,课程多于探讨
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决定着大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主要通过师生课上与课后的互动情况等来体现。课上师生互动主要是以课堂提问的形式进行并主要集中于上课前十分钟以内,内容集中于知识点回顾,而与授课相关的课中知识点探讨相对较少,而这样的课堂提问一节课下来一般能覆盖到的学生人数在3-10人不等(一个课堂80人为例),占总人数的3-13%左右,结合学生本身性格因素,个别不太主动发言的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可能从来没有发过言。课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情况,一般多见于学生针对课堂上没听懂的知识点向老师请教,大多数学生都在课间或者课前课后进行,也有一部分同学选择网络沟通,比如QQ、微信等方式,从数量上来讲一般也只有班上学习比较认真的个别同学,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的一般表现为发布通知、发布作业,采用的途径一般为电话、微信、QQ等手段。而师生针对专业领域的某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极其少见。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多于其他,課程多于探讨
每次课分为两节课,每节课授课时间为45分钟,教师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进行90分钟的安排,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调查研究及归纳,将教学方法分为如下几个选项:教师讲授、视频观看、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师生探讨、课堂习题和学生自学,实际授课中,教师往往会首先进行5分钟之内的知识回顾(学生自学、师生探讨),然后进行课程的导入及新内容的讲解(教师讲授穿插视频观看、学生讨论、学生汇报、师生探讨、课堂习题),此过程约进行70~80分钟,留下5~1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及作业布置。授课经验丰富且水平较高的教师,对于课堂时间的驾驭能力较强,能根据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在各种教学方式之间灵活切换,师生互动良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对于授课经验不足的教师,常见的实践安排仅仅有两部分,即知识回顾的几个提问+剩下所有时间的枯燥讲授,两节课下来,教师讲的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听的昏昏欲睡云里雾里。对于教师安排的学生汇报,一般若干人一组,完成教师布置的课下调查或学习,汇报时往往汇报人或紧张或羞涩,而课堂下的听众注意力集中的不多,提问问题时多为教师和汇报人小组之间的互动,整体参与度不高。
(四)学生学习目的——及格多于优秀,职业思维缺乏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目的比较现实,每个班级(以40人计)约20%左右的同学希望能够获得优秀的成绩,其目的也是比较单纯的诸如满足家长期望或者拿到奖学金,这部分同学上课态度认真,作业积极,与教师互动良好;约70%左右的同学只是希望能及格就好,上课基本处于半听课半走神状态,布置的作业也是敷衍了事,基本上不响应教师的问题;剩下约10%的同学处于无所谓的状态,课程过或者不过对于这类同学来讲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上学的目的就在于将时间度过,旷课、缺作业更是家常便饭。从学生的职业思维角度来讲,即使是学习非常认真的同学,由于工作及社会经验的缺乏,很多时候考虑教师的问题也只是从完成作业的角度,而不是从一个公司职员的角度,这样的思维习惯不便于以后职业素养的养成。
(五)教学评价——过程重于期末,注重全程考核
传统的学生课程期末成绩,一般由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两个成绩决定,这就形成“平时学习不努力,临到考试抱佛脚”的现象,学生靠短时记忆力应付考试,考完试所有知识在脑海中迅速消失,不利于学生长期只是的积累,也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作风。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的期末考评大多数采用全程考核方式,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测验成绩、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四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所占的比例根据课程大纲而定,一般而言,过程型考核(平时测验成绩、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的比例高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endprint
二、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形式陈旧单一
虽然很多教师试图探索适应信息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就目前而言,还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形式还主要是采用班级授课制,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导向,以教师为课堂中心,以单向灌输为教学方式,其陈旧单一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就造成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1)课堂气氛沉闷。一名教师表示“我在讲台上想尽各种办法,学生都低头毫无回应,甚至是笑话也没人回应”。可见,这种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学习的规律,教师的积极性也被抹杀掉。(2)学生收获和满意度不高。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角色,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不高,致使课堂氛围沉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逃课、厌学等现象频发。(3)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降。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不用通过思考就可以获得现成的知识,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被抹杀,自主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下降,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束缚。
(二)教师主导教学过程
在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分配等事宜皆由教师掌控,而有些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评主要看教师是不是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授课、是不是按照单元设计里面的时间安排严格执行,这就使得教师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按部就班的按照预先的安排将标准的内容在标准的时间以标准的方式讲授给学生,并且提出标准的问题,即使学生参与,也只是在教师可控范围内进行有限的参与,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师生关系不和谐
在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长期指导下,师生早已习惯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把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作为整个课堂的操纵者,师生之间因此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课上,教师之间的互动方式主要是课堂提问,学生在教师面前有畏难、紧张和焦虑情绪,主要表现为:学生上课不愿意主动发言、不愿意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课后,除了学生主动向老师请教学科知识外,其他互动方式很少发生,学生对于和教师互动也显得淡漠。而部分教师也表示,课下把时间基本上用于做科研及其他文档工作了,主动找学生沟通的情况不多。这种双向的沟通意识的淡薄造成了缺少情感交流的师生關系,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蔓延至整个校园,会造成高职院校师生文化的冷漠,影响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四)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当前高职课堂教学模式主要采用讲授法,强调按照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授课,很少采用其他方法,多样性与灵活性不足。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灵活使用多种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方法,注重授课技巧,讲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民主参与和独立意识,激发主动性,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倾向于考虑教授给学生什么知识,而不是考虑怎样去教授。很多老师认为,相比传授给学生如何学习这部分知识,他们认为传授给学生更大信息量的知识则显得更加重要。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理应意识到大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只有教给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性。
(五)学生学习未面向职场
高职院校学生对于自己的课程很少有问诸如“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为什么要进行相关计算?为什么要进行完成这些作业?”的习惯,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的状态:新学期接受某些课、接受教师的授课方法、接受教师的作业、接受教师的评价,至于课程和专业的关系以及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岗位的关系更加不去思考,即使教师反复强调要以职业思维进行思考,学生还是不能有效地转换思考问题的方法,导致学习的知识不能灵活的应用于职场,经常出现学生走出校门一片茫然、面对岗位工作任务手忙脚乱的情况。
(六)教学评价执行不彻底
在教学评价方面,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于课程的期末考评大多数采用全程考核方式,从最终的计分册上来看,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测验成绩、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均打分满满,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很多教师平时基本上不点名、平时作业及测验也很少、提问也只是偶尔提问,期末考试之前,通常会给学生划重点,这样学生才会认真复习备考,避免了更多不及格学生的出现,等学生考试之后,在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倒推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其实际还是只记期末考试分数,这样很容易造成在平时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思考的表现出色的学生,其成绩不如在期末之前认真背诵的学生所得分数高的现象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改进建议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课堂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学生学会为主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定位,转课堂主导者为课堂引导者,灵活应用各种资源、素材、工具,创设各种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汇报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课堂教学活动,对于高职院校管理类课程,很多时候需要有直观的认识,必要时可以走出课堂,到企业、校园、商场、超市、会场等进行现场教学,引导学生针对现场实际情况完成相关任务并随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评判,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掌握职场技能,理解相关知识,达到真正学会的目的。
(二)建立即时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师生无缝沟通
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要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针对未掌握知识点的请教及解答,更要体现在针对行业前沿趋势进行的交流与探讨,这样就需要建立即时的信息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等进行日常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教师也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云盘、云班课进行行业专业资源的共享及课程的移动化,对于在朋友圈及微信公众号或者网页看到的相关有用的资讯均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在云盘或云班课,学生同样可以随时在手机端查阅并进行讨论,相关的讨论还可以作为一项议题进入课堂,师生针对这一议题进行公开探讨并结合课程知识给予专业的评判,这样的无缝沟通让师生之间拉近距离,并能够潜移默化的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的眼光。endprint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领域也逐渐引入各项技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对于管理类课程,很多概念性的内容在课堂上讲往往因为过于枯燥而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内容就可以采用诸如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课下学习,课上探讨,教师在针对性的准备一些与概念相关的混淆概念,让学生通过分辨去掌握新知识;对于现场操作型的知识点,仅仅依靠课堂讲解无法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时候反而让学生云里雾里而不得要领,这样的内容可以采用实录视频+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首先感性认识实际现场工作情形,然后进行步骤要点的讲解,最后教师制作合适的教具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扮演,从而让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步骤和要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有即兴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云班课技术,让全班学生将自己的意见上传至云班课,这样全班同学之间就可以互相查看任何同学的作业,实现充分的信息溝通和交流。
(四)引入灵活实训实习机制,拓展学生职业视野
高职院校一个学期学习进程一般包括若干门课程的学习和2~3个实训周的不同专题实训,整个教学严格按照上学期制定的进程表来执行,但中间经常会有企业来校调研,并咨询可不可以抽调部分专业学生参加企业的短期实习以帮助企业应对临时紧急的任务,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教学进程已经固定,所以不可以,从而让学生丧失大好的企业锻炼机会。既然高职院校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进程表的时候应该适当考虑类似情况,引入灵活实训实习机制,让学生能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短期的实训实习,从而让学生尽早接触行业企业工作实际,拓展职业视野。
(五)全过程师生相互评价,严格执行课程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应强调全过程师生相互评价,对于教师对学生的课程综合评价,教师应在上课之前将课程评价体系详细告知学生,每一次作业、评论、发言、汇报、展示、操作等与课程相关的活动均及时入计分册登记,并在课程进行中向学生公示几次计分情况,一方面让学生核对自己的成绩记录情况,对自己的各项打分心中有数,敦促学生下一次作业积极参加争取更高分数,一方面敦促教师及时记录各项成绩,避免期末临时突击改作业甚至不改作业随意打分的现象,严格执行课程评价体系。对于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效果评价,应通过QQ、微信、调查问卷等形式,每周广泛征询学生的意见,甚至可以采用打分的形式每周汇总课堂授课得分,让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授课效果有及时的认知,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