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

2018-01-23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精品学习者

杨 方 琦

(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一、引言

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1]截至2017年7月底,爱课程网站正式上线发布了2 9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本科教育类课程1 766门、高职高专类课程759门、教师教育类课程242门和网络教育类课程160门。回顾和总结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国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已经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与课程实施初衷、预期目标和理想效益还相距甚远。现阶段各级各类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应用,仍然存在布局不合理、发展不均衡、可用性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较弱、参与度较低、应用效果欠佳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而这些突出问题一直伴随着原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的整个过程而存在,历经十多年的发展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不能不引起高等教育领域特别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和深入反思,因为现代教育技术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或突破口,教育技术学人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究其原因,实施和参与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推广应用项目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院校、各课程建设团队和高校学生、社会学习者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认识、理解和实践不到位是关键的影响与制约因素。基于此,本文就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问题展开研究,深入分析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来源与价值要素,从概念操作层面初步构建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模型,以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为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科学建设与有效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关于价值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指以人为主体的需要与作为需要对象的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合适或满足关系,主体需要是价值产生的基础,客体属性是价值形成的条件,价值的实质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3]406价值既不属于实体范畴,也不属于属性范畴,而是属于关系范畴,表明主客体之间一种特定关系方面的质、方向和作用。[4]124-125

(二)关于课程价值的概念

国外关于课程价值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叶,以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著名论文《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发表为标志。[5]艾伦·C.伯恩斯坦曾指出,课程价值以哲学信仰为基础,不同的哲学流派对课程价值有不同的认识和追求。[6]36-42美国教育家杜威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视角切入,将课程价值划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种基本属性。[7]126-130德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和李特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和培养能创造文化价值的人格,他们进一步将课程价值分为体验、结构和类型三个不同层次。[8]75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课程价值理论形成了以彼得斯为代表的内在价值论、以威尔逊为代表的兴趣价值论、以怀特为代表的主观价值论和以巴罗为代表的功用主义价值论等四大价值流派,主要探讨了什么学习领域最有价值或较有价值、这些领域有什么价值、它们对谁有价值和它们为什么有价值等四大基本问题。[9]284-286

国内关于课程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一直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综合运用课程社会学理论和文化学研究方法来探讨课程价值问题。[10]顾明远认为,课程价值是作为客体的课程与某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肯定或否定)关系的反映。[11]896靳玉乐认为,课程价值就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学生与作为客体的课程之间的需要关系的反映。[12]陈玉琨认为,课程价值是作为客体的课程与其学习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的反映,其本质是对备选学习领域及其知识相对价值的比较研究。[5]王燕认为,课程价值是指课程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对个体和社会一定需要的满足,是课程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13]顾继玲认为,课程价值就是指主体需要与课程满足主体一定需要的属性之间的关系。[14]整体来看,关于课程价值的概念,国内研究主要从需要、意义、属性、劳动、关系和效用六个方面进行界定。[15]127

(三)关于课程价值结构的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结构就是一个由具有整体性的若干转换规律组成的同时兼具自身调整性质的图示体系,主要用来表现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为了达成某种稳定体系所需要的各种内部联合,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等基本特征。[16]3以穆卡洛夫斯基为代表的布拉格结构主义学派,不仅强调结构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和谐、肯定关系,同时还强调也包含一定的不和谐、否定关系,正是这种不和谐、否定关系导致了结构之间的永恒张力与运动,整体结构不是封闭、静止的,而是开放、时刻运动的。[17]29金立顺认为,价值结构是指价值系统内部各个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应的规定性,是价值得以呈现的不可或缺的形式,具体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价值系统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二是通过外部各种结构特性所展现的价值结构的规定性。[18]

基于上述核心概念内涵与本质特征的界定与分析,本文认为课程价值结构是指由课程价值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应的规定性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结构整体,各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复杂关系,正是由于这些复杂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课程价值结构内部出现了不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导致课程价值结构整体的开放性、活动性和发展性。所以,要从课程价值结构整体入手,全面把握课程价值结构整体的稳定性、层次性、开放性、活动性和发展性,逐步逐层构建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关于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是什么、有哪些以及这些价值以何种结构存在并得以体现,在实施过程中能否被真正落实、落实到何种程度、落实的效果如何以及落实效果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等问题,只有在深入分析和系统梳理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之后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因此,全面考察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挖掘课程背后存在的价值内涵,也有利于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课程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取向,还有利于从本源上解决课程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与困惑。

三、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来源分析

课程价值主要由课程目标决定,课程的价值来源与课程的目标来源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高度契合性。依据泰勒的课程目标来源于学生、社会和学科知识的基本原理[19]5,结合课程价值的概念界定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发展理念,本文认为我国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来源,应该是由学习者需要、社会需要和课程知识三者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来源

(一)学习者需要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的性价值来源

课程实施的根本目标是适应和满足学习者需要,促进和实现学习者发展,这是课程内在价值、本体价值、首要价值和终极价值的具体表现。学习者需要是分析课程价值来源和目的性的重要依据,与课程目标追求高度契合和内在统一。基于此,本文认为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三方的需要,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最为重要的目的性价值来源。一是高校教师通过共享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质资源,可以深化课程认识、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活动、变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时空、更新教育理念和提高教育质量,最终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二是高校学生通过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质资源,可以开阔专业视野、强化课程认知、丰富学习内容、参与学习活动、拓展学习渠道、创新学习方式、转变学习理念和提升学习效果,最终促进学生个体的专业成长和能力发展。三是社会学习者通过使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优质资源,可以拓展培训渠道、丰富学习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更新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最终促进社会学习者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

人的发展是一个随着内外部条件变化而不断打破自身内部旧的平衡系统再到建立一个新的平衡系统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的需要必须得到全面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人的内部系统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具体到高等教育层面,高校课程特别是现阶段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满足学习者内在需要、实现学习者发展和帮助学习者建立新的内部平衡系统的有效渠道和途径。学习者的内在发展需要,既是满足学习者发展所必需的课程存在,也是课程价值产生的基础条件。

(二)社会需要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动力性价值来源

教育社会学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或方法达到改变人的行为模式并通过培养的人最终达到对社会的影响,课程则是学校借以实现社会所设定的教育目标、完成教育任务的主要手段或媒介。[10]施良方通过对社会观与课程设置的历史考察,以及对现代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课程学派、冲突课程学派和解释课程学派三大理论学派的不同学校课程观的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学校课程与社会经济有着生生不息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课程设置和课程编排过程;第二,学校课程总是离不开社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既传递和复制社会文化,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的规范制约;第三,关于学校课程的思想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联系在一起,学校课程或者是为了使学生适应某种社会环境,或者是为了引发某种社会变革。[9]54-58

社会需要的不断创新与变革,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促进了课程价值追求的发展与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总能催生不同形态的高校课程设置。同时,随着高校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高校课程的形态、目标与价值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以说,社会需要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动力性价值来源。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过程中产生新的需要,为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发展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原动力。反过来,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属性,必须要能够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新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产生和形成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

(三)课程知识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本体性价值来源

郝德永认为,知识是任何形态课程的本源,没有知识的课程是不存在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知识是课程的原生性来源。[20]71基于教育对象、学科门类、专业类别、课程性质等属性差异,现阶段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已经通过合理选择与组织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系统结构的课程知识体系。因此,无论是学习者主体还是社会主体,要想对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施加作用与影响,都只能在赋予课程知识内容某种价值取向与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与体验来实现。所以说,课程知识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本体性价值来源,离开了具体的课程知识,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价值就无从谈起。

以人文素质教育类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例,哲学政治类课程可以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与辩证分析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文化类课程可以强化学习者对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与社会归宿感,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语言文学类课程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经济法律类课程可以帮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法律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心理社会学类课程可以培养学习者的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增强他们应对社会压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审美艺术类课程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由此可见,不同类型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有着不同的功能与价值,这些功能与价值的本源都是课程本体知识,进一步表明课程知识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本体性价值来源。

四、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要素分析

价值是表示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范畴,涉及价值主体、客体、主体需要、客体属性以及主客体关系等构成要素。因此,在探讨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时,需要分析课程价值的构成要素,不仅要考察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客体属性能否满足学习者主体和社会主体的需要,还要考察作为主体的学习者和社会、作为客体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四个要素能否构成一个完整合理的以需要满足为标志的价值结构体系。

(一)课程价值的主客体分析

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主体由学习者主体和社会主体两部分组成,价值客体就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本身。

1.学习者主体分析

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学习者主体由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三方构成。(1)高校教师。教师作为高校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应该自觉履行和主动担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的必须是科学的知识、卓越的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远的人生境界。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艺、超前的创新意识、强烈的敬业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个人形象等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2)高校学生。高校学生是当代中国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身心发展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具有勇于担当、能力突出、个性鲜明、自我自主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功利意识强、规则意识弱、独立能力差、吃苦能力差等不足。新时期的高校大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优秀的身体心理素质、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要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掌握科学的学习手段与方法,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与研究精神。(3)社会学习者。社会学习者需要通过岗位培训、在职进修、委托培养、成人教育、开放教育、继续教育、自主学习等形式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要求。社会学习者通过继续学习,不仅能够有效补充、更新和拓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够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也能够有效培养职业创新能力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现阶段的社会学习者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类劳动者,按照劳动对象和提供劳动成果的标准,可以将劳动者进一步划分为物质生产劳动者、精神生产劳动者以及参与物质、精神生产组织活动的经营管理者和为物质、精神生产提供配套服务的专业服务劳动者等四大群体[21],这四大群体是社会学习者的构成主体。

2.社会主体分析

一般认为,社会主体是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及其群体,如国家、民族、集团、阶级、阶层等,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支柱。从宏观层面来看,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持续进步,社会主体对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相应的社会需要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社会主体不仅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公民,更希望高校能够培养出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多更大贡献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样一来社会主体对高校的需要就同步地转移和映射到了大学生身上,从而进一步影响大学生个体对高校的需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与调整。此外,社会主体还希望高校能够进一步通过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式与途径,更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中观层面来看,高等教育领域的社会主体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到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群体、省市自治区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公众等不同的社会阶层。从微观层面来看,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典型的由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它所包含的社会主体也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到核心利益相关者阶层(如高校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重要利益相关者阶层(如财政拨款者、校友等)、次要利益相关者阶层(如科研经费提供者、产学研合作者等)和一般利益相关者阶层(如家长、社区居民)等。由此可见,参与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社会主体,就隐藏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背后,并且以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参与构建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体系。

3.学习者主体与社会主体的关系

学习者主体与社会主体之间存在两个方面的联系,一是学习者主体和社会主体对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追求是契合统一的;二是学习者主体作为社会主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体具体化到不同社会阶层的结果。国家意志、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群体和省市自治区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等社会阶层,通过制定各种政策与措施和运用多种手段与方法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者主体;而高校教师、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等社会阶层,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课程教学和科学研究直接影响和改变学习者主体。通过教育手段,高校将社会主体与学习者主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高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培养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必然要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这样毕业后的高校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主体的一部分。所以说,学习者主体是社会主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者主体需要与社会主体需要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和高度契合性。此外,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还进一步要求,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以主导。所以,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要在全面满足学习者主体和社会主体需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对学习者主体需要的满足。

(二)课程价值的主体需要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是指人们为了弥补某种缺失而产生的追求冲动,并能够相应地转化为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即动机。[22]13-15学习者主体和社会主体对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需要,也是源自于他们对某种缺失的弥补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驱动。此外,人才培养作为高等学校的首要功能和核心任务,决定了学习者主体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的最重要构成要素。所以,要优先考虑学习者主体的课程价值需要,然后再考虑社会主体的课程价值需要。

1.学习者主体的需要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缺失状态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因,兼具个体特殊性和社会普遍性特点。[23]53-57所以,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对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需要,应该从共性需要和个性需要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学习者主体对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共性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满足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学习者主体自身丰富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对学习者主体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可以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施加教育影响,从而系统全面地主导和促进学习者主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2)满足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不论是即将踏入社会的高校学生,还是已经参加工作的高校教师和社会学习者,他们都需要应对来自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的社会压力,学习者主体需要充分利用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提供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拓展知识、提升能力和强化素质,这样才能够积极有效地面对和化解社会压力。

(3)满足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教育部已经按照学科分布和专业类别批准立项建设了2 927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在爱课程网站上免费开放共享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通过课程资源的学习,学习者主体都可以习得和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

(4)满足综合能力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要求学习者主体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学习者主体对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个性需要,在很大程度上由各自的职业性质所决定,不同职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承担的社会职责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高校教师更加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学生更加注重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社会学习者更加注重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社会主体的需要分析

社会的发展以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体的价值需要也只能通过社会个体的价值需要来间接体现。因此,社会主体对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需要,当然也只能通过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等具体化社会阶层的价值需要来间接实现。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省市自治区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等社会阶层,通过设置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过程和评价课程效果等环节,来规范和实现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对学习者的培养规格与目标要求,从而满足社会主体对课程的价值需要。通过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促进和实现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维持社会结构,还有利于保持社会平衡,最终有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三)课程价值的客体属性分析

作为客体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其自身具备的价值属性能否适应和满足学习者主体和社会主体的需要,是课程价值产生的基础条件。整体而言,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价值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课程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特征

(1)课程开放性是指课程能够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实现课程功能与社会需要的有机对接,具体表现为课程对外部社会需要信息的接纳和课程内部构成要素的开放[24]。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以爱课程网站平台为依托,面向全世界范围内的高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免费开放共享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为学习者还提供了实时、非实时的沟通交流工具和网络笔记工具,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把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上传到课程平台,这样既可以增强学习者主体的学习过程参与,又可以扩充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容量。由此可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特点。

(2)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发展性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课程自身具有发展性特征,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实践应用的深度推广、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课程内涵、外延、形式、特点、手段、方法和价值追求等本体内容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二是通过课程支持促进学习者主体的发展,高校教师通过课程可以拓展专业知识结构和发展教学科研能力,高校学生可以通过课程习得专业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社会学习者可以通过课程发展业务能力和提升职业素质。

2.课程具有多样性和整体性特征

(1)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具有的多样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既有基础课程,又有专业课程,还有特色课程;二是既有本科教育类课程,又有高职高专类课程,也有教师教育类课程,还有网络教育类课程;三是既有“985”“211”工程高校的课程,又有其他普通地方高校的课程;四是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践课,还有理论实践一体课;五是课程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全部12个学科门类。

(2)课程整体性是指各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根据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协助,共同作用,实现功能最大化,它是课程功能最大化的基础与体现[24]。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整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学科和专业门类为基础稳步推进课程建设,最终形成一个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协调统一的整体性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二是课程内在要素的整体性,从课程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活动组织到教学效果评价等环节始终保持内在价值前后一致,同时实现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的协调统一;三是促进全体学习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课程在培养学习者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学习者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3.课程具有学科性和专业性特征

(1)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具有明显的学科性特征。教育部依据学科类别有序推进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现阶段课程已经涵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全部12个学科门类,且课程数量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已经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朝着高度综合化与整体化方向发展,使得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多学科的协调作用。因此,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要通过培养和优化学习者主体的学科知识结构,以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具有突出的专业性特征。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元,它的发展以学科为基础和依托。为满足学习者主体对专业知识的需求,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在实施与推进过程中重点关注与各学科专业学习密切相关的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优质专业课程资源的学习,学习者既可以专门地学习和掌握某一门具体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也可以系统地获取和掌握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与综合素质能力。

4.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研究性特征

(1)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实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构成社会实践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通过优化安排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过程和评价课程结果等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和有效提高学习者主体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5];二是高校课程具有自身历史传承的实践体系,自从有了大学就有了高校课程,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也是在开放课件运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三是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开发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系统,不仅需要建设基础性的核心课程资源,还要建设辅助性的拓展课程资源。

(2)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研究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课程本体的研究,课程建设时需要对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手段与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研究;二是关于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在课程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不仅需要研究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的课程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媒体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手段使用、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研究课程发布到爱课程网站后的网络环境下的相关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与安排;三是关于课程促进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研究,课程作为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的载体,是连接教学与科研的桥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实施,可以同步促进与课程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工作,将高校课程教学与科研工作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课程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特征

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另一方面又因其具有保存、传递或重建社会文化的职能而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作为高校课程全新组织形式、呈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的精品资源共享课也不例外,它同样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社会性特征和文化性特征。

(1)高校精品资源共享的社会性特征分析。理想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应该与社会之间表现为一种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相互背离、互为抑制的对抗关系[26]。现阶段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正在通过自身不断的发展与变化,来达到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需要变化的高度,同时实现适应和满足社会需要变化的课程价值。

(2)高校精品资源共享的文化性特征分析。著名的课程专家泰勒认为课程是进入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那么现阶段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也可以被看作是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来源于文化母体,课程不仅具有文化品质,同时也受文化逻辑规则和来源范畴的限定。因此,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实施时不仅要传播社会主流文化价值,同时还要形成课程自身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现阶段高校盛行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文化价值体系。

五、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

依据价值结构的概念内涵和本质特征可知,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由内部价值结构和外部价值结构两个部分共同构成,前者主要表现课程价值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后者主要表现课程价值系统外部各种结构特性对应的价值规定性。

(一)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部价值结构

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部价值结构由课程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四个核心价值要素通过相互作用与联系构成,具体如图2所示。其中,课程价值主体和主体价值需要可以进一步构成主体价值需要子系统,课程价值客体和客体价值属性可以进一步构成客体价值属性子系统,前者促进后者的发展,后者满足前者的需要,两者通过相互作用与联系共同构成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部价值结构。

图2 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内部价值结构

价值不是作为一种既定的质存在于主客体之间,或者存在于主客体之外,而仅仅是生成于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发生满足与被满足的效用关系的瞬间。[23]63-64由此可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同样也产生于作为客体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属性和作为主体的学习者和社会需要发生满足与被满足的效用关系的瞬间。受到内外部环境与条件变化的影响,学习者主体和社会主体的需要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当某一个主体需要得到满足后,学习者主体和社会主体马上就会生成另外一个或多个新的需要,并要求能够得到即时的满足,这样就促使作为客体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属性要迅速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以适应和满足主体的价值需要。这样不断的循环往复,就形成了一个主体需要生成和被满足、然后生成新的主体需要和新的主体需要被满足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外部价值结构

课程外部价值结构是指课程价值结构系统中各种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的效用所产生的内在能量在系统外部展示出来的有序结构,也就是课程价值的各种规定性的外在表现形式[10]。具体到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其外部价值结构可以从学习者主体和社会主体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构建,详细情况如图3所示。由此可见,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各种价值特性,不仅是课程工具价值或派生价值的存在方式,同时也是构成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外部价值结构的基础条件。

图3 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外部价值结构

对于学习者主体和社会主体而言,第一,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自觉性功能,能够增强他们的自觉、自主意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自我,同时也帮助他们树立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主动创造条件来实现课程价值;第二,课程价值的动力性功能,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进而切实提高他们基于优质共享课程资源的学习质量和效果;第三,课程价值的发展性功能,能够帮助他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促进他们有效地发展能力,最终支持他们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四,课程价值的创新性功能,不仅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够反过来促进课程本体创造更多新的课程价值;第五,课程价值的规范性功能,不仅能够规范课程的价值取向,也能够规范学习者主体的价值追求;第六,课程价值的调节性功能,能够帮助学习者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科学有效地调节自身的学习行为与态度,最终达到实现课程价值功能最大化的目的;第七,课程价值的社会性功能,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者主体的社会化发展,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发展;第八,课程价值的文化性功能,不仅能够培养和提高学习者主体的文化修养水平,还能够有效地发挥高校传承文化创新职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六、结语

本文就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展开初步的研究与探索,在厘清价值、课程价值和课程价值结构等概念的内涵与特征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来源、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主体需要、客体属性以及主客体关系等方面的相关内容,进一步构建了概念性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模型,并对构成课程价值结构模型的内部价值体系结构和外部价值体系结构进行了全面解读。受研究条件所限,现阶段构建的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模型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距离实践应用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需要进一步做大量的后续研究工作,笔者将进一步追踪和跟进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价值结构模型的实践应用及相关操作性研究。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2012-05-21.

[2] 杨方琦,杨晓宏.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3):55-60,80.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 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5] 陈玉琨.课程价值论[J].学术月刊,2000(5):102-107.

[6] 艾伦·C. 奥恩斯坦,弗朗西斯·P. 汉金斯.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第3版.柯森,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 吕达,刘立德.杜威教育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8] 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9]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和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0] 代丽玲.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价值结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2] 靳玉乐.论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新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21-26.

[13] 王燕.课程价值取向之应然:兼评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4] 顾继玲.现代数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5] 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6] 让·皮亚杰.结构主义[M].倪连生,王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7] 朱涛.结构·功能·符号——穆卡洛夫斯基的文献与美学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18] 金立顺.结构、功能与功能分析[J].价值工程,1999(S1):72-75.

[19]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0] 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1] 周振华.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群体[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4):31-39.

[22] 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译.北京:九州图书出版社,2008.

[23] 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4] 肖芬.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5] 王一军.大学课程意义的当代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6):70-77.

[26] 马慧.大学本科课程与社会和知识——鲁道夫《课程史》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9):18-22.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精品学习者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心经精品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心经精品
心经精品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