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聪通窍汤联合耳聋左慈丸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2018-01-23张利,乔健,王晨
张 利,乔 健,王 晨
(1. 东北国际医院,辽宁 沈阳 110623;2. 解放军第202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1)
分泌型中耳炎指以中耳积液及听力降低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而病程超过8周则称为慢性分泌型中耳炎[1]。慢性分泌型中耳炎一般因急性分泌型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或者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转化而来,其病因较为复杂,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代西医理论认为,各种原因导致中耳负压增加,中耳黏膜水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渗出液体停流于鼓室,形成中耳积液,引起相关临床症状[2-3]。有研究证实,慢性分泌型中耳炎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机体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4]。祖国医学对慢性分泌型中耳炎治疗已有悠久历史,根据其症状归于“耳闭”范畴,认为该病由邪毒滞留而致,并与脏腑虚损有关,多为虚实夹杂之证。现代中医理论认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由痰湿停聚于耳窍,蒙蔽清阳;或于外邪侵袭数日后,引动痰湿之邪,痰湿停滞耳中,阻滞气机而发,而邪气闭滞耳窍,日久必伴气滞而血瘀于耳部脉络,血运不畅,耳窍失养而耳闭加重,听力下降,出现相关临床表现[5-6]。脾主运化水湿,又脾为生痰之源,故临床治疗以健脾化痰利湿、行气活血通窍为主。基于此,2014年1月—2016年1月,笔者观察了复聪通窍汤与耳聋左慈丸联合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及对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东北国际医院上述时期收治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诊断标准:主症为耳内胀闷堵塞感,听力减退,或平卧时暂时减轻,自听增强,耳鸣;次症为头昏,头闷重,身重乏力,腹胀纳呆,舌淡苔腻,脉滑。且均符合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西医诊断标准:①有外感病史或起病隐匿,病程8周以上。②听力下降,伴自听增强;耳内闷塞感或闷胀感;耳鸣,多为间歇性;可有或不伴有耳痛。③鼓膜充血不明显,或鼓膜内陷,锤骨短突外凸,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透过鼓膜可见液平面。④纯音听阈测试表现为传导性聋,程度不一,部分表现为混合性聋;声导抗测试示鼓室压图为B型或C型。90例患者年龄32~69岁,患者或者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合并急性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合并消化性溃疡及胃肠道出血者,下鼻甲肥大、鼻息肉、鼻中隔重度偏曲、鼻咽部肿物、扁桃体II度以上肥大者,对本研究所应用药物过敏者。本研究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年龄32~68(42.6±11.5)岁;病程9~29(21.2±5.8)周;听阈(42.6±9.5)dB;声导抗检查B型曲线25例,C型曲线20例。观察组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33~69(43.9±11.2)岁;病程10~31(21.9±5.5)周;听阈(42.1±9.8)dB;声导抗检查B型曲线24例,C型曲线2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于常规抗炎、咽鼓管吹张治疗基础上给予复聪通窍汤治疗。复聪通窍汤组成:陈皮15 g、制半夏12 g、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2 g、川芎10 g、香附10 g、柴胡9 g、白芥子10 g、石菖蒲10 g、路路通10 g、桔梗10 g、升麻6 g、炙甘草6 g,1剂/d,水煎取汁300 mL,于早晚各服150 mL,连续服用10 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聋左慈丸(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柴胡、磁石,9 g/丸,购自北京同仁堂药店)口服,1丸/次,2次/d,连续服用10 d。
1.3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症状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估。②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③临床疗效:参照文献[7]标准于治疗后对2组疗效进行评估。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症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且<90%;有效:中医临床、体征有所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中医临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基本痊愈+显效+有效为总有效。④不良反应:记录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耳闭、听力下降、头晕眼花、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2.2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组治疗前CRP、PCT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CRP、PCT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CRP、PCT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1 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 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现代西医理论认为,慢性分泌型中耳炎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咽鼓管功能障碍如咽鼓管堵塞、咽鼓管清洁及防御功能障碍均可引起咽鼓管关闭功能不全,可增加细菌、病毒、衣原体等侵入概率,导致疾病发生;免疫反应可致变应原沉积于鼻及鼻黏膜表面,与肥大细胞结合,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咽鼓管充血及黏液分泌增多,导致咽鼓管堵塞,进而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发生,此外,变应原可直接向中耳腔释放,导致炎症反应发生而引起相关症状[8-10]。有研究表明,病原体侵入及免疫反应损伤均可引起机体释放炎性介质,导致炎症损伤,CRP、PCT及TNF-α均为临床重要反映炎症程度指标,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血清中各指标水平显著升高[11-12]。
目前,现代西医治疗慢性分泌型中耳炎主要有抗生素治疗、变态反应治疗、手术干预,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中医治疗慢性分泌型中耳炎已有多年历史,将该病归为“耳胀耳闭”范畴,且古人又有“风聋”称谓,认为多因风邪侵袭而致,起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耳内胀闷,或兼有疼痛;而耳闭则为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听力明显下降,多为耳胀反复发作,邪毒滞留耳窍,迁延日久转化而致。古代医家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因有许多种解释,《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极息,耳聋隘干。”而后世医家李东垣释为“肺之络会于耳中,故聋也”,认为肺脏失调为耳闭重要原因。明代医家方隅则提出:“或有年老,气血衰弱,不能全听,谓之耳闭。”认为脏腑虚弱为引起耳闭的原因。现代中医理论则认为饮食所伤、脾胃受损所致,机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聚湿成痰;而痰湿郁蒸于下,则氛氛而飘然上凌,流注耳窍;此外,脾气一虚,则内湿自生,同时脾阳不振,则不能温化水谷精微,致水谷精微不化津液而成痰,可致脾虚阳气难举,清阳即不升而阴湿笼罩空清之窍、痰即内停而滞留鼓室,引起耳闭发生[13]。复聪通窍汤方中陈皮、制半夏具有祛痰除湿功效;党参、白术、茯苓则可发挥健脾益气、祛痰化湿作用;川芍可行气调血;香附则可发挥活血行滞功效;白芥子可行气化痰;石菖蒲可利水渗湿、通络开窍,诸药共用可发挥燥湿化痰清窍功效[14]。耳聋左慈丸方中熟地黄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功效;山茱萸则可补养肝肾作用;而泽泻则可发挥利湿而泄肾浊之功效;茯苓淡可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可与泽泻共泻肾浊;牡丹皮可清泻虚热;磁石则具有平肝潜阳、聪耳明目功效。诸药共用,可共同发挥滋肝肾补、疏肝解郁、通利耳窍作用[15]。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CRP、PCT及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RP、PCT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复聪通窍汤联合耳聋左慈丸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较佳,可显著改善中医症候评分,降低机体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好。
[1] 李军.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进展[J]. 临床医学,2013,33(4):117-118
[2] 高进良,高春生,李烁,等. 阶梯性治疗方法治疗成人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J]. 中国现代医生,2014,52(9):43-45
[3] 孙建军,刘阳. 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2012)解读[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1):6-10
[4] Cheng X,Sheng H,Ma R. Allergic rhinitis and allergy are risk factors for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A meta-analysis[J]. Allergol Immunopathol (Madr),2017,45(1):25-32
[5] 邓志峰,杨明杰.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0):105-106
[6] 高岚,陈小宁. 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8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2,20(5):378-379
[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5
[8] 刘光华. 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新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2016,23(26):12-14
[9] 杨琳,赵守琴. 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4,8(3):328-333
[10] 秦彩虹,赵守琴,杨琳,等. 干扰素γ及白细胞介素4在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耳积液及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0):1559-1562
[11] 迟作华,刘振,肖平,等. Tregs及IL-6、IL-10、TNF在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2016,32(2):255-257
[12] 袁萍. 血清及耳积液多项细胞因子与中耳炎的关系[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2):1736-1738
[13] 赵永志. 辨证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75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13-14
[14] 朱千凯,杨国存. 通窍复聪汤辅助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效果观察[J]. 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7):37-38
[15] 罗艳,马玉卓,刘文军,等. 耳聋左慈丸对老年肾虚耳聋患者血清TNF-α、IL-1β和IL-6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5):4930-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