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熏洗在肛肠病术后应用
2018-01-23方园园田社清
曾 华,方园园,田社清
(武汉市中医医院肛肠科,430014)
混合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肛肠疾病,多采用手术治疗,随着医学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治疗方式注重微痛,甚至无痛,尽可能缩短治疗时间,减少复发。我科在术后运用中药粉剂外熏洗,能有效缓解疼痛,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水肿,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7月-12月我科住院患者共109例,符合混合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等诊断,根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57例,对照组52例,均行手术治疗。治疗组,男32例,女25例,年龄27~61岁,平均年龄(35.90±13.287)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0年,平均病程(2.04±2.920)年。混合痔27例,肛瘘19例,肛裂2例,肛周脓肿9例,术后原始创面面积(7.26±3.848)cm2;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1.67±11.987)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2年,平均病程(3.040±3.848)年。混合痔24例,肛瘘15例,肛裂3例,肛周脓肿10例,术后原始创面面积(7.45±4.385)cm2。2组资料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符合混合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等西医诊断[1]及中医辨证属于风、湿、燥、热等证者[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年龄18~65岁;混合痔以外痔分界明显者入选,行外剥内扎术;肛瘘内口位于齿线附近,以低位瘘为主,行切除术;肛裂反复发作,通过保守换药治疗难以愈合,行原位切开扩创术;肛周脓肿范围仅局限于肛提肌以下,直肠黏膜下脓肿除外,行根治术;合并有精神疾病,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功能疾病,肺结核、糖尿病、梅毒、艾滋病等疾病不在纳入范围。
2 治疗方法
2组术前完善相关检查及评估,术后根据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行抗感染1~3~5 d,止血针1~2 d,排便后熏洗坐浴,黄连膏纱条引流换药。
2.1 治疗组 采用中药粉剂外熏洗坐浴。药物五倍子30 g,苦参30 g,地肤子30 g,艾叶10 g,荆芥15 g,薄荷30 g,花椒15 g,由我院药学基地提供,将其研磨打成细粉过筛80目,40 g/包/次,放入开水中,约1500 mL,趁热熏洗,水温40℃坐浴10~15 min,1次/d,7 d为1疗程,共2个疗程。
2.2 对照组 采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趁热熏洗,水温40 ℃坐浴10~15 min。
3 疗效标准
3.1 记录术后排便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无疼痛0分;轻度疼痛1~3记1分;中度疼痛4~6记2分;重度疼痛7~8记3分;严重疼痛9~10记4分。如在2分及以上,记录熏洗坐浴后疼痛缓解所需时间,记录2次,取其均值。2个疗程后,记录排便疼痛评分。
3.2 记录术后创缘水肿的例数及评分,治疗7 d及14 d水肿评分情况[4]无水肿0分;轻度水肿,不影响活动记1分;明显水肿,尚能活动,无明显情绪改变记2分;严重水肿,活动受限,影响情绪记3分。
3.3 记录原始创面面积(cm2),治疗7 d及14 d创面面积(cm2) 取侧卧位,用塑料薄膜放置创面,标记大小,或利用标尺对创面进行长宽测量并拍照,收集创面数据,计算面积。创面愈合0分;创面≤5 cm2记1分;创面>5 cm2,≤10 cm2记2分;创面>10 cm2记3分。[(原始创面面积-测量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 =创面缩小率。
疗效判定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疗效指数(n)= [(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临床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n=1;显效:症状总积分减少明显,75%≤n<1;有效:症状总积分减少,25%≤n<75%;无效:症状总积分减少不明显,n<25%。
3.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值±标准差(s )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2组通过SPSS 16.0软件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4.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中临床痊愈2例,显效29例,有效2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74%,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15例,有效2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2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2个疗程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临床症状总积分减少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4.3 2组术后排便疼痛情况比较 通过熏洗坐浴,治疗组疼痛在短时间内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坐浴时间延长,舒适度逐渐提高。2个疗程后, 2组排便疼痛评分比较。见表2。
4.4 2组术后创缘水肿评分比较 多见于痔手术患者,1个疗程后,治疗组评分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占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4.5 2组术后创面缩小率比较 1个疗程后,2组创面缩小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后,治疗组创面缩小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肛肠病术后常见临床症状为疼痛、水肿、出血、创面愈合延迟等,复杂多变且相互影响,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有利于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痛苦。Angus J M Watson等[5]认为相比于吻合器痔固定术,传统痔切除术在术后24个月随访中生活质量高,并发症少。边贤等[6]认为线状减压切口、静脉丛剥离,术中张力带处理,是避免术后水肿的有效方法。David B. Stewart等[7]学者推荐内括约肌侧方切断术是慢性肛裂外科治疗的首选方法(1A)。张有生等[8]认为肛周脓肿一次根治术是安全可靠的,可作为常规首选术式。
表2 2组术后排便疼痛情况比较
表3 2组创缘水肿评分比较
表4 2组术后创面缩小率比较
《疡科心得集》云:“盖疡科之证,…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下部疾病多夹杂湿邪,以寒湿、湿热多见[2],术后创面分泌物等刺激“五倍子汤”化裁,以清热燥湿止痒,消肿止痛为治则拟方。方中五倍子收敛止血,收湿敛疮,解毒消肿为君。《本草经疏》:“五倍子…取其苦能杀虫,酸平能敛浮热,性燥能主风湿、疮痒脓水。”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地肤子清热利湿,止痒。艾叶外用祛湿止痒,《名医别录》云:“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下部疮…生肌肉。”共为臣。佐以荆芥,用于疮疡初期,其水煎外用可增强皮肤血液循环。薄荷与苦参,荆芥合用,能清除皮肤中湿热与风邪而止痒。花椒为使,除湿,止痛,杀虫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止痒,消肿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学表明,五倍子[9]具有抗菌、抗病毒、收敛作用。苦参[10]能抑制炎症反应,降低炎性因子产生。地肤子[11]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过敏等作用。艾叶[12]有镇痛、抗炎、促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荆芥[13]有镇痛、抗菌、抗过敏等作用。薄荷[14]有抗炎、镇痛、抗氧化等作用。花椒[15]具有麻醉、镇痛、抗菌、抗氧化等多种作用。
因肛门周围神经分布广泛,术后创面暴露及刺激,疼痛敏感,创伤导致巨噬细胞释放大量炎性因子,介导创伤后炎性反应,早期控制创伤炎症是创面愈合的关键[16]。中药粉剂外熏洗坐浴,因其药力和热力双重作用,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痉挛的括约肌松弛,局部的血液及淋巴循环改善,减少炎性因子释放,缓解疼痛、减轻水肿[17]。季蔚青等[18]认为中药熏蒸治疗的镇痛作用可能与降低促炎性因子TNF-a,IL-6,上调抗炎性因子IL-10水平有关,从而减轻术后疼痛。郑德等[19]认为40 ℃温度对于减轻术后疼痛、水肿的疗效最佳。观察发现,熏洗坐浴能使疼痛在短时间内缓解,与刘艳君等[20]认为坐浴5~10 min疗效最佳的结论是一致的。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00-510.
[2]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240-272.
[3] Melzack R.The Mc Gill Pain Questionnaire:Major properties and scoring methods.Pain.1975(1):277-299.
[4]参照1975年河北衡水全国肛肠外科会议制度的统一标准及结合临床制定。
[5] Angus J M Watson, Jemma Hudson, Jessica Wood,et al.Comparison of stapled haemorrhoidopexy with traditional excisional surgery for haemorrhoidal disease (eTHoS):a pragmatic,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Lancet, 2016(388): 2375-85.
[6]边贤,边英新,赵庆茹等.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原因及防治[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4):249-251.
[7] David B. Stewart; Wolfgang Gaertner; Sean Glasgow,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nal Fissures[J]. 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 2017, 60(1):7-14.
[8]张有生,李春雨.实用肛肠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94-195.
[9]郑兰娟,罗艳萍,汪玉娇,等.五倍子抗菌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 6(11):868-869.
[10]智信,陈晓.苦参碱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40(1):124.
[11]蒋剑平,沈小青,范海珠.地肤子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12):2704-2706.
[12]李真真,吕洁丽,张来宾,等.艾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6, 43(6):1059-1066.
[13]于柳,王哲.药对荆芥-防风的现代研究现状[J].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3, 29(5):151-153.
[14]温亚娟,项丽玲.薄荷的现代应用研究[J].中医学报,2016, 31(12):1964.
[15]梁辉,赵镭,杨静,等.花椒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 2014, 29(1):091-094.
[16]罗艳,张鑫麟,朱丽娟.熏洗疗法促进感染性创面术后愈合[J].吉林中医药, 2016, 36(4):372-375.
[17]边界.痔疮止痛浸膏熏洗坐浴护理肛肠疾病术后疼痛水肿[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2(3):541-543.
[18]季蔚青,李丽.中药湿热敷对肛肠病术后疼痛模型大鼠血清TNF-α、IL-6和IL-10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 32(4):858-859.
[19]郑德,张巍,王佳莹.坐浴温度对痔手术后中药熏洗疗效的影响[J].山东医药, 2012, 52(24):1-3.
[20]刘艳君,王鸾.坐浴时间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切口的影响[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2, 26(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