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农户社会资本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
2018-01-23杜忠连
◎杜忠连 邱 晖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链结合的程度越来越紧密,互联网金融也向农村市场快速渗透,农村互联网金融在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截至2016年末,我国已有64家以农村金融作为主营业务的P2P网贷平台,全年交易额达到450亿元。在农村传统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的缝隙中,农村互联网金融取得了迅猛发展且不断地改变着农村金融的版图。农村互联网金融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较之传统信贷或民间信贷能够更好地利用农户的社会资本。
一、农户社会资本的内涵
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中能够通过促进协同提高社会效率的各种特征,如信任、规范和关系网络。农户社会资本可以定义为农户间由于长期互动交易而使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组织内生出的包括信任、声誉、惯例等在内的能够增进交易效率的特性。农户社会资本由农户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和农户所在社会组织的群体社会资本两个部分构成。后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农户通过参与各种组织就可以享受到相应的组织社会资本。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生发的逻辑
(一)农村金融二元结构
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金融机构无法全面准确地获取关于借款农户的资金用途、信用水平、还款意愿等方面的信息,无法对借款人进行有效区分;另一方面,在资金放贷完成之后,金融机构很难对借款农户的经营状况及资金用途等进行相应的监督。针对这种情况,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实施信贷配给制度,并通过设置“抵押过滤”来排除较差的信贷申请者。这意味着,尽管正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标准化的信贷服务,但其为了降低风险而设置的“抵押过滤”的制度安排,将信用良好但却无法提供抵押的借款者排除在外。
基于“血缘”或“地缘”而自发产生的民间金融,内生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社会关系,较之传统正规农村金融拥有更高的制度效率。但民间金融由于受到基于“血缘”或“地缘”而形成的狭窄的社会关系网络边界以及落后的信贷技术的约束,无法取得规模经济效应。民间金融多表现为零星的贷款,规模也很小,其运行依靠的是农户的自我约束以及由社会关系赋予的社会约束,合约的履行也依托于私人治理机制。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
农村互联网金融兼具农村传统正规金融以及民间金融的优势且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二者的不足。相对于传统正规农村金融而言,农村互联网金融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农户的虚拟社会资本进行深度开发,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而且能够降低搜寻产品的成本,提高业务处理的速度,拥有着更强的风险分散和管理的能力。此外,农村互联网金融还具有提供信息、调节市场、普惠金融等多种衍生功能。
农村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兼具传统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二者之长且一定程度上避免二者之短,关键就在于农村互联网金融对于农户社会资本的运用。与传统正规信贷运用“抵押过滤”的制度安排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不同,互联网金融致力于对农户的社会资本的深度开发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危害,互联网金融更多运用的是基于通过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网络”。可以说,农村互联网金融通过对来自线上和线下两方面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将对农户社会资本的开发应用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向更多的融资主体提供信贷服务。
三、农户社会资本在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中的作用机制
(一)信任与声誉机制
社会资本能够促进信息在成员之间的流动,降低信息不对称,并通过对于社会网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起人际信任,这些都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这对于人们获得金融服务是十分有帮助的。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农户之间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这种新的社会关系可以从线上延伸至线下,大大拓展了社会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空间。农村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针对农村地区的中小微企业及农户的资金需求开发的金融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以互联网交易平台为依托,采用线上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资金的转移。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对农户在互联网上的所有交易信息进行分析,据此来获取针对有信贷需求的农户的信用与声誉水平的信息,并生成相应的信用评分表。
(二)社会抵押与惩罚机制
社会资本能够通过社会惩罚来强化资源的有效分配。社会网络中成员所认同的规范和惯例是一种“隐性契约”,要求成员在行动中自觉地加以遵守。社会资本可以看作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通过社会惩罚来维护社会网络并实现资源的配置。农村地区的信贷规模比较小,借贷交易往往需要基于贷款者对借款者人品及信用的判断,借款人履约的意愿受到借款人所在社会网络中的规范和关系网络的制约。如果向无法提供抵押的借款人发放贷款,则借款人的社会资本往往充当了社会抵押的功能。这种抵押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借款人所处社会网络中的声誉机制,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借款人,其社会资本充当社会抵押的功能就越强大,而这类人一旦违约,遭受的损失也越大。社会资本依赖社会网络而存在,如果一个农户在其社会网络中被其他成员“剔除”,则脱离了社会网路的社会资本将不再具有任何价值。
四、农户社会资本在农村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农户的虚拟社会资本打造产业闭环
农村信贷风险主要源自于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传统正规金融依靠人工来完成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审核,这导致信息被静态化、碎片化和主观化,使用标准化的风险管理和监控体系,将一批信用良好的信贷需求者排除在外。在农业活动中,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或市场价格波动等引发的风险相对集中,农户的收入以及农户的还款能力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正规金融在这方面也难有作为。
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整合包括农产品生产、市场环境、交易数据及成本数据等在内的各种信息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数据风控模型,通过对于农户虚拟社会资本的深度挖掘,提供一种新的风险识别和管理功能。农村互联网金融能够通过信息技术高效获取信贷双方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以数据的方式嵌入数据模型之中,以此来计算授信的额度,对借款方进行动态的风险定价及违约风险测评,这种做法能够以低成本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此基础上,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供给平台还可以进一步联合农业第三方,将生产、销售、金融放在同一个体系中加以运行,建立起真正的产业闭环,使得农村金融业务处于一种公开透明的状态,进一步有效地规避风险。
在基于电商平台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电商平台往往凭借数据优势评估农户进而为农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在这种模式下,电商平台是农村互联网金融运转的核心,其基石就是基于平台产生的大数据。电商平台通过电子商务交易沉淀下来的历史交易数据以及通过城郊推广员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外部数据,构建起大数据,为在平台上交易的农户提供信用贷款。
(二)利用农户的传统社会资本实现市场下沉
农村互联网金融还无法脱离对传统社会资本的依赖,当借款农户个人信息不完备时,金融机构可以借助传统社会网络上的信息来帮助测算借款农户的信用水平。目前我国提供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平台主体有三类:电商平台、三农服务商平台以及P2P平台。这三类主体在对于农户社会资本的开发上所采用的策略各有特点,但基本内核是一致的,就是在使金融服务向最底层农户下沉的过程中,通过某种制度安排嵌入农户的社会网络之中,并利用社会网络的信任与声誉机制、抵押与惩罚机制来降低交易费用,实现最大程度的盈利。
电商平台以京东金融为代表,其对于农户社会资本的利用主要体现为城郊推广员的制度安排。京东金融在农村当地招聘懂网购、人缘好、有影响力的城郊城郊推广员,城郊推广员既是销售员、售后服务员、物流配送员,也是京东平台的信贷员。由于城郊推广员直接来源于当地,京东就利用这种制度安排嵌入当地农户的主流社会交往的网络中,能够通过城郊推广员获得农户的较为全面的私人信息并用于指导自己的信贷决策。
三农服务商平台以村村乐为代表,其对于农户社会资本的利用主要体现为网络村官的制度安排。村村乐是一个O2O平台,网络村官在社区中具有自主经营权,控制着社区中所有信息的上传、添加和删除,是村村乐这个O2O平台的中心枢纽,在村里推广各种金融业务,辅助金融机构落地征信,是实际上的信贷员。网络村官都是村子中的人,对村子里每家每户的情况都非常熟悉,能够反馈真实的信贷需求以及贷款用途等各种信息。
P2P平台以宜信为代表,其对于农户社会资本的利用主要体现为客户经理制度。在宜信自主开发的农村信贷产品农商贷中,以线下网点为单位设置相应的客户经理,客户经理既要开发客户,又要通过入户调查等方式进行风险评估,承担着信贷员和风控师的双重角色。从客户提出信贷申请,到最终的贷款收回,客户经理全程参与其中的所有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