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返乡潮下农村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研究

2018-01-23◎田

农业经济 2018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人口人力资源

◎田 嘉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于2017年2月发布的《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总数达到了3.17亿人,流动人口数量为2.89亿人。其中从城市返回农村的“返乡”人员则为72.6万人,较2015年增加了10.9%,已经连续7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自2010年以来,自城市返回农村、在本地就业与创业的总人数已经达到了510万人,且以每年不低于50万人的数量持续递增。“返乡”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人口流动的一大潮流。在这一背景之下,正处在去产能化、调整产业结构进程中的农村企业,就可把握这一机遇,积极利用返乡劳动力,充分发挥返乡人力资源的效能,着力降低企业用人成本,并带动农村企业整个人力资源的提升。[1](P14)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沉重,企业的整体营收能力普遍下滑,大量人口回流农村,尽管为本地企业提供了相对低廉的高素质劳动力,但还无法保证企业持续获得稳定收益,还必须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充分利用闲置劳动力资源,才能实现减支增效、打造品牌、占领市场,从而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2](P52)当前,农村企业已经在积极利用返乡潮这一人力资源机遇来发展自己,但方法还欠周密,效果还不尽人意,仍需优化。

一、返乡潮为农村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一)农村企业可获得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进入2014年以来,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大量原本长期留居城市的农村务工人员,因城市工作机会的减少和生活成本的提高而不得选择还乡,在生活与竞争压力较小的农村进行就业与创业,由此导致归潮的出现与蔓延。基于优先满足基本生存需求问题的考虑,相当数量的返乡人员将进入本地企业,在本地企业工作或创业,成为首选。大量人口回流农村,等待选择合适的工作,自然在短时间内积累了数量可观的闲置劳动力。对于面临成本激增、管理难度增大的本地企业而言,面对回流农村的返乡劳动力,无疑得到了获得较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契机。[3](P5)返乡人员素质普遍高于未曾进城人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农村企业通过招聘、试用以及考核等流程,就可将返乡人员中的优者引入企业,为企业的兴旺提供助力。

(二)农村企业得以较低价格招聘到素质较高员工,减支增效

自2009年开始,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余波影响,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经历了大量中小型出口企业破产、倒闭,综合收益与用人需求断崖式下跌的阵痛,首次出现了自1992年以来,外来务工人员数量锐减、集体返回乡村进行本地择业的人口流动新形态。不过受到传统生存、发展观念的影响,大部分返乡人员都选择了风险最小的本地就业,真正借助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进行自主创业的并不占多数。这就使得农村企业成为了吸纳、消化返乡劳动力的重要力量。而同样受到经济下行局势的影响,农村企业也承担着产品价格不振、销路收窄、利润微薄的巨大压力。人力回流使农村企业增强了招聘员工的选择权和议价能力,得以较低价格招聘到素质较高员工,从而得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支增效。[4](P127)

(三)可促进农村人力资源优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返乡潮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进行阶段性、周期性以及结构性调整的必然结果。而在城乡发展差距居高不下、产业竞争压力激增的当下,流动人口选择回返,则又为农村经济的提振创造了有利的变革契机。而毋庸讳言,当前我国农村也正面临着产业集聚分布失衡、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以及三大产业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尽快优化产业结构、完善资源开发模式,已经显得刻不容缓。在这一背景之下,国家也对农村企业进行了相应的政策引导,推出了例如中小企业无息小额贷款、创新型企业绿色审查通道、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而人口回流农村,为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借助相关政策的支持,还可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改进生产与管理制度、打造品牌,进而促进农村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5]

二、妨碍返乡潮下农村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的因素

(一)安置政策缺乏应变性、契合性,按指标接收返乡人力降低了地方企业对于政策的支持度

面对数量逐年递增的返乡人口,不少农村的地方政府都采取了“行政摊派”式的处理方法,即通过分配指标、要求本地企业按照自身规模与能力,为返乡人口安排相应的就业岗位,而不是根据本地经济发展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去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效率的安置措施。对于大多数农村企业来说,日益增加的运营成本降低了其对于用人的整体需求量,而完成行政任务的压力,使其不得不接收大量的回乡劳动力,同时又要承担不小的薪酬支出。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盈利状况,降低其对于相关政策的理解度、支持度。

(二)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有待加强,返乡人员的价值未能得到激发

在意识到硬性指标摊派的弊端之后,农村地方政府也开始通过与当地企业进行磋商,借助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主动接收并开发返乡人力资源。而由于普遍只是将返乡劳动力安置在低端的体力劳动岗位,忽视了对于一部分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青壮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加之相应的岗前培训、量化考核机制也不尽规范与完善。所以,不少企业在安置回乡劳动力就业的较长一段时间之内,并未实现其原本希冀通过开发返乡劳动力、增加综合收益的预期效果,继而也让其参与、相应相关政策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专项扶持资金利用效率不足,预先垫付人力安置费用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考虑到返乡人口数量、规模的不断增加与扩大,农村企业运营成本压力的提高,国家相关部门也通过下拨专项扶持资金的财政支持手段,来为返乡人员的本地就业提供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农村地方政府并未建立规范的市场调研与评估机制,对于返乡人口的区域分布、择业与就业需求等均缺乏全面了解,仅仅通过统一划片管理的方式来为返乡人口提供服务咨询,使得专项资金出现了明显的分配不均与短缺,只能借助企业预先垫付安置费用来维持。而这无疑增加了企业运营的成本压力,使得其对于返乡人口的安置与开发更显力不从心。

三、返乡潮下农村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策略

(一)加强政策贯彻力度,建立基于返乡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驻村指导机制

要严格依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比照本地发展的实际状况,稳步进行返乡人口的疏导与安置,按照县、镇(乡)、村的三级递进流程,明确各级的监督、指导以及落实等的责任。逐步建立规范、透明的返乡人口指导机制,通过派遣专职人员驻村、进企进行指导与督促,定期组织返乡人口进行再就业的集体学习、交流活动,邀请本地企业的相关领导层现场观摩,调整自身的用人需求,从而将对返乡人口的安置、开发问题解决在基层。[6](P7)

(二)加大政策帮扶、逐步开放招商引资,实现企业劳动力就业的本地式消化

应当在充分落实上级扶持政策的基础之上,依据本地区人口回流的实际,逐步增加更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在闲置劳动力集中地带集中推广财政补贴、专项发展基金支出。通过中小额无息贷款、税收减免、创业审查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吸引本地中小型企业合理转型为劳动密集型,优先解决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此外,也要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建设,鼓励闲置劳动力群体参股本地的集体企业,形成一带多、以点带面、可持续的联动发展关系。[7](P17)

(三)完善市场监督、引导制度,引入政府主导与企业资本参与的人力运作模式

需要加强对于返乡人口的岗前培训、能力考核,推动劳动力自由市场体系的创建,依托农村地区闲置劳动力的价格优势、特色农产品等的成本优势,借助电子商务等新兴的农业运作模式,因地制宜地鼓励中小企业推行订单农业、信息农业、网络农业。同时,也要推进政府主导与企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宣传,组建行业协会、培育农民经纪人与农产品营销大户,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激发农村市场潜力。[8](P87)

(四)打造本地品牌,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体系

农村社会消费需求稳步增长、开发成本也相对较低,借助人口回流的有利契机,则需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务实高效的本地品牌与可持续运营相结合的发展新路。要引导返乡人口改变自身相对单一、高能耗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鼓励本地企业重点发展农村田园景观旅游、手工工艺品加工、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特色产业,带动闲置劳动力的就业与创业热情,以此来推动形成更为多样化、合作双赢性的产业链条。

猜你喜欢

劳动力人口人力资源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