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西北地区生态型美丽乡村发展模式的探讨
2018-01-23肖立新张晓星
肖立新,牛 伟,张晓星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2013年12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1],启动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张家口市、承德市成功入围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张家口市同时入围全国16座洗肺城市行列。《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河北省冀西北地区的发展定位为生态涵养区,这是对张家口地区未来发展的科学定位。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张家口时强调,绿色生态是张家口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要树立生态优先意识,建成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3]。
2013年中央 1 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关于“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战略布局。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4]。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是建设乡村生态文明,提倡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型发展道路,这不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还是冀西北地区建成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关键组成部分。
2017年,张家口市围绕“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建设目标,持续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对432个省级重点村因地制宜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力争建成100个精品示范村。在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道路上,张家口市已成为全国的典范。截至目前,按照集中连片思路,350个省级重点村规划全部编制完成,把片区打造成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旅游示范区、美丽乡村示范区。在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生态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1 存在问题
1.1 农村生态形势并不理想
虽然冀西北地区通过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小流域治理、防治水土流失、严禁地下水开采等措施,积极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滞后,资金投入、发展模式定位和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新的农业生态系统尚未健全,传统农业仍未被现代农业完全取代,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仍未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生态补偿机制不到位,农民的生态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成效。
1.2 农村生态经济相对落后
近几年,冀西北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农民增收渠道成效明显,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冀西北所处地理环境原因,保土、保水、保肥和农田排灌条件差,基本还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小而散,集约化程度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结构单一,生态农业科技水平不高,优质绿色拳头产品和品牌数量少、知名度小,市场竞争力弱,生态高效扶贫产业尚未形成体系;生态经济建设起点低、基础薄弱,生态经济产业链尚未形成;区域化、标准化种植水平低,造成商品性差,商品率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1.3 农村生态制度建设不健全
生态化机制是实现美丽乡村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没有机制的保障,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果就不能巩固,甚至出现反弹。由于该地区自身原因,缺乏有利的制度措施。如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粗犷,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等陋习依然存在;农村燃料使用传统粗放,厨具炉具简单落后;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垃圾、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及转运和处置制度建设不完善,没有采取防控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等措施。
1.4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滞缓
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追求物质享受,出现了人与自然不和谐现象。忽视传统生态文化,缺乏现代生态文化,没有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生态成本投入不高,不能将生态理念化作自觉行动,影响了美丽乡村现代化建设步伐。
2 适用类型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制定了《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发布了中国美丽乡村创建十大模式,推出了1 100个国家级美丽乡村,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由于冀西北地区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不能照抄照搬,应结合自身特点,探索一套生态型特色发展模式。
2.1 生态农业型发展模式
根据冀西北地区农村、农业生产发展情况,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与地区特点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多样化品种,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和产业区。如发展优质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岔季蔬菜生产加工基地、杂粮生产加工基地等。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打造优势和特色产业村。以特色农产品为重点,推进产业标准生产,建设现代农业生态园。发展高效种植、养殖精品农业,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培育品牌,构建完善的绿色产业体系。
2.2 生态工业带动型发展模式
依托科技进步,优化工业生态结构,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工业等。扶持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扶贫开发模式,以项目为依托,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入股合作协议,农户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获利润分红,实现农民稳定增收。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乡村工业,推动光伏扶贫工程,建设林光互补模式的地面集中电站,当地农民通过出租土地和参与维护实现租金+薪金的双重收入。让生态保护区农牧民放弃原有生产方式,参与到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中,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向生态工人转变。
2.3 生态休闲观光型发展模式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冀西北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兴产业,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解决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从技术、经费、宣介等方面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推出观光游、休闲游、红色游、农家乐、民俗游、山水游等一批旅游精品项目,使生态旅游品牌提档进位,通过自然生态景观和丰富的农业活动项目吸引游客观光,购买当地农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可以促进农户增加收入,而且可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成为高效生态农业新型模式。
2.4 生态综合治理发展模式
以“整村推进工程”为策略,促进农村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科学把握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建设及农村环境优化的关系,多方整合资源,实行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实施清洁能源及庭院绿化等项目,建造经济适用、环保节能和具备现代卫生条件的民居。实施绿色畜牧养殖,治理畜禽养殖场污水粪便,实现资源化利用。乡村垃圾污水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整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广使用农家肥、配方肥等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构建完善的农村绿色生态体系。
2.5 生态经济型发展模式
利用生态建设具有的生态、经济双重效益功能,培育发展特色生态优势产业,建设生态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开发新兴生态农业、生态经济林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项目。开发培育“绿色、优质、高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建立多渠道的良种、特色种植加工利用体系,实现产品商品价值,体现其高附加值,保障特色农产品稳定发展。发展地方手工业和特色生态旅游业,挖掘地方传统产品,鼓励特色工业和地方手工业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
2.6 生态移民型发展模式
生态移民是美丽乡村建设途径之一,撤并空心村和破旧村,对移民集中安置,引导移民向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优良、居住环境优美的城镇及周边产业园区转移,移民新村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对生态移民进行技能培训,形成“移民—就业—培训—增收”的循环机制,有效保障移民的后续生计问题。
2.7 生态文化型发展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美化、亮化、硬化,更多的是如何把当地传统文化挖掘好、打造好、传承好。把当地或特定的文化元素进行挖掘、提炼、加工后植入到乡村建设、乡村产业、乡村旅游、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乃至全过程。一是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产业充分融合,通过专业公司,开发、创意和包装旅游文化产品,或将旅游文化产品的制作工艺作为一种观光产品加以开发,诸如引导企业参与历史文化村落开发,新建民居建筑融入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文化元素,把民俗生态文化元素融入吃、穿、住、行等各种活动中。二是挖掘和抽象出当地的乡土文化精神和文化特色,并将其融入乡村生态文化旅游的产品开发和设计中,引导消费者体验对本地文化价值的认知,从而打造生态文化型美丽乡村。
3 优化对策
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断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才能真正实现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目标[5-6]。
3.1 倡导绿色生态理念
引导农民运用生态的理念,打造生态的环境,树立美丽来源于生态、优质来源于生态、价值来源于生态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培训。推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粗放、简单落后向简约适度、低碳环保、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构建生态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统一、融合发展的生态型美丽乡村。
3.2 发展特色生态经济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生态系统工程,必须处理好两大矛盾,一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对区域经济进行整合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导致的区域竞争,实现生态经济差异化、多样化发展。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加快特色农业生态园区建设,实现生态经济规模化、科学化发展。健全生态经济建设制度和机制,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及时纠正和惩治破坏生态的经济行为,维护生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3.3 加强法规制度约束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通过法规制度的约束和政策的有效引导,规制环境损害行为,惩治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激励生态建设行为,实现生态功能价值[7]。鼓励使用生态友好型技术,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减少生态消耗量。充分利用农村生态优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探索一条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赢”新路。
3.4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用政策、立法、市场等手段来解决经济受益方对经济受损方的利益补偿机制[8]。冀西北是京津地区天然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不仅要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还要增加农民收入。冀西北地区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按期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必须建立健全京津与冀西北地区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造血型”生态补偿的力度,确保这一地区生态屏障功能稳定、群众真正脱贫。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生态正义,出台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生态补偿,使生态受益区域承担起应有的生态补偿责任。
3.5 探索生态考核机制
绿色GDP既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包括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相结合的原则,将绿色GDP纳入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当地干部政绩考核中。通过探索绿色GDP 考核实现机制,明确生态环境建设主体责任,从对土地资源保护、环境质量改善、生态效益、环境风险防范、群众评价等方面落实情况进行评价。凡是发生严重破坏生态红线、造成恶性环境事件等情况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总之,按照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
理有效、生活富裕”新20字总要求,只有创新冀西北地区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和模式,才能使农村承载起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应有的生态功能,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发改环资〔2013〕2420号[EB/OL].(2013-12-02)[2017-11-12]. http://www.scio.gov.cn.
[2]京冀共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EB/OL].(2015-03-23)[2017-11-12].http://www.forestry.gov.cn/.
[3]张世豪,张树军,孙明鹏,等.张家口倾力营造首都绿色生态屏障[N].河北经济日报,2017-07-14(1).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17-10-27)[2017-11-12]. http://cpc.people. 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5]中共张家口市委研究室.筑牢发展之基 夯实强市之本:张家口市推进生态建设的生动实践[J].共产党员(河北), 2017(13):46-47.
[6]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N].河北日报,2016-01-13(1).
[7]和沁.西部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模式与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9):187-190.
[8]佟丹丹.发挥生态补偿优势与特色产业带动合力助力精准扶贫[N].张家口日报,2017-05-27(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