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巴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浙江的启示
2018-01-23马蕾
马 蕾
(浙江省种植业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
陕西省秦巴地区位于川、渝、陕、陇、鄂、豫六省市交界处,包括陕西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市,既有东西走向的秦岭、大巴山横亘,又有长江支流汉水流贯,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和生态条件的一致性,药材资源丰富,是我国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区,有“天然药库”“中药材摇篮”的美誉。作者重点调研了陕西秦巴地区的城固、略阳、铜川、商洛、杨凌等5个市县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了该地区在中医药管理和发展中医药产业方面的一些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对促进浙江省中药材的开发和中药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秦巴地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陕西是我国中医药大省,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品质优良。目前主产天麻、猪苓、杜仲、柴胡、黄精、林麝、附子、厚朴、元胡、丹参、连翘、五味子、桔梗等药材,已建成多家中药材GAP基地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有机认证。近年来,当地高度重视中药材生产和中医药产业发展,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品种改良和科技创新,促进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中医药历史悠久
陕西城固、略阳、铜川、商洛、杨凌等5个市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中药材文化源远流长。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均州、商州土贡麝香,房州土贡麝香、钟乳、雷丸、石膏,金州土贡麝香、杜仲、雷丸、积壳、黄孽等。说明在唐朝,秦巴地区中药材种植就有了较大发展[1]。其中铜川市是“药王”孙思邈的故里[2]。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已成为铜川规模最大、最为集中、最具影响力的对外交流活动。杨凌是东方农耕文明的发源地[3]。4 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先河。
1.2 中药材种质资源丰富
陕西省是国家中药现代化中药产业基地,药用植物资源大省。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陕西省药用植物、动物及矿物等中药材资源共3 291种,其中,植物药材2 730多种,种类排名全国前5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植物药462种,陕西省有340种,占73.6%。优质地道药材32种,大宗药材400余种,拥有全国最大的杜仲和天麻基地,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其中城固县享有“天然药库”之称,全县现有野生药材10大类530多种,常年收购约230种,自种药材近百种,其中尤以元胡、天附黄姜等中药材以种植历史长、量大质优而享誉国内医药界,是全省最大的元胡种植基地县。略阳县山川形胜,物产丰饶,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拥有乌鸡、大鲵、猪苓、天麻、杜仲等稀有生物资源,享有“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区域”“种质资源库”“生物基因库”等称号。
1.3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
如城固投资项目中与中医药有关的有9项,包括元胡产业仓储及深加工项目、附子深加工项目、天麻生产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和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等,总投资达8.2亿元。此外,略阳的黄精种植基地建设项目、林麝养殖基地和杜仲种植基地建设等项目,以及铜川、商洛等地的一系列中药材方面项目,总投资额达14.7亿元。如铜川鼓励企业、农户建设黄芩、连翘、党参的原种生产基地,对建成3.4 hm2以上(含3.4 hm2)标准化种苗基地、供苗率达80%以上的,一次性给予7 500元·hm-2的补贴;中药材人工种植达7 hm2以上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企业,每年给予1 500元·hm-2补贴;对于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大于34 hm2以上的种植专业村,每年给予1 500元·hm-2补贴(已享受大户和专业补贴的不再享受中药材种植专业村补贴);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达200 hm2以上的示范乡镇,次年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陕西省人民政府还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杨凌省级农产品加工贸易示范园建设的意见》(陕政办发〔2014〕121号),从8个方面提出支持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发展。园区集聚省级各层面支持政策,形成政策洼地。
1.4 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完善
根据中药材产业特点,大力培育中医药产业园区,打通中药材一、二、三产全产业链的关键节点,为中药材产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如城固县2011年就以中医药产业为主成立了三合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交通便捷,位置优越;略阳县毛坝食品医药工业园区2012年投产试运行,目前,已建成中药饮片生产线1条、中药材提取线3条、颗粒生产线1条、片剂生产线1条和医药器械生产线1条;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贸片区总面积5.76 km2,是全国唯一的农业自贸试验区片区,以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为重点,全面扩大国际农业领域合作交流与贸易便利化,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的农业科技创新城市。硬件设施政府建,企业拎包入驻的模式,既便于统一规划又便于企业资金集中投入,为招商打开便捷畅达的通道。
2 秦巴地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成功经验与做法
2.1 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夯实中医药长效监管体制
该地区高度重视中医药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各市县都设立中药材发展局或管理局。据铜川市中医药发展局介绍,由于实行了统一管理制度,工作运转有序,下级机构管理优化整合职责无盲区,能把中医药管理制度落实,监督管理和严格执法迅速、通畅地落到实处,基本做到报批、生产、安全、深加工一手抓。
2.2 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助推中医药发展
该地区非常注重中医药招商引资能力提升工作。如略阳县的毛坝食品医药工业园区成功地建成了中药饮片、颗粒生产、中药材提取物等方面的专业生产线,为投资商提供拎包入驻的便捷服务;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自贸片区从2017年4月1日开始,示范区内7家商业银行的13个网点和6个工商服务站正式投用,企业在任意一个网点都可以提交注册材料。这是杨凌自贸片区率先推行试点的“行政事项审批联办服务中心”,在国内首开政务大厅外多项行政审批联办的先河。由于区内还没有综合保税区,目前,正通过各种渠道在现有条件下为国际贸易提供便利。如对接检验检疫、海关,在杨凌设立一个办事处或者一个分支机构,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表示大力支持,为企业提供简化、便利的流程。
2.3 推广药膳文化,拓展中医药发展市场
为拓展中药材市场,秦巴地区把药膳文化作为切入点,根据中药材特性把其做成日常生活中可调理身体、“治病于未病”的菜肴,满足普通百姓所需。如商洛市天士力集团的职工食堂专门烹饪了一系列药膳,从色香味上展示了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巧妙地把药材功效推广到千家万户的一日三餐中。如果能把药膳推广,将大大提高中药材的日常需求,促进中药材的发展。
2.4 规范中药材收购加工,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
确保中药材的质量安全,让消费者放心饮用、安全消费,是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要义。该地区有众多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他们在向全国各地收购中药材原材料的过程中,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收购程序和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制定十分严格的监测制度,实行批批检测,甚至做到宁可停工待产也绝不把检测不符合的产品放进来,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如商洛市的天士力集团,以集团所需中药材丹参、黄芩等为重点,实行公司+农户方式建立基地,对基地生产的产品统一收购加工,收购加工前实行有效成分、农残等批批检测,从而保证了中药材的质量安全。
3 对浙江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中医药产业发展包含健康产业前景、中医药服务管理、新媒体创新思维,以及大健康产业资本等多方面内容,是近年来国内外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关注点。我国首部《中医药法》明确提出,保护和发展道地中药材。对道地药材资源总数列全国第3位的浙江来说,中药材产业正迎来行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
通过对陕西整个自然、经济、人文、交通乃至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原产地种养水平、深加工工程技术、仓储运输能力、招商引资政策等方面的初步了解,对比浙江省中药材发展现状,受制于浙江资源、政策法规等因素,浙江在中药材种植土地、人工劳动成本、深加工原材料组成、工艺技术、设备配套、资金扶持、政策便捷等方面和陕西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种植药材土地贫瘠、人工劳动力成本高、深加工提取物工程单一粗放、料液残渣综合利用率低、资金扶持规模小、分管部门多、行政批复认定手续烦琐、等待无期限等诸多方面。针对以上分析,结合浙江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有关建议。
3.1 理顺优化并举,改革浙江省中药材管理体制
浙江省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实行综合执法,涉及多个部门,办事效率低、监管难度大。到市县一级,中医药管理体系则更不完善,许多市县没有分管部门或分管人员,信息掌握不完全。这种体制机制与浙江目前的中医药发展现状极不相称,也与中医药发展的新要求,与中药材的安全、社会的关切、民众的期待,都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习秦巴地区中医药管理经验,建立健全浙江省中医药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借鉴陕西各县集中统一负责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量安全、仓储销售、医药生产等一系列工作经验,结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的《浙江省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加快推进中药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立足浙江省道地特色药材,突出区域产业发展优势,在个别集中产地县,可试行相应的集中管理体制,建立中药材管理机构,形成既适应行业管理,又能推动产业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实现中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引导监管并举,强化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加工
浙江省出台了大量种植加工中药材的生产标准,各部门要合力推进部分中药材全产业链的标准化安全生产,确保安全产品“产”出来;要严抓严管违规环节,迅速落实中医药产品质量安全管控工作,把标准化生产提升到法律高度,确保安全产品“管”出来;同时加强行业道德引导,更加注重行业自律,积极开展技术培训,进行标准化种植加工技术的指导,为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3.3 加强自主研发和创新,引进先进药膳理念和配方
宣传中医药文化,倡导治“未病”是当今生活的主旋律,要把握当前大好时机,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支持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中药研究所,以及其他研发能力较强的本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提高引种技术及栽培技术、深加工工艺水平、设备自主研发能力,在高起点上加快浙江省中医药发展步伐。开展企业文化或特色药膳文化,向餐饮业、家庭宣传药膳文化。研究药膳的药用价值,在色、香、味上做文章,与具有药膳经验的地区进行交流,打开视野。
3.4 加强与中药材主产省份的交流合作
学习借鉴中药材主产省份的先进经验,探索总结适合浙江省药材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经营模式,把握招商引资的契机。一是加强信息交流,传播浙江省道地药材在种植技术上的经验,依托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推广部分道地药材的引种技术,采用免费提供种子试种,帮助回收销售等方法解决省内土地资源紧张,连作障碍严重的问题,为浙江省中医药企业带来商机。二是依托外省优厚便捷的扶持政策,通过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合作。三是利用工业园区拎包进驻的便捷条件,鼓励浙江企业在外省工业园区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利用外省健全的中医药加工技术,把来料加工环节向省外输出,让更多种植大户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方位贯通。
参考文献:
[1]陈勇. 古代秦巴地区的历史沿革与经济开发[J].上海大学学报,2004,11(1):101-107.
[2]宋乃成. 浅谈药王孙思邈的养生保健观与陕西铜川的旅游开发[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4):155-156.
[3]房吉华. 对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考察与思考[J]. 山区经济,2005(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