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博物馆如何办好自然科普展览
——以深圳博物馆为例

2018-01-23刘剑波

文物季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白海豚恐龙蛋科普

□ 刘剑波

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特别是科学知识,成为推动世界发展的主要资源和首要因素。各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将“取决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创新能力及其传播应用效率”[1]。作为生产、传播和运用知识的主体,“人的发展在全面的意义上成为衡量知识经济的尺度”[2]。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不仅有助于开发民众智力,启迪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推动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发展。

开展科普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任务。作为“一个出于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的目的”的“非正规教育机构”[3],博物馆运用其人力、馆藏、场地等方面的资源举办科普展览,促进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是当代博物馆履行机构职能的具体体现,也是博物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深圳博物馆自然科普展览的实践

作为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深圳博物馆不仅是深圳市爱国主义和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的基地,也是当地重要的自然类科普教育机构。近年该馆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推出常设展览“走进动物的情感世界——贝林捐赠世界野生动物标本展”,并通过自主办展、合作办展等方式,策划举办了“走近恐龙蛋世界”、“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走进国门生物安全”、“多彩萤石”4个自然类科普专题展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同时也为该馆自然馆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走近恐龙蛋世界”科普专题展

恐龙一直是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关注的热点。深圳博物馆收藏有广东河源出土的恐龙蛋化石100多枚,种类丰富。2014年寒假期间,该馆举办了“走近恐龙蛋世界”科普专题展,以馆藏恐龙蛋化石为切入点,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恐龙蛋化石的基本知识,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有关恐龙生活、繁衍、灭绝、演化等方面的信息。

(二)“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科普专题展

深圳是一座滨海城市,其所处的珠江口流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最重要的栖息地,也是种群数量最多的地区。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民间,中华白海豚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2017年寒假期间,深圳博物馆联合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办了“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科普专题展,通过20具珍贵的标本和大量图片、视频,生动系统地介绍了中华白海豚的生物学特性和相关海洋知识。

(三)“走进国门生物安全”科普专题展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口岸及出入境人员、车辆数量最多的城市,深圳也是外来生物入侵风险最高的地区之一。2017年4月,深圳博物馆联合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第二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当天推出“走进国门生物安全”科普专题展,通过100多件外来生物的标本和活体,直观鲜活地展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外来入侵生物物种,及其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危害。

(四)“多彩萤石”矿物科普专题展

深圳是中国的珠宝之都,有大批宝石加工从业人员和全国最大的珠宝玉石交易市场,但从未举办过矿物晶体原石的展览,矿物学知识普及度较低。2017年暑假期间,深圳博物馆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举办了“多彩萤石”矿物科普专题展,通过40多件不同种类的萤石矿物晶体标本,以点带面地介绍了矿物的基本知识,萤石的形成、应用等知识,并展示了矿物晶体的自然之美。

二、对深圳博物馆自然科普展览的思考

经过数年的实践和探索,深圳博物馆在举办自然科普展览特别是专题展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初步形成了既具普适性又有自身特色的办展模式,使自然科普展览成为该馆的一个品牌和亮点。

(一)展览主题选择

好的选题是展览取得成功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自然科普展览,选题必须符合三个原则。

首选,选题要契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和公众关注热点。博物馆是处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之中的,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时代和社会的民众都有其关注热点。其中一些是无国界和持续时间较长的,如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生态环境保护等。还有一些像地震、海啸、洪水、干旱、雾霾、火山喷发等,则是有地域性或时间性的。但无论对于何种热点的展示,不仅体现了博物馆对时代和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而且反映出博物馆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积极办馆理念。

其次,选题要契合博物馆定位。定位是博物馆举办者对机构角色、职能的认识和界定,是其收藏、研究、展示、传播等业务工作的边界。博物馆举办与定位相符的科普展览及教育活动,既能有相关人力资源、科研成果和展品的支撑,让工作开展事半功倍,又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公众对博物馆定位的认知。

再次,选题要契合博物馆所在区域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作为文明的展示窗口,博物馆对所在区域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展示,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避免展览同质化的有效手段。博物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根据所在区域社会发展需求举办陈列展览、开展教育活动,也是机构存在的价值所在。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我国乃至全球民众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深圳博物馆四个科普专题展览的选题,既较好地把握了现在人们对于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问题的重视和关注,又准确地抓住了深圳滨海城市、口岸城市和珠宝之都的城市特点,不仅满足了公众的参观学习需求,而且契合城市特色,符合城市发展需要。

(二)展览内容策划

目前我国大部分民众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教育是到高中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有初中高年级水平。博物馆举办科普展览应将科学素养较低的普通民众和青少年作为主要的目标群体,要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推出集知识性、通俗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展览。

“知识性”是科普展览的基础和核心。博物馆举办科普展览的目的在于传达一个科学知识、一项科学方法或一种科学理念,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这要求博物馆将丰富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等,通过展览传递给公众。

通俗性、趣味性、艺术性是科普展览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发挥社会效益的手段。“通俗性”要求展览展示的知识和理论可以是高精尖的,但说明文字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懂的标准“不能根据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少数人,应该着眼于一般的大众”[4]。“趣味性”要求展览的图文版面不能像科研论文、学术报告一样枯燥晦涩,必须生动活泼,有较多的互动参与项目,让观众既动眼看、动耳听,还动手做、动脑想,以此得到多感官的刺激,真正激发他们的参观兴趣,让公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并从中学到科学知识、领会研究方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博物馆展览是一种立体的视觉艺术。“艺术性”是要求展览形式设计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在向观众传达科学知识、思想、方法的同时,给大家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

以该馆“走近恐龙蛋世界”科普展览为例,其图文版面采取问答式结构,以简洁的文字、图片、图表和视频材料,介绍了与恐龙蛋相关的知识点。展示的基本知识既包括最直观的恐龙蛋的大小,种类,是否有蛋白、蛋黄等,又有较专业的如何鉴定恐龙蛋化石的知识;扩展知识方面则介绍了许多观众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如科学家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各种解释,恐龙是否演化成其他生物生存下来,未来能否通过克隆技术“复活”恐龙等,引发观众思考和讨论。该馆还通过在展板设置二维码,链接了更多的知识介绍。为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展板上不仅展示了科学家复原的恐龙图片,用电视循环播放“恐龙蛋之谜”视频,还设计了一些颜色鲜艳、表情生动,憨态可掬的“萌萌”的恐龙形象,惹人喜爱。该展览推出了多个互动体验装置,包括提供恐龙蛋化石让观众亲手触摸;让他们用放大镜更清晰地观看化石形态;用实验室显微镜观察化石切片,研究恐龙蛋内部微观结构;制作了“恐龙”破壳而出的电动模型,以及两个供观众从中探头照相的“恐龙蛋”模型等。这些措施不仅增加了展览的知识性,而且极大地增添了展览的趣味性,给观众更好的观展体验,让他们对展览产生更直观和深刻的印象。

(三)展教项目设计

现代博物馆对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博物馆教育被认为是“博物馆事业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当代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激发博物馆活力的有效方法”,及“指导和贯穿博物馆每项工作的基本职能”[5]。

按照教育功能实现的方式和途径,博物馆教育可简单地分为“展览教育”和“拓展教育”两种。其中,“展览教育”是博物馆将承载着“碎片化”信息的文物、标本、展品等组织起来,通过展览向公众呈现,以此传达知识、思想和观念。这是博物馆最重要、最直观的教育方式,也是“最好的教育产品,最典型的教育活动”[6]。“拓展教育”则是博物馆基于展品及展览开展的各种配套教育活动和教育服务。如“示范表演、探索活动、专题讲座、视听欣赏、动手做、研习活动、知识竞赛、知识性旅游、学术讨论会、出版刊物、咨询服务等”[7],形式灵活多样。

一个优秀的科普展览必须要是教育型展览。展览开幕前,它就应该有明确的教育工作目标和周密的拓展教育规划或活动方案。博物馆要让教育人员参与策展团队。这不仅有利于将教育理念更好地贯穿到展览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中,促进展览与教育的结合;而且有利于教育人员根据展览实际,制定更有针对性、更科学有效的拓展教育活动方案,进一步延伸博物馆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制定拓展教育项目规划或活动方案,教育人员或策展团队应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是对展览本身进行研究。博物馆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博物馆实物的教学活动”[8]。为此对展览举办的目的,展览的重点、亮点及创新之处进行思考,有助于明确教育工作的目标和重点。第二是要对博物馆观众群体进行研究,细致划分出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明确展览的主要目标群体,分析他们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认知特点和参观期望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工作的目标及博物馆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情况,确定拓展教育项目的形式和内容。博物馆教育项目规划和活动方案应以满足展览目标人群需求为主,同时兼顾其他不同类型观众群体的学习需要,力求做到既广泛全面又重点突出。第三是注重一体化和衍生化的思路。一体化要求博物馆拓展教育项目“不局限于观众的实地参观阶段,也包括参观前和参观后两个阶段”,要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体系”,“将博物馆教育成效最大化”。衍生化是要求“围绕某个主题,开发一系列衍生项目”[9]。

深圳博物馆坚持展、教结合的办展思路,在展览策划的同时规划拓展教育项目(活动),并让它们持续整个展期,使办出的展览成为内涵丰富、参与性强的教育型展览。

以“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科普展览为例,该展览展期只有1个月,但该馆配合展览推出了多项拓展教育活动:编写“中华白海豚”科普教育手册,免费向青少年观众派发;举办“小讲解员提升培训班”;邀请广东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东海洋大学等机构专家,开展中华白海豚生活习性、生存现状、救助措施以及相关海洋生态知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多场;举办多期面向家庭观众的“中华白海豚主题展览盒DIY”活动,让小朋友们动手在盒子里制作色彩缤纷的中华白海豚及它们生活的海洋世界;分成年和未成年两个年龄段分别开展中华白海豚知识竞赛,向优胜者授予“中华白海豚科普大使”称号;组织“科普大使”根据展览制作课件,赴全市多个社区宣讲中华白海豚保护知识;组织优秀小讲解员和“科普大使”赴保护区开展科考之旅,近距离了解中华白海豚的生活习性、栖息环境和保护区的工作,并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涵盖各年龄段观众群体、灵活多样的拓展教育活动,不仅有效地延伸了展览的内容,增强了科普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保持了展览对观众持续的吸引力,增加了博物馆的人气。该展览观众量达到10万多人次,市内外40多家新闻媒体对其进行了报道。

三、关于进一步办好自然科普展览的对策和建议

(一)广泛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合作

开放办馆是时代和公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也是当代博物馆自身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很多博物馆都有自然类文物标本收藏。但除了少数大型的自然类、地质类博物馆以外,大部分博物馆收藏的自然类藏品数量有限,不成体系,且研究不足。

博物馆行业外的很多机构,如科研院所、动物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科学技术协会以及一些政府机构等也收藏有许多自然类文物标本,拥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和雄厚的研究力量,也有开展科普教育的意愿,但由于缺乏专门的展览场地和策展人员,无法举办展览。博物馆应该拓展思路,积极加强与行业外机构的联系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办展。

当今科学知识所包含学科门类众多、分类越来越细,同时各学科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博物馆展示的知识应该是最新的。但无论任何博物馆都不可能具备涵盖所有学科领域的专家团队,也不可能有掌握一个领域内全部知识的研究人员。实际上一些小型博物馆连最基本的研究力量都不具备。对此在策划科普展览时,博物馆应积极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外聘专家“借脑”参与展览策划,确保展览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二)适当采用一些高科技展示手段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它们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及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它们也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特别是文物标本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助力。

根据科普展览的内容和实际,合理巧妙地采用一些高科技展示手段,可以极大地提升展示效果,更加生动直观地向观众表现展览内容,丰富拓展展览信息,增强展览的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

博物馆举办的每一个科普展览,都是研究人员长时间研究的成果。它们以“实物”为基础,深入浅出地展示了相关知识,是立体的“科普教材”,具有长期展示和传播的价值。对此博物馆应该运用现代数字技术,推出每个展览的虚拟展厅、重点展品的三维图像在网络上长期展示。这不仅是展览有效的宣传方式,可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参观学习,而且能打破地域、时间限制,让一些无法来馆的观众通过网络参观,更大限度地发挥展览的社会效益。

(三)积极策划开发文创产品

博物馆收藏的许多自然标本和文物,不仅是人类发展、环境变迁、物种演化及当地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见证物,承载了重要的科学信息,而且体现了自然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它们是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

从本质上说,博物馆文创产品是一种教育产品,其目的在于向公众持续地传递知识,延伸博物馆教育。博物馆配合科普展览开发文创产品,应该以展览为基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通过创新的设计,制作出兼具创意性、实用性、艺术性的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以展览为基础”要求开发者对参展文物标本进行深入研究,找准特色和亮点作为设计的主元素,让观众能通过它们联想到博物馆、展览及相关知识和信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要求开发者对博物馆观众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他们的喜好、消费心理和习惯,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发多种形式、不同价位的文创产品,充分满足公众的多元消费需求。分众化、多元化是博物馆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原则。“创新设计”要求开发者突破传统思维,开发出来的产品既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精妙奇绝,又有实际使用功能,本身还是一件制作精良的艺术品,以此吸引观众的购买欲望。

(四)做好观众调查研究

现代博物馆被认为是“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咨询机构”[10]。可以说,公众不仅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而且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和事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博物馆应在科普展览的策划(筹备)、实施(展出)、完成(结束)三个阶段对公众进行调查研究。其中展览策划阶段,博物馆应该对展览选题进行前置性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公众的知识水平和需求,包括对展览主题是否感兴趣,关注的知识点有哪些,对展览内容、形式及拓展教育活动的期望等,以有的放矢地策划展览和教育活动;展览实施(展出)阶段,博物馆要对观众群体情况及其体验和认知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参观群体有哪些,他们的参观动机是什么,具体的参观行为及习惯,以及展览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以此了解展览工作的实际成效。

四、结 语

博物馆是人类知识的殿堂和宝库。与学校、图书馆等文化教育机构相比,它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具象的“物”为基础,通过艺术化的陈列展览,向观众多感官地传达文物标本承载的历史、艺术、科学的知识和信息,教育手段直观生动,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和理解;作为面向社会开放的机构,博物馆接受各种年龄、性别、民族、国家、文化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的观众参观,教育对象更加广泛。虚拟博物馆进一步打破了博物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教育对象不断扩大;收藏的文物标本从古至今、包罗万象,展示的知识学科门类广泛、时间跨度大、题材多种多样,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可以说,博物馆是开展科普教育的最佳阵地。

公众是博物馆科普展览的服务对象,也是科普教育工作的核心。一个成功的科普展览不在于展览规模大小和展品数量多少,而要能实现展览的教育功能,满足公众的参观学习需求并给他们以良好的观展体验,最终达到促进公众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因此在举办科普展览时,博物馆应该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对观众的研究,深入了解各个参观群体的需求,包括他们的参观动机、心理需求和期望诉求等。展览的各项工作,无论是展览选题、内容策划、大纲编写、形式设计、拓展教育活动开展,或是文创产品开发等,都必须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注重公众的体验。只有这样,博物馆才能办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科普展览,真正实现机构的宗旨和社会价值。

[1]周洪昌《公众科普教育模式探索》,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4页。

[2]吴德军《知识经济与人的发展》,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第41页。

[3]崔波、杨亚鹏《新时代博物馆定义再思考》,《中国文物报》2017年10月25日,第5版。

[4]姜丽静《科普教育的原则:来自20世纪上半期的经验》,《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增刊,第70页。

[5]宋向光《博物馆教育是贯穿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基本主题》,《中国博物馆》1996年第4期,第40~41页。

[6]郑奕《提升科技博物馆展教结合水平的五大对策与建议》,《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年第2期,第26页。

[7]郑奕、陆建松《博物馆要“重展”更要“重教”》,《东南文化》2012年第5期,第107页。

[8]宋向光《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1期,第1页。

[9]郑奕《提升科技博物馆展教结合水平的五大对策与建议》,《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7年第2期,第28页。

[10]单霁翔《博物馆使命与文化公共权益保障》,《四川文物》2014年第1期,第66页。

猜你喜欢

白海豚恐龙蛋科普
海洋中的“大熊猫”
第五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活动启动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好大好大的恐龙蛋
恐龙蛋找伙伴
河南西峡县恐龙蛋大发现亲历记 我与恐龙蛋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