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里岔黑猪新品系选育方案探讨

2018-01-23倪秀鹏裴廷福

猪业科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眼肌黑猪家系

崔 超,倪秀鹏,裴廷福

(山东省胶州市畜牧兽医局,山东 胶州 266300)

选用群体继代选育法,挑选出背膘薄、眼肌面积大的里岔黑猪母猪个体,外引巴克夏公猪,组成杂交育种选育群,通过杂交选育培育一个里岔黑猪新品系,在保证肉质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生长速度和瘦肉率。

1 育种程序

1.1 建立基础群

由于群体继代选育是闭锁选育,中途不再引入外来种畜,将来选育出的品系性能的优劣完全决定于基础群的遗传性能,因此,基础群素材的选择很重要,是决定品系质量的关键,应按品系的目标性状选择优良个体建立基础群。

1.2 系群规模

从理论上说,基础群规模愈大,选择强度也愈大,每世代的近交增量愈小,有利于提高选择进展,保证品系的质量,该培育方案选择8头巴克夏公猪和40头里岔黑猪母猪为育种素材。

1.3 闭锁繁育

畜群严格闭锁,不引入任何外来猪种,后备猪均来自基础群。闭锁繁育后,由于群体有限,近交不可避免,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近交系数也会增加,群体中纯合子也会增加,经过几代的严格选留,就可形成性能优良、同质性较强的种猪群。

1.4 交配方式

一般采用避免全同胞交配的有限随机交配,这样可避免群体近交系数的过快增长,防止优良基因的丢失。最终建成品系时,群体平均近交系数在10%左右为宜,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同时要控制每个世代的近交增量在2%左右。

1.5 选种方法

尽量争取每一世代的个体处于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然后根据自身成绩结合同胞资料进行严格选种,选种的标准和方法每一个世代尽量保持一致。种猪的选择强度应随年龄增大而加大,最好能将后备猪都饲养到100 kg时进行选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选择强度和准确性。选择中尽量保留血统或家族,不要轻易淘汰家系。要缩短世代间隔,以加快选育进展。猪一般一年一个世代为好,在初产母猪的头胎仔猪中选留种公猪和种母猪组成下一个世代,上一代的种猪不再留作种用,即不再参加下一代的繁殖,最好能淘汰或转入到生产群,其生产成绩可供选育群参考。不过第二世代以后,特别优秀的个体允许世代重叠。一般闭锁繁育5代就可培育出一个新品种。

1.6 品系的保持和利用

由于新育成的品系已有相当程度的近交,要保持品系就要防止品系近交系数继续上升过快,这就需要增加公猪的头数,扩大规模。以引进品种为基础培育的品系,保持过程中,可引进同品种同类型的外缘血统,原则是引进的外血种猪生产性能必须优于育成的品系群生产性能;开始育成品系时,可建立多个品系,品系育成后,可以进行低劣品系的淘汰,或两个品系综合,培育新的品系得到更好程度的发展。

2 具体实施方案

2.1 性状测定

采用法国大欧活体背膘和眼肌测定仪,测定3胎以内里岔黑母猪(包括后备母猪)的眼肌面积和背膘厚度,通过对相同或相近日龄的群体进行比较,选择出40头背膘薄、眼肌面积大,尽量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组成一个育种素材,保证群体包括各个日龄段的结构,并且后备母猪占大部分。

2.2 建系

引进8头巴克夏公猪作为优秀杂交父本,建立6个血统以上父系家系。

2.3 杂交

将引进的8头巴克夏公猪分别与5头里岔黑猪母猪进行交配,产生F0代。

2.4 选种留种

从F0代每个父系家系中选择1头公猪和5头母猪,要求外表性状与里岔黑猪相似,测定的背膘厚度薄、眼肌面积大。如果某一个父系家系的公猪其外表性状分离不明显,则只选择5头背膘厚度薄、眼肌面积大的母猪,父系引入1头里岔黑猪作为父本进行回交。

2.5 家系间横交固定

每头公猪分别与本家系外(选择5个家系)的每个家系中的1头母猪进行交配,如果公猪是新引入的里岔黑猪,则可以与本家系选留的F0母猪进行交配,同质交配产生F1代。

2.6 横交固定或回交

根据杂交后F1代的表型和生产性状进行,如果既能满足表型与里岔黑猪接近,又能产生背膘厚度薄、眼肌面积大的效果,则选留这种个体进行横交固定;如果只能顾及一方面,则要进行回交,以弥补不符合选留的性状。同质交配或异质交配产生F2代。

2.7 横交固定

从F2代中选择8头公猪和40头母猪(家系间非等量),要求性状与里岔黑猪相近,背膘厚度薄、眼肌面积大的个体,组建新的群体,公母仍然是1∶5杂交产生F3代。这时后代的各个性状基本固定,建立起新的品系。

2.8 注意事项

1)在选配方案上原则避免近交,不再进行细致的个体间的同质选配,而要以家系为单位进行随机交配;

2)在F2代以后选留时要求每个家系都能留下后代,优秀家系适当多留,即家系非等量留种。

3 生长性能的测定

3.1 测定数量的要求

国家生猪育种群应保证其纯繁后代在测定结束(体重为85~115 kg)时必须保证每窝至少有1头公猪和2头母猪用于生长性能测定,用于育种群更新的个体必须每头均有测定成绩(包括引进种猪也应完成性能测定),并鼓励进行全群测定。有条件的种猪场可对杂交后代进行性能测定。例如在北京市参与遗传评估的测定种猪数量,在50 kg以前必须保证每窝有2头公猪和3头母猪,测定结束(体重为80~105 kg)时必须保证每窝有1头公猪和1头母猪。

3.2 测定环境的要求

1)测定舍。根据我国现阶段养猪环境和设施化水平,理想测定环境是采用自动通风换气、温湿度控制、硬地面设计猪舍,测定舍应与生长育肥舍区分,通过猪流动、测定设备固定的方式进行;

2)测定设备。称重设备要求精度小于100 g的电子秤,使用B型超声波仪进行膘厚和眼肌面积的测定,B超探头应为12 cm以上的线阵探头,保证横向扫描时眼肌一次成像。采食量的测定应采用电子饲喂设备进行;

3)测定技术人员。性能测定技术人员必须接受统一的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理想模式是由固定的测定人员进行区域性巡回测定;

4)管理条件。受测猪的营养水平、卫生条件、饲料种类及日常管理应相对稳定,应由专人进行饲养管理;

5)测定猪。受测猪必须来源于本场育种群的后裔,编号血统清楚,符合本品种特征,健康、生长发育正常、无外形损伤和遗传缺陷。

3.3 测定程序

1)预试。受测猪进入种猪测定舍后,按性别、体重、分开饲养,观察、预试10~ 15 d;

2)测定。当体重达(30±3)kg时开始测定,受测猪中途出现疾病应及时治疗,如生长受阻应淘汰并称重。当体重达(85±15)kg时,称重并用B超测定眼肌面积、膘厚。有条件的育种场可通过自动记料系统准确记录测定期耗料,并计算测定期饲料转化率;

3)记录。对每头测定猪只提供以下完整记录,包括猪只ID(身份识别)、出生日期、始测日期、始测体重、背膘厚、眼肌面积、测定期耗料(如果测定)。

4 屠宰测定

屠宰测定主要性状:宰前活重、胴体重、平均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胴体长、胴体剥离及皮率、骨率、肥肉率、瘦肉率等。具体描述与测定方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瘦肉型种猪胴体性状测定技术规范》(NY/T 825-2004)进行屠宰测定。

猜你喜欢

眼肌黑猪家系
江南油杉半同胞家系生长及遗传特性评价
北京黑猪FUBP3和USP43基因多态性与眼肌面积性状的关联分析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沙乌头猪二元杂种猪活体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的研究
三元猪不同体重阶段背膘厚与眼肌面积的研究
黑猪
两个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家系中AR基因突变检测
小黑猪
小黑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