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中小学教科书编辑活动
2018-01-23吴洪成于明珠
吴洪成,于明珠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1945年到194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不断扩大,有新开辟区域,也有在原来抗日根据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放区的教科书事业随着解放战争和解放区的巩固而不断进行调整,并随着人民战争、土地改革和生产建设的需要而不断进步和提高,进而推动了中小学教育朝向规范统一的方向发展。解放区的条件和环境尽管恶劣艰苦,教育事业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取得了巨大成就。教科书承载了社会的变革,是启蒙国民思想观念的重要文本形式。本文力图从解放区中小学教科书的文本内容、编辑形式与特点等方面探析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教育活动的实际状况,从而丰富新民主主义教育所取得光辉成就的认识,并为当今中小学教科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
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中小学教科书述要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形势对解放区教育的要求有所提高,各解放区教科书的编撰出版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满足教育变革的形势需求。
(一)苏皖解放区的中小学教科书
1945年11月,苏皖解放区政府成立。为加强建设指导,解放区政府着力打造教育事业。1946年解放区政府颁布的“战时教育方案”中提出“教育内容与战争生活相结合,以战时各种生动范例做活的教科书去教育广大群众,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活动以充实课堂教学”[1]。 同年12月,苏皖解放区政府教育厅成立中小学教科书编审室,半年内编辑中学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课本和小学数学、政治教科书[2]304。这些教科书既有在旧有教科书基础上改编的,也有重新编写的;既有编审机构直接编定的,也有通过应征与奖励方式征集审定的。1947 年 7 月,为改进教科书的质量以及与革命形势任务相结合,教育厅又做出更具体指导,要求教学内容应根据战时需要加以伸缩,将战时典型实例作为政治教科书的蓝本,借此宣传革命思想,确立政治信念;文化课以国语教学及常识为主,战时常识(防空、看护、站岗放哨)作为辅助或补充内容;课外活动组织方式及内容选择应该与群众的生产实际活动相结合,并加强知识的实用性。
由此,不难看出苏皖解放区教科书的选编都是以解放区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为出发点,教科书内容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出革命斗争意识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努力。
(二)陕甘宁解放区的中小学教科书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由边区改建的陕甘宁解放区的教育仍然发挥着重要示范性影响。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变化,抗战期间的原有教科书已不能适应解放区教育的新变化。于是,各类新编或改编教科书呈现破土而出之势。例如,1946年,陕甘宁解放区教育厅着手修订了一套新的小学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既注意为政治服务,又体现学科的特性。小学《语文》教科书形式灵活,语言活泼,把阶级斗争、劳动观点和科学知识教育渗透到课文内容中,使学生在接受文法训练的同时,思想感情得以陶冶,品德修养获得培养。此外,边区学校也使用一些辅助性文化知识教材或读本,主要有《新百家姓》《儿童作文》《儿童日记》等。小学《数学》教科书则是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实际的生活中,四则运算的加法和乘法运用较多,于是在教科书内容编写上适当增加了分量。除体现上述思想观念之外,还加强学科专业的规范性及程度要求,如初中《化学》教科书,采用孙豫寿编的《化学》(上、下册),该部教科书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化学知识原理及实际应用的现实作用。为了加强形象化教学,教育部门组织复制和拍摄了部分化学教学的影片。
陕甘宁解放区的教科书比起抗战时期有了很大的改观,主要表现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有所提高,表达的形式与语言方面深入浅出,简明易懂。各解放区虽有统一或自编的教科书,在各自行政区域范围内主要使用自编本,但对于相邻解放区编写质量高的版本,也有或直接拿来试用、或稍加改编采用的情形。如晋绥解放区教科书就有不少选用或改编自陕甘宁解放区的教科书。
(三)晋察冀、晋冀鲁豫与华北解放区的中小学教科书
1945年10月,晋察冀解放区行政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课本、群众读物、儿童读物的征集与奖励办法》,指出应征和受奖的读物,其内容必须符合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方针,反映与指导人民的实际斗争,适合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形式和题材要通俗易懂[2]299。同年12月,教育厅组织黄啸曾、张德甫、皇甫束玉、张逸园、彭文、王同民、王力民等人重新编订解放区小学课本,其中包括初小新课本国语常识合编一套,高小算术、历史、地理、自然课本各一套[2]337。完稿后由教育处审定,至1946年6月相继出版。这套教科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比如增加了识别票子、路条、收据、契约、书信、算工账、日记、报告、对联、通知、记账、介绍信等农村迫切需要的应用文写作等相关知识。但其中也有少量选文材料对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本质,“双十协定”期间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等问题存在认识不清的偏差。因此,课本在使用不久后,就督促作者加以修改,同时增加了进一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真实面目的文章。如国语课本中的《卖国贼蒋介石》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以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947年,晋察冀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为此,1948年1月,教育厅组织专门机构及专业人员对教科书进行改编,增加了关于土地改革的内容,如《翻了身的家》《农民大翻身》等选文体现了课程内容与根据地思想政治活动的目标相统一。
晋察冀解放区在教科书编写工作中,力求使内容适合群众的实际需要,与群众生产劳动、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并切实为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服务。教科书不仅对自身解放区教育有积极作用,而且对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教科书编写工作也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为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情况,1946年,晋冀鲁豫解放区政府发布《关于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要求教科书为战争服务,与生产相结合,走群众路线。小学教科书集中由政府教育厅编写审定,分散印刷;中学教科书应以分散编辑,集中审定、印发为原则。同年,晋冀鲁豫教育厅着手编写小学新教科书,在很短的时间内编出了“初小新课本”《国语常识》合编一套,高小的《算术》《历史》《地理》《自然》课本各一套。由彭文编写、裕民印刷厂印制的小学五、六年级《历史》(上、下册)教科书发行,这套教科书强调“内容以详今略古为编纂原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真相,编者对抗日战争作了详细的描述和阐释*详见彭文的《高级小学适用历史课本(第三册)》,裕民印刷厂,1946年发行,第33页。。与此同时,为激发学生们的革命热情,教科书紧跟形势,引入当下发生的历史事件。如1946年9月发行的教科书,课文内容涉及“双十协定”签订的概况,并在文后附上决议内容。
1948年9月,由于政治形势的发展,晋冀鲁豫边区与晋察冀边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1949年4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教科书编审委员会”,这是作为中央政府的教科书编审机构的基础而成立的[3],该“编审委员会”修订一套中小学教科书,基本保证1949年秋季开学使用。其中规定“教科书须采用华北人民政府审定或指定之课本,除另有指示者外不得随意增删。国语、自然、常识等科,各区得按当地情况及临时需要,编百分之十至十五的补充教材,由省人民政府或行署主编,并报送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审核”[4]。
(四)东北解放区的中小学教科书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期间,在所占领的领域推行奴化教育。针对这种状况,1946年9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提出的方针为:“进一步肃清敌伪奴化教育和蒋介石封建法西斯教育的余毒和影响,建立民族的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使教育服务于新民主主义政治斗争,服务于东北人民和平民主建设事业。”并规定国语、政治常识、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工艺与农艺为初等教育暂时课本[5]105-106。东北解放区教科书建设主要以晋察冀解放区教科书为蓝本或依托,加以选择或改编。
1946年11月初,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成立教科书编审委员会,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剔除以往向学生灌输“蒙满亲日”“日满一心一德”等反动内容的旧教科书。教科书编写重在提高民族意识,唤醒生产与生活的力量。小学教科书由董纯才亲自组织,中学教科书由东北大学编写。在一年时间里,东北解放区共编写小学教科书14种40册,发行532万余本;中学教科书9种9册,社会教育课本2种2册,发行量也都很大[6]。上述陆续面世的教科书与当时的学制相对应,科目比较齐全,包括国语、算术、初小常识、高小历史、政治常识、地理等科目的教科书。这是东北解放区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表现在教育领域的典范。“随着这些革命的课本的出版和发行,在东北解放区的范围内,逐步取代了旧的课本,特别是反动的课本,使东北解放区的教育沿着新民主主义道路前进。”[7]164
到1948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属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又组织编写了一套中小学教科书。此套教科书封面设计的图案丰富、色彩鲜艳,暗示着东北解放区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前景。中学理科教科书多采用的是原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及中华书局所发行的教科书,内容及图文根据解放区形势政治需求进行修改,课本封面注明“临时教材”,如韦息予《外国地理》“前言”中写道:“本书是临时课本,各校各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5]105-106而这种“前言”在其他教科书中几乎都出现了。上述教科书在强调政治思想性的同时,注重反映经济建设及工农业生产发展对教育及人才的需求及挑战,教科书的内容注重实际,力求精要,讲究实效性。
1948年以后,解放战争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东北解放区、华北解放区等根据地已连成一片,解放区教育发展突飞猛进,中小学教科书供不应求。为此,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逐渐实现了统一编写的中小学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陆续使用。教科书的编撰不仅在其内容上凸显为解放区服务的特性,也在其文本的呈现方式方面显现了当时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战略蓝图。
二、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形式
教科书的编辑形式受教育目标及课程内容的制约,作为教科书的结构及呈现方式,又反作用于教科书功能价值的实现,从而对其效果的发挥产生影响。
(一) 体例结构完整
解放区在继承抗日民主根据地教科书编辑经验的基础上,在教科书学科体系的叙述框架上更强调体例结构的完整和富有逻辑性。各科教科书都包括封面、标题、目录、课文、单元、插图、练习等相关方面,体系更加完善。如1948年东北政委会编审委员会编写的《初小国语》教科书,从结构体系来看,编者采用单元制,每单元由课文、生字、课后练习组成,每一单元内的课文主题及形式基本相同,内容编排以主题为中心,组织连贯,遵循认识规律及学生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逐渐加深并拓展知识内容。
解放区中小学教科书的编撰十分重视学科特点和教学法介绍,每册教科书都附有详细的教学说明。以华北解放区初小《国语课本》教科书中“编辑要旨”为例,对该套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及其要求作了详尽的说明。第一,共八册,国语常识合编,供初级小学四年级之用。第二,本书每课教学实践八十分至一百二十分(两节或三节),因地域属于边区,气候及生产季节不同,为便于联系实际,前后顺序,可酌情挪前移后。第三,本书教学主要目的有三:(1)识字,逐步养成阅读写作和讲话的能力;(2)学得必需的知识,明白其中道理;(3)启发观察事物,分析思考问题能力。第四,每单元后的练习,即是根据上述精神编的,但这只是示范性质,教学时不应局限于此。教师应善于补充引申,使儿童反复练习*参见惪頫、刘松涛、黄雁星、项若愚编:《国语课本(第二册)》“首页”,华北新华书店,1948年发行。。
上述“编辑要旨”首先介绍了教科书编撰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时代原因;其次对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和适用对象做了说明;再次揭示了教科书的教学包括思想、知识、能力方面的综合目的;最后指出教科书使用中地域差异性及补充乡土资源的必要性,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智慧地使用。从中得知,这些规定对该本教科书的体例、方案和要求加以具体阐述。以此足以管窥全豹,获得这样的认识:解放区中小学教科书基本要素充实和完善;教科书的编撰技术及手段越来越重视学科的个性和教学规律的法则。
(二) 学科知识的“城市化”元素加强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不断扩大,城市管理的任务加重。从1948年以后,全中国解放的形势急转直下,城市建设及社会主义新中国对教育及人才的要求出现变化,农村题材教科书必然做出调整,从而使教科书内容服务于战争需要的同时,也有新的城市现代文明元素加入。上述华北解放区初小试用《国语课本》“编辑要旨”也有同样的意见:“本书适用于一般乡村及中小城镇,较大城市可根据城市特点,酌情补充教材。”*参见惪頫、刘松涛、黄雁星、项若愚编:《国语课本(第二册)》“首页”,华北新华书店,1948年发行。晋察冀解放区1945年底编订的《初小国语》教科书中的“教学注意事项”写道:“本书主要根据乡村儿童生活编写而成,但为了照顾城市儿童生活需要,亦适当穿插了一些城市的材料。”*参见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处编:《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6册)》“序言”,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1945年发行。这些认识及主张及时反映到了教科书的内容编写及选择当中。1946年4月,晋察冀解放区编订的《常识》课本,在内容上增加了“蒸汽机”“汽机”“车和飞机”“日蚀和月蚀”“大洲和大洋”等农村以外的知识,同时也加入了“怎样种棉花”等的实用生产知识,对自然科学有了初步感知。1948年华北解放区高小《自然》课本中,更有大量篇幅来讲述自然科学知识,如“飞机”“火车和汽车”“轮船的发明”等知识素材。这些调整不仅体现当时解放区经济变化的发展需求,更是党的工作任务渐渐由乡村转入城市的体现。
1948年华北解放区初小《国语课本》多数以动物为主角的故事进行叙述。该套教科书第六册第二十四课《一个豆瓣的旅行》,课文生动有趣,描述了一个豆瓣在人体的消化过程,以《豆瓣旅行》拟人化的叙述方式,告诫学生吃饭细嚼慢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第十六课《聪明的植物》、第十七课《蚂蚁和蟋蟀》、第三十课《鹿的脚和角》、第三十六课《鸟儿座谈会》等,这类课文以植物或动物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向学生介绍动物,这种叙述的形式更是对以往乡土化叙事的一大突破。教科书知识内容及叙述风格逐渐向学科专业课程转变,其主要根源在于党的教育正规化决策以及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制度深刻变化对建设人才的客观需求。
(三) 题材内容的多样化呈现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高举全面抗战与抗战教育的旗帜,学校教科书的题材内容较多体现为政治宣传、思想教育及生产劳动教育,与抗战的形势和任务发生密切联系。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学校教育正规化要求学生不仅应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思想道德修养,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与现代科学技术相关的各方面生产生活知识。解放区的教科书题材丰富,几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加了卫生、科学技术、衣食住行、计量知识的选材,内容充实。教科书题材的选取依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发展规律,尽量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科技教科书主要是农业科技和医学科技,紧紧围绕着革命战争和解放区社会经济及农民生活的现实问题,突出技术操作的实用性。如1945年唐启宇的《重要作物》(百科小丛书)、1949年杨开道的《农场管理》(农学小丛书),指导学生怎样使解放区的农作物单位产量提高;1948年陈雨人编著的《生理卫生》、牟鸿彝编著的《初中生理卫生学》(上下册),讲述急救及护理的方法,重在呈现并运用军事医学知识等。解放区的中小学教科书编纂活动,在适应党的工作重心变化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编辑科技类教科书,在中国近代科技类教科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教育实践中,国文、国语类教科书一直以来占据重要地位,也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但同样存在内容单一、题材呆板、缺乏现代思想观念及丰富的社会自然资源利用等问题。解放区新编的该类课本便加以改动,发生了明显变化。如叶圣陶编撰的《少年国语读本》,包括历史故事、生活故事、自然故事等内容题材,其中历史题材所占比例较大。有讲关羽刮骨疗毒,颂扬其钢铁般意志品质;有采择项羽失败经历的,教育学生“满招损,谦受益”的修养。这些故事不但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还可以学习历史人物的品质以及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此外,教科书还选取了体育及文艺活动的课文,包括篮球、拔河比赛、歌剧、民乐及传统戏剧表演等项目。有些课本的补充拓展读物则选择优秀学生的作文展示给读者。这种独特的形式,更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特点,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解放区教科书在内容题材上多样变化的同时,其体裁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动。内容与形式是一对统一体,两者有决定、制约及反作用与协调辅助的紧密关系。内容题材的多样化,必须由体裁方式加以灵活、生动呈现,从而获得保障和依托的效果。如1947年陕甘宁解放区的《高小国语》教科书,所涉及的体裁有新诗、故事体、记叙文、独幕剧(《捉敌探》)、快板(《刘二学好》)、应用文(《谁会写条子》)、书信体、说明文、寓言、古诗、日记体(《开荒日记》)、游记(《吴满有重游南泥湾》)、秧歌剧(《土地还家》)、歌曲(《朱德将军歌》)、通讯(《前线新春》)、纪传体(《爱迪生》)、报告文学(《悦来镇》)等。可见教科书在体裁的安排上,呈现了活泼、新颖和多样化的特点。叶圣陶的《少年国语读本》体裁划分为普通文、实用文、戏剧三类,课文叙述多采用白话文,极大减少了文言文比例,更能体现出解放区民主社会生活及生产的现代性取向。
(四) 封面设计的活泼鲜明
教科书文本是对时代特征的重要体现,而教科书的封面设计无形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精神生活状况和教育理念的诉求。解放区的中小学教科书封面文字一般是从右到左横向排列,顶端写明教科书由谁审定,书名大多置于中偏上的位置,字体大写。书名下标注使用的学段及册数,再下为封面插图,最下面部分写明该书是由何处发行或翻印,整体置于一框内。如1946年《国语课本》,教科书封面上半部分印有书名,分四行横排,最上行右起“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处审定”;第二行右起“国语课本”四个字,字号较大,引人注目;第三行右起 “高级小学适用”六个字,字号较小;第四行右起“第二册”三个字。封面的下半部分是一幅农民耕种、工厂生产图。最下面黑体右起“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发行”。晋察冀边区的教科书,初小课本与高小课本的封面图案设计理念大体相同。其主题大多展现为解放战争从农村开始转移到城市、农民经过土改运动翻了身做了主的画面。例如1946年6月,由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处审定的高级小学《地理课本》呈现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农民正在耕田,而他的身后是高楼耸立、工厂一片繁忙的热闹景象。
1946年彭文编高级小学《历史课本》第二册的封面便是阳光下硝烟弥漫、胜利号角吹响长空的场面。该册教科书形象的设计,密切联系当时的战争生活,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激发国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热情。1948年6月,东北书店印行的《高小国语》封面,描写一个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读书,农民在地里耕作,工人在工厂做工的情景,显示了东北解放区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前景。1948年晋绥解放区的初小《国语课本》,封面是一幅小朋友植树图。1948年华北解放区教育部审定的《国语课本》(初小用)封面的下半部分是一幅劳作图。
这些教科书的封面设计突破了以往边区教科书只突出书名的古板形式,选取的画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容易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特点
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重新拟定学校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编写或修订教科书,从而在教科书的内容及编辑手法上显示了自身的特点。
(一) 密切联系革命战争实际
在革命战争时期,教育既受社会政治的制约,也必然服务于革命任务的需要,两者是统一的。只有从思想上获得正确的认识,才能坚定政治方向。解放区的主要政治任务是进行解放战争,开展土地革命运动。在解放区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注重密切联系革命斗争实际,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放在首位。为了保证中小学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1947年晋察冀解放区教育厅要求在一年内完成新的小学教科书编印工作,并出版教育参考书和儿童读物。通过这些措施的逐渐实施,公办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7]211-212。1948年1月,晋察冀解放区在编订的《初小国语》课本前页中注明:“改编时特别注意以明确的阶级观点。”*参见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处编:《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5册)》“序言”,晋察冀新华书店,1948年出版发行。教科书的编写注重揭露国民党统治区民众的悲惨状态,培养儿童的斗争精神。如《国语》教科书中《河边村的老汉》《一个逃兵的话》呈现了国统区社会底层的痛苦境遇。通过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促进儿童对国统区与解放区社会剧变的深刻感受及认识,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来增强儿童的革命信心。
为了使学校学生及社会民众加深对国民党腐朽统治的认识,并激励他们支持解放区建设,教科书成为有力的工具或媒体。例如,晋察冀解放区高小《历史》教科书展现国民党在抗日期间消极抵抗、积极反共的片面抗战路线以及导致的后果。东北解放区松江省巴彦县龙庙区民权村在对敌斗争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小学,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革命斗争形势,在教学中汲取生动活泼的现实资源,发挥教科书的丰富和拓展作用:“没统编教材前是根据群众要求按年级程度,联系生活斗争实际编写或选用报纸上的文章,在知识教育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国语结合土改、建政、生产等任务,编写了一些便于记忆流传的顺口溜。如‘老百姓,把身翻,斗地主,分田园,大家组织起来大生产’,‘有坏人,造谣言,过富以后被分完;劝大家别受骗,分到手的土地哪能再变’。”[7]181解放区中小学教科书的教育宣传内容,大大提高了解放区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革命的热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主要位于农村,教育对象多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以教科书编写的内容更需要融入、结合生产劳动,并将知识的实际运用作为服务社会、巩固知识及提升能力的有效手段。中小学的教育不仅重视政治思想的引领,同时也注重劳动观念生产知识及初步技术能力的培养。晋察冀边区在1945年编写的小学国语教科书的课文反映的都是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中特别需要的知识。通过教学,既加强了儿童的劳动观点,又增加了生产知识和技能。国语教科书中《几个能干的孩子》《选英雄》等课文,都是从正面表现“劳动光荣”这一思想的。但为了体现“不劳动可耻”,课本同时又从反面说明不爱劳动的人是最可耻的,如《一个懒孩子》《懒婆娘》等课文。
在其他学科教科书中也都选入了有关生产劳动的内容。数学课程教科书的素材选取方面, 晋察冀边区的《初级小学算术课本》的“前言”写道:“数目字的大小都和群众的生活需要有距离。我们这次改编是尽力使它实际化,带上农村的特点。”*参见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处编:《初级算术课本(第5册)》“前言”,察哈尔报社,1946年版。算术课本中有关计算的内容是取材于农村的日常生产活动。如初级小学算术课本第六册的四则运算题:“王老五今年卖白菜424斤,卖葡萄686斤,那么共合多少斤?”*参见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处编:《初级小学算术课本(第6册)》,晋察冀新华书店,1946年发行,第54页。以生产劳动为中心所需要的知识更为实际有效,所以,算术教科书的内容较多地选取日常生活实用的四则运算、斤两换算、地亩计算等相关知识技能,在教学活动中加强现实问题的解决,既培养其心智能力,又能活学活用。《自然》课本详细介绍“果树的接木”“棉花的栽培”“小麦的耕种及管理”“蔬菜病虫害的防治”等。
革命战争期间,解放区的劳动力缺乏,学校就会根据自然环境、学生的性别及年龄组织学生开展开荒、种菜、拔草等生产实践活动课程,通过亲身劳动体验,补充教科书中相关材料的匮乏或欠缺。教科书的编写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不仅提高了学生书本知识的现实运用能力水平,还能发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总结抗战期间教科书存在的问题,编写时注意避免原教科书内容的以偏概全,大量讲述成人体验及规训的偏向。由此,各中小学教科书编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儿童本位”为中心的理念,许多课文注意从儿童实际生活选材。并且,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该年龄阶段可以理解的内容,同社会需求和科学知识相结合,使教科书成为学科体系内容向学生认识能力及知识水平特点转化过渡的桥梁。
考虑到学生初学国语的认知水平特点,国语教科书编写的课文大部分以押韵儿歌形式出现。如初小国语第一册中的《猪狗没有手》:“猪儿没有手,狗儿没有手,有手不动手,好比猪和狗。”*参见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教育处编:《初级小学国语课本(第1册)》,晋察冀新华书店,1948年出版发行,第21页。文章篇幅短小,浅显通俗,富有哲理和独特的趣味。而且,课文还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即让儿童认识到自己动手劳动的重要性。由于儿童、少年阶段的学生对国共两党内战、土地改革的抽象理论不易理解,编者在教科书的内容选取上特别注意深入浅出。因此,在初小的课本编写中,侧重于地方性材料的选入,适用于儿童生活经验,按照所在解放区前后变化的实际情形与环境状况选取资源。如国语教科书《总司令的故事》《小红军》《刘志丹和小平》《小老韩》《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中的英雄榜样,都是当地群众耳熟能详的人物。这些当地群众熟悉的人物和事件在讲授过程中,学生能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增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信心。初小常识教科书中《怎样种棉》《城市和乡村》《我国的西北》《大豆和高粱》等课本内容的选材,也都离不开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事物。
为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很多学校根据地方环境、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以及教学时间的安排,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譬如在讲《什么庄稼上什么粪》时,不仅是给学生讲述书本知识,而且利用春耕运粪的时机,开展现场教学,为学生分析各种肥料的成分,哪种土壤适宜于哪种肥料,使学生将学科新知识内容与已有生活经验相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除此之外,许多教科书在选文编写上,注重将书本知识的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编的《共产儿童读本》第四册第五课有这样的素材:“欣明要装一本簿子,自己不会装,对志明说:‘志明,你帮我装一本簿子。’志明就帮欣明装了一本簿子。第二天,志明要抬一张桌子,自己抬不动,对欣明说:‘欣明,你帮我抬一张桌子。’欣明就帮志明抬了一张桌子。我们做事,应该互相帮助。”[8]课文教学中实施德育不是生硬的,而是与学生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内容贴近生活实际。
四、结语
解放战争时期,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由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转变为国内阶级矛盾。中国共产党依据解放区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教育事业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此期间,党的工作任务日渐转向以国民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正规化的问题引起了解放区的重视。1946年3月至1948年8月苏皖解放区、山东解放区、晋察冀解放区都在原有根据地抗战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走向新型正规教育的方向。1948年,华北解放区召开教育会议,讨论中小学教育正规化问题,随后华北人民政府制定《中小学教育暂行办法》,指出各解放区针对自身的情况,对学校教育改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老解放区的小学教育继续执行“民办公助”,新的解放区则是重点改革中学教育与普及小学教育。在新的教育政策的引领下,带来了教科书的发展契机。
教育对于各解放区取得革命的胜利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而作为教育主要内容及呈现方式的教科书,在其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比拟的。解放区的中小学教科书紧跟时代的步伐,及时反映解放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势需要。教育的发展不仅提高了解放区中小学生的思想文化水平,更为所在地区培养了文化基础扎实、政治思想觉悟高的人才。学生作为解放区建设的新生一代,其掌握的知识、技能,更影响着广大民众。基础教育是人类开学的阶梯,更是从事各项工作必备的学历层次。各解放区所编的中小学教科书体系设计贴近现实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内容上坚持与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联系,与生产劳动及儿童生活的实际结合。教科书内容的编选设计,将知识、能力、道德及兴趣相协调统一,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培养道德,发展能力,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这方面而言,上述宝贵资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小学教科书建设树立了典范。所有这些,在中国现代教科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并对当代教学改革具有深层反思价值。
解放区的中小学教科书继承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教科书的编撰经验,站在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理论层面,密切联系解放区的形势和任务,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现实需求,将政治思想要求和科技文化知识借助于教科书的文本形式传播给学生。同时,各解放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通过中小学教科书的发行使用,更将解放区的教育事业推向了新高度。教科书只有紧跟形势发展,随着社会不断推进的步伐而迅速吸纳最新科技文化成果,并能及时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才能更好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在中小学教科书领域开展了艰辛的探索,其间所形成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教科书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教育方针政策部分: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531.
[2]皇甫束玉,宋荐戈.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纪事(1927.8—1949.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3]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料(1949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5:170.
[4]王谦.晋察冀边区教育资料选编:教育方针政策分册: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186.
[5]杜君,王金艳.浅谈东北解放区各级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J].史学集刊,2009(9):105-110.
[6]吴晓鸥,葛越.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革命根据地教科书发展概览[J].湘南学院学报,2010(6):86-90.
[7]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8]高谦民.中国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