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医家何梦瑶《妇科辑要》学术特点探析❋
2018-01-23黎健鹏韩宇霞
黎健鹏,韩宇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006)
何梦瑶,字报之,号西池,晚年自号研农,广东南海云津堡人。雍正进士,旁通百家,以诗文名,官至奉天辽阳州,在思恩任职时当地疫疠流行,曾施方药。晚年恢倦宦海,辞归故里,潜心学术并热心于医学教育工作[1]。其撰写的医学著作主要有《医碥》《伤寒论近言》《三科辑要》《神效脚气方》《追痨仙方》等,两广图书局主人称其为“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2]1。
本文通过研究其妇科专著《妇科辑要》与《医宗金鉴》等相关文献,总结何梦瑶的妇科学术特点,现将该书的基本情况及其主要学术特点探析如下。
1 《妇科辑要》版本简况及内容
《妇科辑要》又名《妇科良方》,无单行本,约成书于1751年[3],分别收录于《三科辑要》《医方全书》中。本书现存版本清·光绪二十一年广州双门底拾芥园《三科辑要》刻本和1918年两广图书局《医方全书》铅印本。《三科辑要》潘湛森序言中虽有“因旧刻漫灭,重刊是编”[4]1的字样,但更早的版本未见。
《妇科辑要》全书约1.8万字,全书分正文和诸方两部分,正文部分共分13门,即经期、经行各证、经闭、崩漏、带下、瘕癥痃癖疝痞血瘀血蛊、胎前、临产、难产、产后、乳证、前阴诸证、种子论,涵盖妇科之经带胎产90余种病证,叙述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每一证下大多有论有方,论后即出方药,并于方药后注明页码以便检索。正文之后是诸方部分,载方120首(不包括灸鬼法)。
全书以《医宗金鉴·编辑妇科心法要诀》为蓝本,将其3.3万字的篇幅作了精辟的归纳和浓缩,目录基本参照《医宗金鉴》的顺序编排。与《医宗金鉴》不同的是,不设嗣育门,代之以《种子论》一门放至篇末,但《医宗金鉴》嗣育门的基本内容已分散到《妇科辑要》其他各篇论述。《医宗金鉴》采用先总括再辨证分型后分证论治的编写体例,而该书则由博返约进行合并和概括,在某病条目之下辨证分型后即出方药,更便于临证索方。
两广图书局主人在《医方全书》序言中提到:“(何梦瑶)所著医书,悉根据南方之地势,南方人之体质,调剂与北方不同,立方与北带亦异,故南带之人民效用其方法,无不百发百中,服其剂无不奏效如神。[2]”但经比对,《妇科辑要》与《医宗金鉴》的处方用药并无相异之处,何梦瑶在辑要该书时并未对《医宗金鉴》的处方进行改动,也未添加或删减药味。且《医宗金鉴》成书于北方,面向全国发行,其中处方用药并未专门针对岭南气候,故《妇科辑要》作为《医宗金鉴》的精简本,在用药特色上并无侧重岭南之意。两广图书局主人之言恐是出于商业目的有所夸大,抑或是针对《医方全书》中同时收录《医碥》所云。但不可否认,《医宗金鉴》中应用清热祛湿法确实较多,尤其在前阴诸证中,究其原因应是妇科疾病病因中确有湿邪为患的特点,故治法上注重清热祛湿。
2 《妇科辑要》学术特点
虽然该书主体内容(辨证分型、条目处方)与《医宗金鉴》基本一致,存在明显的参考关系,但何梦瑶并非对《医宗金鉴》进行简单的缩减,而是取其精华,在编排上别出心裁,使条目之间有联系和互参之处。故本书的学术观点与《医宗金鉴》亦不尽相同,其中糅合了何梦瑶的学术思想。
2.1 论寒热不偏不倚,述详略羽翼《医碥》
书中为数不多的个人论述体现出何梦瑶不偏不倚、反对滥用温补的学术观点。如书中《产后·产后治法总论》:“丹溪谓:‘气血两虚,惟宜大补,虽有他证,以末治之。’而张子和则云:‘产后多瘀血证,慎不可作虚治。’二说各成其是,不可偏执,何则?生产乃天地自然之理,儿出血随,亦属自然,壮健之妇,产后岂必遽寒?子和砖出窑仍热之说,深为得理,可概用温补之药乎!今人惟从丹溪,寒凉攻逐,闻而吐舌,览子和《儒门事亲》诸案咸疑而不信。一味温补,令热愈锢,血愈瘀,渐致肿胀喘咳,二便淋秘,骨蒸潮热,而死者多矣。已上各条证治,系从《医宗金鉴》录出,于攻伐清凉一门,尚未多备,学者博览群书,取衷焉可也。按子和每以四物汤与凉膈散对服,又用玉烛散、导水丸、禹功散、调胃承气汤等以清之泻之,三圣散等以吐之,又常饮以冰水,无不应手取效,当细参之。[4]62”以上论述明确指出了该书的文献来源,并批判了《医宗金鉴》中产后门诸方偏于温补而少清凉的观点。针对朱丹溪和张子和两家看似矛盾的说法,何梦瑶对后学者提出了个人建议:“博览群书,取衷焉可也”,并列举了一些张子和对产后病使用清凉吐下之法及其“应手取效”之功,以免后学者一叶障目、一味温补而导致“死者多矣”,体现了何梦瑶高尚的医风医德以及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该书与《医碥》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交相辉映,可谓羽翼《医碥》。该书虽篇幅短小,但内容翔实,基本包含了《医宗金鉴·编辑妇科心法要诀》的内容。不因篇幅所限而致文义破碎,反而重点突出,更有利于医者学习。如《胎前·转胞》的描述极为简炼:“四物汤加升麻、人参、白术、陈皮煎服。服后以指探吐,如是者三四次。余照《医碥·小便不通》门治之”[4]52-53,删减了《医宗金鉴》中转胞的表现、朱丹溪转胎法以及用上方无效后所用的阿胶五苓散。但《医碥·小便不利》中,相关内容则比《医宗金鉴》更为详细,指出了妇人转胞更为常见的原因不是“尽由胎压”,而是“多因尿急脬胀而骤马驰车,飞跑疾走,致脬颠翻,或水溢中焦,食满肠胃,下压膀胱,无处退避,以致闪侧翻转”,指出此情况应用“吐法,滑石散”;并附上优于朱丹溪转胎法的方法:“令孕妇卧榻上。连榻倒竖起,尿自出,胜手托”;还辨析了《金匮要略》妇人病中的“转胞不得溺”用肾气丸,是因为“虚寒,气不化,溺急胞胀,重坠翻转”[5]317。
2.2 诸病求本探病机,望问两诊明转归
该书对疾病的发生以及病机尤为重视,如在《乳证·乳不行》中就阐述了乳汁和月经产生的生理机制:“乳与血本一物,在上为乳,在下为月经。化生于脾,水谷之精气所酝酿而成者也,故乳之味甘。宣布于肺,故乳之色白。及其变为血,则心火之所成也。归藏于肾,故味咸。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故经行则无乳,乳行则无经,荫于胎,则经乳俱不行”[4]63,从而推论出“血虚”为“产后乳少”的病理基础,进而出方“四物汤加花粉、王不留行、通草、穿山甲,猪蹄熬汤煎服”[4]63,层层递进,论病求源,明理而后能立法,知法而后能疏方,出方而后能增损药。何梦瑶条理清晰、说理透彻的写作特点于此可窥一斑。
何梦瑶十分注重望面色及舌诊在诊断妇科疾病、判断病情预后上的作用。书中涉及脉诊极少,而以望诊和问诊作为辨证依据则比比皆是。如《胎前·子肿》中,以小便多少(“小水长”和“小水短”)分辨气肿和水肿,以两脚肿而皮肤“薄而亮”和“厚”分辨水肿和气肿“之在下者”[4]52;又如带下门中,除了望带下五色辨证,还总结了“色鲜明、气臭秽、形稠黏者为热,色黯淡、气腥秽、形清稀者为寒”[4]49的辨别大纲。作如此之处理,应该是为了方便不懂脉诊的一般读者按书索方,降低了读者的医学知识门槛。
该书在妇科疾病转归上亦有不少精辟论述。如《胎前·子喑》提到:“孕妇声音细哑不响(非绝然无声),由胎盛阻遏少阴之脉,不能上至舌本故也。产后音自出,不必治。[4]52”此处继承了《素问·奇病论》的观点:“人有重身,九月而喑,此为何也?岐伯对曰:胞之络脉绝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系舌本,故不能言。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无治也,当十月复”;又如《难产·盘肠》:“儿未出,母肠先拖出,恒有之,勿慌。俟儿出后肠仍不收……其肠自收。[4]56”通过对疾病转归的精确叙述,让医者在临证时不至于慌张,也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取得其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3 辨证论治重气血,外治针灸法灿然
书中处处可见辨证论治思维,每个病证下均有详细的证型。何梦瑶在书中对复杂的辨证论治提炼其精髓并指出其学术来源,便于后学者掌握及深化。如《经行各证·经行发热》中提到:“由外感者,于应用方内加表药。由内伤者,加里药。又有热入血室证,小柴胡汤加归、地、丹皮,或清热行血汤。见《伤寒》少阳篇末及阳明篇。[4]45”外感内伤各有其对应之法,还溯源到《伤寒论》的热入血室。
最能显示其灵活辨证思想的是该书的《种子论》,书中最后一门为《种子论》开篇却云:“此书不载种子方法”,后文解释道“种子方法,只寡欲多男一句可了,其余慎起居……适寒温,自是养身常道,固不单为种子言也”。并进一步说理“夫药以治病,无病何用药?设有病,则寒热虚实,证亦纷然莫纪,古今医方尚不可尽……且种子诸方,例用温补,而张子和谓吐、汗、下三法,行则天下无不孕之妇”[4]67,最后得出“何方不可种子”的结论,抨击了时人不加辨证就例用温补以种子的风气,后文结合张子和的病案表明,对于更多气血平和或体肥者而言,吐、汗、下三法更有利于其种子。严守辨证论治原则的何梦瑶,发出与当时学术界主流观点相左的呼声,有力地抨击了当时专事温补的医风。
书中辨证无论如何纷繁总不离气血,故立方也常用四物汤、四君子汤加减。观书后所附诸方可知,四君子加减方、四物汤加减方如六君子汤、异功散、芩连四物汤、姜芩四物汤、玉烛散、地骨皮饮等俯拾皆是。
该书善于吸收同代或前人经验,亦不拘泥于内服药物,更有外洗及针灸方法,以补《医宗金鉴》未尽之处。如“经水不行,未审是胎是病”时,《医宗金鉴》仅载停经5个月以上乳头乳根黑者是孕。何梦瑶则引用《证治准绳·神方验胎散》:“当归、川芎各三钱为末,艾汤调下,觉腹内频动是胎”略加补充。据荀铁军考证,难产“横生侧生倒生”“绊肩”和“坐碍”都源于《景岳全书·妇人规下》产育类“六逆产三十六”,难产“子宫脱出”源于《医宗金鉴·编辑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下部》:“妇人阴疮”[6]。其中有以“蓖麻仁四十九粒涂其顶心”“醋水各半,出产母不意,噀其面背,一惊即收”[4]56等外治疗法,在胎前门的附篇梦与鬼交中,则引用了喻嘉言治祟法、秦承祖灸鬼法等,足见何梦瑶是在博览群书、结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辑要该书,而并非单独使用《医宗金鉴》进行缩减。
3 总结
该书脱胎于《医宗金鉴》,有学者认为其学术价值远不能与《医宗金鉴》相提并论。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妇科辑要》更易阅读和记忆,更便于临证查阅。该书配合《医碥》阅读研究,能更好地从病理病机、辨证转归等方面理解妇科疾病。王国为等认为,何梦瑶对《医宗金鉴》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提炼和补充发挥,使其内容既不失真又节约大量刊行成本,且与《医碥》相互呼应,为《医宗金鉴》及相关经典医籍在岭南的普及与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7]。
该书反对一味温补、重视望问二诊、详述预后转归、气血标本兼顾、内外治法并用的学术特点,既体现了何梦瑶兼容并蓄、态度开放的岭南医学大家风范,也体现了其作为教育家对后学者的循循善诱和普及医学的良苦用心。诚如广州拾芥园《三科辑要》刻本中潘湛森序:“(何梦瑶)于婴科、痘科、妇科,尤为研精殚思,批郤导窍……实足补古人所未备,此诚活世之金丹,济人之宝筏也。[4]1”时至今日,何梦瑶的学术观点对现代中医妇科临床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小斌. 何梦瑶生平及著作考[J]. 新中医, 1987(1): 52-53.
[2] 何梦瑶. 三科辑要[M]. 广州: 两广图书局铅印本, 1918.
[3] 俞承烈,朱广亚,黄敏兰,等. 何梦瑶 《妇科良方》学术特色探析 [J]. 浙江中医杂志, 2013, 48(11): 781-782.
[4] 何梦瑶. 三科辑要[M]. 广州: 广州双门底拾芥园刻本, 1895.
[5] 何梦瑶. 医碥[M].邓铁涛,刘纪莎,点校.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 314-317.
[6] 荀铁军,杨丽容. 《三科辑要》文献来源与价值[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 35(2): 7-9.
[7] 王国为,夏洁楠,侯江淇,等. 何梦瑶《三科辑要》学术渊源及其特点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9): 119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