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面积脑梗死抗水肿治疗的临床研究分析

2018-01-23芦晓宏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5期
关键词:呋塞米甘露醇脑水肿

芦晓宏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苏家屯血栓病医院)中风六病区,辽宁 沈阳 110000)

大面积脑梗死属于完全性脑卒中,患者常出现明显的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等不良情况,严重者可诱发脑疝,其预后较差,残死率极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相关研究报道指出,脑水肿是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适时进行抗水肿治疗。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大面积脑梗死抗水肿治疗的临床意义,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3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初次发病,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颁布《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的脑梗死诊断标准,且满足以下大面积脑梗死定义的三项之一:①梗死面积大于同侧半球2/3;②同侧大脑半球有超过2个脑叶的低密度灶变化;③梗死病灶体积超过20 mm3[1]。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7~88岁,平均年龄(61.8±4.2)岁;病程3~15 h,平均(11.9±2.5)h;梗死部位中,左侧19例,右侧13例;合并症中,高血压18例,糖尿病14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颅脑CT扫描,视其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同时监测患者的心功能、肾功离子以及颅内压变化等情况。一般于发病24 h后开始进行及时充分的抗水肿治疗。根据患者不同情况,早期(3~5 d)给予甘露醇、甘油果糖、呋塞米治疗,即静脉滴注20%甘露醇125 mL,每6~8 h给药1次;静脉滴注甘油果糖250 mL,2次/天;呋塞米1~2支,静脉推注,每8~12 h给药1次。后期给予甘油果糖、呋塞米治疗,即静脉滴注甘油果糖250 mL,2次/天;呋塞米1~2支,静脉推注,每8~12 h给药1次。

2 结 果

本组患者经治疗后,死亡5例,病死率为15.6%,其余27例均生存,其中24例病情逐渐好转,3例入院后神经功能缺损加重。

3 讨 论

脑梗死为缺血性卒中的总称,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因脑部血管出现堵塞、供血与供氧不足进而导致脑部神经损伤所致。随着近几年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脑梗死的发病人数逐年增长,现状不容乐观。脑梗死会造成脑部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等不良后遗症,具有残疾率与病死率均高的特点,必须及时诊断并积极治疗。脑梗死治疗的要点在于快速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改善局部组织的微循环,修复损伤的神经细胞,并保护缺血脑组织,降低或消除各种继发性脑损伤。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在脑梗死发病的24 h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确保神经功能快速恢复的关键。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而言,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视梗死灶位置、面积及其对邻近脑组织的影响情况而定。脑水肿是诱发颅内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可进一步引发脑疝,而脑疝又是导致脑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临床治疗时应重视脑水肿的治疗,积极控制颅内压。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是进行抗水肿治疗的关键时机,过早治疗会加重脑缺血,过晚治疗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2-5]。正常情况下,脑梗死后24 h水肿才较为明显,3 d左右可达到高峰,所以临床治疗时应视梗死面积的大小、颅内压升高程度以及病理生理发展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治疗时机、脱水力度的合理性。

甘露醇是一种高渗脱水剂,20%甘露醇是目前进行大面积脑梗死抗水肿治疗的首选,可起到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清楚自由基的治疗效果。甘露醇同时还具有降低水、溶质重吸收的作用,会增加排入至肾小管中的水、钠、钾的量,以此降低肾单位的滤过率,进而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临床用药时应严格控制其剂量。目前认为,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时,甘露醇的常规剂量为125 mL,每6~8 h给药1次[3]。甘油果糖、呋塞米也是当前临床上用于抗水肿治疗的常用药物,甘油果糖、呋塞米常与甘露醇交替使用,以减少甘露醇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本组3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经对症治疗与抗水肿治疗后,死亡5例,余27例均生存,生存率为84.4%。

综上所述,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时进行抗水肿治疗,可有效预防脑功能的进一步损伤,对提升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猜你喜欢

呋塞米甘露醇脑水肿
哪些原因引起了脑水肿的发生,脑水肿的症状有哪些
脑出血并脑水肿患者行甘油果糖联合甘露醇治疗的效果
脑出血后脑水肿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高渗盐溶液联合呋塞米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病人体重和血清肌酐水平的影响
浅析甘露醇在临床中的应用
浅析甘露醇在临床中的应用
小剂量多巴胺联合呋塞米静脉泵入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80例观察
托拉塞米与呋塞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比较
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清脑钠肽的动态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
乳酸细菌甘露醇脱氢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