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雪堂佚跋輯存

2018-01-23許全勝整理

历史文献 2018年0期
关键词:上虞拓本

□ 許全勝整理

羅振玉(1866—1940),字叔藴、叔言,號雪堂、松翁、貞松老人等。浙江上虞人。羅氏爲近代出土文獻與文物整理研究之第一人,平生所作題跋甚多,兹編裒輯近年所見爲羅集未收者二十六首,略加案語,以供同好參考。

書 籍 跋

明郭宗昌《松談閣印史》跋

郭胤伯《松談印史》五卷,遺第一卷,乃老友金君吉石所藏,今歸帖祖齋。卷末有孟津、虞山兩手題。明代海内藏印家最嘖嘖人口者爲上海顧氏《集古印譜》,張叔未先生自序其印譜所謂當日每册十金者,今懸十倍之價亦不可得。此譜首卷當是官印,失去猶爲可惜。此本當是架上自藏之本,未必有流傳者,其可貴尤過顧譜矣。編中間有後人加入之,(闢)[譬]如卷三“公車令印”、卷四之“馮異”,此印僞。餘皆至精。其釋文偶有譌誤,亦有可釋而缺如者,其闕疑諸印中有古鉩,有官印,有私印,皆未能釐定,確爲自藏之本,所謂印草者是也。壬子夏首,見山先生以見示,留寒齋二十日,眼福不淺矣。上虞羅振玉題記。

案: 此跋見於2016年嘉德春拍Lot2113《松談閣印史》稿本。

金 石 跋

散氏盤全形拓劉世珩藏本跋

案: 此跋見於上海圖書館藏散氏盤拓本(館藏號: Z1295),參觀仲威《〈散氏盤〉善拓過眼録》(《書法叢刊》2016年6期,第19頁,圖版第1、31頁)。,仲文誤作“媚”。阿雨窗,即阿林保(?—1810),舒穆禄氏,字雨窗,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考中筆帖式,後歷官山東鹽運使、署山東按察使、長蘆鹽運使、湖南巡撫、閩浙總督、兩江總督,卒於任,謚敬敏。

散氏盤全形拓徐乃昌藏本跋

此盤自貢天府後,人間拓本久絶。癸亥秋,内務府檢庫得此盤,少府諸臣不能辨真贋。臣振玉奉命審定,詔少府選工精拓五十本,頒賞臣僚,此其一也。明年冬,遭宫門之變,此盤遂成寶玉大弓。己巳春,臣徐乃昌出藏本屬題,瞻對之餘,不禁涕泗之横集也。振玉謹記於遼東寓之宸翰樓。

案: 此跋見於上海圖書館藏散氏盤拓本(館藏號: Z2514),參觀仲威《〈散氏盤〉善拓過眼録》(《書法叢刊》2016年6期,第22頁,圖版第7頁)。《貞松老人外集》卷二有《散氏盤跋》云:“此盤往歲由内庫搜出,少府諸臣不能定真贋,邀振玉審定。番禺商承祚實侍行,並拓墨,故與拓本之賜。今此盤已如金人之辭漢,瞻對之餘,爲之泫然。戊辰(1928)冬。”(《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812頁)乃題商承祚藏本,可參觀。

散氏盤全形拓日本玻瓈板影印本跋

此般(盤)自貢入天府後,墨本至難得。宣統甲子,内務府搜庫得之,精拓數十紙,今成寶玉大弓矣。近以賜本寄海東,用玻瓈板影印,視原拓不殊銖黍。壬申臘月爲魯山先生七十誕辰,爰題寄新京,以申壽如金石之祝。貞松羅振玉記於遼東寓居六經堪。

案: 此跋見於上海圖書館藏散氏盤拓本(館藏號: Z1324),參觀仲威《〈散氏盤〉善拓過眼録》(《書法叢刊》2016年6期,第26頁,圖版第14、64頁)。跋末鈐“臣振玉”(陰陽文印)。此跋云“宣統甲子(1924),内務府搜庫得之,精拓數十紙”,而前一跋云“癸亥(1923)秋,内務府檢庫得此盤,……精拓五十本”,所記時間稍有不同,未知孰是。魯山,仲文“疑爲蔡魯山”,誤。按,許汝棻(1863—?),字魯山,號夢虚跛叟,别署既耄贅民,丹徒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曾任福建財政監理官。1932年(壬申)僞滿洲國成立,定都長春(改名新京),許汝棻任國務院文教部次長。

漢四時嘉至石磬跋

漢四時嘉至磬。宣統己丑冬得於關中,丁巳春雪堂退翁手拓,並題於海東寓居之吉金貞石居。

此磬但存上鼓,其下鼓已斷。鼓之上端篆書十一字,曰“四時嘉至磬南吕午堵左桎”。書法至精,蓋西京物也。《西清古鑑》載綏和二年四時嘉至摇鐘,文曰:“四時嘉至摇鐘未中角。”予舊藏建平二年嘉至摇鐘,文曰:“四時嘉至摇鐘甲堵中羽。”並與此磬文略同。曰南吕者,記其律;曰午者,紀十二辰之數也。以二鐘例之,其鼓之下端,當勒工名及紀年,惜已斷損不可見矣。程易疇先生《磬折小記》定磬爲直懸,訂前儒衡懸之譌,其説至精,今以此磬證之,下鼓雖失而懸穿尚存,確爲直懸,可爲程説之確證。雖程氏所定設懸之處與此磬微異,又倨句之處度亦微差,然其精思卓識,遠邁前古,令人歎服。又此磬作於西京,尚是直懸,而東漢之末諸儒已不能明其制。知新莽之亂,文物蕩盡矣,遠想爲之慨歎。上虞羅振玉又記。

案: 此跋見於2015東方大觀秋拍Lot0729四時嘉至磬拓本,鈐“東海愚公”(陰文印)、“羅振玉印”(陰文印)、“上虞永豐鄉人羅振玉字叔言亦字商遺”(陰文印)。《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卷二《漢四時嘉至磬跋》(《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九集,第421—422頁)無第一段文字,且“今以此磬證之”以下全不相同,當是爲另一四時嘉至石磬拓本所題者。跋中“《磬折小記》”當作“《磬折古義》”。

《漢孔宙碑》宋拓本跋

宋自高宗南渡,中原淪陷,山東諸州郡悉當兵衝,故漢碑宋拓流傳最罕。予往歲在滬江,曾在亡友章碩卿大令許見所藏乙瑛碑,確爲宋代氊墨,此外未嘗見第二品也。戊辰季秋,齊民大兄出其世藏宋拓孔都尉碑見示,墨色沈黝,以寒家明拓本校之,若“除郎中”之“中”字、碑末“延熹七年□月戊□”之“戊”字,明本皆不可見。四十年間所見此碑,未見類比,不僅在選青山房所藏古拓中爲巨擘已也。齊民爲山左世族,自藕塘先生以文學吏治炳耀一世,戟門先生、蘭溪先生能承家學,逮齊民蓋四葉矣。清門世澤,爲海内冠,不但此本之足珍已也。立冬前一日上虞羅振玉書於津沽。

案: 此跋見於2014嘉德四季第37期拍賣會Lot3459號孔宙碑册頁,末鈐“羅振玉印”(陰文)、“文學侍從”(陽文印)。有羅振玉題籤:“漢孔都尉碑 諸城王氏藏宋拓本,齊民大兄屬題。戊辰秋,羅振玉。”鈐“羅振玉印”(陰文)。

漢熹平石經《週易》殘石初拓本跋

近年漢石經出洛陽者多至四千餘言,然一石而文字至數百言者,惟《周易》耳。此石已斷爲二,上截歸萍鄉文氏,下截歸關中于氏,然墨本皆不易得。矜惜過甚,非有傳古之心者也。此本爲玉良仁弟所藏,歲在壬申二月,春寒未解,出以屬題,漫記其後以歸之。抱殘退叟書於遼東寓居之六經堪。

案: 此跋見於旅順博物館藏熹平石經《周易》册頁,末鈐“上虞羅氏”(陰文印)、“玉”(陰文虎肖形印)。册前題云:“漢熹平石經周易殘字。萍鄉文氏藏石,玉良所得初拓本。上虞羅振玉署題。”參觀旅順博物館編《墨林星鳳——旅順博物館藏羅振玉舊藏碑帖選》(下簡稱“《墨林星鳳》”,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54頁)。

漢《孔羨碑》清初拓本跋

魏封孔羨爲襃聖侯碑,石質至佳,剥泐甚少。相傳以第十八行“體”字尚存者爲明拓,第十四行“之化”二字未泐者爲國初拓。此本爲子封先生所藏,“并體黄虞”之“體”字末筆尚存,“兼二儀之化”“之化”二字尚完好。今本則“之”字下半、“化”字上半已泐,則此爲國初拓本,且氈墨極精,可寶也。光緒丁未七月上虞羅振玉敬覲並題字。

案: 此跋見於2015年東京中央(香港)秋拍Lot271孔羨碑册頁,末鈐“臣玉之印”(陰文)。跋中“襃聖侯”當作“宗聖侯”。

魏正始石經《尚書》《春秋》剖石後初拓本跋

此剖石後初拓《春秋》第二行“齊”、第六行“酄”字未損本。中間損字,從未剖本命二子福頤勾勒補裝。甲子八月雪翁羅振玉題記於津沽嘉樂里寓居之四時嘉至軒。

案: 此跋見於旅順博物館藏正始石經剖石後初拓本(參觀《墨林星鳳》,第78頁),末鈐“臣振玉”(陰陽文印)、“上虞羅氏”(陰文印)。

水拓本《瘞鶴銘》跋

《瘞鶴銘》善本求之海内收藏家,先後垂三十年不能得。十年前始得楊大瓢所藏夅岳本,以爲海内第一。繼又於丹徒劉氏見維揚成氏所藏本,岳字亦存上半,與楊大瓢本相頡頏,求再善於此二本者,則不可復見。嗣讀虞山邵氏《墨緣録》,見編中有何蝯叟《題楊龍石所藏華陽真逸本鶴銘》七言古詩一章,爲之神往。顧邵氏但藏此詩,碑則不知所在,意已燼於南中兵燹矣。去年道州何氏售其所藏,予托同好之旅滬上者,求《張黑女墓誌》,則已爲强有力者所得,而寄佗古拓數册。韜緘甫啓,則是銘在焉,爲之驚喜,如在夢寐,亟以重值得之。噫!三十年求之不得,一旦獲之意外,且爲西麓最早所拓,好古如張力臣、楊可師所不獲見者,不敢自秘,爰付博文主人精印,以示我同好,俾海内三百年來罕見之本,一旦化爲千百,其可快較之私諸予之篋中者不更永耶!癸丑五月朔上虞羅振玉書。

案: 此跋見於《水拓本〈瘞鹤銘〉》,日本書學院出版部昭和五十五年(1980)版,承唐雪康博士檢示。末鈐“陸所得”(陰文印)。羅氏光緒戊申(1908)、民國戊午(1918)曾爲楊大瓢藏《水拓本〈瘞鶴銘〉跋》作兩跋(見《貞松老人外集》卷二,《羅振玉學術論學集》第十集,第825頁;蕭文立編: 《雪堂類稿》丁之一《法書跋尾》,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7頁)。

《北魏僧暈造像記》跋

此石近年出土,藏津沽姚氏。戊午六月雪堂羅振玉題於海東寓居。

案: 此跋見於旅順博物館藏《僧暈造像記》拓本(參觀《墨林星鳳》,第89—90頁),末鈐“羅振玉印”(陰文)、“羅叔言”(陰文印)。

北魏鄭道忠墓誌味道腴齋藏本跋

魏鄭道忠墓誌著録最早,顧原石久佚,拓本稀如星鳳,文字並精,爲代出誌石中至佳之品,當與崔敬邕、刁惠公諸誌雁行。此本爲芝閣先生秘藏,拓墨甚精,至可寶也。丁未冬上虞羅振玉觀并題記。

案: 此跋見於《原拓魏鄭道忠墓誌》(味道腴齋藏),民國間上海有正書局珂羅版,承唐雪康博士檢示。跋末鈐“臣玉之印”(陰文)、“叔言”(陽文印)。龐澤鑾(1866—1916),字芝閣,號味道腴齋主人,河間人。羅振玉與楊守敬札有云:“鄭道忠墓誌,厰肆一本即還之,尊處一本能否賜寄一閲?敝藏本乃吴攘之所藏,不甚舊,若尊本較舊,深願奉讓,千祈勿卻。”(《羅振玉手札》,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版,第9—10頁)可參觀。

北魏齊郡王妃常季繁墓誌跋

此石宣統改元出洛陽,歸陽湖董氏,不久即售於日本大倉喜八郎。董氏在京師精拓五十本,此其一也。歸海東後不復拓墨,此石在洛陽亦未傳拓,將來不可更得矣。甲子二月松翁記於津沽寓居。

案: 此跋見於旅順博物館藏墓誌初拓本,末鈐“羅振玉印”(陰文)、“羅叔言”(陰文印)。參觀《墨林星鳳》,第100—101頁。大倉喜八郎(1837—1928),日本新瀉人,實業家。

北魏曹望憘造像記跋

濰縣陳氏簠齋藏石以君車畫象及此造像爲最精,今皆入市舶矣。三十餘年神州陸沈,古聖帝先賢綱常大法均已蕩然無存,亦豈圖書古刻爲然,念之慨然。松翁羅振玉。

案: 此跋見於旅順博物館藏曹望憘造像記朱拓本(參觀《墨林星鳳》,第103頁),末鈐“羅振玉”(陰文印)、“叔言”(陽文印)。

唐皇甫诞碑跋

此碑断於明中葉。初斷時,“授尚書左丞然并州地處參墟”,“丞然”兩字之間尚無泐跡。至啓禎間,遂有小駁泐。此乃“丞然”間已有泐跡,而用細麻紙氊拓,用撲墨法,乃晚明時拓。鋒稜隱然,具見神氣,今日已不易遘矣。宣統紀元夏五得之天津孟氏,重付裝池並題記。上虞羅振玉叔言父。

案: 此跋見於旅順博物館藏皇甫誕碑拓本(參觀《墨林星鳳》,第124頁),末鈐“振玉之印”(陰文)。

唐姜遐碑跋

昭陵陪葬諸臣碑,以姜柔遠及崔敦禮二碑爲難覯。《金石萃編》箸録姜碑僅二百二十六字,陸貫夫《續古刻叢鈔》箸録此碑存六百餘字,蔣生沐《東湖叢記》據原拓整本得字九百餘,足見王、陸二家已未見善本。此爲陶齋尚書所藏,玉據以録入《昭陵碑録》,考以徐梧生監丞藏本,得字九百有三,半字十有二,凡改正蔣録誤字二十有一,補蔣録缺字四十有四,可想見箸録之難,然非得善本亦何能爲?徐本僅存百餘字,蔣氏所見本今不知存亡,則此本者巍然爲海内之冠,惜不能得見崔敦禮碑爲憾耳。宣統二年上虞羅振玉。

此碑諸家考釋至詳,鄰蘇老人辨證尤精審,惟謂第三行王允之“允”似“元”則爲千慮之失,范書《王允傳》:“郭林宗嘗見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碑蓋用此事,鄰蘇老人偶失考耳。振玉又記。

案: 此跋見於2014年嘉德春拍Lot2585姜遐斷碑册頁。鈐“臣玉之印”(陰文)、“叔言”(陽文印)。

唐乙速孤神慶碑跋

唐昭陵陪葬諸臣碑,予所見善拓至夥,惟乙速孤神慶碑得曹秋岳藏本爲明季氊墨,存字才得半耳。此本乃辛亥十月得之都市,爲明中葉以前精拓,幾字字可辨。時鄂中盗起,王畿一日數警,售者索二百金,亟如其值償之。既攜之渡海,越六年丁巳,乃檢付裝池,題識下耑。退念春明往事,爲之悽感。重九後一日永豐鄉人羅振玉書於海東寓居之殷禮在斯堂。

案: 此跋見於旅順博物館藏乙速孤神慶碑拓本(參觀《墨林星鳳》,第136頁),末鈐“上虞羅氏”(陰文印)、“振玉印信”(陰文印)。

唐張昕墓誌跋

此石畢弇山制軍自關中攜歸,後歸吾鄉張叔未先生,石燬於髮逆之亂。予舊藏叔未先生手題本,今又得此本,乃關中時初拓,尤可寶貴。宣統庚申三月雪翁記於津沽寓居之集賢村舍。

歸張氏後,第十二行末“風”字,十三行末四字首“永”字與下“播”字之“扌”旁均泐。雪翁又記。

案: 此跋見於旅順博物館藏張昕墓誌初拓本(參觀《墨林星鳳》,第146頁),末鈐“振玉之印”(陰文)。

唐殷君夫人碑舊拓本跋

錢竹汀先生跋此碑,引《唐書·殷踐猷傳》,族子成己,晉州長史,初母顔,叔父吏部郎中敬仲爲酷吏所陷,率二际割耳訴冤,敬仲得減死,及成己生,而左耳缺云。讀此碑乃知即魯公之姑。其二妹者,一爲宜芳令裴安期妻,其一則殘缺不可辨矣。案碑文,他一妹則司業岑獻妻,予詳諦舊拓諸本乃知之也。碑文又言: 真卿童孺時,特蒙君教言,辭音□□□□延壽《王孫賦》、崔氏《飛龍篇》、江淹《造化篇》、《五都賦》。考《隋書·經籍志》小學類,列崔瑗《飛龍篇》於蔡邕《勸學》注下,謂已亡。據碑則魯公幼時曾從姑受此書,而兩《唐書》志亦載之,則此書至唐時尚未佚矣。辛未仲夏抱殘翁記。

案: 此跋見於2007年上海嘉泰春拍Lot1551殷夫人碑册頁,又見於2011年泰和嘉成秋拍Lot1352。跋末鈐“臣振玉”(朱陰文印)、“文學侍從”(陽文印)。册頁有羅氏題籤“唐殷君夫人顔氏墓碣舊拓本”“唐殷君夫人碑舊拓本 宸翰樓藏”,後一籤末鈐“臣玉之印”(陰文印)、“叔言”(陽文印)。

《松翁未焚稿》載《殷君夫人顔氏碑跋》(《羅振玉學術論著集》第十集,第473頁),除無落款“辛未仲夏抱殘翁記”外,文字亦有所不同。“案碑文,他一妹則司業岑獻妻,予詳諦舊拓諸本乃知之也”,作“案: 合數舊本細審之,則其一爲司業岑獻妻也”;“《勸學》注下,謂已亡”,作“《勸學》注中,謂爲已亡”;“曾從姑受此書,而兩《唐書》志亦載之,則此書至唐時尚未佚矣”,作“尚從姑受此書,是唐代尚存也”。

金普照寺碑跋

古今碑板之集古人書者,懷仁聖教序以外,惟普照寺碑可與雁行。孫北海歎爲絶倫,不虚也。顧此碑國初即斷裂,近拓則不僅存字日少,神氣亦苶弱。此本爲五百年前精拓,精采焕發,文字之未損泐,尚其次也。玉去年在都中得一本,全文朗朗可誦,然鋒穎已失,遜兹遠矣。芝閣先生寶此有年,丁未十月重拜觀,綴語於後,以誌眼福。僧潛弟羅振玉。

案: 此跋見於2012年佳士得香港秋拍Lot892號《普照寺碑》册頁,末鈐“羅振玉印”(陰文)。

宋拓黄庭經跋

唐橅晉帖之著者,以六朝之韻味傳晉賢之氣骨,故轉有出藍之妙。此本大瓢山人以爲“肉中有骨,非吴通微所能措手”。予則以爲即吴所橅,橅書往往存古人之氣骨,非自書可媲。通微自是一代高手,豈後世王侍書輩所可擬耶?仇亭老民羅振玉題。

案: 此跋見於《宋拓黄庭經》,宣統元年(1909)神州國光社珂羅版影印本。末鈐“羅振玉印”(陰文)。跋中引楊大瓢語見《鐵函齋書跋》卷三《家藏山南杜氏黄庭經》(參觀《楊賓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頁)。

宋拓館本十七帖跋

此本得之吴門,初疑是宋刻明拓。昨來都門,見李亦元所藏宋拓館本,後有祝希哲、王元美、沈朗倩三跋及趙次閑《館本十七帖考》,以之校此本,毫髮不殊。始悟此屬宋棗版,南宋拓墨。回視《餘清》諸本,直塵土耳。曩既得姜西溟所藏唐拓本,今又得此,年來古福不淺矣。丙午四月上虞羅振玉僧潛父題記。

丁未冬寄贈庸夫先生。寒中又記與京寓之尚寐軒。

案: 此跋見於2016年榮寶齋上海秋季拍賣會Lot372《十七帖》册頁,鈐“臣玉之印”(陰文)、“叔言”(陽文印)。封面有羅氏題籤“宋拓館本十七帖唐風樓鑒藏”,鈐“羅振玉印”(陰文)。

宋拓争座位帖跋

魯公《論坐位帖》,世人皆以“右”字下半之口字未泐爲宋拓,亦未足信。要在使轉頓錯,朗然如出自手書者,乃爲佳耳。寒齋有張瘦銅先生藏本,翁閣學題字千餘,考其波磔點畫至詳,與所作《蘭亭考》正同。玉嘗聚舊本十餘,一一勘校,知所考仍多未合,蓋推舉愈密,耳目益淆也。此本爲毅夫先生所藏,楮墨俱古,氊拓精善,望而知爲數百年物,至可寶貴。壬戌仲冬,同在都下,出以屬題,謹書册尾,以志眼福。上虞羅振玉記。

案: 此跋見於2017年廣東崇正春拍Lot945争座位帖册。温肃(1879—1939),字毅夫,号檗庵,謚文節。廣東順德人。1922年12月初參加溥儀大婚贺典。1923年1月遜清小朝廷賞“貞心勁節”匾額等,同時賞羅振玉“貞心古松”匾额。4月授南書房行走。參觀《温文節公集》卷一《檗庵年譜》、卷二《檗庵奏稿》,香港學海書樓2001年版。

書 畫 跋

智永真草千文真跡跋

真草千文一卷,爲智永禪師真跡。學者於此可上窺山陰堂奥,爲人間劇跡。顧或以爲與關中石本肥瘦迥殊而疑之,是猶執人之寫照而疑及真面也。近我内府檢定書畫名迹,中有宋王知微臨永師真草千文,寶沈庵宫保熙爲予言豐筋多肉,與此本吻合。異日當爲影付印,以與此本並傳示海内,承學之士庶不至執石刻以疑真跡乎?宣統壬戌三月上虞羅振玉書於津沽嘉樂里寓。

案: 此跋見於日本京都小川家真草千字文卷,曾爲小川爲次郎(1851—1926,號簡齋)舊藏。跋末鈐“羅振玉”(陰文印)。羅振玉《後丁戊稿》所載《智永千文跋》(《羅振玉學術論集》第十集,第641—642頁)爲羅氏爲影印本所作跋。

王鐸臨古書册跋

王文安公書跡之流傳者,晚年率意之作爲多。此册書於丙子、丁丑二年,當明之末季,爲公攻書最力之時。所臨七家書,無一不精妙。其臨二王書,尤得神髓,非它率意之作可比。川口先生以爲如何?歲在壬子,上虞羅振玉題。

案: 此跋見2008年西泠印社拍賣公司春拍Lot0325王鐸臨古册頁,末鈐“羅振玉印”(陰文)。有羅振玉題籤兩條: 一曰“王孟津書册宸翰樓藏”,鈐“羅振玉”(陰文印);一曰“王文安公臨晉人書册此君軒藏 羅振玉題”,鈐“羅振玉”(陰文印)。此册原爲羅氏舊藏,蓋轉讓與日本川口國次郎時作跋歸之。後又有内藤湖南題籤、長尾甲題籤并兩跋。此君軒爲川口氏齋名,在日本備後國三原城(今廣島縣三原市),壬子(1912)九月王國維曾作《此君軒記》,參觀《觀堂集林》卷二三。

方以智梅花老屋圖跋

無可大師畫跡傳世至少,予求之三十年始得册一幅二。册中圖行腳所經名川,後有錢開少先生跋,畫筆清瘦枯淡而意味無窮,非當世畫家所可及。此幀伯雨學使藏弆有年,以未見大師它跡未能斷定真贋。丙寅仲夏,出以相示,與予齋所藏正同,爲真跡無疑,學使幸善守之。上虞羅振玉題記。名下脱山字。振玉又記。

案: 此跋見於2015年西泠印社秋拍Lot0423號方以智《梅花老屋圖》,鈐“羅振玉印”(陰文)、“羅叔言”(陰文印)。黄以霖(1856—1932),字伯雨。宿遷人。光緒十七年(1891)辛卯科舉人。歷官鄖陽知府候補道、署湖南提學使兼布政使。民國後居上海,熱心賑濟,興辦實業。喜藏碑版書畫。此畫鈐有“宿遷黄氏收藏圖書”陽文印。

猜你喜欢

上虞拓本
读《甲骨文捃》(二)
《合集》27459拓本、照片对读的新发现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拓本博古画:金石传拓与中国画的交汇
从“相加”迈向“相融”——上虞日报媒体融合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泰山上的汉字记忆——《纪泰山铭》清代拓本
《贾养材墓志》拓本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上虞区沥海镇小学
上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