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物定名规范性翻译浅析
——以陶器为例

2018-01-23

文物季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灰陶质地陶器

一、引 言

我国目前正处于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性阶段,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注重国际馆际之间的交流。要扩大国内博物馆在国际的影响,其中如何让外国人能准确地了解中国特有的文物描述显得尤为重要[1]。国际传播主要依赖翻译活动,文化的有效传播对文物翻译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而翻译的规范化水平对于文化能否畅通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翻译的规范化将直接制约文化传播[2]。当前,我省文物翻译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文化传播。以文物定名翻译为例,我们通过走访一些地市级博物馆,发现博物馆展馆文物命名英文翻译的覆盖率并不高。对于文物的介绍,一些博物馆仅仅提供了中文,并未提供与文物名称相对应的英文翻译。有的博物馆虽然提供了英文翻译,但对于中文名称相同的文物,英文翻译却不相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物定名翻译的规范性不足,有待加强。为此,本文将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规范性命名为起点,探索文物命名的规范性翻译。

二、文物定名的标准、规范性

文物定名标准是科学、准确、规范、精炼,做到“观其名而知其貌”[3]。文物定名一般按照时代(年代)、特征、通称顺序排列。年代指文物的制造年代或使用年代。特征指文物的地域、人文以及有关的工艺技法、纹饰题材、形态、质地等本体属性信息。通称指器物的通称。

文物定名分为古代文物定名和近现代文物定名两大部分。古代文物定名的要素主要有年代、文化、特征、质地、形制、窑口、作者、工艺、文字内容(或标题)、钱名(面值)、印文、书体、主要内容。上述要素基本能涵盖古代文物定名的所有要素。下面我们就以陶器为例,对古代文物陶器的定名规则予以介绍,对其定名的规范性翻译加以梳理并予以分析。

陶器是以黏土或加入羼和料作胎,经成型、干燥、焙烧等工序制成的器物。器物主要分为汲水器、炊器、食器、盛储器等。陶质主要有夹砂和泥质两种,陶色有红、灰、褐、黑、白等。器表多修饰以拍印花纹、附加堆纹、剔刻纹、镂刻纹及彩绘。随着瓷器的日趋发达,陶器中明器日渐增多,实用器的应用逐渐萎缩[4]。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中介绍了古代文物陶器的命名规则,具体如下:古代文物陶器一般以“年代”+“文化”(新石器时代需加确切文化)+“特征”+“质地”+“形制”定名。例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唐三彩花卉纹枕;唐长沙窑“李十造”花卉陶印模。下面我们就将上述命名中的要素一一加以解析。

1.年代(Years/Era/Age)。年代记录文物的年代信息,对正确判定其价值、提供检索和利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文物年代进行翻译时,针对史前文物年代用考古学年代专有词翻译,如:“旧石器时代”可译为“Paleolithic age”,“新石器时代”可译为“Neolithic age”,后面若需补注相应年代,则应加注括号,并标注相应的年数,如“旧石器时代(距今约 80万年)”就可译为“Paleolithic age(about 0.8 myr B.P.)”;“公元前”用“B.C.”表示,“距今”用“B. P.”表示。当年份数字超过1000时,应在千位处加注“,”区分;当年份数字达到百万位时,一般启用million,简写为“myr”,后面加相应的“B.P.”或“B. C.”。

对于历史文物年代则直接翻译即可。如果历史朝代纪年和公历纪年同时出现,那么在对历史朝代纪年直接翻译时,后面可以加注括号,在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标示相对应的公历纪年。例如:“明洪武二年(1369)”可译为:“2ndyear of Hongwu(1369),Ming Dynasty”。

对于含有“东”、“西”、“南”、“北”等字眼的历史朝代,如“东汉”、“西汉”、“南宋”、“北宋”、“南朝”、“北朝”、“南朝宋”等,对这样一些朝代进行翻译时,应先将“东”、“西”、“南”、“北”译为“Eastern”、“Western”、“Southern”和“Northern”,然后再加相应的中文称谓“Han”、“Song”和“Dynasty”,而对于“南朝宋”则应先将“宋”译出来,之后附加括号,补注“南朝”的译文。再如,“南北朝”可译为“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唐代”可译为“Tang Dynasty”,“西周初年”可译为“the early year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商代晚期”可译为“the late Shang Dynasty”。

2.文化(culture)。对于已知确切文化的文物,如“龙山文化”、“昙石山文化”等,在翻译时需将“龙山”、“昙石山”直译成“Longshan”、“Tanshishan”,后面再加“Culture”。再如“仰韶文化”,就可以直接译为“the Yangshao Culture”。

3.特征。英译为“Characteristics of the…”,指文物的地域、人文以及有关的工艺技法、纹饰题材、形态、质地等本体属性,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多为描述性的语言,翻译起来难度虽然相对较大,但也不是完全无规律可循。由于特征中包含质地和形制,下面我们就介绍质地和形制。

4.质地。英译为“Quality of a material”,指石质、玉质、陶质、瓷质、漆器等。以陶器为例,当质地“陶”在文物定名中充当限定语时,如“陶碗”、“陶盘”中的“陶”一般直接用“pottery”来修饰“碗”和“盘”就可以了,故“陶碗”、“陶盘”就可译为“pottery bowl”和“pottery plate”。如果文物命名中只提及是陶器,那么直接将其译为potteries即可。

5.形制。相应的英译词为“Shape and structure”。就英文释义而言,文物的形制指文物的外观和构造。对于相同质地的文物,其形制并不单一,而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仍以陶器为例,质地均为陶,而形制却有罐、壶、钵、碗、杯、盒、豆等多种。如何恰当地将这些文物定名规范地进行翻译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走访博物馆,参观实物,我们发现罐与壶,钵与碗非常相似,但如何准确地为其定名翻译,绝非易事。进入大英博物馆官网,搜索与我们馆藏文物相似的文物,参考其文物命名方式,发现“罐”与“壶”的译文有“jar”和“jug”,而“钵”与“碗”的译文有“bowl”和“pot”,这给我们恰当地进行翻译带来一些难度。借助权威牛津词典,通过分析“jar”、“jug”、“bowl”和“pot”的释意,可以明白jar与jug,bowl与pot的区别,然后再仔细观察文物实物,我们方能够给出较为合适的翻译。

Jar:a wide-mouthed cylindrical container made of glass or pottery,especially one used for storing food,the contents of such a container罐子,坛子;广口瓶。

Jug:Brit.a small or medium-sized cylindrical container with a handle and a lip,used for holding and pouring liquids〈英〉(有柄和嘴)罐,壶;Amer.A large container for liquids,with a narrow mouth and typically a stopper or cap〈北美〉(狭嘴带盖)大罐。

Bowl:a round,deep dish or basin used for food or liquid碗,钵。

Pot:a container,typically rounded or cylindrical and of ceramic ware or metal,used for storage or cooking罐,壶,钵(clay pots for keeping water cool in summer夏天用来晾水的泥罐,teapot茶壶)[5]。

同为“陶罐”,若要强调“广口”,则用“Jar”作译文;若要强调带“柄”,则用“Jug”更合适一些。同是“陶碗”,若单是用来盛食物或液体,就用“bowl”作译文;若是用于储存或做饭的炊具,则用“pot”更为恰当些。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对此仔细斟酌。

再如:同为“陶碟”,翻译时用“pottery dish”还是“pottery plate”,亦需三思。关于“dish”,新牛津是这样释意的:a shallow,typically flat-bottomed container for cooking or serving food碟、盘。而“plate”则为:a flat dish,typically circular and made of china,from which food is eaten or served(盘子);or a similar dish,typically made of metal or wood,passed round a church congregation in order to collect donations of money(常用金属或木头做成的在教堂集会中传递以募集捐款的)奉献盘,捐款盘。在翻译“陶碟”或“陶盘”时,如果仅仅是用于做饭或盛食物用的平底的盘子,则用“dish”,其它情况则用“plate”。

还有同为陶器的不同形制的文物,如“陶鬲”、“陶豆”、“陶盉”等,由于我国文物定名及中国文化的特殊性,“陶鬲”中的“鬲”,“陶豆”中的“豆”,“陶盉”中的“盉”,在英文中难以找到与其相应的译文,从文化输出的角度着眼,我们权且将其直译为Li、Dou与He,后面加括号标注pottery即可。了解文物定名的相关要素之后,如何将这些要素加以整合,从而对文物定名给出比较规范的翻译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拟采取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我们在对文物定名进行规范翻译时,主张以归化和异化理论为基础的翻译策略。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用目的语读者惯用的表达方法来翻译原文的翻译理论,归化翻译法是文化翻译活动的主流[6]。归化法的代表是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异化翻译法与归化翻译法相对,它主张在翻译中要尽可能去适应、照顾源语言文化和作者使用语言的习惯。这种翻译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保留源语言的语言特点与文化特色,让读者借助译文可以了解到异国风情,从而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对“陶鬲”、“陶豆”、“陶盉”等文物命名的翻译就是采用的异化翻译策略。无论是归化翻译理论还是异化翻译理论,都要求译者深入了解文物的文化背景信息,根据具体的文物文本翻译需要来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只有这样,才会翻译出好的文本,从而促进我国文化对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7]。我们拟采用的方法有:

(一)直译法

文物定名的规范性翻译,在不减少原文所含文化信息的前提下,如果中文文物定名从形式、功能等方面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英文,我们就采用直译的方法。

(二)加注释译法

当中文文物定名中的某些信息在译语中无法表达或文物定名在目的语中不可译时,可以采用加注释的方法。除了直接传达定名中原有信息,还可对时代背景、译文说明等加以补充。这种半音译的处理法是文物翻译中比较常见的方法。但这种加注释的方法最好是在半音译之后再加注释。如,编钟 bian zhong(bell-chime),再如在对“陶盂”进行翻译时,可以先将其译为Pottery Yu,然后在其后面加注a Water Container(一种盛水器)。通过辅以文字说明,可以让人了解其用途。

(三)通过灵活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

在对文物定名进行翻译时,可根据需要,将直译法和加注释译法融合在一起使用。

四、如何对陶器文物定名进行规范性翻译

在对古代陶器文物的中文定名进行翻译时,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步骤。

首先,应该就文物的中文定名中所包含的年代、特征、质地和形制四个部分加以拆分,对各个部分逐一加以翻译,对于看似复杂却一目了然的成分判断是否可以予以回避或者不译。

第二,对文物的中文定名加以整体翻译。当文物的中文定名较复杂,即:如果中文定名中表示特征的术语较多时,一般采用先翻质地和形制,再翻特征,最后翻译朝代的顺序来进行。例如:北朝牛蹄马首灰陶镇墓兽,该文物定名相对比较复杂,我们可以将其译为:Grey earthen beast as a tomb guardian with cattle shoes and horse head,Northern Dynasties。同时,我们发现,如果特征由一些名词性短语来承当,翻译时往往通过介词with引出。

如果中文定名表述较简单时,则一般采用先翻译特征,再翻译质地和形制,最后翻译朝代的顺序来进行翻译。例如:唐青釉蹲狮,我们就可以按照特征+质地+形制+朝代的顺序将其译为:Blue glazed earthen lion,Tang Dynasty。

下面就以陶器文物为例,对其定名的规范性翻译加以梳理。我们从所收集的数据中任意选取其中的10条作为样本来做分析研究,为增强本研究的可行性,所选取的样本力争不重复。

1.东汉绿釉三层百戏陶楼

2.东汉绿釉三兽足陶仓

3.东汉绿釉陶瓢

4.北朝灰陶胡人俑

5.北朝牛蹄马首灰陶镇墓兽

6.明琅花镂雕人物故事陶罐

7.唐青釉蹲狮

8.唐彩绘胡人骑驼立俑

9.唐灰陶女侍俑

10.唐灰陶彩绘卧牛

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其文物定名中包含了年代、特征、质地和形制信息。年代具体包括东汉、北朝、明和唐,翻译时可分别译为:Eastern Han Dynasty、Northern Dynasty、Ming Dynasty和 Tang Dynasty.

特征具体包括:绿釉、三层百戏;三兽足;胡人;牛蹄马首;琅花镂雕人物故事;青釉;彩绘、胡人骑驼。

质地具体包括:陶、灰陶。在进行翻译时,可分别译为:pottery/earthen、grey earthen

形制具体指:楼、仓、瓢、俑、镇墓兽、罐、蹲狮、胡人骑驼立俑、女侍俑、卧牛。翻译时可分别译为:tower、barn、Piao、figure、beast as a tomb guardian、pot、lion、Huren figure riding a camel、female figure、reclining cow。

在对文物定名中的各个要素予以分析后,就可以对该文物定名进行整体翻译了。在对上述样本中“东汉绿釉三层百戏陶楼”进行整体翻译时,我们可以借助该文物本身的中文定名,看到该文物由三层组成,“百戏”表明该文物是供唱戏时所用,结合前面对各命名要素的翻译,可以将该文物的中文命名翻译为英文:Green glazed earthen tower used for theatre,Eastern Han Dynasty。由于“三层百戏”无论对于国内参观者还是对于国外参观者都一目了然,故没有对“三层”加以翻译,而“百”是一个概数,因而也不必加以翻译。

又如:东汉绿釉陶瓢,该文物的中文定名由年代(东汉)、特征(绿釉)、质地(陶)和形制(瓢)共四部分组成,我们在对其中文定名进行英译时则应将其译为:Green glazed earthen Piao,Eastern Han Dynasty。

再如:明琅花镂雕人物故事陶罐,该文物的中文定名由年代(明)、特征(琅花镂雕人物故事)、质地(陶)和形制(罐)共四部分组成,我们在对其中文定名进行英译时则应将其译为 Earthen pot, enameled flowers engraved with character stories, Ming Dynasty

最后举一例,“唐灰陶女侍俑”,该中文定名由年代(唐)、特征(灰陶和女侍佣)、质地(灰陶)和形制(女侍俑)共四部分组成,对其中文定名进行英译时可将其译为 Maid figure,grey pottery,Tang Dynasty。

另外,对文物的中文定名进行翻译时,除了要求译者有一定的英文功底,同时对文物展馆内的讲解员也提出了需要具备一定英文素养的要求,以便在对外籍参观者讲解展品时,能对英文翻译之外的信息予以必要的补充。

五、研究局限及不足

文物定名的规范性翻译研究是一项交叉学科研究,既涉及到与文物相关的博物馆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又需要外文翻译的方法、技巧等专业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要正确融合文化差异和规范翻译方法,需要研究者有极高的综合素质,文物定名翻译是文物翻译的精髓,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如果文物定名规范性翻译研究取得成功,意义将非常深远。

[1]林文涛《文物翻译的规范化探析》,《四川文物》2013年第4期,86~89页。

[2]陈曦、陈汉良《历史文物名词英译的规范化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2013年7月。

[4]王巍总主编《中国考古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3月。

[5]《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6]丁闯《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策略探析》,《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7]张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背景下的博物馆文物翻译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年第26期。

猜你喜欢

灰陶质地陶器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丝滑”表带
跟踪导练(四)4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TEXTURE ON TEXTURE质地上的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