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理论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1-23郑阿楠
郑阿楠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汤岗子医院,辽宁 鞍山 114048)
慢性乙型肝炎是临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传染疾病。我国可以说是慢性乙型肝炎疾病的重灾区,大约有60%左右人群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1]。此种疾病与肝细胞癌和肝硬化的产生有直接性的关系。而该种病症的发生与病毒感染、免疫失调具有一定关系。临床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法就是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以此控制病情发展。但实践表明此证治疗方法存在较多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中医治未病理论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8例。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判断标准。将其分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男26例,女18例,患者年龄为24~69岁,平均年龄为(49.6±6.7)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2±0.3)年。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患者年龄为25~70岁,平均年龄为(50.6±6.7)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为(4.3±0.4)年。对照组一般性资料与观察组并无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告知患者日常生活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清淡、保证足够睡眠,避风寒,禁烟酒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摄入产生肝毒性的药物。同时口服拉米夫定。每天1次,每次100 mg,于早餐后30 min口服,疗程为24个月。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治未病干预措施。首先,基础性干预。情志干预,告知患者保持健康、乐观、开朗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起居干预,日常起居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穴位按摩干预,安排针灸科医师指导患者按摩足三里、肝俞穴位15 min。其次,中医辨证施治。此种治疗需根据患者具体体质给予干预性措施。平和质,此类患者主要是保养,无需给予明确的药方;阳虚质,这类患者需遵循补肾助阳的原则,调补配方为金匮肾气丸加减;阴虚质采用滋补肾阴的原则,调补药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气虚质患者需培补元气、补气健脾,同时化痰泻浊,药方为参苓白术散加减。针对湿热体质患者,遵循清热化湿的原则,调补配方为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加减。而淤血体质主要是活血化瘀、疏利通络,药方主要是血府逐瘀汤加减。气郁体质就需要疏肝行气和开其郁结,调补配方为逍遥散加减。所有患者接受中医干预理论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在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对比临床治疗效果、HBV-DNA转阴率、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等指标的变化。
显效:在患者疗程结束后,其所有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黄疸全部消退或基本消退,肝功能检查正常,肝脾肿大出现回缩,HBVDNA(﹣);有效:疗程结束后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相对比治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均下降50%,HBV-DNA(﹣)或(+);无效:在疗程结束后,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与症状并无显著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在此次研究活动中,使用SPSS17.0的统计软件,针对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资料笔中的所有数据均使用χ2进行检验。如果检验的数据P<0.05,那就说明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对比:治疗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2%,即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3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8.2%,对照组患者显效13例,有效17例,无效13例,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HBV-DNA转阴率要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HBV-DNA转阴率为81.2%,对照组患者HBV-DNA转阴率为45.5%,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对比:在治疗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肝功能,所有患者的ALT、AST与TBIL指标均下降,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要显著于对照组,治疗前对照组患者ALT、AST与TBIL指标分别为(71.32±12.69)μmol/L、(163.25±12.42)U/L、(158.36±16.21)U/L,观察组患者ALT、AST与TBIL指标分别为(76.35±12.47)μmol/L、(176.36±11.35)U/L、(149.36±16.78)u/L,接受治疗后对照组患者ALT、AST与TBIL指标分别为(24.36±8.7)μmol/L、(62.36±11.24)U/L、(59.36±12.31)U/L,观察组患者ALT、AST与TBIL指标分别为(15.23±5.24)μmol/L、(30.23±9.04)U/L、(33.25±3.12)U/L,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慢性乙型肝炎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且这种疾病具有明显的传染性。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多发性疾病,非常容易发展成为肝硬化,病情严重还有可能发展成为肝癌。临床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药物有很多种,但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方法是抗病毒、改善肝脏病理与调节免疫功能[2]。但是从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了解到,其难度不断加大,机体免疫系统很难清除病毒原始复制的模板,而乙型肝炎病毒具有非常高的复制率和变异性,很难短时间清除乙型肝炎病毒。并且乙型肝炎病毒免疫耐受性强,导致临床效果不佳。现代临床医学并无特殊的治疗方法。我国中医治未病理论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有着很长的历史。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来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意义[3]。
查找文献,并不难找到较多关于中医治未病理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资料。但有学者就指出,此种理论就是要尽早控制乙型肝炎的发展,阻碍其向肝硬化与肝癌方向发展,并且其在此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应始终贯穿该理论。不少学者在临床研究中均证实,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4]。该理论充分体现出中医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原则,以此来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减少患者临床治疗中产生的医疗费用,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本就是复杂的过程。应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能够延缓疾病的进展,预防恶化。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该理论的应用可显著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临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干预,有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可改善HBV-DNA转阴率,改善患者肝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1]周大勇,王世霞,赵怡蕊,等.中医治未病理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21例临床观察与理论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3):231-232.
[2]王树民,邹海.中医治未病理论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9):113-116.
[3]唐农,邱石源,雷龙鸣,等.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艾灸疗法干预中风高危状态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9):2061-2063.
[4]杨春华.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病患者的防治效果及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4,6(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