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作用的综合比较
2018-01-23李鹏
李 鹏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药剂科,辽宁 抚顺 113000)
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均为临床中常用的两种有效降压药物[1-2]。氯沙坦的作用机制为通过对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亚型AT1跨膜区内的氨基酸进行相互作用结合,占据其螺旋状的空间结构,阻止AⅡ与AT1受体有效结合,从而能够在受体水平有效阻断AⅡ造成的心血管效应[3]。而氨氯地平的作用机制为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Ca2+内流状态,以及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大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而使血浆内的儿茶酚胺有效下降,以实现小动脉松弛及扩张的目的[4]。本研究综合观察及分析比较了氯沙坦和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临床治疗作用,分别从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降血尿酸效果以及逆转左心室肥大效果入手,以期为临床更能针对性有效用药提供指导依据,现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4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个降压药物治疗组,即氯沙坦组(n=70)和氨氯地平组(n=70)。氯沙坦组中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65.56±5.52)岁;病程时间1~21年,平均病程(12.41±4.22)年。氨氯地平组组中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5.51±5.50)岁;病程时间1~21年,平均病程(12.44±4.20)年。纳入标准:①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②符合高尿酸血症的诊断标准:男性≥420 μmol/L、女性≥360 μmol/L;③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证实为左心室肥大症;④本次用药治疗前均未服过其他用降压药物,或者降压药物的停用时间≥2周。排除标准:对氯沙坦和氨氯地平有过敏反应、继发性高血压、脑卒中、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糖尿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妊娠及哺乳期、痛风以及不能坚持配合治疗等。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及治疗前检测的血压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利用组间平行对照的观察分析方法,对70例氯沙坦组患者采取每日清晨(6:00~7:00)顿服氯沙坦(50 mg/d);对70例氨氯地平组患者采取每日清晨(6:00~7:00)顿服氨氯地平(5 mg/d)。两组患者的用药疗程均为12周。每2周随访并监测其血压1次,于第12周后连续监测其血压3次,计算其平均值[5];同时监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以及肝肾功能指标;并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测定其LVDd(左室舒张末径)、LVSd(左室收缩末径)、LVPWd(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并计算出LVMI(左室质量指数)。以LVMI男性>134 g/m2、女性>110 g/m2为诊断左室肥大的标准[6]。在整个治疗观察期内两组患者均未加用任何其他有关药物。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专业检验分析,定量数据以(±s)统计表示,治疗前后的组内及组间参数的比较,分别采用配对χ2检验和t检验,并以P<0.05为差异检验结果对比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降压效果的比较。治疗前血压水平:氯沙坦组(169.96±12.35)/(94.96±7.31)mm Hg,氨氯地平组(170.06±12.34)/(95.05±7.34)mm Hg。
治疗后血压水平:氯沙坦组(132.98±9.38)/(82.55±4.52)mm Hg,氨氯地平组(133.07±9.31)/(82.56±4.53)mm Hg。
两组患者持续用药降压治疗12周后,其血压水平均较用药治疗前有显著下降,组内前后对比差异性强烈,有良好性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治疗后的血压水平比较并无有效性差异意义(P>0.05)。
2.2 降尿酸效果的比较: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尿酸检测,指标结果显示: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基本一致(P>0.05);而治疗后,氨氯地平组组内前后下降并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氯沙坦组血尿酸下降差异水平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显著高于氨氯地平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2.3 改善左心室肥大的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各项指标结果显示:在治疗前,氯沙坦组与氨氯地平组的各项指标结果基本相似(P>0.05);而治疗后,氯沙坦组患者的LVDd(mm)、LVSd(mm)、LVPWd(mm)及LVMI(g/m2)的改变效果尤为明显(P<0.05),而氨氯地平组的前后变化无意义(P>0.05)。
3 讨 论
血压升高可因多种病理及生理机制参与而导致的升压。常见的一种心脏异常改变为左室肥大,也是导致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更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7]。因此,在评价降压药物疗效时,主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减轻或逆转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大结构的有效改变。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间的关系也引起了临床的更多关注,高血压可引发肾功能受损[8],减少尿酸,而导致血尿酸升高,并高尿酸血症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增加可呈正相关性。因此,在临床治疗高血压患者时,要给予全面的辅助检查,依据其基础疾病情况积极用药,以在纠正高血压病症时,还能够有效抗高尿酸血症及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其远期生存质量都有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
经本研究观察分析得知,氯沙坦与氨氯地对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疗效基本相似,但氯沙坦对降尿酸及改善左心室肥大有很好的临床作用,因此,相比之下氯沙坦更值得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及(或)左心室肥大的患者推广应用。
[1]陈君,张郁青.氨氯地平与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急性中风患者血压昼夜变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5):1773-1776.
[2]王一书,王伟力,殷显德.氨氯地平与氯沙坦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比较[J].山东医药,2015,55(46):36-37.
[3]顾佩红.氯沙坦、氨氯地平在高血压伴糖尿病治疗中的效果比较[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102-103.
[4]黄锡亮.氨氯地平与氯沙坦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比较分析[J].药品评价,2016,13(13):18-20.
[5]张斌.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压及尿酸代谢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5,24(24):133-134.
[6]王晶晶,陈才强.抗高血压药物氯沙坦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2):82-83.
[7]王平正.氯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伴高尿酸139例[J].中国药业,2015,24(17):122-123.
[8]任洪华.高血压治疗中氨氯地平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5,8(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