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马政及畜牧业探析
2018-01-23许生根
□许生根
一、唐宋马政在西北边疆的传承
西夏占据西北大片领土,多有荒漠、草原、高山,平原占地少,区域内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良马出产地。河西走廊一代是著名牧业区,甘州“水草丰美,畜牧孳息”[1]287,焉支山“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茂美,宜畜牧”[2]955。宁夏平原及周边地区处于农牧交会地带,“水深土厚,草木茂盛,真牧放耕战之地”[3]947。党项马自古有名,唐诗中就有“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4]。《旧唐书》和《旧五代史》中也提到党项马数量多、品种好,深受人们的喜爱。西夏的畜牧业发达,是中原王朝马匹的主要供应基地之一。
西夏战马的特征比较突出,我们现在能从西夏王陵出土的石马和甘肃武威西夏墓出土的驭马图中了解到有关西夏马的情况。西夏陵区出土的石马表现出了西夏马匹静态的卧姿形象,“双耳上耸,二目圆睁前视,有眼角刻线,口微启,唇略涂朱彩,额门鬃毛中分贴于脑际,颈上鬃毛较长,倒向后斜贴颈部,呈清晰的线条状”[5]65。在甘肃武威西夏墓出土的彩绘木版画中,有一幅驭马图,图中的马呈现动态的形象,引颈翘尾,作飞奔姿态,让人可以领略出西夏战马驰骋战场的雄姿。
根据史料记载和现代出土文物的分析,西夏马匹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品种:甘青马、大宛马、蒙古马。甘青马(也称契丹马)出产于祁连山南北两麓、青海湖周围等区域,元昊称帝后,西夏帝国占据着祁连山以北的广大地区。甘青马作为该地区著名的马匹,被西夏军队大量地征用,成为西夏战马的主要来源之一。关于甘青马的情况,还可以将1969年甘肃武威东汉墓出土的蹄踏飞燕铜奔马的形象,与甘肃武威西夏墓出土的彩绘木版画中那幅驭马图进行比较,飞燕铜奔马和驭马图中的奔马有共同的特点,奔跑时都采用对侧步的步法,从而可以进一步证明西夏应该拥有甘青马这个品种。大宛马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著名的良马品种之一,大宛马需要经过河西走廊才能流入中原地区,而西夏长期占据河西走廊。西夏军队又是以骑兵为主,对马匹的繁殖饲养保护得当,也应会引进周边地区的良种马,所以可以推测西夏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大宛马。西夏北邻辽朝的边界地区,正是蒙古马的生息之地。蒙古马多生长在空旷的牧区,能忍受漫长的严冬,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西夏在与辽长期的经贸交往和军事冲突中,也获取了大量的蒙古马。西夏军马草料供给的重要性仅次于粮食供给,军马草料基本上是由国家支出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官牧场供给军马草料;另一种是生活贫困的正军在家中牧养军马,官仓调配一定数量的饲料。
骆驼是西夏主要役畜之一。西夏大量使用骆驼。西夏骆驼主要分布于阿拉善内陆高原及武威一带,在今甘肃酒泉以西至玉门关以东地区亦有分布。西夏骆驼品种丰富,包括我国骆驼品种中的阿拉善驼、苏尼特驼和新疆驼三大主要驼系的骆驼。西夏的阿拉善驼最多,主要分布于阿拉善的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之间,河西走廊、青海等地亦有分布。阿拉善骆驼高大雄壮、身体强壮、体力充沛,常用于货物运输、边防巡逻等,成年雄性阿拉善骆驼体重可达600千克—750千克。骆驼是西夏的主要力畜,广泛用于战争、运输和耕地。宋皇祐元年(1049),辽兴宗率军伐夏,北路军突入西夏的右厢地区,“至西凉府,获羊百万,橐驼二十万,牛五百”[1]138。其重要性可以与马并列,西夏群牧司规定“旧驯之公骆驼年年当分离,当托付行宫司,人杂分用中”[6]575。骆驼还是西夏国家运输的主要力畜。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王延德出使高昌,经鄂尔多斯渡黄河,穿越乌兰布和沙漠,“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7]14110。西夏在河西走廊一带使用骆驼耕地,史载张掖 “以骆驼耕而种”[1]441。
同时,牛、牦牛在西夏亦普遍,适于高寒地区生活,乳、肉、毛、役兼用,西夏牦牛主要分布于贺兰山、焉支山一带,“牦牛在燕支山、贺兰山两地中,焉支山土地好,因是牦牛地,年年利仔为十牛五犊,赔偿死亡时,当偿实牦牛”[6]577。
基于以大型役牧为主的畜牧业在经济社会和军事行动方面的重要地位,西夏非常重视马政建设,马政制度比较完善,全面继承了唐宋的官牧制,并将其发扬光大。宋朝在马政建设方面多有建树,对周边游牧民族政权产生深刻影响。早在宋初的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宋朝于诸州置牧龙坊八个,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正式改称“牧监”,全国牧监有十四个。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宋代国家牧场大有发展,“凡内外坊、监及诸军马凡二十余万匹,饲马兵校一万六千三十八人”[7]4929。宋太宗时期全面推行牧监制,创建群牧司。景德四年(1007),是马政发展史上重要的年份,宋朝置群牧司官署,成为马政的实际掌管部门。朝廷在咸平三年置群牧司,归属枢密院,于景德四年由知枢密院陈尧雯为群牧司制置使,又置群牧副使、都监,增判官二员,国家马政的政令均由群牧司制定发布。群牧司制置使以枢密使或副使任职,由军事部门的主管级大臣兼任,实际处理马政具体事务。从此,在中央最高军事部门指挥下的群牧司统管马政,由牧监管辖国家牧场的马政管理形式定型,成为封建社会最终的马政制度。国营大牧场生产形式是马政制度最明显的优势,其核心是建立高效的牧养方式,形成畜牧规模生产,提高畜牧业管理水平。北宋后期官牧场衰落,但宋朝马政建设在辽、金、夏、元得到传承,他们纷纷仿效宋朝设置群牧制。
为有效管理役畜,西夏仿效宋朝马政设置群牧司制。官牧场为西夏国有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夏法律规定:诸牧场之官畜在地界,原未入地册,因官私属界不明引发纠纷,当重划地界。官地之界标当与掌地记名,每年录于畜册之末,并纳地册,交官私地界不许相混。官地之监标志者当与掌地记名,如违律,徒一年。官属地界内原家主另外有私地,原家主不许复于官地内落窝。原家主若无落窝之地,或牧地荒瘠,未有清净水源则许原家主另择新地落窝。拥有私地诸家主,不许侵占官牧地之水源,不许侵冒官牧场之土地。如违律,当依边等法交付散黍。有关违律情节,大小牧监不告于局分,一律有官罚一马,庶人杖十三。天旱时节,诸家主游牧牧至官牧场,一年以内许落窝,但不许耕牧,逾一年之期,使勒还旧地。[6]598西夏在法律上划清官牧场和私地界线,并年年登记造册上报,为西夏马政建设奠定了制度保障。西夏官牧业分中央、地方两级,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管理机制,主要通过军事指挥机构实施国有牧场的管理职责,为军队的后勤供应提供保障。西夏中央管理马匹的部门分属经略司、群牧司、马院、飞龙院,经略司、群牧司为主管部门。群牧司是西夏官牧业的主要管理机构,这个机构有两项职责:一项职责是宏观上指导西夏官牧业生产,另一项职责是直接经营、管理国有牧场。
西夏马政就延续了唐宋对畜牧细化管理,尤其是重视马匹管理的特点。西夏设立了专门管理马匹的机构,即西夏的马院。马院作为专门管理马匹的部门,其建制最早源于北齐的左右牧署,理念就是把马匹管理置于特别重要的位置。马院是西夏官府专门牧养军马的部门,在行政级别上位于群牧司之下。马院至少分为东院、北院,但具体的史料记载的并不清楚。
二、辽夏金元马政制度比较
辽、金、夏、元承袭唐宋马政,虽呈现各自的马政特点,但都遵循唐宋制度,延续唐宋马政管理军事经济同步发展的特征,中央建立直属机构负责马政事务,运用朝廷集权管理马政。同时,这些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均仿效唐宋马政,积极发展地方官牧场,特别是直接继承了宋朝的群牧司制,为马政在西北边疆的传承作出贡献。
辽代建国之后就发展群牧制度,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群牧制度成熟。辽的北枢密院管辖群牧制,主管群牧的机构,设有下属机构或职官,有九个部门在各地区设置机构,专管皇家和国营畜牧,官牧场主要分布在今呼伦贝尔大草原及燕山和张北一带。但史书没有记载辽群牧部门的具体官职,我们只是知道主管群牧的机构有“总典群牧使司”和“群牧都林牙”。契丹前期所需之物“皆自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田出抄掠,以供之”[8]399。辽建立马政制度,对辽的后勤供给制度影响很大,有效推动辽军事后勤供给制度的建设。辽的马政制度比西夏早。但相比较西夏马政,辽代的马政制度比较松散且不完备,特别是辽没有马院,没有专门管理马匹的机构。
金朝是在宋辽朝的群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朝群牧官制基本上是沿袭辽朝。“诸群牧所,又国言谓‘乌鲁古’ 。提控诸乌鲁古一员,正四品……设女直司吏二人,译一人,通事一人。使一员,从四品。国言作乌鲁古使。副使一员, 从六品。掌检校群牧畜养蕃息之事。判官一员,正八品,掌签判本所事。知法一员,从八品。女直司吏四人, 译人一人, 挞马十六人, 使八人, 副五人, 判三人。又设扫稳脱朵,分掌诸畜,所谓牛马群子也”[9]1330。金马政官职有群牧使、群牧副使,特别设置译人的职位,负责民族语言交流。金制定了群牧官员根据业绩奖励处罚制度,明昌四年(1193)还颁布了“功酬亏永”制,规定:“群牧官三周岁为满,所牧之畜以十为率,驼增二头,马增二匹,牛亦如之,羊增四口,而大马百死十五匹者,及能征前官所亏,三分为率,能尽征及征二分半以上,为上等,升一品级。驼增一,马牛增二,羊增三,大马百死二十五,征前官所亏二分以上,为中等,约量升除。驼不增,马牛增一,羊增二,大马百死三十,征亏一分以上,为下等,依本等除。余畜皆依元数,而大马百死四十,征亏不及一分者,降一等”[9]1211。金群牧制比辽更为细腻,但没有完全仿效宋朝建立中央级的马政管理机构,原因可能是金灭辽后,如何统治人数众多的契丹人是重中之重,运用契丹的群牧管理被统治的契丹人不失为一种有效策略。有金史专家认为:“契丹群牧对金朝的重要作用。金朝采用群牧这种社会组织来统治契丹牧民应该说有它的成功之处。这些契丹牧民用他们长期积累的畜牧业经验,为金朝国有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群牧所中大量的牲畜为金朝社会的很多方面提供服务,特别是马对金朝社会尤为重要。”[10]金的马政立法比较先进,朝廷颁布了“功酬亏永”制,规范马政管理的奖惩制度,这方面可以和西夏相媲美。
蒙古灭金之后,首次接触到马政,中统四年(1263),承金制,忽必烈开始设置群牧所,元马政建设是从群牧制开始的。元统一全国以后,承袭参行唐宋马政遗制,重新完善马政制度。元中央设置太仆寺、尚乘寺管辖马政,太仆寺级秩达从二品之秩,而唐朝太仆寺级秩为从三品,可见元朝对马政的重视。至元二十二年(1285),在上都等路设立群牧都转运使司,后设立群牧监。元朝在全国设立了14个官道,牧场广阔,覆盖全国适于放牧之地。元代马政推行和买马制,将商品交易引入马政,自世祖至顺帝和买牲畜的数目极大,国家从民间大规模买马和其他牲畜,政策从民间自愿出售发展到国家强制收购,和买牲畜的种类扩大到马、驼、牛、牦牛、羊等。元朝后期马政实施括马制,强征民间马匹。这两项宋朝弃而不用的制度却在元代泛滥,再次引发严重弊病,对元代畜牧业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辽、夏、金、元时期,元的马政制度最为庞大,体制比较完备,对元的政治、军事和经济都产生重要影响。但元的马政制度过于繁缛,在继承宋代马政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元朝的特点加以改进。
总之,西夏马政在传承宋朝马政的过程中,较好地结合西夏的实际情况,特别在马匹管理方面有所建树。辽、金马政建设相对滞后,仿效宋制并不完备,仅仅有限地发挥出马政的作用。元朝虽然全面继承宋朝马政,但错误地将宋朝马政已经废弃的制度加以重新使用,导致元朝马政弊病丛生,成为历史上马政建设中最为失败的朝代。
三、黑水城文书所见栽培作物用于西夏畜牧饲料
有西夏马政管辖的官牧场中,西夏大力发展畜牧草料中的栽培作物,把农业技术成功运用在牧草种植方面,对西夏畜牧业经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游牧经济发展一直面临自然资源分布格局影响,游牧社会被迫以长距离的移动放牧规避经济风险,使得游牧民族在各种季节皆能得到适宜的生产资源,一定程度上摆脱游牧经济因资源匮乏而出现的畜牧生产的不具确定性。在西北地区苜蓿的大量栽培是种植和畜牧业结合的典范,从而使草原环境下大规模种植牧草成为可能,改变了游牧社会完全依靠天然草牧养牲畜的历史,在古代西北畜牧业发展历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牧草中最著名的栽培作物是苜蓿的种植,对促进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在汉代由张骞从中亚大宛引入中国,种植范围逐步扩大。
黑水城文献记载大面积种植苜蓿。黑水城出土《圣立义海》,有一首西夏诗歌《月月乐诗》记载,“四月里,苜蓿开始像一幅幅紫色的绸缎波浪般摇曳,青草戴着黑发帽子,山顶上的草分不清是为山羊还是为绵羊准备的”[11]5。可见夏季草类之茂盛,牲畜夏季主要的食物是牧草。但仅仅依靠天然牧草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西北牧业,种植牧草是西北牧业进步的重要途径。在西北地区,苜蓿栽培就是采用种植生产方式获取超量牧草的典型,栽培苜蓿作为饲料在西北广泛用于牲畜牧养。 中古时期西北畜牧草料分为天然牧草和栽培作物两部分,从黑水城出土文书马草料文书可以反映出西夏官牧场大量收割、储存和喂食草料的情况。英藏黑水城出土官马草料文书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英藏黑水城出土西夏官马草料汉文文书,写本,保存大致完整,具体如下。
英藏编号Or.12380-3178(K.K.)文书可分为三组
第一组文书
(前缺)
1.部暑下马贰匹,内一匹拾分,
2.壹匹伍分:请十一月二十,一日食;
3.从二十六日至二十六日终,计二
4.日;请二十八日至十二月五日终,
5.计七日,共计壹拾日食。
6.糜子贰石□斗贰升,草贰□……
(后缺)
第二组文书
(前缺)
1.……束
2.……□分肆匹
3.……至廿八日终
4.……□束
(后缺)
(前缺)
5.……二十九日至
6.……柒日食……
7.……重吺
8.……捌斗
(后缺)
第三组文书
(前缺)
1.陆分支□□□□在
2.马壹拾陆匹,各请十一月……
3.三日,准壹日食……
(后缺)
(前缺)
4.……一匹十分,二匹各五分,
5.□于十一月二十七日, 一日食,共计二日
6.子壹石贰斗陆升,草壹拾贰束……
(后缺)
英藏编号Or.12380-3179(K.K.)文书可分为六组
第一组文书
(前缺)
1.……保□通等下马壹拾贰
2.匹,内叁匹草料十分,玖匹
3.各草料五分,须十二月四日至
4.五日, □准二日食
5.□(糜)子贰斗,草贰束,支□□□……
6.…… □[□ 马三匹] ……
(后缺)
第二组文书
(前缺)
1. 斗□升,草捌束……
2. ……等下马壹拾
3.……草料拾分,肆匹各……
4.二月四日,壹日食……
(后缺)
第三组文书
(前缺)
1.至二十四日终,计□日……
2.请,至十二月三日请……
(后缺)
第四组文书
(前缺)
师翁
(后缺)
第五组文书
(前缺)
1.二十六日至十二月四……
2.八日草九日食
3.一匹草料十分
4.二匹草料伍分
5.糜子九斗□□,草玖束……
(后缺)
第六组文书
(前缺)
1.□□马叁匹
2.□□□□子下壹拾匹
3.西□□示罗八,马壹拾陆匹
4.左移泥巾腻马五匹
5.军主讹藏嵬名下壹拾壹匹
6.伽泥都□马一匹□
(后缺)
这批马饲料文书是西夏时期的马政文书,应该是西夏官牧场的牧人书写的账册。根据马草料文书记载,投放马匹喂食中,草料占饲料的较大比重,这里的草料指的是人工投放的草料,不是草场放牧时牲畜在草地直接啃食。我们可以推测,在人工投放的草料中,包括苜蓿等栽培种植的作物和人工收割的其他天然草料。我们虽然无法知晓苜蓿占有多大比重,但西夏已经摆脱完全依赖天然草场的历史事实是清楚的。苜蓿种植需要具备较为发达的农业技术。西夏种植苜蓿的技术究竟达到什么水平,目前还没相关的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但通过西夏大面积种植苜蓿可知,西夏的栽培技术已经达到发展苜蓿种植所要求的技术水准。
历史上关于牧场里栽培作物有多个品种,唐开元十三年的《陇右监牧颂德碑》有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御冬”[12]2282。至于茼麦,不知为何种植物,显然也应是一种牲畜喜食的饲料。《唐六典》记载,“其关内、陇右、西使、北使、南使诸牧监马、牛、驼、羊皆贮藳及茭草。高原藳支七年, 茭草支四年,平地藳支五年, 茭草支三年,下土藳支四年, 茭草支二年”[13]225,唐朝牧场均种植藳及茭草为草料,对各种草料的分类已经相当细致。将这些饲料晒干、晾干称之为茭。“以茭蓄御冬”,是说将干饲料储存起来,以备冬天牲畜的需要。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西夏有种植茼麦藳及茭草为饲料的记载,不知道西夏畜牧业中除了苜蓿栽培,是否还种植其他的栽培作物用于牲畜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