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边缘,感性的裙摆
——浅析二十世纪表现主义音乐审美特性
2018-01-23于仙
于 仙
(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表现主义产生:丰沃的土壤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物质基础,也摧毁了其赖以建立的精神支柱,它迫使西方知识分子对整个西方现代文化和传统进行一场深刻的反思,人们不满足于印象主义音乐所描画的外界印象,进一步的渴望将内心的情感体验表现出来,于是,表现主义音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于德奥兴起。它从绘画、文学领域扩展到了音乐领域。从传承角度分析,表现主义音乐史人们审美极端化和西方传统文化解体的产物。
任何时期音乐的产生都与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民族背景有着明晰的牵引关系。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人们心灵的极度乏味、空虚,需要越来越多来自本源内部的刺激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对事物的描画,它来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极度不确定和危机感,德国统治集团的专横统治不仅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也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日趋恶劣,卢那查尔斯基说:“表现主义是可怕的社会绝望的产物”。人们渴望通过表现来浅尝即止脆弱须臾的灵魂。
二、表现主义音乐中的美学特征
(一)反传统性的审美表达
表现主义音乐的最大特征是反传统性。它的审美内核主要体现在不同于普通的情感表达,往往出其不意,给人以突兀的感知。这种感知不符合传统的美学观点,它通过不协和、不合理、不完整的音乐进行和处理方式来表达事物本身内部的矛盾,将人内心深处的负面情绪通过某种渠道宣泄出来,它表现的是一种封闭性的自我,认为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真实的,人存在的基本状况是烦恼、孤独和绝望,人的主要情绪是错觉和病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表现主义的音乐,它使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进行逆向的思考,利用无调性音乐的不完整表达将音乐的包容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十二音作曲法是表现主义的作曲技法里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作曲方法,它摆脱了传统调性思维的束缚,抛弃了传统的不稳定音级向稳定音级的倾向性的传统观念,将一个八度之内的十二个音半音以同等的地位看待,并按照任意顺序排成一个序列,其中的每一个音既不能重复又不能产生调式感和倾向性,完全与传统调式音乐不同,这样创作出来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诸多要素的协调配合,加上出人意料的力度变化、不断变化的节奏节拍、段落结构的不一致使音乐听起来更加难以理解。
(二)表现主义内部结构的非理性审美
表现主义将内部结构的非理性与传统有序形式的美的音乐对立起来,突出了音乐内部关乎哲学思考的部分,这种非理性的结构让人们在关注音符旋律的同时更加重视对自我的审视。不同于古典主义的“理性至上”,浪漫主义的“感性抒情”,印象主义的“光影交错”,表现主义的音乐更注重非理性的潜意识和人类的本能,它善于将人类本身内心真实情感和其他类型音乐不易表现的畸形的病态心理以各种方式呈现。在音乐中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在创作时内心的纠结与痛苦,这种刺耳、独特的音响效果,是在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打破常规,突破现实的一种渴望,不论是表现心理的扭曲、破碎、恐惧、压抑甚至是精神分裂之后变态的心理,都是表现主义音乐家用极端主观的方式将他们在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诉求付诸于作品中,为作品印下时代的烙印
三、勋伯格:视觉音乐的交叉审美
作为二十世纪中后期现代音乐的奠基人勋伯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直到现在,许多人们也无法坦然接受他的部分作品。他将世人摒弃的东西通通换做己用,他渴望用不同的形式表现自己的内心,他于1908年开始打破欧洲的传统调性的掣肘,大肆毁坏从音乐诞生之初便存在的审美结构,他的作品如同法国革命一般,猛烈而持续的攻抵传统音乐的“巴士底狱”。在这过程中,勋伯格逐渐摸索到序列音乐的衣角,试图尝试完全崭新的表现主义,也因为他种种过于先进于当时社会的创作内核而为世人所不容。
在勋伯格及其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当中,我们能够看到音乐与不同物质发生的碰撞,人们采取越来越多的方式企图寻找最契合自然地声音,而勋伯格在音乐创作中表现出的艺术胆略和创造力为现代音乐的发展打下了一针强心剂,他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极致的疯狂便是理性的基础,勋伯格作为表现主义音乐的笔尖,不仅为人们带来新的美学思想更是从根本上诠释了新的音乐哲学维度。
四、结语
在二十世纪,音乐与多维度的美学思维激烈碰撞形成各种个性鲜明的音乐推动了音乐的发展进程并进一步明确了音乐的发展方向,使人们从固有的形式中挣扎出来,就如同深陷于战争背景下的人们一样,音符也渴望走出桎梏,带给人们以新鲜的灵感和体验。尽管在这不断的尝试中有着质疑、嘲讽、嬉笑、怒骂,但得幸于音乐家的坚持与努力,让后世的我们能够欣赏到他们心中个性鲜明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