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寿孔与桅下硬币看古代欧亚间造船文化的传播*
2018-01-23陈晓珊
陈晓珊
“保寿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造船习俗,即在船的龙骨上挖出小孔,其中放置若干铜钱,用以祈求航行平安。这种现象在中国多地出土的古代海船中出现,时间从宋代开始,风俗延续至今。而英文中有“coin under the mast”,即“桅下硬币”之意,指造船时在桅座中放置硬币,同样是用以祈求幸运与平安。这种情形在欧洲多地古代沉船中出现,时间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其风俗同样延续至今。此前国内各种古船出土报告中常记载这类现象,也有国外研究者对欧洲古船中出土罗马硬币的情况加以探讨[注]Henning Henningsen,“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The Mariner’s Mirror,Vol 51, 1965(3), pp.205-210; Deborah N. Carlson,“Mast-Step Coins among the Roman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utical Archaeology, Vol36, 2007(2), pp.317-324.,但尚未见有文章探讨二者之间的联系。从出土实物来看,这类出现在古代中国与欧洲的相似习俗有可能是历代海上交流中形成的文化传播现象,本文将对此做一分析。
一、西方船舶中的祈愿硬币风俗
Lionel Casson在《古代世界的船舶与航海技术》(ShipsandSeamanshipintheAncientWorld)中提到,古人在将桅杆安放到龙骨上时,经常将一枚硬币放进桅杆座里,用来祈求幸运[注]Lionel Casson,Ships and Seamanship in the Ancient World,(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p.232.。较早引起人们对这种现象关注的事件,是1963年时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岸出土的铁器时代黑修士(Blackfriars)古船,它“长18米、宽7米,据其相关的陶器测定它是公元2世纪的古船……黑修士古船的桅杆基座上有一罗马硬币……从某种程度上看,黑修士古船和新盖伊之家(New Guy’s House)古船可能进行航海活动,至少可冒险驶出泰晤士河口”[注](英)理查德·A.古尔德主编:《考古学与船舶社会史》,张威、王芳、王东英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年,第92页。。
黑修士古船桅杆基座上的罗马硬币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意,1965年,Peter R. V. Marsden据此撰文《船中的幸运钱币》(The Luck Coin in Ships》),发表在《水手之镜》(TheMariner’sMirror)上,讨论造船过程中在桅杆下放置“幸运钱币”(luck coin)的现象,文中列举了包括黑修士古船在内的共3艘在1960年代初发现有幸运钱币的古代沉船。第一艘是1962年6月在地中海的法国海岸发现的罗马商船,其龙骨的桅杆基座位置有一枚硬币,这枚硬币铸造于公元前217年,但沉船自身时间被确定为公元前1世纪。第二例是黑修士古船中的硬币,为图密善(Domitian)帝国时期,铸造于公元88-89年的罗马。第三艘是1963年11月,在地中海法国海岸的旺德尔港(Vendres)发现的一艘沉船,其桅杆基座里有一枚君士坦丁大帝时期的硬币,公元4世纪早期铸造于伦敦。综合这些现象,文中认为这种造船习俗在罗马时期已经出现,桅杆下放置的硬币也可以作为沉船断代的依据[注]Peter R. V.Marsden,“ The Luck Coin in Ships”,pp.33-34.。
同在1965年,Henning Henningsen作《桅杆下的幸运硬币》(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一文,也发表在《水手之镜》上。这篇文章在《船中的幸运钱币》一文基础上,讨论了更多关于古代沉船中幸运硬币的例证,如1836年,在英国的彭赞斯(Penzance)附近发现一艘沉船,折断的桅杆碎片下有一枚罗马时代的硬币[注]Henning Henningsen,“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 p.205.。2007年,Deborah N. Carlson在《国际海洋考古学杂志》上发表《古罗马的桅下硬币》,文中列举了13艘发现有桅下硬币的古代沉船,其中8艘出土于法国,3艘出土于意大利,另外2艘分别出土于西班牙和英国,年代从公元前2世纪直到公元4世纪。按照年代和地理区域分布,文章认为这种历史传统是由罗马人传播开来的[注]Deborah N.Carlson,“Mast-Step Coins among the Romans”, p.319.。
这种习惯不止存在于古罗马,也在后世长期存在,《桅杆下的幸运硬币》中介绍了许多事例:1933年,瑞典发现一艘维京时代初期的船,桅座上有个几厘米深的圆洞,虽然洞中空无一物,但看起来似乎是用来放驱邪物的,人们认为那原本很可能是一枚硬币。卡特加特海峡中古老沉船的桅杆下发现了几枚硬币,保存在丹麦的吉勒莱厄(Gilleleje)博物馆,其中包括一枚1573年的瑞典硬币,一枚1664年的丹麦硬币,以及两枚印度硬币。丹麦航海博物馆保存有几枚从破船中取出的硬币,例如一艘古老的格陵兰商船的桅杆下有六枚硬币,材质分别为银、铜和青铜,最早的铸造于1809年,最新的铸于19世纪末期[注]Henning Henningsen,“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 pp.205-206.。
在西方古船中,一根桅杆下可以放置一枚或多枚硬币,也可以将硬币同时放在一根或多根桅杆下。除桅座之外,按照挪威和丹麦的传统,还可以把硬币放在主桅或后桅的桅帽上。有一种丹麦传统认为,把硬币缝在风向标里,会为船带来顺风。在德国和丹麦一些没有桅杆的小船上,硬币被放在龙骨和艏柱之间,或者龙骨和艉柱之间[注]Henning Henningsen,“ 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 p.207.。一些有桅杆的帆船上也沿袭这种做法,例如在复制18世纪来华的著名瑞典远洋木帆船“哥德堡号”时,就沿用了这种风俗,当时的报道称:
这整根龙骨长33.5米,是用长达2米的大铆钉连接3根树龄200岁左右的、直径5米以上最结实的橡木制成的。按照瑞典造船业的传统,人们在这根龙骨的两个连接处镶嵌了两枚硬币。前面镶嵌的是一枚1995年的硬币,那是哥德堡号再造的年份;后面镶嵌的是一枚1745年的古钱币,那是哥德堡号上次从中国返回瑞典的年份。工程师们试图用古老传统的方式把历史和未来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注]魏辉:《揭秘哥德堡号:一个中国记者的“哥德堡号”情结》,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年,第101页。。
将硬币安放在龙骨两端有一种益处,就是可以减少硬币被盗走的风险。如《船中的幸运钱币》所说,当木帆船上的桅杆被放倒时,桅座上的硬币有可能被盗走,但安放在龙骨和艏柱、艉柱之间的硬币却很安全[注]Peter R. V. Marsden,“The Luck Coin in Ships”,p.34.。《桅杆下的幸运硬币》中则描述了造船者的生活状态:在维修木船时,需要把旧有的硬币放回去,再加入一些新的硬币。在此过程中,修船者通常是亲自将硬币取出,以防止木匠和学徒把硬币盗走,或者将其换成面值更小的硬币——这些人显然没有那么虔诚的信仰,他们更愿意拿这些钱去买白兰地。在修造渔船时,船主会随身携带这些硬币,再亲自把它们放到桅杆下[注]Henning Henningsen,“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 p.206.。
关于放置硬币的习俗有很多种,一般认为硬币应该用金、银这样贵重的金属制作,越精美越好,实际上很多硬币是铜或者青铜材质。在英国的船中,本来应该在桅下放置一英镑金币时,结果也经常会用一英镑纸币来代替。为了防止铜质硬币氧化,放硬币之前要先在孔里装满油脂,有时也会用帆布把硬币包起来,或者把它们浸在沥青里。那些带有国王或总统肖像的硬币应当正面朝上,亦即脸朝上放置,德国的一种习俗认为外国货币比本国货币更好,于是,在吕根岛(Rugen Island)上,英国或丹麦硬币被认为优于德国硬币。由于“7”是一个幸运数字,人们认为1777年铸造的硬币最好。在德国一般认为硬币越古老越好,但是在另一些地方,人们认为应该使用与造船同一时代的流通货币[注]Henning Henningsen,“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 pp.207-208.。
2013年,在美国19世纪著名捕鲸船查尔斯·摩根号(Charles W. Morgan)的重修过程中,也举行了树立桅杆并安放桅下硬币的仪式。这是世界上仅存的一艘木质捕鲸船,于1941年来到康涅狄格州梅斯迪克港(Mystic)的美国与海洋博物馆(the Museum of America and the Sea)。按照传统,船的三根桅杆下面都安放了硬币,这些硬币分别铸造于1841年、1941年和2013年,各自代表着船最初下水的时间,抵达梅斯迪克港的时间,以及当前修复的时间。人们相信这会给船和船员们带来好运[注]Michael Melia,“Stepping of Masts Set for Coin.Whaling Ship”,AP Regional State Report - Connecticut,2013.。
除了硬币之外,船中也会放置其它种类的物品。造船的人们有一种信仰,即被放入船体的物品,会将其自身特质加于船身,赋予船灵力。例如在1760-1765年间的英国朴茨茅斯,有人在破船的龙骨中看到了一个装着水银的小瓶,之所以用它取代银币,是因为人们认为这能赐予船水银般的活力和速度。在19世纪初孟买制造的3艘英国船中,银质的钉子被放在了艉柱和龙骨之间,或者前桅根部,同时还会举行宗教典礼。在德国、荷兰、比利时和斯堪的纳维亚有一种广为人知的传统:在船中放一小块曾经被盗走的木塞或者木板,就会赋予船盗贼般的属性——快速移动,尤其在夜间更是如此。一枚被盗走的钉子或者铁会有同样的功效,而且钢铁更能对抗巫术。丹麦的安霍尔特岛上有一艘19世纪时失事的木船,岛上的居民用船留下的木料造了一艘小艇,据说当人们驾驶小艇航行时,有时会有一只鸽子飞向他们,警告暴风雨即将来临——这是由于当初那艘失事的木船在建造时,曾将一块鸽子的骨头嵌进龙骨里,于是鸽子就成为那艘船的灵魂[注]Henning Henningsen,“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pp.208-209.。
一般认为把硬币放在桅杆下面是为了祈求幸运,它意味着船上永远有金钱,也被认为可以带来财富和收益。为了让船主们挣到更多钱,船舶必须做一场快速而有利可图的旅行,因此硬币代表着顺风、速度和好运,对于更小的渔船而言则是捕到更多的鱼。人们认为白银格外拥有一种避免灾难的力量,所以银币可以保护船舶对抗所有的不幸,例如巫术和魔眼(evil eye),以及逃过沉没的危险,甚至精确地躲过闪电,因此无论是船主还是水手们都会通过这种习惯获益。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桅下硬币是呈给这艘船的祭品,或是呈给用来制造桅杆的那棵树的灵魂。一些人认为它是给风的献祭品,但《桅杆下的幸运硬币》的作者认为这种解释很牵强,因为硬币不需要被扔到大海里作为牺牲。还有一些作者主张这种风俗的起源是当船失事时,即将死去的船员们会将这些硬币扔入水中,作为通过冥河时给摆渡者的报酬,就像放入逝者口中的古希腊银币[注]Henning Henningsen,“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 p.208.。
这种习俗在近现代西方造船文化中依然存在,例如在英国,无论在木帆船制造中,还是拥有现代钢铁发动机的船舶和渔船制造中,都能看到这种现象。在美国,宪法号(Constitution)战舰的桅杆下也发现了几枚硬币。1934年建造新奥尔良号(New Orleans)时,前桅和主桅下放置了若干硬币。在1951年的圣弗朗西斯科,谢尔顿号(Shelton)驱逐舰上安装了一根新桅杆,由于没有当年发行的银币,就使用了一枚1950年的银币代替。1959年,两艘丹麦军舰在奥尔堡港口维修时“根据古老的帆船传统”放置了桅下硬币,其中一艘船将一枚20克朗的金币安放在了主桅下。这种放硬币的风俗在现代的游艇上依然沿用,在德国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大船和小艇上都能看到,在挪威、瑞典和芬兰也都流行着同样的习惯[注]Henning Henningsen,“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pp.206-207.。
二、中国古船中保寿孔出现的位置分析
在具有保寿孔的中国古船中,最著名的是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海船,船中保寿孔排列呈“七星伴月”状,结合海上航线展现了祈福意义。后来整理出版的海船发掘报告中详细记述了船上保寿孔的形态和寓意:
主龙骨两端横断面均挖有象征吉祥的“保寿孔”(这是闽南的俗称),它的断面上下两部分,上部有七个小圆孔,径2.5,深2.8厘米,内各放置一枚铜钱或铁钱,诸小圆孔之间,夹有一个10×20厘米的长方形孔,内有灰黑土状物,似是放置物已经腐朽的遗迹。下部有一个大圆孔,径11,深2厘米,内各放铜镜一面。
前“保寿孔”的小圆孔各放铁钱一枚,表面有树叶纹残状,没有钱文。后“保寿孔”小圆孔放北宋铜钱共十三枚,其中“祥符元宝”二枚,“天圣元宝”一枚;“明道元宝"一枚;“皇宋通宝”一枚;“元丰通宝”一枚;“元祐通宝”二枚;“政和通宝”三枚;“宣和通宝”二枚。前保寿孔铜镜直径1.02[注]此处关于前保寿孔中铜镜的直径数字有误,实际应为10.2厘米,详见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报告编写组:《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简报》,载《文物》1975年第10期,第2页。,厚0.17厘米,重79克;后保寿孔铜镜直径10,厚0.15厘米,重31.5克。均无柄无钮,正面光滑,背面似饰以花纹,边缘有环状隆起线条。
“保寿孔”排列形状,上部七个小圆孔状若北斗星;下部大圆孔为满月形。造船工人说这是象征“七星伴月”,或说前者象征七星洋,后者象征大明镜,寓有明镜照明七星洋的暗礁险滩,使船安全航行之意。这种做法是福建古代造船的传统,至今闽南一带民间造船仍有沿用。[注]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编:《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年,第16-19页。
泉州湾南宋海船上的保寿孔充分体现了中国本土的风俗特征,它与欧洲造船习俗中桅下放置硬币的最大区别,在于保寿孔位于龙骨上,而桅下硬币则在桅杆基座里。然而从中国古船出土的情况来看,这种风俗很可能经过演变,因为在早期的唐代古船遗迹中,尚残存有铜钱置于桅杆下的情形。
中国早期海船出土并不太多,目前所见年代较早的有1979年11月,上海浦东川扬河开掘过程中发现一艘古代木船,残长14.5米,估计原长度在18米左右,其结构代表了从独木舟向木板船演变过程中的一种船式。据发掘简报介绍,这艘古船桅下板的特点为“板成凹字形,凹口可能起樯眼作用。板横长1米,纵宽50、厚约5厘米。凹口向后,宽22、进深30厘米。用左右各两排平行铁钉固定在船底上。在凹口上方开四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小孔,孔内涩面粗糙,其中一孔内发现‘开元通宝’一枚,另一孔出半枚。未见用油灰、木榫或其它物质加以封闭”[注]王正书:《川扬河古船发掘简报》,载《文物》1983年第7期,第52页。。
这种在桅下板里放置钱币的做法,与早期西方古船中向桅杆基座上放置硬币的方式非常相似。但川扬河古船发掘简报中引用泉州湾南宋海船和另两艘唐宋时期古船的事例,认为这种做法与普遍意义上的保寿孔不同,出土的铜钱也不能作为古船年代上限的依据:
古船所附遗物唯一可供断代参考的是唐代开元通宝钱,其形制、大小、重量与文献记载的武德四年开元钱相符。古代造船,往往在舱中置‘压胜钱’,1973年江苏如皋发现的唐船和1978年上海南汇发现的宋船,都在船首第一舱内的板缝里发现古钱,1974年福建泉州宋代海船在龙骨横剖面的“保寿孔”内清理出钱币和铜镜。这几例从古钱的位置和封闭方式来看,都是在船舶下水之前已经放定了的。而川扬河古船的这枚钱却完全暴露于桅下板平面的长方孔内,孔表面既无木榫又无油灰等封闭,因此钱币的年代尚不能断为古船年代的上限[注]王正书:《川扬河古船发掘简报》,载《文物》1983年第7期,第53页。。
川扬河古船中的铜钱究竟是否属于祈福性质?它与文中提到的如皋唐船和南汇宋船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从南京博物院《如皋发现的唐代木船》一文中可知,如皋唐船于1973年6月在江苏省如皋县马港河边出土,现存船身实长17.32米,船面最狭处1.3米,船共分九舱,第一舱为船首,残长2.3米,宽1.93米[注]南京博物院:《如皋发现的唐代木船》,载《文物》1974年第5期,第84页。,“船舱中木板缝内出土‘开元通宝’铜钱三枚,显然是当时使用者遗留下来的……此三钱背面虽有锈蚀痕,仍可看出无州名之铸迹,因此颇有可能是江民所铸之私钱。从铜钱可以推测此船年代上限;此外,伴出的陶瓷器均为实用品。故我们认为,此船应属唐代,约在高宗以后”[注]南京博物院:《如皋发现的唐代木船》,载《文物》1974年第5期,第87页。。由此可知如皋唐船中的铜钱出土于船首第一舱中的木板缝内,因文中没有更多具体描述,所以无法确定它们是否有固定放置的迹象。但《川扬河古船发掘简报》中称如皋唐船在下水之前已经放定铜钱,或许另有信息来源,本文中暂且存疑。
而关于1978年12月,上海南汇大治河在开掘过程中发现宋船的情况,据发掘简报中描述,这条残长16.2米的木船中也出现了放有铜钱的木孔:
整条船由八块隔舱板将它分成九舱。第一舱为头舱,残长2.90米,是全船最长的一舱。船头前端和左侧部分残缺,故顶端残宽0.84米。在距第一道隔舱板1.86米处的船底板上有一圆透孔,直径0.20、厚0.20米,孔壁光滑。圆透孔的右下方又有一小孔,孔内发现有“太平通宝”铜钱24枚,银发钗一支,上用油灰封口……第三舱长1.90米,舱底有一块木桅底座,紧靠在第三道隔舱板上。在长方形桅座上有一凹字形开口,凹口起樯眼作用,长0.16,宽0.11,进深0.08米[注]季曙行:《上海南汇县大治河古船发掘简报》,《上海博物馆集刊》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博物馆集刊》第4期《建馆三十五周年特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5页。。
南汇木船中的铜钱与如皋唐船中一样,都出现在船首第一舱中,但前者发掘简报中明确描述铜钱被放置在孔中,并用油灰封口,可以确定为保寿孔性质。这艘木船出土于东海之滨,从结构形制和船体内外的出土物判断,应是一条宋代遗船。据推测其全长应在18米左右,如按残宽3.86米计算,载重量应不低于16吨,是一艘九舱、单桅、平底的近海运输海船[注]季曙行:《上海南汇县大治河古船发掘简报》,第176页。。
对比两条船的情况可知,如皋唐船中铜钱出土的位置是船舱木板缝,并未提及是否凿空或有填充物。而南汇宋船中虽然出现了有铜钱和封口油灰的木孔,但凿孔的位置是船底板,这与后来常见的龙骨上凿孔的位置有很大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南汇宋船中也有一块木桅底座,与浦东川扬河唐船中放有铜钱的木桅底座对照,前者没有开孔,后者则开有四个方孔,并从其中的两个木孔中发现了共一枚半铜钱。从实际功能角度来看,木桅底座上没有开孔的必要,浦东川扬河唐船之所以在桅下板上开孔,应当就是为了放置铜钱。但没有发现木榫、油灰等封闭物,说明这种放置铜钱的方式还很简单,应是保寿孔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早期形态。
关于川扬河唐船的功能,发掘简报称:
从船型看,船底独木虽加工成小平底,但最宽不超过42厘米,而复原的舱面宽为1.88米,船体横剖面上宽下窄,这种船型不适用于多沙滩的浅海区。而我国东海区的浙江福建一带,水深流急,尖底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破浪而行之”。1974年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船身扁阔,正是适于这一带航行的船型。今川扬河古船也是属于相近的类型。它出土于上海市东南海滨,从所具备的航行条件来看,还没有能力远航福建一带;从舱内出土的鹅卵石和钱币来看,也不是倾覆后漂流至此的。因此我们认为它可能是浙东一带的产品,是沿海打渔船或散货船[注]王正书:《川扬河古船发掘简报》,载《文物》1983年第7期,第95页。。
由此可见,浦东川扬河唐船和南汇宋船的船型完全不同,虽然原长度可能都是18米左右,但前者是适于深水破浪的尖底浙东船,后者则是平底的近海运输船,应与后来的沙船相似。从铜钱放置的情况来看,浦东和南汇的这两艘唐宋海船中开孔的位置尚不稳定,一个在桅下板开孔,一个在船底板开孔,这与泉州南宋海船的龙骨开孔有很大区别,这一方面有可能是因年代早晚造成的差异,另一方面可能也体现了中国沿海各地造船文化的区域差异。
而在这两者之间,浙江宁波出土的一艘宋代海船则可能体现了其中的过渡形态。1979年4月,浙江宁波东门口海运码头遗址发现一艘古代木船,它残长9.30米,残高1.14米,以龙骨为中心的一半宽是2.16米,是一艘尖头、尖底、方尾的三桅外海船。“在解剖主龙骨和艏舱榫位时,发现主龙骨有两个长方形的小孔,俗称‘保寿孔’,孔径长3、宽2.5、深4厘米,两孔间距3厘米。孔内各埋藏钱币六枚,共12枚,为‘景德元宝’、‘天圣元宝’、‘皇宋通宝’等北宋早期的铜钱。”根据考古地层关系和沉船内出土的部分瓷器和钱币,特别是龙骨与艏柱接头处开孔贮藏的这些铜钱,这艘沉船最终被认定是一艘北宋时代的海船[注]林士民:《宁波造船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98、110页。。
在时代上,宁波东门口北宋海船恰好在浦东唐船和南汇宋船、泉州南宋海船之间;而在空间上,宁波也正好位于上海和泉州之间,因此对宁波东门口宋船上开孔特征的分析,将有助于观察这种造船文化的时空演变过程。
宁波北宋海船上的开孔位置与泉州南宋海船相似,都在龙骨上,但有所不同的是,宁波宋船的两个孔都在龙骨的同一端,即与艏柱接头处,而泉州宋船主龙骨两端的横断面上均挖有孔。各船保寿孔的数量和孔中贮物也有很大区别,浦东唐船的桅底板上开有4个方孔,其原始形态可能是4个孔中各放置一枚铜钱;宁波宋船龙骨端有两个相邻的长方形孔,共储存12枚铜钱;南汇宋船底板上仅有1孔,存有24枚铜钱和1支银发钗;而泉州宋船龙骨两端各有7个小圆孔、1个大圆孔和1个长方孔,前端诸小孔中各放置一枚无钱文的铜钱或铁钱,后端诸小孔中共放置13枚北宋铜钱,且两个大圆孔中各放置一面铜镜。由此来看,随着年代的推移,保寿孔的形态呈现复杂化和仪式化的倾向,泉州南宋海船年代最晚,船上木孔贮钱的形态、藏品和寓意也最为丰富,应是长期演变后的成熟形态。
三、保寿孔与中国内陆建筑中的“上梁钱”习俗
从现有考古实物来看,古罗马时期西方古船中放置桅下硬币的时间较早,而中国海船中开始放置钱币的时间,由于还没有更早的实物证据,暂时只能上溯到唐代。不排除这种造船习俗是在古代航海交流中,逐渐从域外海船上借鉴而来的可能。但一种文化风俗之所以能成功传播,通常是因为接收地原本就具备相关社会传统和文化基础,才能顺利理解并接受外来习俗。就西方古船中的桅下硬币而言,研究者一般认为它是由陆上墓葬与房屋基址中的祈愿钱币衍生而来,如《桅杆下的幸运硬币》中称:
很明显,硬币或它的替代品已经在数千年来关于海洋的迷信中扮演了一种很重要的角色,就算不是所有的航海国家都如此,至少也是其中很多。但我们不能忘记这种习惯在陆地上也有相似的形态,在那里,硬币、钢铁、骨头、曾被盗走的木材等被放入建筑物中,以祈求幸运和庇护。有时还会将一个人埋在房屋下,用以创造一座房屋的灵魂,使他看护这里的居民。
我们可以确信,这些海洋习俗的灵感来源正是那些内陆的习惯[注]Henning Henningsen,“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pp.209-210.。
《古罗马的桅下硬币》中更强调了这种习俗更早可能来自古希腊的墓葬和建筑物,还论述了放置于逝者口中的硬币,以及被称为“foundation coin”的建筑基址中的硬币等[注]Deborah N. Carlson,“Mast-Step Coins among the Romans”,pp.320-322.。其实这也是世界多地早期文明中均会出现的现象,在中国,将钱币或替代物置于墓葬和建筑中用以祈福,正是从上古时期就已形成的文化风俗。人们很早就已用代表着财富的物品随葬,如前仰韶文化阶段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有3座墓葬中用猪的下颌骨置于墓主人腹部陪葬[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上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68页。;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一件阿拉伯绶贝和6820余个货贝也属此例[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妇好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5页。。当铸币普遍使用之后,这种现象更为常见,如战国早期河北的一座中山鲜虞族墓中,椁底残存十四捆共1400枚尖首刀币,椁室底部的扰土中还发现有16枚骨贝[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著:《战国中山国灵寿城: 1975-1993年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267-268页。。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地出土大量铲币,其性质是“专为明器铸(冥币),非市面实用性流通物,极薄,强分即碎”[注]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载《考古学专刊》乙种第11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年,第36页。。这种现象在汉代广泛存在,虽地域遥远也有相似的风俗,例如江苏盐城三羊墩汉墓[注]袁颖、黎忠义:《江苏盐城三羊墩汉墓清理报告》,载《考古》1964年第8期,第400页。和宁夏盐池县张家场汉墓[注]许成:《宁夏盐池县张家场汉墓》,载《文物》1988年第9期,第25页。棺下都垫有五铢钱,即所谓“垫背钱”。
中国古代建筑基址中也很早就有同样的习俗,如河南贾湖遗址一座房屋柱洞底部垫有完整的龟壳[注]冯沂:《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载《文物》1989年第1期,第3页。许顺湛:《豫晋陕史前聚落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9页。,汤阴白营晚期龙山文化遗址内房址下埋有许多摞起的蚌壳,还有的使用人殉或羊作为建房奠基[注]吴汝祚:《中原地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164页。方酉生、孙德萱、赵连生:《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遗址》,载《考古》1980年第3期,第193-202页。。在历史时期,这已成为各地通行的风俗,如位于今杭州的五代时期吴越国建筑雷峰塔地宫内,便有坑底的少量“乾元重宝”、砖缝内的20余枚“开元通宝”(其中一枚外表鎏银)、一件鎏金银钗和一枚双面铸有龙凤图案的厌胜钱[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雷峰塔遗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14-116页。。20世纪50年代初,拆除位于今天安门东、西两侧的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时,发现这两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建筑物下面“各有八颗银元宝和一堆铜钱,元宝分别放在门楼的四角和中门垛的两头,铜钱放在四个门垛的中间部位”[注]孔庆普:《北京的城楼与牌楼结构考察》,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年,第310页。。在流传至今的各地建筑习俗中,还经常可以看到将铜钱放置在墙角下或房梁之上的现象,如浙江义乌在挖墙基时有“垫银”风俗:
墙脚开挖好后,一般需在墙脚根四隅放几枚铜钱,称之为“垫银”,意谓: “靴脚(谐音穴角)踢银,财源滚滚。”民间以此讨彩头,欲保佑子孙发财,财源广进。垫银钱币一般选用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盛世钱币,以图吉利,寓屋业永固,此习俗民间一直沿续至今[注]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黄美燕著,金福根摄影:《义乌建筑文化》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44-345页。。
在本文第二节的引述中,中国古代海船上的祈愿钱币和贮孔在“保寿孔”称呼之外,又被研究者称为“压胜钱”和“压胜孔”,这也是对其目标作用的概括。就目前研究来看,中国最早以铸币形式出现的压胜钱(又称厌胜钱)出现在汉代,如上海福泉山西汉墓中出土一枚形似五铢钱的压胜钱,两面分别有“日入千金”“长毋相忘”铭文[注]王正书:《上海福泉山西汉墓群发掘》,载《考古》1988年第8期,第707页。,后世又因不同祈愿功能而分化出多种具有专门意义的铸币,有的外形还被铸成契刀型和货布型,如流传至今的福建福州圣庙上梁钱、霞浦顺天圣母上梁钱、福州南城上梁钱、道山祖殿上梁钱即属此类[注]福建省钱币学会编著:《福建货币史略》,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397页。。可以认为,中国在公元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就已经与古希腊、罗马具有同样的风俗,即将铸币或相关物品作为祈愿物放置在墓葬和建筑中,当内陆的人们驾船出海时,这种习惯也随人们的行动从陆地扩展到海上,这也正是造船活动中放置钱币的社会历史传统和文化传播基础。
在这些留存至今的传统风俗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安置房屋主梁时的“上梁钱”风俗,它很可能是中国古代海船龙骨上开凿保寿孔习俗的陆上原型。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发达,房屋主梁为一屋之本,安放时尤为重要,最迟至北魏时已经有名为“上梁祝文”的祈愿文字流传[注](北魏)温子昇:《阊阖门上梁祝文》,(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卷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第1129页。。在留存至今的敦煌遗书《上梁文》中,则有“蒸饼千盘万担,一时云集宕泉。尽向空中乱撒,次有金钹银钱”[注]陈烁:《敦煌建宅仪式与<儿郎伟·上梁文>等建宅文》,韩高年主编:《庆祝赵逵夫教授七十华诞文集》,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488页。,说明敦煌民间安放房梁时要用饼、钱抛洒以求吉祥。这种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如福建民间上梁时要抛洒谷子和硬币(以前是铜钱)的混合物,因为人们认为抢到这些钱和谷子可以驱邪,同时唱《上梁歌》,抛一句唱一句:
一抛梁头千年兴,二抛梁尾万年春,
三抛梁中子孙在朝中,四抛四季发财……[注]段宝林等:《闽台民间文学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42页。
除抛洒之外,很多地方还有将铜钱固定在梁上的风俗,如广西北部壮族建筑在上梁时要钉梁布,“收到的梁布,在架好梁木后,均由木匠用铜钱或硬币钉在梁木上”[注]郭立新:《龙脊壮族的家屋》,马建钊、房学嘉主编:《广东民族研究论丛·第十五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328页。。明代张居正还曾记录了建于元初的一座建筑坍塌时,从房梁上掉下百余枚金钱的事迹:
皇城北苑中有广寒殿,瓦甓已坏,榱桷犹存,相传以为辽萧后梳妆楼。成祖定鼎燕京,命勿毁以垂鉴戒。词人题咏甚多。至万历七年五月四日,忽自倾圯,其梁上有金钱百二十文,盖镇物也。上以四文赐余,其文曰“至元通宝”。按至元乃元世祖纪年,则殿创于元世祖时,非辽时物也[注](明)张居正撰:《张文忠公全集》之文集十一,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686-687页。。
中国古代建筑中有在正梁两端放置铜钱和吉祥物的习俗,虽然保存至今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实物有限,难以分析唐宋之前的相关风俗,但最迟在明代木工手册《绘图鲁班经》中已有成熟的建筑习俗记载:“双钱正梁左右分,寿财福禄正丰盈,夫荣子贵妻封赠,代代儿孙挂级衣。藏正梁两头,一头一个,须要覆放”[注]浦士钊校:《绘图鲁班经》,上海:鸿文书局,1938年,第39页。。
这类习俗同样流传至今,例如在四川民间,要在“梁两端打个槽子,将盐茶米豆(有的还加银元)放入槽内,用红丝线缠好”[注]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四川省志·民俗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05页。。在福建泉州安溪县,大梁两头都要各用一个口袋装米、金银珠宝(一般为银元)、谷种、菜籽、洋麻之物,压在梁上[注]李秋香等:《闽台传统居住建筑及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86页。原作注明文献来源:王煌彬:《安溪剑斗镇红星村民俗调查报告》,闽台居住习俗课题组田野调查报告。。广东佛山建筑中也有在正梁两端压红布和铜钱的风俗[注]余婉韶编著:《佛山民俗》,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3年,第174页。。如《闽台传统居住建筑及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中所述,在闽南地区,中梁代表房屋的安详,有中流砥柱、一家之主的栋梁之意,所以上梁仪式是建造房屋过程中最隆重的一个环节。选择良辰吉日举行上梁仪式时,东家需要准备好五谷六斋、红布、金花、铜钱、灯笼、八卦等“上梁物”,配合木匠师傅进行中脊的吊装,每种上梁物都有一种吉祥的寓意[注]李秋香等:《闽台传统居住建筑及习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第285-286页。。《闽南陈坑人的社会与文化》中对此的解释是:
中梁的梁头、梁尾分别挂上梁灯、吊钱、五谷袋,其中五谷袋内装五谷和铜钱。灯之闽南话音同“丁”,吊钱代表“财”,五谷袋表示丰收之义,此三物即象征丁财两旺,丰收吉庆。两个梁灯上分别写“安梁大吉”“添丁进财”……升梁后以花帔包米和钱,分别放在梁头和梁尾[注]余光弘、杨晋涛主编:《闽南陈坑人的社会与文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98页。。
在泉州的上梁仪式中还要用剑将白鸡的鸡冠割破,用朱笔蘸血,点在梁上,并喊赞语:
一笔点梁头,代代子孙都出头。
二笔点梁尾,代代子孙赚家伙。
三笔点圣人,代代子孙出万人。
其族人在每句结尾时,在下面齐喊“发啊!”完成“点梁”仪式。梁上还要悬挂一对灯笼、通书、一对五谷包、一对粽子、一对符纸[注]曹春平:《闽南传统建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52页。。由于从汉代开始,铜镜就已成为重要的辟邪物[注]刘学堂:《中国早期铜镜起源研究——中国早期铜镜源于西域说》,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新疆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第240页。,中国很多地方还有在上梁时放置铜镜的风俗,例如浙江义乌在梁上悬米筛一把,米筛中扎铜镜、剪刀、尺各一,为辟邪。米筛谓“千只眼”,铜镜谓“照妖镜”,剪刀和尺谓“裁剪”。[注]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黄美燕著,金福根摄影:《义乌建筑文化》上册,第413-414页。
中国古代海船在龙骨两端放置铜钱、五谷、铜镜等物的习惯,很可能就来自内陆民间的这种上梁风俗,因为龙骨对于船的作用,正如同主梁在房屋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在浙江舟山的传统造船风俗中,船上的龙骨就被称为“梁头”[注]舟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舟山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48页。。在泉州一带,榫接龙骨时要举行隆重的“奠基礼”以祭海神,保寿孔内放银元、五谷和记录船舶建造的黄道吉日的红布,然后在龙骨榫接处各用六根大铁钉钉合,这12根铁钉被称为“圣钉”,代表12生畜,据造船老师傅说,这是为了祈求海神庇佑航海安全[注]庄为玑、庄景辉:《泉州宋船结构的历史分析》,载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编:《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第82-83页。。据此看来,泉州湾南宋海船中方形孔内的黑色物质,有可能是用来做祈愿物的五谷碳化后留下的痕迹,而这种“圣钉”,可能也和闽南建筑上梁时挂灯的寓意相关。
四、中国海船中的其它祈愿物放置风俗
在中国各地流传的造船习俗中,放置的祈愿物品除铜钱和五谷之外,还有银发钗、手帕等物品。而安放祈愿物的位置除龙骨之外,还有将其置于船眼或水舱等处的现象,例如在宁波象山,帆船制造时有装饰“龙眼”的仪式:
船眼左右各一,用樟木雕成,有眼珠、眼白,即分黑白两色,内圈黑外圈白,活像眼睛,十分神气。龙眼的眼神也很讲究,运输船眼神朝前看,渔船却要朝水看,不能疏忽。钉船眼时在船头两旁选好适当位置,各钻三孔,在一边侧凿一小孔,放上银币或其他硬币,并做好两块大红洋布候用。祭祀开始,鞭炮震天,锣鼓齐鸣,将红洋布和船眼安在预定位置上,各钉三枚钉,至此钉船眼工序才算完成。新船船壳造成后,要在船头两侧贴“龙头生金角,虎口出银牙”对联,在船尾栏板上挂“风平浪静”或“海不扬波”对联[注]林士民:《宁波造船史》,第186页。。
《桅杆下的幸运硬币》中曾提到古代中东地区的类似习俗,在底格里斯河边的小艇中,经常会用一些贝币和蓝色的珠子排列成眼睛的形状,压进沥青,作为对抗魔眼的法术[注]Henning Henningsen,“Coins for Luck under the Mast”,p.209.。在广东南澳,当渔民给新船安龙骨时,有一种名为“压槽母”的仪式,是将妇女头戴的银制高鬃插上金红绫后放在龙骨上,当师傅打上墨绳之后才将高鬃收回家,象征新船出海年年头窨的吉祥寓意。由于现在已没有这种银制高鬃,因此改用红布、五色金丝线、榕、竹等代替[注]赖海英:《南澳造船和新船下水俗》,刘志文主编:《广东民俗大观》下卷,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3年,第35页。。这种风俗可能与上海南汇宋船中的银发钗含义类似,都属于妇女头饰类,在浙江奉化沿海还有一种相近的习俗,即从妻子头上剪下一束头发放入水仓进水孔内,因为人们认为女人属阴属水,而下船出海去的都是属阳的男人,阴阳相合,才能生银子。当地一直把渔船水仓视作船的灵魂处,要在其中放入银元或铜钿,据说这是受“皇封”的标记[注]应长裕:《奉化渔村造船的祭祀活动及习俗》,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编:《中国民间文化——人生礼俗研究》(总第七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年,第231页。。在浙江舟山,装淡水的“水舱”梁头(龙骨)合拢处也要衬银洋(或铜板、铜钱),并用银钉(或铜钉)钉合,渔民称它为“船灵魂”,亦称“水灵魂”[注]舟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舟山市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48页。。这是一种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的民间崇拜习俗:
船灵,舟山人又称“龙灵”,俗呼“船灵魂”或“水活灵”。其仪式是:在新船骨架搭成后,用一块小木头,挖个圆形小孔,小孔内放进镌刻着“光绪元宝”或乾隆、康熙字样的铜钱、铜板、银元等物。据传,有金龙图案或代表真龙天子字样的铜元作为龙灵更为灵验。但在有些小岛上,亦有用妇女的头发、手帕之类物品,缚在铜钱上,一起放进小孔里的。这小孔内的象征物即为船之灵魂,亦为船的龙灵了。龙灵放好后,要把小孔密封。尔后,再把这小木头安置在新船的水舱梁头上。安置时,船主要用祭品祭祀龙灵以求吉兆。钉木头的钉也有讲究,要用铜钉或银钉,不可用铁。一是龙忌铁,二是铁遇水易锈。至于龙灵一定要安置在水舱这个特定部位上,源于“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之说。因为龙是不能离开水的[注]金涛、金英:《舟山与日韩诸国海岛船俗文化比较》,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20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79-80页。。
在日本、韩国,船灵魂的习俗同样存在,放置的物品相似,但安放位置是在桅杆之下。日本造船时会将船主妻子的头发,或是一对男女小木偶放入桅杆小洞里,另外再做两个小木人和一个铜钱放在桅杆的小头上。日本造船者在船下水前往往还会将船神的形象放入桅杆筒内,称之为“请神入船”或“移入神性”。韩国的船神俗称船城隍、船成主或船城主等,也是将女性用品、表示衣物的布片、木偶人、古钱等作为神体放入桅杆穴内,与日本的原始船神如出一辙[注]金涛、金英:《舟山与日韩诸国海岛船俗文化比较》,第82-83页。。
类似习俗也出现在了中国内河船舶制造中,如山东济宁南四湖地区建造渔船时,有下“太平钱”的风俗:
将船体的横梁钉上,即为栽梁。栽梁时,要下“太平钱”。先用麻丝捻成一对“龙须”,再以细丝捆在船底中心板的中心线上,然后把一枚制钱(或银元、硬币)放进去,故又称“闭龙口”。同时,线头念唱:“太阳出来圆又圆,师傅(指鲁班)叫我来下太平钱。太平钱下在龙口内,富贵荣华万万年。”[注]高建军编著:《山东运河民俗》,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在台湾南部地区的宗教仪式“请王、送王”中,造船师傅要在王船龙骨前后钻洞,埋入诸会首或醮祭执事所献的硬币,以示“安签生财”(签即龙骨)[注]石奕龙:《福建南部与台湾南部的请王送王仪式》,陈健鹰主编:《西岸文史集刊》第1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291页。。台湾蓝屿岛雅美族人建造木舟时也会举行祈愿活动,选吉日、滴鸡血于龙骨的接合处,以期待借助仪式性的神力,为船的使用求得更多的吉祥保证[注]陈延杭:《古越族的了鸼船——雅美木舟》,《海峡交通史论丛》编辑委员会编:《海峡交通史论丛》,福州:海风出版社,2002年,第46页。。
从这些传世风俗和出土实物中,可以看到海洋祈愿文化传播的状况。中国各地情况有所差异,但与龙骨、水舱、桅杆、钱币、五谷、铜镜、钉、银质物、发饰、红布、鸡血等相关的细节却普遍存在,这与西方海船中祈愿物的状况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与其相似度更高的则是中国民间特有的建筑上梁风俗。泉州湾南宋海船中呈七星伴月状排列的保寿孔铜钱更体现了地域特征,七星洋即七洲洋,位于古代泉州海船向南的必经航路上,为风险多发海域,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已有舟人“去怕七洲,回怕昆仑”[注](宋)吴自牧:《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2页。的记载。将中国民间具有辟邪意义的铜镜与铜钱共同排出“明镜照明七星洋”的寓意,使文化传统与当地海洋环境相结合,呈现了鲜明的闽南文化特色。
此外,由于北斗七星在夜幕下永不凋落,古代很多东方国家和民族将其视作长寿星[注]那木吉拉:《中国阿尔泰语系诸民族神话比较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年,第361页。,具有影响深远的祈福意义。中国古代有在重要建筑和物品上刻画出北斗七星的惯例,如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棺盖内侧用鎏金小铜泡布置出北斗星象图[注]王根富、张敏:《江苏仪征烟袋山汉墓》,载《考古学报》1987年第4期,第477页。,甘肃酒泉出土的北凉时期石塔宝盖顶刻北斗七星[注]王毅:《北凉石塔》,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1),北京:文物出版社,1977年,第180页。宿白:《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第438-440页。,明代藩王棺内笭板上常刻有七个圆孔,内置金银钱呈北斗七星状,都属此例[注]孟凡人:《明代藩王坟的形制布局》,郑欣淼主编:《故宫学刊》第5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第299-300页。。在域外发现的中国古船中也常见呈北斗七星状的保寿孔,即使不在南方航线上也是如此,如1975年韩国全罗道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海船,研究者认为它与泉州湾宋船有诸多相似之处,均为福建地区制造的尖底型,在龙骨部分都设有保寿孔,模仿北斗七星模样放置的铜钱与铜镜放在一起,以祈愿船舶避邪和航海安宁。新安船放置的是7枚“太平通宝”,虽然铜钱的种类不同,但放置的形态与泉州海船相同[注][韩]金炳堇:《从沉船看中世纪的中韩贸易交流——以新安船和泉州湾宋代海船的积载遗物为中心》,载陈尚胜主编:《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65、367、391页。。
1992年,韩国珍岛出土一艘长16.85米的独木舟,其保寿孔内发现8枚宋朝铜钱,分别是皇宋通宝2枚,至道元宝、咸平元宝、祥符通宝、元丰通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各1枚。8枚铜钱在保寿孔内排列成三排,第一排1枚,第二排3枚,第三排4枚。建造独木舟所用木材是中国华南地区生长的楠木、马尾松等,由船材以及保寿孔铜钱排列方式等特点断定,这艘独木舟是由中国宋代华南地区建造[注]袁晓春:《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文物又一重大发现——韩国出土中国宋朝独木舟》,载杜经国、吴奎信主编:《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00页。。
从“保寿孔”这一名称来看,在古代闽南造船文化中,呈北斗七星状排列的铜钱最初的寓意很可能只是为了祈求安康长寿,但在文化习俗的长期发展中,受附近风险多发海域七星洋的影响,对平安航行和祈望长寿的两种意愿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当地特有的造船习俗。从出土实物的演变情况来看,中国沿海各地造船习俗呈多样化,保寿孔未必都要做成铜钱与铜镜并存的形式,也可以全部用铜钱代替;龙骨两端凿孔时,其开孔数和贮钱数也各自不一,例如1984年,山东蓬莱出土一艘元代三桅木帆船,残长28.6米,宽5.6米,共14个舱,外形尖头阔尾,似一条巨形刀鱼。这艘船的长宽比例与福船类型有很大差别,其主龙骨与尾龙骨和舟首柱交接处分别有一孔,孔径为7厘米、深0.3厘米,内放铁钱[注]袁晓春:《蓬莱挖掘出元朝战船》,载山东省蓬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蓬莱文史资料》第7辑,蓬莱:山东省蓬莱市芦洋印刷厂印刷,1992年,第180页。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烟台市博物馆、蓬莱市文物局编:《蓬莱古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68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海船中将祈愿钱币置于龙骨孔中的情况在宁波北宋海船中已经出现,并在泉州湾南宋海船中呈现出成熟的形态和丰富的寓意。这种在龙骨上凿孔贮钱用以祈愿的习俗,很可能正是内地木结构建筑中上梁仪式在造船文化中的体现。由两种风俗对比来看,其细节有诸多相似之处,寓意也基本一致,在海船龙骨内安放钱币时需要凿孔、填入灰泥以固定,比上梁时更加细致,应是由于海船在航行时经常颠簸,不似内陆房屋处于静止状态,所以需要比上梁钱做更稳妥的安置。
虽然古代中西方海船制造中都曾有将硬币安放在桅杆下和龙骨端两种方式,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中国明显更倾向于安放在龙骨中,而欧洲和北美则更多安放在桅杆下。这体现了两种文化传播的现象:中国海船的保寿孔习俗受内地建筑文化的影响;古罗马桅下硬币的风俗则随着欧洲人群的迁移从英国传到北美。而瑞典哥德堡号木帆船在龙骨两端安放硬币的事例,很可能也说明了古代中欧间造船文化的交流:考虑到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与欧洲建筑风格的差异,可以推测一些欧洲海船中将祈愿硬币置于龙骨与艏柱、艉柱结合处的风俗很可能正来源于古代中国海船,这种方式适应了欧洲贵重金属材质硬币的防盗需求,使其安放位置从桅杆下转移到龙骨端,并成为造船文化在海上传播的成功例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