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2018-01-23范森
范 森
(安徽省太和二中,安徽 阜阳 236000)
一、当今中外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和比较
大学三年级时,我随学校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演出团一起深入基层去演出,随后在当地小学里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援乡支教”活动,在那里我了解到,镇上的中心小学竟然没有一个音乐教师。当我抱着电子琴去给小学生上课的时候,可爱的孩子们兴奋地喊着:“老师抱着“钢琴”来教我们唱歌喽!”我听了顿时感到一阵心酸。由此可见我国农村音乐教育资源的贫瘠和学生对音乐的强烈渴求。产生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办学方向偏斜、音乐课时不足、经费本身就羞涩、音乐设施差、教师素质不高等。因此音乐教学举步维艰,培养方向步入误区,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二、我国传统音乐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都是“唱歌课”,这种教育方式最终培养的只是学生们鹦鹉学舌式的音乐模仿能力和最基本的音乐歌唱能力,而这恰恰忽略了音乐教育本质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和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理解、鉴赏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音乐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作为中小学生更应注重学会用音乐的认知方式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近年来,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教学改革日趋活跃。如开展童声训练的研究;出现游戏教学;增加器乐教学等。
我国的音乐教学在持续发展,并且引入了国外的即兴创作教学内容。音乐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我国的音乐教育上升了更高的台阶。如果分析当前的教育理论,可以发现我国的音乐课堂教学还是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缺乏唱歌和乐器、欣赏方面的内容。一些音乐教师受到了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过度重视乐理和音乐复杂理论、发声训练的内容。这些教师可能对一些作品存在错误理解,影响到了学生的音乐审美。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状态,他们无法在音乐学习中获得真正的东西,难以体会到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动和快乐。这种现象并不正常,教师需要加强对有效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促进音乐教育的快速改革和更新。
三、关注我国中小学音乐学科教材内容的改革
最新的普通中学音乐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做出的较大的改进,体现了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并突出教材作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表现、创造、评价音乐美的载体作用,以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紧密围绕中学生的音乐需求,遵循其生理特点及心理认知规律,贴近其生活及实际文化水平,同时为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且非常重视音乐实践及创造性活动以得于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处理好培养审美能力与培养学习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中国音乐文化与外国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进而树立了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
首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重视中学生的音乐兴趣及能力水平,密切联系生活突出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其次、以音乐文化为主线。其文化内涵由中国民间音乐、中国创作音乐、亚非拉美欧音乐和西方专业创作音乐四个板块构成,充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再次、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音乐事件、展示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选取最典型的音乐体裁及形式,如民歌突出其色彩区;民间音乐突出丝竹乐;戏曲突出京剧……在作品的选择上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既有原汁原味的民歌,又有经过改编、加工的民歌;既有传统京剧唱段,也有与交响乐紧密结合的现代京剧。
只要不断地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各级各类学校都能把音乐艺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全社会都关心、支持音乐艺术教育,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就一定会有大的发展,我国国民的音乐艺术素质必将会有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