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实现气候公正的普惠性道德目标

2018-01-23徐保风

伦理学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普惠性气候变化群体

徐保风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人类社会出现的危机提供援助是一项道德义务。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使人类发展面临重大的挑战,但全球公众意识不断提高,民主呼声席卷全球。这一切都预示着这样一个美好前景: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利于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气候公正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诉求,普惠性人类发展为气候公正的实践提供指导。

一、气候公正与人类发展

人类发展是关于人的发展,关系到人如何增强人的能力、扩大人的实际选择和实质自由。有了选择和自由,人们才能过上他们所珍视的生活。贫困潦倒、疾病缠身或者目不识丁的人们,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都无法过上所希望的生活。21世纪,气候变化将是影响人类发展前景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全球变暖将影响生态、降雨、温度和天气系统,最终将影响所有国家,任何人都无法幸免于难。但是有些国家和人民更容易受到冲击[1]。自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首次出版起,人类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当然这些进步是不平衡的。气候变化将使人类的发展普遍不足,贫富差距显著的地区会雪上加霜。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风险正在递增,人们(以及各国)应对这种风险的弹性和能力各不相同,适应能力也存在差异。应对风险能力的差异将进一步加剧机遇方面的差异。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日益增多,它们将同现有的劣势格局相互作用,这导致了千年发展目标①的不完全实现,并使人类持续发展的前景直接受到威胁。如果世界如同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公民都关注后代的福利安康,那么缓和气候变化就是紧急行动的重中之重。这是为灾难风险买下的一张保单,是确保代际公平而必尽的责任。在这样一个世界中,不确定性不是不行动的理由,而是坚决采取行动减少风险的依据。然而当今世界,国家众多,发展水平各异,因此我们更有理由采取紧急行动。首要原因是考虑全球最贫困和最弱势人群的社会正义、人权和伦理关怀。数百万最贫困和最弱势群体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带来的早期影响。这些影响已经减缓了人类发展的进程,所有可能的设想都显示如此,甚至更糟。由于在几十年内,减排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有限,因此,为适应气候变化而进行投资是在为世界贫困人口买下一张保单。

气候变化将为人类的发展带来大规模的增量风险。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但影响将是局部的。实际影响将取决于地理因素以及全球变暖和现有气候格局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这些影响的范围很广,不同地区面临的问题自然不同。气候格局和现存社会经济脆弱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人类发展所受的影响也不相同。其中农业生产力下降、用水加剧、沿海洪灾和极端天气日益频繁、生态系统瓦解以及健康风险加大这些气候变化导致的恶劣因素,尤其能加剧人类发展的风险,导致人类发展倒退。对于这五个因素我们不能孤立看待,他们各自发展又相互作用,再加上现存的人类发展问题,导致人类发展严重螺旋式下降。虽然这一进程在很多国家已经显而易见,但是一旦跨越2℃的临界值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生态、社会和经济将遭受更大的破坏。从人类发展角度来说,这些结果将会使不利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累积,人类不知不觉地为气候变化付出了代价。更重要的是,即使更频繁的灾害只造成小小的风险增加,人类发展也会出现倒退。总之,气候变化将为人类的发展带来大规模的增量风险。

气候变化和缩减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可能是21世纪最大的挑战,但同样迫切且更加直接的挑战是:要为世界贫困人口提供更多的他们能够负担的能源服务。如果没有电,人类发展将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能源服务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考虑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上升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到全球在基本能源服务使用方面的巨大差异。印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对气候安全的影响可能已引起全球关注。但这种视角是不全面的:在印度,大约5亿人还用不上电,比扩张后的欧盟总人口还多;有些家庭甚至连灯泡都没有;做饭还是靠烧柴火和动物粪便[2](P42)。尽管发展中国家能享受到能源服务的人数正在增加,但进展缓慢,速度各异,妨碍了减贫的进展。改变这一局面将对人类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使更多的人享受基本的能源服务,同时限制发展中世界人均碳足迹增大。

并不是所有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人类发展成本都可以通过量化结果进行衡量。从根本上来说,人类发展也是指人们能在影响其生活的方面拥有决策权。诺贝尔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在将发展作为自由进行阐述时指出,人类是社会变革的主体,他强调了“在给定个人和社会情况下,允许行动和决策自由的进程,以及人们实际拥有的机会”[3]。气候变化严重剥夺了行动自由、削弱了人的力量。一部分人类(大约有26亿最贫困人口)将不得不面对他们无力抗拒的气候变化,这种气候变化的力量将取决于各国的政治选择,而这些无力抗拒者却对此没有发言权[2](P30)。所以,无论是出于对现实的考虑还是为了公平起见,都应该采取能够反映过去责任和当前能力的措施。缓和气候变化是一项全球性挑战,但减排应首先从那些承担了绝大部分历史责任的国家和碳足迹最深的人们开始。

二、普惠性人类发展契合气候公正的伦理诉求

许多有关社会公正的理论和关于效率的观点可以用作气候变化讨论的依据。也许其中最适当的应该是启蒙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的理论:如何确定公正、合乎道德规范的行动路线?“应以一个公正无私的旁观者的姿态来审视我们自己的行为”[4](P103)。全球公众意识不断提高,民主呼声席卷全球,这一切预示着资源政策改革的美好前景,提醒着人们当今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利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和解决。

要使这一愿景变成现实,有效地处理气候变化问题,需要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先导。“2030年议程”②是人类发展的里程碑,实现“2030年议程”是迈向让所有人都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这一终极目标的关键一步。实际上,人类发展框架和“2030年议程”有三个相同的内在联系。一是它们都高度重视普惠性:人类发展框架强调扩大每一个人的自由,“2030年议程”强调不会落下任何人。二是它们有许多相同的重点关注领域:消除极端贫困,消除饥饿,减少不平等现象,确保性别平等……等等。三是它们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原则。人类发展框架、“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联系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相互加强。第一,“2030年议程”可以看到,人类发展框架的哪些分析元素有助于加强自身的概念基础。同样,人类发展框架可以审视“2030年议程”的论述,并探查可能进一步丰富自身内容的部分。第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可以参考人类发展指标,并利用后者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展。同样,人类发展框架可以审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标,并纳入一些新指标。第三,人类发展报告可以成为“2030年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极其有力的宣传倡议工具。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成为在接下来的十多年提高人类发展框架和人类发展报告关注度的良好平台。由此可见,普惠性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目标。而应对气候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公正和普惠性人类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

普惠性人类发展契合气候公正的伦理诉求。1990年发布的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人类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③。人类发展方式将发展的主题从追求物质富裕转移到提升人类福祉,从追求收入最大化转移到拓展人的可行性能力,从优化增长转移到扩大人的自由。它关注的是人们生活上的富足,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富裕,这种做法也改变了发展成果的审视角度④。普惠性是人类发展的核心,人类发展必须惠及每一个人,而且也能够惠及每一个人。

普惠性人类发展的理念契合应对气候问题的目标。气候问题本质就是人类发展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就是为了普惠性人类发展的稳健继续。人类发展就是人类在生活中必须珍视(并且有理由珍视)的自由和能力的扩张。但是,使我们生活有意义的自由和能力的扩张超出了我们对基本需要的满意度。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人类发展的理论方法,它要求人类有权利不让自己受出生时的随意性影响,并且这些权利不仅仅指人类维持同等的生活标准的能力,也指利用平等机会的权利。这就是说,我们这一代人要想扩大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不能以后代人呼吸被污染的空气为代价,因为这限制了后代人选择呼吸新鲜空气而不是获得更多物品和服务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关注的中心是如何保护最弱势群体,最弱势群体不仅指那些通常讲到的贫困群体也指那些在面对我们人类活动产生的危险时忍受痛苦的群体[5]。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时常发生的情况或者更容易发生的情况,而且要考虑很少发生的但仍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尤其是那些会导致灾难性风险的情况。这和普惠性人类发展的理念是一致的。

普惠性人类发展理念适用于气候问题的应对。气候公正就是基于公平的可持续发展。其实,可持续发展和平等在根本意义上是相似的,两者都关乎分配的公平。不平等的发展进程是不公平的,无论它是否跨越群体或者隔代,当两者都对特定群体的人们显著不利时,不平等尤其凸显了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可能是因为性别、种族、出生地,也可能是因为其他的标准),当差距巨大时,贫困就越严重。当代人破坏环境对于后代人的影响无异于今日的一个群体断送了其他群体对于平等的工作、健康或教育机会的渴望[6](P19)。我们这里讨论的平等和可持续发展兼顾就是讨论可持续发展与平等之间的交集,也就是基于平等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建立一个更加公平的全球体制,全球体制改革议程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全球市场及其监管,多边机构治理,以及加强全球公民社会。应通过加强公共宣传、建立利益相关者联盟、推动议程改革等措施,为改革议程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建设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并实现人生价值的世界。归根结底,人类发展是关于人的发展,依靠人来实现,其目的也是为了人。人们需要彼此合作,在人与环境之间达成平衡,并为实现世界和平与繁荣而努力。人类发展需要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同样宝贵,要想实现“人类发展为人人”的目标,必须从关注最弱势和边缘化群体的需求开始。

普惠性人类发展认为“每个人享有相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这一观点就是要求全面缩减温室气体流量,实现人均排放趋同。这种构思应该基于全球人民都实现了基本生活所需的“相当生活水准”,一旦实现了代内在这个方面的公平,要求人均排放趋同才会有它的市场,所以说,每个人享有相同的温室气体排放权这个观点在未来世界没准是可能实现的。我们必须消除人类发展差距,并确保子孙后代享有与当代人一样,甚至比当代人更好的发展机会。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也在日益增强。“2030年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即是有力证明。它们表明,在这些争论和僵局的喧嚣之下,也出现了就许多全球性挑战所达成的共识,以确保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这些前景光明的发展成就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希望:事情将出现转机,变革终将实现。

三、普惠性人类发展为气候公正的实现提供新视角

事实一再证明,普惠性人类发展是切实可行的,但首先必须克服主要障碍并消除对其各种形式的排斥。要想克服这些障碍,需要将同理心、宽容,以及对全球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承诺置于个人和集体选择的中心位置:人们应意识到,自己置身于一个紧密联系的全球整体,而非支离破碎、彼此对抗的分散利益群体。要想实现普惠性人类发展的目标,必须认识和理解边缘化群体的形成因素及其复杂关系,当然,这些因素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各不相同。应对气候变化,无论排斥行为是否出于故意,都可能造成相同的后果:导致一部分人遭受更严重的剥夺,而且并非所有人都能获得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平等机会。群体不平等反映了由社会体制形成和维系的社会分化,因为这些社会分化为有益成果和稀缺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奠定了基础。不同群体用来排斥他人所依据的特征在不断变化,排斥的维度和机制也在发生改变。为了维系群体分化,有人可能利用或滥用法律和政治制度[7]。

普惠性人类发展提出“四管齐下”的国家政策方略可以确保“人类发展为人人”,这为实践气候公正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一,惠及那些被人类发展遗漏的群体需要采用普惠性政策。例如,某个国家可能承诺推行全民医疗,但复杂的地理条件可能让政府无法建立能方便所有当地人就医的医疗中心。因此,需要重新调整普惠性人类发展政策,以覆盖那些被遗漏的群体。第二,即使已经有了适当的普惠性政策,但各类群体有自己的特殊需求,还需要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政策必须注意到他们的不同需求。例如,残疾人参加工作、出行和参与需要特殊措施加以保障。第三,人类发展取得进步但不等于这种进步能够持续。面对各种冲击和脆弱性,人类发展进步的速度可能放缓,甚至出现倒退,这将对那些刚刚迈过基本人类发展水平门槛的人们,以及尚未达到基本人类发展水平的人们产生影响。因此,人类发展必须具备抗逆力。第四,惠及被人类发展遗漏的群体还需要给他们赋权,以便当政策没有实施或相关作用因素失效时,他们可以表达呼声,要求获得应有权利,并求助于救济机制。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略以实现气候公正,确保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世界,致力于普惠性人类发展的国家层面的政策必须有一套公平且能够丰富人类发展的全球体系相支撑。

气候公正从价值综合到价值实践的过程,是理论理性逐步减弱而实践理性逐步增强的过程,是气候公正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环节是气候公正的制度化。没有制度便没有可实践的气候公正。借鉴普惠性人类发展提出的国家政策方略,气候公正的实践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利用普惠性政策惠及被遗漏群体。对普惠性政策进行适当重新调整可能缩小被遗漏群体的人类发展差距。其关键举措包括:追求包容性增长,增加女性的机会,加强终生的能力,以及为人类发展的优先事项调动资源。要想实现“人类发展为人人”的目标,必须确保包容性增长,并包含四个相互加强的支柱:以就业为主导的增长,金融包容性,为人类发展优先事项的投资,以及多维度的高影响力的双赢策略[8]。为了帮助人类发展惠及被遗漏的群体,应从贯穿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待能力建设,因为人们在人生中的不同阶段可能面临不同类型的脆弱性。如果所有儿童都能获得与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后面临的机会相匹配的技能,可持续人类发展便更有可能实现。正确的做法是,给予足够的重视,重点研究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确保全球各地的所有儿童都能顺利完成全部学校教育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实现青年赋权需要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同时采取行动,在政治、经济方面,需要为青年人创造新的机会,并帮助他们掌握抓住这些机会所需的技能。对于年老体弱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为人类发展的优先事项调动资源的选择非常广泛,其中高效利用资源是一大有效举措。取消化石燃料补贴可以为人类发展腾出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相当于创造更多资源。这就意味着实践气候公正需要技术发达国家为那些被遗漏的群体提供能源和技术方面的服务。

二是增强人类发展的抗逆力。当受到全球性流行病、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暴力和冲突等冲击威胁时,人类发展进步往往会停滞不前,甚至消失殆尽。在这些情况下,弱势和边缘化群体将成为主要受害者。气候变化威胁到贫困和边缘化群体的生命和生计。应对气候变化需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通过碳税或碳排放交易系统对碳污染进行定价有助于降低碳排放,并推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目前,已经有大约四十个国家和二十多个城市、州和省在使用碳定价机制。征收燃料税、取消化石燃料补贴和加入“碳排放社会成本”相关规定都是实现准确碳定价的间接方式。国家可以通过逐步取消有害无益的化石燃料补贴,将政府支出重新分配到最需要得到资助且效果最明显的地方,包括为贫困人口提供精准支持。制定合理的价格和补贴政策仅仅是一个方面。如今,城市化速度加快,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通过精心规划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以及制定合理的能效标准,城市可以避免陷入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困境。在减少空气污染的同时,这些措施还能为穷人带来就业和其他机会。提高能效和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至关重要。“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倡议设定了三个力争到2030年实现的目标:即全球普及现代能源服务,能源利用效率翻番,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翻番。在许多国家,发展公用事业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经低于化石燃料发电厂的成本,或与之相当。

气候智能型农业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能力,同时,增加有助于减少净排放量的碳汇。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森林也能吸收碳排放,并将其储存在土壤、树木和树叶中。政策侧重于平衡贫穷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但对边缘化群体却很重要。虽然穷人很少是环境的破坏者,但他们却是环境破坏首当其冲的受害者。能够保护社会公共资源(如森林)、保障穷人的权利,并为穷人提供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将有助于提高穷人赖以为生的生物多样性,并扭转贫穷与环境破坏的恶性循环。

三是增强被遗漏群体的权能。当政策不能为边缘化和弱势群体带来福祉,制度也不能确保他们不被遗漏时,则必须有相应的工具和救济机制,以便这些群体能够主张他们的权利。必须通过维护人权、司法救助、促进包容和确保问责来增强被遗漏群体的权能。首先是维护人权。要实现“人类发展为人人”的目标,必须有强大的国家人权机构,并确保这些机构有能力和权力也有意愿来解决歧视问题和保障人权。虽然不同国家对维护人权的承诺各不相同,国家机构的执行能力千差万别,有时候还存在问责机制缺失的问题,但是将发展视作一项人权本身就有助于减轻某些维度和环境下的剥夺。在当今这个一体化世界,必须将以国家为中心的问责制模式延伸至非国家行为体的义务,以及国家在国界以外的义务。离开完善的国内机制和强有力的国际行动,人权的普遍实现将无从谈起。其次要充分发挥司法救助的功能。有了司法救助,人们便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司法制度寻求和获得救济。再次是要促进包容。要实现“人类发展为人人”的目标,必须将所有人纳入发展对话和进程。高科技和社交媒体为新的全球组织、沟通形式和方法提供了便利。它们动员基层行动主义团体,将个人和组织召集起来,以表达他们的意见。提高公共机构的公民参与质量并扩大参与范围,这涉及多个方面的工作,包括公民教育、能力建设和政治对话。最后还要确保问责。问责制对于确保人类发展惠及人人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保障受排斥群体的权利方面。知情权是确保社会机构问责制的主要手段之一。易受气候变化灾害影响的人群和国家作为世界公民同样具有发展权,通过维护人权、司法救助、促进包容和确保问责这些举措,这些群体可以主张他们的权利,争取他们的权益。联合国等机构也可以有法可依地去执行这些申诉,为气候公正的实现提供保障。

第四,全球体制改革和更公平的多边体系将有助于实现气候公正。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全球化的世界,人类发展成果不仅取决于国家层面的行动,还取决于全球层面的体制、事件和工作。当前全球体系架构存在的缺陷在三个方面对人类发展构成挑战。全球化成果的分配不公促进了部分人口群体的进步,却遗漏了贫困和弱势群体,全球化让这些被遗漏的群体在经济上缺乏保障,一些人还深受持续不断的冲突折磨。简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都削弱并制约了国家行动,并成为实现“人类发展为人人”目标的拦路虎,气候公正的实现正是如此。全球体制改革应涵盖更广泛的领域,包括全球市场监管、多边机构治理和加强全球公民社会,其中每一个领域都应反映出具体明确的行动。确保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为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活动辅以全球行动。抑制全球变暖的目标有可能实现。协调一致的全球行动过去曾经取得过显著成效,例如20世纪90年代控制臭氧层消耗的全球行动。持续宣传和沟通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对于获得各种利益相关方(包括多边开发银行)的支持至关重要。近期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经明确承诺,将优先支持清洁能源项目。

总之,普惠性人类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气候公正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可以实现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仅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人类发展为人人”的目标也至关重要;“2030年议程”和人类发展框架相辅相成。此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还是迈向让所有人都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这一终极目标的关键一步。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气候变化《巴黎协定》首次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纳入同一个框架进行考虑,并敦促所有国家都尽最大努力,在未来几年加强他们作出的承诺。2016年9月召开的联合国难民问题峰会作出了许多大胆承诺,以解决难民和移民面临的问题,并做好应对未来挑战的准备。国际社会、各国政府和所有其他有关各方都必须行动起来,确保这些协定得到遵守、执行和监督。

[注 释]

①2000年9月在美国召开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189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声明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使全球贫困水平在2015年之前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

②2016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呼吁各国现在就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国领导人与各国人民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它们既是一份造福人类和地球的行动清单,也是谋求取得成功的一幅蓝图”。

③人类发展是一个不断扩大人的选择权的过程。但人类发展同时也是目标,因此它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发展意味着,人们必须参与对其生活产生影响的过程,并发挥自身作用。总而言之,经济增长只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并非最终目的。人类发展是关于人的发展:增强人的能力;人类发展是依靠人来实现的发展: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对其生活产生影响的过程;人类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改善人们的生活。与其他方法(例如人力资源方法、基本需求方法或人类福利方法)相比,这套全面发展观的内容更加广泛和完善。

④人类发展指数(HDI)是一个整合了人类发展以下三个基本维度的综合指数:出生时预期寿命反映了过上健康长寿生活的能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反映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人均国民总收入反映了过上体面生活的能力。人类发展指数的上限是1.0。为了更全面地衡量人类发展,人类发展报告还提出以下四个综合指数:不平等系数调整后的人类发展指数根据不平等程度对人类发展指数进行调整;性别发展指数用于对比女性和男性的人类发展指数;性别不平等指数旨在强调女性赋权;多维贫困指数用于衡量非收入的贫困维度。

猜你喜欢

普惠性气候变化群体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近十年我国普惠性幼儿园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普惠性幼儿园发展的路径探讨*
把普惠性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让科技成果更具普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