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真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2018-01-23

唐都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文化

刘 迎

(西安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5)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的重要精神。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在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的情况下,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2017年1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见,党和政府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希望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激发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为当代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和博大深厚的养分,做到融古铸新,化育今人,从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以此为契机,作为传统文化的研究者,有必要对堪称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精华之一——全真文化,进行一番钩沉梳理。“宗教”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现象的首要特征[1]。宗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深层次文化精神,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真道从创立之始,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几起几落,至今仍为我国道教的主要宗派。纵观历代统治者,对于宗教的政策是时而利用,时而限制,时而禁绝。宗教的兴衰存亡,其关键因素不在外部,而在其自身的文化基因能否适应社会发展,以及是否持之以恒地恪守这种文化,并在修持实践中不断完善更新。全真道以其三教圆融的特性及兼容并包之精神始终能紧随着时代的步伐,发展至今天,全真文化背后的深厚内涵值得我们去探寻、研究、反思,以期对我国当代文化创新发展乃至人类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全真文化的主要内涵及其体系构成

(一)全真文化的主要内涵

全真文化是王重阳创立的。全真道在创教、立教、治教及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对自身文化的改革、创新,逐步形成有别于道教其他宗派的独特文化体系。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教合一”的兼容思想。王重阳在创教初期,在其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等方面,即提出以道家为本,融摄儒家和释家,汲取其他各家优秀文化基因。这种“三教合一”的理论特征为:不主一相,不居一教,多元混成;以道为本,兼容儒释;内修真功,外修真行;识心见性,性命双修;境上练心,超凡入圣;神道设教,行善去恶[2]。正是基于这种兼容并包的胸怀和气度,致使全真道不断更新和完善,形成一套规范、先进的修持要义,为全真道的迅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永全真性”的创新精神。“全真”是王重阳对钟、吕内丹学精髓提炼、升华之后的精辟概括。他以此命名,既有承传道统、改革流弊的理论意义,又有指导修持实践的现实意义,为道众树立起一个“永全真性”的追求和奋斗目标,亦是一面招引道众不断修持精进的旗帜[3]224。加之金元之交的社会名流纷纷与全真道高道结交,众多士流荟萃于全真门下,成为全真道编纂教义、弘扬教旨的骨干力量,大大提高了全真道的教义思想和文化品位。朝廷也非常敬重和支持全真道,甚至将皇室、贵族子弟交给全真高道教育化导。

第三,关注民生的民本理念。由于先进的修持要义和严格的禁戒教风,全真道内部高道频出,社会影响很大。尤其是进入元代之后,在全真道七真再传弟子中,更是出现了许多修炼有成的高道,他们既能脚踏实地地面对社会现实,着眼于对人的生存、人的命运的关怀,又能立观度人,深得民心,百姓欣然从道,其社会影响和地位与日俱增。

故而全真道之兴,不仅是一个社会、宗教现象,更是一个文化现象。全真道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逐步完成了对全真文化的自身建设,形成了有别于道教其他宗派的独特文化体系。

(二)全真文化形成背景

据现存于西安市鄠邑区重阳宫《全真教祖碑》记载:“真人名喆,字知明,应现于咸阳大魏村。仙母孕二十四月又十八日生,按二十四气而成真人也。真人美须髯,大目,身长六尺余寸,气豪言辩,以此得众。家业丰厚,以粟贷贫人,惠之者半;其济物之心,略可见矣。弱冠修进士举业,籍京兆府学,又善武略。圣朝天眷间,收复陕西,英豪获用,真人于是捐文场,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其志足可以知。”然“天遣文武之进,两无成焉。于是慨然入道,改今之名字矣”。从上述碑文可以看出,王重阳现世之初,就异于常人,年少时就神悟超绝,受到众人推戴。虽家业丰厚,却富而不骄,济助贫困,仁厚贤达。自幼研修科举之业,饱读经书,弱冠之年已经名籍京兆府学,准备走一条先儒们向往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路。由此看来,王重阳最初接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然而靖康之变,金人入侵,耕读传家的理想随之覆灭。豪爽义气、愤世嫉俗的王重阳投笔从戎,以期救民于危难,但天下大势已定,终难抵拒历史的洪流。加之在他33岁之年,慈父享年73岁弃世而去,相较他的祖父、伯父,分别享年82、77,寿龄逐次递减,在感伤生之痛苦和死之悲哀面前,他终于悟出了人生的真相与生命的不可逆转。从此,王重阳开始对释家的苦空无常有了切身的体会和感悟。忧世伤生之时,在终南甘河镇偶遇两位高人,当下悟道。从此抛弃世俗,走上传教成师大道。后东出潼关,跋山涉水来到山东,收下了七大弟子——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和孙不二,即著名的全真七子,创立了闻名遐迩的全真道。

从王重阳的个人成长经历及后来悟道、创教的经过可以看出,王重阳与儒释道三家分别有着不同寻常的渊源,为其日后兼容博采三家思想精髓提供了某种助缘。

(三)全真文化的体系构成

1.摒弃门户,宗奉三教

王重阳在创教之初,明确提出了三教同源的思想,彰显了其摒弃门户之见、博采众长的海纳胸怀。他并列推崇三教教主,谓“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同时倡导“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他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进,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同时,王重阳平等对待三教门人。他认为三教的社会作用是一致的,都以扫除人的妄念、救治人的愚谜为己任,都以普度众生为职事,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佛以修心,道以养身,儒以治世。因此,对待三教门人,王重阳从不排除异己,而是主张相敬如宾,亲如一家。正如他诗中所言:“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异,妙玄通后更无加。”“满座谈开三教语,一杯传透四时春。”

王重阳及其弟子先后在山东的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起最早的全真道组织,都冠以“三教”之名,如“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等。在传教活动中,王重阳采用通俗易懂的诗歌形式,在宣扬了道教原有的济世、安贫、禁欲等朴素的教义外,又宣讲儒、佛两家的义理,很快便信徒云集,声势浩大,为全真道的流传、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博采众长,融摄儒释道经典

“悟理莫忘三教语,全真修取四时春。”[3]42王重阳以三教经典《道德经》《般若心经》《孝经》为全真道主要教义,教导弟子研习修学,并付诸教团的日常活动当中。

首先,《道德经》为道家重要经典,是道教的主要教理来源。关于道,王重阳认为,“清不离浊,动不离静,静中便生动,浊中便自有清。有天地,有日月,有水火,有阴阳,谓之真道。经云:‘纯阳而不生,纯阴而不长,阴阳和合者,能生万物。’今人修道者,却不修真道。道者,了达性命也。”[3]225王重阳眼中的道具体可见,而不是玄虚深奥,不可捉摸。道是天地运行、万物生成之道,其运行不止,变化无穷。作为生存于其间的人,要适应其运行、变化规律,以合于自然、合于道。这就必须通过修炼,返朴归真,与道合一。所谓全真,亦即全性、全命,修成“真身”。做到清心宁志,是道家“保真”的功夫;如果没有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人本可以过简易的生活,不致形成今日的烦琐,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这样才能保持三宝。无欲故不争,不争故无伤害,而能“慈”;无欲故生活简易,简易故省力,而能“俭”。无欲故静,静故谦让,“不敢为天下先”而能长久[4]。

其次,《般若心经》是大乘佛法的一部重要经典。它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悟,彻底断除障碍,证得无上的菩提果位。它告诉人们要用自心的“般若智慧”从烦恼生死中解脱出来。“般若”其实就是人本有的清净之心,寂静之心,光明之心。应放下那些虚妄的受想行识、得失荣辱,远离非分不实际的妄想,把自心始终放在这样的境界中,才会得到最高的、平等的、真正的觉悟。王重阳认为,修行的要务在于修心。初修之人,极少有定心,多数为乱心,凡事扰扰,心猿意马,日夜跳跃奔弛,不得安宁,难以降伏。《心经》集中一个“空”,空到“心无挂碍”。因此,王重阳要求弟子持颂《心经》,来降伏其随境而生的乱心。他在继承道教内丹学派思想的同时,综合了佛教禅宗的观点,注重修炼的实践,认为修炼得道的根本在于人心具有不变的“真性”,提倡通过“识心见性”的修炼方法,达到“清静”境界而成道。

再次,《孝经》是儒家的重要伦理经典,两千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广为传习,备受尊崇,影响所及,远至异族异国。王重阳认为积功累行是修持的基础,他非常重视功德操行,功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德行也要点滴攒聚,不断增加。《孝经》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5]“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他在《金关玉锁诀》中说:“未学修行,先持救济他人者为救自己者,凭功德行。”“方便救度一切众生,忠君王,孝敬父母、师资,此是修行之法,然后习真功。”他曾说:“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而《孝经》中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成为王重阳教化信徒的最好教材。

三、全真文化的当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倡导的“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全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实就是兼容并包、融古铸新。人是新时代的综合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务之急是提升全民的文化素质,重建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因此,我们应以更加谦卑、包容、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文明,尽其精华,为我所用。

道教是植根在中国古老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本土宗教,承袭了中国远古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原始信仰,而后又同儒家思想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互融合,成为中国近两千年历史的主流文化之一,它对于中华民族特性的形成,以及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远远超出了道教教团组织的活动范围[6]。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以客观、公正的眼光来重新解读道教、解析全真文化,全真教曾在元代达到鼎盛,其先进性、优越性、不可动摇性甚至可以左右一个时代,发展到今天,虽然有一些已不合时代之宜,但仍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领悟。唯这种自觉才能真正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一)天人合一、济世利人的生态理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在全球的加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现代后工业社会所面临的巨大威胁。罗马俱乐部在寻找发生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原因时提出了一种观念,认为今天所出现的生态危机是同现代工业文明所涵具的一些观念分不开的。换言之,全球性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危机[7]。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产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增长模式所倡导的人类征服自然,其后果是使人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不断地受到自然的报复,这条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已经导致全球性的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人类社会面临严重困境,实际上引导人类走上了一条不能持续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融摄儒释道三家的全真文化,一方面借鉴了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观念,主张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作为天地人三才之一的人,立于天地之间,秉天地之气,应该顺应自然之道、遵循天地规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道法自然’所确立的原则,根本上说是自然主义的理念。这种自然主义,并不是只强调大自然,……是一种强调天人合一的价值论。……‘自然’是指事物的内在性发展状态,即自己如此、本来如此的状态。”[8]美国著名学者卡普拉对道家思想给予高度评价: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以及两者潜在的一致。另一方面全真文化又珍视佛家的“结缘”“惜缘”“众生平等”等慈悲泛爱理念,认为人只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应爱护宇宙自然,与宇宙自然中的其他一切生物友好和睦相处。同时全真文化又将儒家的“济世利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作为处事的原则和价值取向。这一切,与现代工业文明下人们所抱守的“人是万物之灵”“宇宙之中,唯我独尊”、戕害自然、肆意践踏自然规律等自大理念优劣自见,同时也是对现代人这种盲行的警告与有力的鞭笞。

(二)顺应自然、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在得到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各种欲望也随之加大。正如《道德经》所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9]为了欲望的满足,人们把所有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了外在物质的追求上,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精神领域的匮乏与物质的极大丰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人们愈益急功近利,愈益浮躁、空虚、迷茫,愈益远离幸福、远离生活的真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思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些正是道家思想所提倡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家的“少则得,多则惑”“致虚极,守静笃”“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释家的“明心见性”“放下才是真自在”;儒家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0]。这些统摄于全真文化之中的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对于浮华迷茫的现代人不失为一剂清新剂,让我们在追赶物质利益的趋功近利下,回归本真,仔细聆听心灵深处的呼唤。

(三)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文化建设观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了多元文化并存时期,文化建设表现为一种借鉴、融合态势。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就是要打开国门,跨越历史,以开放的胸怀和心态不断地汲取各种优秀文明。要建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大格局,继承历史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天地胸怀,来丰富我们的新时代文化,建设人类的共同家园。

全真道虽为道教的一个宗派,但其文化却融合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涵与精神的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并将之渗透在其立教的宗旨、修持的方法、教规等方方面面,且在近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地坚守、传承、融合、与时俱进,因此,直到今天,全真文化仍以其特有的精粹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一朵奇葩,绽放异彩。

更值得一提的是,全真文化完整的、科学的养生文化体系不失为今天人们养生的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摹本。全真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为当代我国乃至目前的人类文化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它山之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