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为官为人之道
2018-01-23廖颖
廖颖
(肇庆市包公文化园管理中心,广东 肇庆 526060)
1 节俭以修身
关于包拯的私人生活,同时代及后来人很少有记载。包拯在《宋史·包拯传》被描述为“性峭重,恶吏苛刻,务敦厚”,在《梦溪笔谈》中被形容为“天性峭严,未尝有笑容,笑比黄河清”之人。他个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过得极为简单、质朴。在《宋史》(卷316)有这样的记载:“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廿二史札记》(任教:赵翼)下:“恩待于百官惟恐其不足,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宋朝一直以来重视的是文将,武将在这一时代没有地位。《长编》(卷221)中所说的“与士大夫治天下”一直融汇于此,并形成了当时朝代下的“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之风气,而包拯恰恰是这种生活风气的极力反对者。包拯在其《弹宋祁》中有简单的一项理由,“祁在益部多进宴,且其兄痒方执政,不可任三司”。“多进宴”,从这里我们能看出宋祁生活过于奢靡,但其他方面口碑也较好,这是当时朝代普遍存在的风气。但包公廉明、公正,故决绝反对并弹劾宋祁。
2 寡欲拒贪腐
包拯在世时曾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去世前曾为其后世族人立下著名家训:“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段之后不得葬于大莹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可以说,包拯的一生都是在践行廉政思想中度过的。
《宋史·包拯传》中有包拯在广东端州(今广东肇庆)任端州知州后,“岁满不持一砚归”的记载。面对皇家贡品,四大名砚之首价值不菲的“端砚”,包拯能抵住诱惑,不中饱私囊,不侵不占,实在难能可贵,是宋代有名的清官,为历代百姓所颂扬。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之邦,唯礼为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官场夺权逐利,明争暗斗,求人办事,礼不可少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好办事,多给好处办好事。好处通常不能独占,利益亦不能独享,为官只有利益均沾,上司才能赏识,处事才能八方结缘。
民间相传,嘉祐七年(1062)包拯61岁寿辰,皇帝仁宗念其劳苦功高,便产生为其做寿馈赠礼物的打算。包拯推辞不过,便只好从命,但吩咐儿子及仆人在门口拒礼,如有人执意要送,应写明送礼理由,并立即告诉他。谁知第一个送礼的是皇帝派来的六宫司礼太监,要其写明理由,老太监便写诗一首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在诗下写道:“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看后,只好先将礼物带回。
张奎是包拯的同乡好友,又同殿为臣。他心想,我的礼你总该收吧。于是前去送寿礼,并赋诗一首道:“同窗同师同乡人,同科同榜同殿臣。无话不谈肝胆照,怎能拒礼在府门。”包拯看后提笔写道:“我们本是知音人,肝胆相照心相印。寿日薄酒促膝谈,胜似送礼染俗尘。”张奎看罢只好把礼带了回去。
包拯还说过这样的话:“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发誓要做人民的代表,并留下了自己的家训,让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能做到廉洁、清正,一代一代永不停止。一个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员,在过生日时,别人送点礼品本无可厚非,然而他想到的是此例一开,必助长送礼、贪腐之风,于是宁愿抗旨、得罪好友,拒礼于门外。正所谓一片丹心照青史,两袖清风鉴古今。
3 刚直护朝纲
在《宋史·包拯传》中有如下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包拯执法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包拯一生所写的著作除了几篇短短的诗歌及一部家训外,剩下的就全为奏议(多达185篇)。这些奏议中关于弹劾本朝官员的有55篇,涉及人员61人,主要是贪污事件,当然也有与职务不称的及犯一般性错误的人。
4 体恤使民安
宋朝端州(现属广东肇庆)少数民族(瑶族)出现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叛乱,政府一直对此颇感头痛,只要是有官在此上任,均要准备应对那些不听管教的“南蛮”。而包拯不同,其上任后先是观察民情,想办法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让瑶族的同胞融入到汉人中,把山谷经济转成农耕经济,慢慢地少数民族融入了汉族,加强了民族团结,更加强了地方及中央的关系,肇庆也在这样安稳的背景下更好地发展。元代王睽的《包孝肃公祠记》这样描述:“地方千里不识贼盗,吏无叫嚣,水疍、山瑶熟化奔走,恩威并著,岁仍太和。”此外,《肇庆市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包拯刚来上任就开始计划将城往西移,把之前护城的围墙往西构建。这样可以加大防御的功能,防止暴动,同时为了达到维护治安的目的,还在城中开设了巡逻营。
肇庆地处岭南山区,包拯来后各方面的政治管理制度得到了完善,为这里的经济、文化发展等提供了条件,特别还有利于中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而他的这一种实干、敢干、愿干的精神在古代极为少见。无论身处在哪一个职位,他都对民生极为上心,并且开展各项优化改革,把所遇到的问题一一了解,不管是否属于自己的责任均会实事求是报告给朝廷,同时提供优化的意义,恳请皇帝的特许。在包拯眼中,这只不过是自己当官的责任罢了。
5 务实、国强
包拯一贯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该坚守陈规即坚守,该破旧立新亦毫不手软怯懦。如在官低职微的情况下,包拯仍冒着得罪既得利益者的风险倾向于支持改革派王安石的改革行动,赞同庆历新政的举措。即便是处理平日的琐碎公务,包拯一样将能够方便百姓,利于朝廷,利于国家,既快又好的解决问题作为最终标准。包拯在任开封知府期间,为使百姓能够直接向知府表达想法,申诉冤屈,裁撤了固有已久的门牌司,减少了百姓受门牌司小吏勒索剥削的机会。这在等级森严、繁文缛节无数的古代,可以说是极其少见的,毕竟包拯当时所任的开封知府品级并不低,具有进入“二府”任宰相的资格。
包拯其思想的精髓在于以民为本。他意识到百姓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国家要压缩开支,节约成本,但又不能苛求于百姓。百姓是水,水温柔时能载舟,水反复时能覆舟。在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间,包拯对新政有支持的态度,却也认为新法要张弛有度,要因地制宜,每一项变法均要细细考虑后果方能开展,要安排得力、正直之人去执行。同时,他主张量田均税,这也在后期影响着王安石变法。从这里可以看出,包拯的经济思想对于改善北宋中期的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一定积极意义。
6 执法不避亲
据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包拯在庐州当任之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而据《宋史》卷463《外戚传上·张尧佐传》所载,包拯不顾后果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张尧佐乃张贵妃之父,张尧封堂兄。张贵妃在宫里颇得皇帝宠爱,张尧佐也因这一层关系,步步高升。包拯任监察御史时专负责百官纠弹,其认为宋仁宗一而再、再而三地包庇张尧佐,与大宋法律不合。他大胆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同时还分析了原因为后宫干预了朝政,还有个别大臣有意奉承。也正是这一身正气,赢得后人称赞。
如今,面临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意在言外,语重心长。简单“十八字”标准,就对党员干部为官为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起了更正的标杆。仔细考量,其精神内涵与包拯的“清心直道”不谋而合,正所谓时代在变,真理永恒。造福于民,还要与民相知心,这就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主动、及时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