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工厂:工业遗产开发研究新视域

2018-01-23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场域遗产工厂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

艺术工厂是城市中重要的艺术空间,是工业遗产开发的重要方式,对社会发展、城市再造具有重要影响。虽然在工业遗产、艺术现象、产业现象等研究视域下,学术界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归纳与总结。因此,有必要提出“艺术工厂”作为工业遗产开发研究的新视域,并提出艺术工厂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1 艺术工厂研究现状

1.1 艺术工厂的界定

艺术工厂是指将工业遗产进行艺术改造,填充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内容,将工业文明的标志性空间变成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于一体的艺术空间。

艺术工厂的创意最初在欧美国家出现,标志性的世界艺术工厂包括美国洛杉矶酿酒厂艺术村(the los angeles brewery)、美国亚历山大鱼雷工厂艺术中心(torpedo factory art center)、英国伯明翰蛋奶工厂(the custard factory)、法国圣艾蒂安工厂设计城(Ci té du design)、俄罗斯莫斯科红十字巧克力工厂(krasny oktyabr)等,他们从原来生产食品、电器甚至武器的厂房变成了当代艺术聚集区,既保留了工业文明的厂房建筑和部分机械设备,又经过了因地制宜的艺术改造,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空间。

中国艺术工厂,是随着新世纪以来产业升级改造而诞生的,以北京的798、上海的M50、成都的东郊记忆、深圳的OCT-LOFT等为代表,这些工厂因为产业升级而停产或废弃,经过艺术改造,引入艺术家团队,融入了绘画、音乐、戏剧等元素,用艺术重新激活了工厂,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地标。

1.2 艺术工厂的研究

通过梳理国内外典型的艺术工厂案例,可见艺术工厂已经成为国内外工业遗产改造的重要方式。虽然国内外并没有专门以艺术工厂为主题的学术研究,但是对于艺术工厂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早已有之,主要的研究视域有3种,分别着眼于工业遗产、艺术现象、产业现象。

工业遗产视域下,主要有工业遗产价值研究、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再利用研究两个方向。工业遗产价值研究,主要是分析工业遗产的历史、科技、艺术、社会等方面的价值,阐述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工业遗产价值的评判提供尺度[1-3];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再利用研究,主要通过典型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项目,研究工业遗产改造的具体方法、设计方案等内容,分析工业遗产改造中工业遗产价值的转化,为工业遗产改造提供可借鉴的改造方法和相应的理论支撑[4]。

艺术现象视域下,主要有艺术集聚区形成过程与运转机制研究、艺术集聚区对于社会、城市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两个方向。艺术集聚区形成过程与运转机制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艺术集聚区的集聚过程,从历史的视角研究艺术集聚区的形成过程,或从场域的视角研究艺术集聚区的建构过程和运转机制[5-6]。艺术集聚区对于社会、城市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艺术集聚区与社会文化发展、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改造、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联系[7-8]。

产业现象视域下,主要有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研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与运营研究两个方向。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业集聚及其影响研究,立足于文化经济学、演化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分析产业集聚、空间演化等方面的过程和影响[9-10]。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与运营研究,立足于产业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探求如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良性发展[11-12]。

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于艺术工厂的相关研究,我们发现工业遗产、艺术聚集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方面的研究,对艺术工厂所涵盖的内涵进行了全面且深入地分析,但却没有将这一内涵进行归纳与总结。

艺术工厂是工业时代与文化创意时代交汇融合的产物,作为工业遗产改造的主要手段是当代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方式,作为创意时代全新的艺术空间是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来源。故艺术工厂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并展开系统的理论研究。

2 时代:艺术工厂之根源

工业遗产与艺术工厂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关系的原因是历史局限性。工业遗产与艺术工厂的差异源于实践行为的不同,因为不同时代的实践行为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历史局限性,也就是说工业遗产和艺术工厂分别表现了工业时代和创意时代的历史局限性。

工业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在创意时代表现为,无法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无法促进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工业时代生产力的提升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但是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工业时代最明显的特征是工厂与工业生产,在推动社会发展和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近乎无可挽回的破坏,这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相悖的。另一方面,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为特征的工业生产活动,无法推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无法适应城市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需要,即无法促进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

创意时代的历史局限性表现为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人的创造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一方面,创意时代生产关系变化和生产力提升的目标,由仅仅着眼于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即单纯的提升生产力的发展模式,转化为满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例如,艺术工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出于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的创造力,表现为人在艺术创作、文化生产等方面的能力。购买创意产品是为了获得形而上的文化资本,而文化资本的形成取决于人的创造力,也就是说创意时代人的创造力取代了生产效率,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因此,“工业遗产”与“艺术工厂”的内涵要立足于工业时代和创意时代的局限性,从两个维度来理解:工业遗产是工业时代“工业维度”的丧失,艺术工厂是创意时代“遗产维度”的发现。工业维度,强调工业生产活动在工业时代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工业生产活动作为工业时代的核心特征,在工业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是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力量。遗产维度,强调工业遗产非生产性的价值在创意时代的体现。工业遗产反映了工业时代的历史、文化、艺术、哲学、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工业时代的工业生产活动阻碍了创意时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即工业空间遵循工业时代逻辑的生产活动不符合创意时代的特征与逻辑,致使不在进行生产性活动的工业空间变为工业遗产。创意时代利用工业遗产非生产性的价值展开符合创意时代的工业遗产空间再造,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在创意时代的价值再发现。

3 场域:艺术工厂之入口

以场域为切入角度研究艺术工厂,是因为艺术工厂的空间形态和空间关系具有社会性,反映了特定的社会需要和利益要求。具体的空间形态的建构和空间关系的形成遵循着某个特定的规划,而规划是不同群体权利博弈的结果,是为了满足特定的社会需要和利益要求制定的。

场域是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是指遵循特定逻辑的具体的抽象范围。不同的社会阶层同时在若干抽象范围(即场域)内展开权利博弈。场域的特定逻辑体现为不同场域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不同,“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也就是一种社会能量,这种能量在它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场域中存在和产生其作用,每个与阶级有关的属性都从每个场的特定法则中获得其价值和有效性”[13]。也就是说,不同场域的特定法则不同。例如,教育场域内主导的资本是教育资本,而商业场域内主导的资本则是经济资本。因此,不能将场域简单地理解为字面意的“场所”“地域”和“空间”,也就是说不能将场域等同于某一特定的物质空间。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场域着眼于特定抽象范围内不同社会阶层的权利博弈,即着眼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也就是说不能将场域拘泥于某一特定时刻。

以场域为切入角度研究艺术工厂,不能将艺术工厂等同于艺术场域,有3个方面原因:①将艺术工厂等同于艺术场域,即将场域简单地等同于物质空间,从而使“场域”这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学术话语沦为具有普遍性的“空间”概念,也就丧失了场域一词的独特视角和理论意义;②场域是 “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14]122,而“场域的界限位于场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14]126,因而若将一个具有一定地理性质的概念的艺术工厂等同于艺术场域,势必无法囊括艺术场域的全部范围;③场域是一个“开放式的概念”[14]120,立足于“‘独立于个人意识和个人意志’而存在的社会关系”[14]122。这一理论的提出不是为了界定客观的物质或实践的行为,而是致力于提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14]121。

因此,以场域为切入角度研究艺术工厂,一方面应当着眼于艺术工厂内艺术活动的关系变化,即艺术活动中的权利博弈,研究当代艺术活动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应当着眼于艺术工厂与其他空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艺术工厂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

4 生产:艺术工厂之出口

4.1 空间生产

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研究艺术工厂,应当立足于工业遗产到艺术工厂的演变过程,分析空间中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变化。一方面研究艺术工厂反映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研究艺术工厂对社会空间的影响。

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具有3个特征,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第一,空间是物质的,表现为空间的实践(spatial practice),即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行为改变空间的外在形态。第二,空间是精神的,表现为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即空间表现了人们观念中构想的空间,例如城市规划。第三,空间是社会的,表现为表征的空间(space of representation),即空间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联系与沟通的中介,是社会关系在物理空间中的反映。列斐伏尔基于空间的3个主要特征分析西欧的历史,认为空间一方面反映历史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影响历史的发展进程。这一结论也是新城市社会学的核心观点,空间既是社会关系的中介,也作为物质存在物影响社会空间的发展[15]。

首先是物质的变化。从工业遗产到艺术空间的形态转化是人们通过实践行为对工业遗产改造的结果,一方面通过空间的解构与重构,依照艺术生产活动的需要将空间内各要素重新组合;另一方面通过空间的抽离与感知,在工业遗产的基础上填充艺术元素构建新的景观,即通过营建新的艺术景观使特定的工业元素传递出新的艺术感知。

其次是精神的变化。从工业遗产到艺术工厂,空间形态的变化反映了思维逻辑的差异,工业遗产呈现的是工具理性,艺术工厂呈现的是情感理性。工业时代的工业建筑遵循工具理性,以满足工业建筑的功能需要为出发点,除了设置必要的设施外,一切有关于美的、情感的都被视为是多余的。创意时代的艺术工厂遵循情感理性,以满足人的情感需要为导向,关注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空间的关系,从而最终实现人的精神愉悦。

最后是社会的变化。从工业遗产到艺术工厂,物质的和精神的变化既反映了也影响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一方面是空间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业生产者和艺术生产者是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且存在巨大差异的两个群体,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习性与趣味;另一方面是空间关系变化,表现为外部与内部的关系,即空间内外不同人群间如何看待双方,以及双方如何互相影响。

4.2 艺术生产

运用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艺术生产的时代特征,即艺术生产囿于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功利性,从美学的角度研究艺术生产的美学特质,即艺术生产超越社会现实,所表现出的非功利性。社会发展形式的演变丰富了艺术生产的内涵。一方面,艺术生产是指为了参与资本交换的艺术生产行为,呈现出物质的局限性,表现为艺术生产的功利性;另一方面,艺术生产是指表达精神观念的艺术创作,呈现出精神的超越性,表现为艺术生产的非功利性[16]。

第一,艺术生产具有功利性,表现为艺术生产通过满足艺术消费需要获取利润。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形式,是通过满足艺术消费需要,获取利润的生产行为。艺术生产的功利性是社会发展形式演变的结果。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具有同一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17]9。故只有当社会出现广泛的、大量的艺术产品需要时,才会出现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行为。创意时代,人们开始追求包括艺术在内的更高层级的精神需要。

第二,艺术生产具有非功利性,表现为精神需要的超越性。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式,既遵循一般的经济必然性,又表现出脱离经济必然性的趋势。一方面,精神需要的超越性源于社会生活,无法脱离社会实际而存在,无法超越当下社会发展形式的制约;另一方面,精神需要的超越性高于社会生活,不等同于社会现实,具有超越社会发展形式的非现实性和非功利性。

5 结束语

艺术工厂之根源,即艺术工厂出现的历史原因是工业时代和创意时代的时代更迭,从工业遗产到艺术工厂,折射出工业时代与创意时代的时代差异,反映了艺术工厂的形成和建构的过程。艺术工厂之入口,即艺术工厂研究的切入角度是场域,即从关系的角度研究艺术工厂,着眼于艺术活动的关系变化和艺术工厂与其他空间的互动关系。艺术工厂之出口,即艺术工厂研究的理论工具是空间生产理论和艺术生产理论,一方面,研究艺术工厂反映的社会关系和艺术工厂对社会空间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艺术工厂中艺术生产囿于社会现实所表现出的功利性和艺术生产超越社会现实所表现出的非功利性。

参考文献

[1] AIFREY J,PUTNAM T.The industrial heritage:managing resources and uses[M].New York:Routledge,1992.

[2]朱文一,刘伯英.中国工业建筑遗产调查、研究与保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3]王建伟.北京都市空间中的历史文脉传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肯尼斯·鲍威尔.建筑的改建与重建[M].于馨,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6]周岚.空间的向度:798艺术区的社会变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7] MALCOLM MILES.Art,space and the city:public art and urban[M].New York:Routledge,1997.

[8]何小青.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9] CURTIN M,SANSON K.Precarious creativity:global media,local labor[M].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6.

[10]袁海.文化产业集聚的形成及效应研究: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6.

[11] SCOTT A J.The cultural economy of cities[M].London:SAGE,2000.

[12]傅才武,翁春萌,蒋昕.文化产业集聚区策划与运营[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13]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社会判断力批判[M].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88.

[14]布尔迪厄,华康德.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15] GOTTDIENER M.A marx for our time:henri lefebv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J].Sociological Theory,1993,11(1):129-134.

[16]李益荪.试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要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71-77.

[17]马克思.资本论(节选本)[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场域遗产工厂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遗产怎么分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千万遗产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