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平台

2018-01-23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成果物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七次会议举行

6月4-6日,来自129个国家的600名与会者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出席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大会第七次会议,缔约国通过此次会议,探讨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问题。

会议的一个重要结果是通过了总体成果框架,以便更好地监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执行情况,并对定期报告周期做出相应的修订。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对国际援助机制运作的具体支持是另一重要事项。此外,在会议期间,有29个新的非政府组织得到认证。会议最后一天,选出了12个政府间委员会的新成员,分别为:阿塞拜疆、喀麦隆、中国、吉布提、牙买加、日本、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荷兰、波兰、斯里兰卡和多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上海市中小学武术夏令营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7月1日,来自15所学校的31名学员参加了历时十五天的上海市中小学武术夏令营活动。此次武术夏令营活动,由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承办,学员包括22名男生和9名女生。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东方绿洲之行,校内运动训练,外出参观交流。这些活动让学员们充分感受到了武术的历史气息与其独特的魅力。在东方绿洲,小学员们接受了爱国教育和安全教育;在校内,小学员们提高了武术技能,培养了武术礼仪。此外,令人瞠目结舌的少林功夫,别具特色的射箭体验,自成一格的陈式太极拳,塔沟学校的武术氛围都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7月15日,闭幕式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丁力,上海师大体育学院院长蔡皓,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党委书记霍圣录、院长戴国斌,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部主任吴志坤,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时多主任科员、黄峰主任科员,上海市大学生和中学生体育协会副秘书长顾承锷等出席了闭幕式。闭幕式上,学员们热血沸腾的表演,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诚挚的感言,领导们的肯定与鼓励,都为此次夏令营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夏令营活动,能够进一步增进武术的社会影响,加快校园武术发展的进程,提高武术文化的认同。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供稿)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在国图举办

7月6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首批优秀成果推介会”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陈通、副司长王晨阳,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工作副主任兰静出席活动,抢救性记录工作验收专家委员会代表、传承人代表、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执行团队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活动。

自“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动启动以来,已有约2千名观众在国图影院观影,推介会上公布了展映月期间观众投票选出的三部“观众最喜爱影片”,即《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沈少三—撂石锁》和《杨栖鹤—杨氏家庭泥塑》。

配合展映月,“年华易老,技·忆永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成果展”在国图北区一层学津厅开展。展览以时间顺序回顾了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历程,以图文、影像、装置艺术等形式,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首批成果进行了详尽展示。展览还原了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中口述史采访的典型场景,设计了227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肖像组成的装置作品“技·忆不随年华老”,共同呈现出影像记录与时光流转的交织意象,体现了文化情怀和人文关切。

(节选自非遗头条公众号)

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培训班在杭州举办

7月2日至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杭州主办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培训班。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30多名非遗培训师参加了这次培训。培训班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能力建设、国家层面的非遗政策支持、非遗国际援助、非遗纳入发展政策和方案、非遗纳入教育等课题进行了系统性培训。学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能力建设与遗产政策处负责人苏珊-史努特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任梁斌带队,参观了西泠印社孤山社址和中国印学博物馆,观摩了“来一石名家工作室”篆刻教学活动,并展开互动,体验篆刻艺术。2012年到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亚太地区非遗的保护工作举办了32期培训,覆盖32个国家,直接受益人群达1027人次。这是中国第二次,也是浙江首次举办举办亚太地区非遗师资培训班。目前,中国只有一名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培训师,通过这次培训师的培训,中国将增加一名培训师的名额。

(选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众号、非遗星球公众号)

非遗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培训班在京举办

8月8日、9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主办、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的非遗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培训班在北京会议中心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文化厅(局)非遗处、非遗保护中心的100余名代表参加培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保存,是非遗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多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一直重视记录工作,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出,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情况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

为摸清已有的记录成果情况,促进非遗记录成果服务大众、多层次多渠道利用,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开展非遗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在坚持“应收尽收、专业权威、方便利用”原则的基础上,该工作将先期选取民间文学、民俗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形成已有项目记录成果清单和项目记录工作分析报告,后续梯次推进其他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记录成果梳理、遴选工作。

此次培训班的举办旨在让各地充分理解非遗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的要求和相关规范,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推进。培训采取集中授课、案例分享、咨询答疑的方式,邀请非遗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的专家就非遗建档与调查记录的基本理念、非遗记录成果梳理和遴选工作手册解析和说明、非遗记录成果填报平台建设、成果填报试填分析及咨询答疑等主题内容进行授课。此次培训既是在全国范围开展非遗记录成果梳理与遴选工作前的一次动员和誓师大会,又为后续的工作推进建立了沟通与交流机制。

(腾讯网)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亮相

8月8日至27日,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巡展的开篇首展“文化越古今——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全世界最古老的图书馆——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精彩亮相。

“文化越古今——生活中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上海艺术品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市文化艺术档案馆和亚历山大图书馆承办。

本次展览特别选择了世界文明的标志性文化场馆作为展示平台。亚历山大是地中海的千年古城,是古埃及文明与希腊罗马文化交汇融合的地带;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这里也是无数往返海上丝路的商旅扬帆起航的港口。主办方期望,通过选择有地中海文化中心之誉、建筑规模宏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作为展览的举办地,能进一步彰显“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积极成果,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走向世界。

本次展览以“文化越古今”为主题,分为“生活如画”、“锦被罗裳”、“情趣方寸”和“雅思幽韵”四大展区,精选了一批广受欢迎、有代表性的上海非遗项目,展品涵盖金山农民画、海派绒绣、海派丝绸、戏曲服饰、木版水印技艺、海派玉雕、嘉定竹刻、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130余件展品,集中呈现中国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与当代生活的融合。

本次展览得到了中、埃两国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埃及外交部、埃及文化部、亚历山大省政府、埃及驻中国大使馆、埃及驻上海总领事馆、亚历山大大学和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中国驻亚历山大领事馆、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等单位对展览予以了大力支持。

(节选自上海艺术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

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2018年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举行

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中华艺术宫共同主办的上海市第十届书法篆刻大展,2018年8月16日至8月26日在中华艺术宫举行。

本届大展汇集了从两千多件参赛作品中遴选出的249件作品。入展作者中,不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的参赛者72人,占29%,与上一届比例相当。入展作者中八零后、九零后选手79人,占到了32%,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说明了上海书法事业后继有人。展出期间,还举办了“十届·廿年---上海市书法大展的历史沿革”论坛。

2018年上海市青少年书法篆刻展7月25日至8月5日在上海市文联展厅,这次展出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文汇报社主办,上海书协青少年书法委员会协办。本届大赛共收稿3169件,是去年数量的两倍多。经过初评和终评两轮评审,选出获奖作品49件,入展作品100件,入选作品150件。7月25日在上海文艺会堂文艺大厅举行了2018上海青少年书法艺术奖颁奖仪式,3名青年作者、10名少年作者、3名提名青年作者、9名提名少年作者获得本届青少年书法艺术奖。展出期间,还分别举办了亲子交流会和优秀指导教师座谈会。

(季侃)

“枫林杯”江浙沪2018剪纸艺术大赛作品交流巡回展在三地举行

“枫林杯”江浙沪2018剪纸艺术大赛作品交流巡回展,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手三地有关单位共同举办。6月6日,大赛作品交流巡回展首站展出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7、8月份分别在南京、杭州展出。

本次“枫林杯”江浙沪2018剪纸艺术大赛以“国富民强中国梦,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为主题,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三地人民在创新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和家园生活等方面的成就。自2018年3月起,历时3个月,江浙沪三地选送了剪纸艺术作品共90件,由三地剪纸艺术专家7人担任大赛组委会评审委员,评审出金、银、铜奖作品各10件。

(费毅)

《回归生活——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出版

《回归生活——非遗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作者陈勤建教授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主要学者之一,在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同阶段都提出了许多富有独特见解的观点。本书精选了陈勤建教授十多年来发表于各类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代表性论文。其中既有对非遗保护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也有针对某一特定非遗项目保护的深入研究;既有对非遗保护方法的精辟缕析,也有对某一非遗项目保护的具体策划。兼具理论价值与实际运用的双重价值,是一本在非遗研究方面有理论深度和实际指导意义的著作。

(华东师大非遗保护研究中心)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8)》出版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18)》作为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之一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联合出版。

本书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梳理了2017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振兴传统工艺与打造创世神话研究、创作和传播高地等方面的主要成绩,分析了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考察了非遗保护过程中因缺乏具体标准而形成困境,探索了非遗融入中小学艺术教育和民间手工艺传承的途径,对部分国外的非遗保护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应该在上海地方文化传统中寻找国际大都市发展的核心内驱力,应该构建实现上海地方文化认同的非遗谱系。

本书主要由五大内容组成:传统工艺的保护与振兴、创世神话、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域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反映了以上海文化管理部门、学术界、企业界在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行动和思考。本书系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书稿高屋建瓴地谈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状况,全面反映2017年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主要成绩、重要现象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中国图书网)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在杭州举办

2018年9月1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由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杭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拱墅区委区政府、杭州市运河集团联合承办的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级论坛”在杭州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局参赞张忠志,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杭州市文广新局局长孙雍容,拱墅区副区长孙书评等有关领导出席论坛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外联处参赞张忠志致辞并指出: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的意义在于文化相吸、情意相投、民心相通,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最能代表本国文化、最能表达民族情感,最能体现民心所向的文化宝藏。我们期待各位代表能在论坛中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碰撞出更多的新的闪亮的思想火花和光芒,带来宝贵的知识与经验,思考与启发浙江省文化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陈瑶致辞说,本次论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建设,对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方向与路径,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一步实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对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产生深远影响。开幕式结束后,全体参会代表合影留念并参加主旨发言。

本次论坛为期6天。期间,来自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东欧国家50余名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工艺家,就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工艺与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的传承路径、传统工艺与文化认同、一带一路上的传统工艺、现代影像记录与工艺文化保存等多个议题进行讨论发言,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进行思想碰撞。

(节选自“浙江非遗”公众号)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成果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