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凤,海派旗袍的素年锦时

2018-01-23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龙凤旗袍

何 菲

奉贤路,毗邻南京路的一条窄小逶迤的马路,像贵小姐身边的贴身丫鬟。没有太多风情和气场,却看惯了场面,因此参透不少世情。闻名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龙凤旗袍的工作坊就蛰居于这条路上某幢老式大楼的两个小小单元里。

与我之前的想象不同,龙凤旗袍的娘家看上去并不富丽堂皇,反显得有点寒酸。60多平米的工作坊里,天花板低矮逼仄,光线不很明亮,大晴天日光灯也终日开着。有几个师傅正在赶制旗袍,还有几个资深裁缝出去为客户量身了。龙凤旗袍向来讲求剪裁贴身,这便需要有极准确的量身,精确到人体的36个部位。

时值春节前夕,成品旗袍和中装基本都被老客户在第一时间取走了,带去了四面八方的璀璨场合,迎接属于它们和它们主人的盛筵。而挂在衣架上的配件,订着些许施华洛世奇水钻,平实的日光灯下,亦显得水波滟涟。

这像足了瑞士的手表作坊、意大利的皮鞋作坊、法国的香水作坊和比利时的巧克力作坊……狭小、局促、其貌不扬的空间和养在深闺不为人识的工匠们,往往有着奇迹的表现。走近他们的作品和他们所承载的龙凤旗袍的历史,宛如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这一切,妙不可言。

华丽转身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直至清末民初,旗袍还是属于京派文化的。

清初,流行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袍,发展到清末,早已变得宽大繁褥,不显露形体,且内着长裤。

旗女袍服其实是外套,是强调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功能性的服装,其审美意味是传统而含蓄的。

到了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和裤装,所以20世纪的最初10年穿旗袍者极少,到20年代才略有恢复。30年代,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就在上海。

二十世纪30、40年代是旗袍的鼎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代旗女长袍,可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服装。

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曲线,内着丝袜,开衩处露腿,面料较轻薄,装饰亦较简约,西式裁剪结构与中式精细零部件装饰结合。这时旗袍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类似于西方裙服的新品种。

民国旗袍的诞生并非偶然产生。当时的上海是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虽然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到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可还是可以断言,海派旗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30、40年代的海派旗袍。

在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服装品种上,海派旗袍可说是无与伦比的。无论是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流露出的成熟女人的妖娆多姿,还是汤唯在《色戒》中演绎的年轻女子的玲珑秀丽,都让爱美之人为之迷醉。女人的衣橱怎能缺少一件精致的旗袍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到70年代跌入谷底。龙凤旗袍的第三代传承人徐永良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上海千金和“朱顺兴”

有着众多旗袍小店的长乐路,曾住过无限热爱旗袍的张爱玲。她曾说,再狠心的女人提起织锦缎旗袍时,眼神总归是温柔的。

这个孩童时代就拿第一笔稿费买了一支口红的女子,长大后穿着自己设计的别出心裁的旗袍,游走于沪港的烟火间。她的作品也像是真丝烂花丝绒旗袍,褶子上铺遍了老上海的故事和传说,华美而苍凉。

70年前,作为一家时尚杂志,《上海生活》风靡上海滩。打开这本杂志,如同翻开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社会生活史。

那时的杂志里,都称上海小姑娘为千金。

无论是大人家的闺秀还是小人家的碧玉,都被父母宠得不得了。精明加精致,是上海千金的生活态度。出门旗袍要烫过的、口红眉毛要画整齐的、头发无论长短都要梳好造型,包和鞋子顶要紧了,要搭配适宜的,香水花露水是不能少的;家里的餐具用前要用开水泡过的,喝咖啡喝茶用的杯子要分开的,隔三差五的被子枕头要晒晒的,窗帘要用双层的。平时做做人家不要紧,可周末休息天出门,逛街买行头、喝茶、喝咖啡、吃饭、唱歌、跳舞、泡吧……都要进有牌子的地方。

那时在大家庭里,事情最忙、变化最多的,便是年方妙龄的千金和刚刚从千金脱胎而来的风姿绰约的少妇。

她们分三种派头:学生派、小姐派、风头主义派。

学生派的装束,春天是青布旗袍,平底皮鞋;夏天是白布衫、黑短裙、白皮鞋或球鞋;秋天是灰布旗袍或灰布衫、黑短裙;冬天是藏青色或黑色旗袍,呢大衣或绒线衫、绒棉靴。至于装饰,眼镜、手表、自来水笔似乎是必需品,更有许多人,尽管是到百货公司去买些什么,也是欢喜在手中夹着数册书籍,这种苦心也只好她们自己明白了。尽管学生式样的旗袍和褂子朴素简单,可对于裁剪和制作她们还是喜欢去享誉沪上的“朱顺兴”中式服装店。

小姐派和学生派风格完全不同。她们烫发,抹粉搽胭脂,还得加上唇膏和指甲油。高跟皮鞋,长丝袜,手中的一个皮夹子是绝不可少的。饰物多多益善,最低限度须是金的,能够有珠宝钻石那自然更好。不管什么季节,她们是非穿旗袍不可的。料子要精良,还要有镶、滚、盘、绣等精细的设计和做工,这样的旗袍穿出来才有气质有派头,她们是“朱顺兴”的最忠实粉丝。

风头主义派是介乎前两派之间,既不像学生派“朴实”,也不如小姐派“奢华”,她们尽其可能学步“时髦”。假使看见明星们有一种新奇的装束出现,她们不管自己的衣料是否合适,也得“学步”一下。只要样子相同,即使质料方面不及一点,也足以自慰。当时“朱顺兴”是经常给明星设计制作旗袍的铺子,它的时髦旗袍作品自然成了风头主义派时常效仿的对象。

渐渐的,越来越多的社会名媛纷至沓来,“朱顺兴”实现了她们“人衣合一”的梦。

解放后,行业结构调整,“朱顺兴”和其他4家中式服装衣铺合并,成立了上海龙凤中式服装店,成为海派旗袍手工制作工艺的正宗传承者,至今留有海派旗袍的遗韵。1993年,龙凤旗袍被国家商贸部列为第一批中华老字号企业,2007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师傅

好旗袍必须是量身定制的。而定制真正的传统旗袍,一定要在上海。

上海的旗袍师傅被公认为是最出色的。如果说上海的旗袍美人是最令人心醉的风光,那旗袍师傅们就是风光背后最低调的伯乐。

近百年来,各式女装走马灯似地流转变换,流行服饰大抵不过各领风骚二三载,而旗袍却能一枝独秀,以稍变应万变。盖因旗袍线条简洁流畅,一气呵成,使身材更显修长苗条。一弯曲襟,微微靠身,使三围曲线恰如其分地得以展示,体现出“高贵的单纯”的美学原则,显现了东方女性自然形体美的效果。它的秘实使得内在暗蕴的性感,随莲步轻移缓缓撩拨人心。

优雅而腼腆的气息,实在比华丽、辉煌或者暴露的服装更有魅力。

《花样年华》上映后,曾经沉寂的旗袍生意陡然又火了起来。来做旗袍的女人们叽叽喳喳地向龙凤旗袍的第二代传承人褚宏生描述这样或那样的要求,也许只有这样才够花样,才够张曼玉。一丝不苟的老爷子只需看她们一眼,就知道谁适合穿丝绒旗袍,谁适合穿绿底大花旗袍,谁适合穿素色条纹旗袍……《色戒》热映时,这位九十多岁的老法师一抬眼,又看得出谁适合汤唯的那种贴身短打旗袍。旗袍的样子,是烙印在他脑子里的。

程砚秋说,褚宏生这辈子就是为做旗袍而来的。

上海人形容外表叫“卖相”。褚宏生说,看女人卖相好不好,关键是看她穿旗袍的样子。

褚老爷子眉清目秀,举止文雅舒适,年少时投到“朱顺兴”裁缝店学手艺。当时上海的裁缝店很多,可能赶上“朱顺兴”的却寥寥无几。

“朱顺兴”的老板朱林清1936年创办了朱顺兴中式服装店,将传统中式服装制作技艺,运用到海派旗袍上。解放后,“朱顺兴”与其它4家中式服装店强强联合,成立上海龙凤中式服装店,继承了“苏广成衣铺”特色,成为沪上最著名的手工旗袍制作商店,曾在很长时期内保留着前店后工场的模式。

朱林清是龙凤旗袍的第一代传承人,在上海滩极负盛名。清乾隆末年,上海已出现专做中式服装的“苏广成衣铺”,以苏州的精湛技艺和广州的新颖衣式而著名。至20世纪20年代,“苏广成衣铺”已遍及上海,最多时有2000多家,成衣匠达4万余人。朱林清就出身苏广成衣铺。

朱林清1900年出生,江苏吴县人,自幼家贫,但他天资聪明,勤奋好学,从打杂工开始,逐渐掌握了各道裁剪工序,成为一位出色的裁缝。在经营朱顺兴中式服装衣店期间,创新立意,形成一套完整的海派旗袍制作工艺和风格,玲珑得体的同时又巧夺天工。

彼时,在“朱顺兴”制作面料高档、款式新颖的旗袍,成为女士身份地位的象征。

当年,一等的旗袍师傅不驻家,大都有铺面,既做旗袍也做大衣,而且只做女装不做男装,有固定客户群和一定的口碑、资金。他们既是老板又是设计师还是公关经理,很注重仪表,走出来很登样。这批人后来有一部分去了香港,“上海师傅”的品牌就是他们打出来的。

当时“朱顺兴”的学徒有几十个,从缝纫、绣工、盘扣到量体、打样,一路学下来,一般需要两三年。当其他学徒开始动手干活时,师傅却仍然让褚宏生练基本功。那时褚宏生特别不服气,气呼呼去找师傅理论,几年后他才理解师傅的苦心。原来,师傅是见他灵气高,悟性强,卖相又体面,有心培养他挑大梁。

又过了两年,褚宏生终于出师,老板派他负责给客人量体。师傅当时送给他一条爱马仕款式的老皮尺,搭在他脖子上,这是一个仪式,他一挂就近八十年。

旧时走来的符号

20世纪30、40年代较流行的旗袍做法是:低领、滚边、盘扣。别看看起来很素,其实都是有身份的人家才会做,一般都用真丝面料,全手工,有身价的人都不喜欢用缝纫机做衣服。

褚宏生帮杜月笙和他的家人做过许多衣服,成为东湖路杜公馆的常客,直至解放前夕杜月笙去往香港。前几年杜月笙的孙子从美国回来时,还特意到褚宏生的旧居探望过他,走时又订了几套衣服。

人总是念旧的。杜月笙,旗袍,上海师傅,是从旧时走来的符号。

在褚宏生眼里,影星胡蝶的身材是最适合穿旗袍的。他第一次见到胡蝶,是在这位“电影皇后”刚刚演完《歌女红牡丹》的时,他去她家为她量体。

电影中的胡蝶总是浓妆艳抹,高贵矜持的,可褚宏生眼前的胡蝶却穿着素净的淡蓝旗袍,素面朝天,浅笑嫣然,没有一点架子。

胡蝶对旗袍的做工和样式十分讲究,很喜欢复古式的花边,或者稍微有点滚镶,兴致高涨时还会自己设计。她很喜欢短旗袍,但又怕不够端庄,于是动脑筋在下摆缀上三四寸长的蝴蝶褶,袖口上也相应缀上这种蝴蝶褶。胡蝶穿的这种旗袍,时人称之为“胡蝶旗袍”。后来,胡蝶去杭州为著名的西湖绸伞试制成功庆典节目做广告,期间她穿着的真丝旗袍就是出自褚宏生之手。她手持西湖绸伞游玩、拍照的样子被画成了那个年代广为流传的宣传画,成为“摩登新生活”的时尚范本。

褚宏生记得那条翠绿色蝴蝶图案的软缎旗袍,穿在她身上美得惊心。至今,他都留着一件翠绿色蝴蝶图案的软缎旗袍,怀念胡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经常找褚宏生做旗袍的还有陈香梅。这个出身于书香世家的知识女性,有一股强大的气场,兼具大家闺秀和现代女性的风范。她对料子最为讲究,喜欢选择伸缩性好的重磅真丝。

白光的手臂又白又美,她爱用深色缎面,让褚宏生把袖子做得很短。

一般太太小姐们做旗袍,比较注重料子,交际花则更看重式样。

那真是花样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来做旗袍的人不多了。刘少奇夫人王光美有次出访东南亚某国,外事办介绍褚宏生为她做旗袍,从那之后,众多外使夫人纷纷慕名而来。还有一些有出访任务的地方领导和社会人士也来找褚宏生做旗袍。在褚宏生眼里,王光美是有旗袍情结的。她青睐大方古典的花色和单色素色的料子,有时也爱挑选条纹的料子时髦一把。

退休后褚宏生没有回吴江老家,虽然膝下早已儿孙绕膝,境况富足,可他更乐意一个人住在上海。因为上海人穿的旗袍里,存着他所有珍贵的记忆。

一言难尽的梦

自诞生起,旗袍始终是一种一言难尽的衣服。

电影《梅兰芳》里,导演陈凯歌给章子怡做旗袍的过程可真够龟毛。原本用的是台湾面料,完工后他不满意,几经辗转他找到一法国面料商,那种料子极吊诡,看上去既厚又薄,盖因糅合了许多古怪成分,染色效果是国内达不到的雅静至极。两千多元一米,空运了40来米,总共做了12件,用了8件,造价10万多元。有件旗袍上他想配铜色珍珠扣,但淘不到,有个搞化学的朋友教他把玻璃扣在高温下嵌入颜色……片中,孟小冬的旗袍都简单得没法再简单,有一件甚至连扣子都没有,这恐怕也是最妖娆的地方:人衣合一,衣服里几乎宿有人生。

斗转星移,旗袍沉寂了几乎半个世纪。

从二十世纪30年代的黄金年代开始,海派旗袍一路经历了70年代的衰落,80年代的复苏,到90年代再次兴起,龙凤旗袍在漫长岁月里经历并见证了潮起潮落。

每个中国女人依然还是做着关于旗袍的海上旧梦。

其实真正的好旗袍不是给好身材女人穿的,而是让身材不佳的女人穿起来也显得不错的旗袍。这正是上等旗袍的魔力:让并不完美的她能在旗袍的呵护帮衬下,做个沉静而自信的女人。不久前,龙凤旗袍接待了一位客人:她是个肩膀歪斜、有严重身材缺陷的老华侨,想做一件正宗的海派旗袍,然而跑了上海三家店也没做出满意的效果,当她找到龙凤旗袍时已经不抱什么希望。

当家大师傅徐永良接待了她。他并未当场拍胸脯承诺什么,而是仔细分析了她的形体特点暗自琢磨比划。一周后,老华侨拿到一件十分妥帖满意的旗袍。

究竟哪种身材穿旗袍最有样子呢?徐永良给出了最严格的标准:胸围2尺5、腰围2尺1、臀围2尺7。太胖或太瘦,都会破坏线条美。唯有这种身材,才穿得出“前突后翘、比例匀称”的效果。

徐永良,中等身材,剑眉星目,一望可知是个聪慧务实之人。他1965年出生,江苏常熟人,出身裁缝世家,从小耳濡目染个中技艺,十几岁就开始跟父亲学做旗袍,盘扣手艺令当时龙凤的师傅们都刮目相看,放心地将一些细碎活儿交给他做。

1985年,徐永良顶替父亲进了上海龙凤中式服装店。他帮杨澜、范冰冰等女明星做过旗袍,为姜昆做过中装,为不计其数的领导人缝制过出访国外的中式礼服。他还研制出了300余种花色盘扣,突破了龙、凤、孔雀、福、绿、寿、喜、吉祥如意等传统图案,把一个旗袍的配件发展到工艺美术作品的极致。

我见到徐永良时,他正站在桌边裁剪一件水红色真丝旗袍。传统旗袍和改良旗袍的最大区别在于袖子,龙凤自然承袭了传统做法——连袖,这是很考验裁缝实力的。

料子娇贵,他小心翼翼动着剪刀。他说,对裁缝师傅来讲,织锦缎是最好伺候的面料。质地挺括、不易变形也最好剪裁。最难伺候是真丝和天鹅绒,完全没有骨架。黑色天鹅绒料子,同色的丝线一针下去就沉在里面看不见了,只能凭着手里的感觉走。

徐永良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对徐永良来说日子并没有什么改变,还是一样做衣服,该有的步骤一步不能漏,该缝的针脚一针不能少。

在龙凤旗袍的工作坊,我见识了濒临失传的苏广成衣铺镶、嵌、滚、宕、盘、绣的传统工艺,各式各样通过手工镂、雕、绣形成的图案,以及寓意吉祥的盘扣。

制作一件纯手工旗袍,先是要进行面料和底料的选择,之后要浸水、定型直到完工。一件量体裁衣订做旗袍,因为工艺不同,制作时间一般为一周到三周。

龙凤旗袍从选料到剪裁,每个工序都非常严格。采用苏杭丝厂的上等丝绸、织锦缎等,料子轻盈柔软、颜色高雅调和。为了发挥好料子的使用,让旗袍更贴身,裁缝师傅要精确测量人体36个部位的尺寸,随后按照缩放比例和长期经验进行剪裁。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袖形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龙凤旗袍的盘扣可谓艺术品,制作时的力度和精度要求相当高。一件旗袍上的盘扣往往要花费一天或者几天时间。根据客人的年龄、出席场合等搭配:春节配如意扣、凤尾扣,老太太生日配寿字扣,年轻女性配兰花扣、盘香扣……梅兰竹菊系列、福禄寿喜系列、龙凤鸟卉系列,称得上是旗袍中的一绝,给人艺术的享受。

滚边亦是一丝不苟。按传统工艺,达到“寸金成九珠”的效果,即一寸长度里有九针,这是龙凤旗袍严格恪守的准则。细密饱满的针脚,绝对的平整服帖。一件旗袍要缝多少针是无法统计的,但线大概花175米。

镂、雕等绝技的运用水平亦宛若天成。手工镂雕出龙凤、如意、蝙蝠、花卉等各种精美图案,然后贴缝在旗袍或中式短袄上,这使旗袍在实际衣物之外,更成为一件工艺品。

至于绣,专门送去苏州,请手艺精湛的苏州绣娘绣出精美的苏绣作品。

每件龙凤旗袍由一位师傅全包。一针、一线、一人,绝不采用流水化操作。快则三四天,慢则两三周。客人当场试穿,不满意立刻改。刘少奇夫人、邓小平夫人、董建华夫人都曾量身定制,更有不少上了年纪的海外、港台回头客,每年都会专程造访“龙凤”。

几代人的努力,使龙凤旗袍的卓越品质得到广泛认可,也使得有旗袍情结的客人们几十年独沽一味。它也逐渐成为公众心目中海派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留住文脉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展区。江满宗师傅的盘扣技艺引起了中外游客的啧啧赞叹,从他细长灵动的指间诞生的那一个个小花扣,堪称精美工艺品。

然而很多时候,这样精工细做出来的作品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有着不为人知的辛苦。

当下,再没有比旗袍更尴尬的衣服了。

虽然几乎所有中国女性都做过关于旗袍的梦,可除了明星、主持人、公众人物和社交名媛,当代职业女性能穿旗袍的场合寥寥无几。婚礼是个机会,然而旗袍也仅仅是几套礼服中的一套,很少有人会为了这片刻的登场机会一掷千金。女人盛装在旗袍里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有如鲜花被供养在花瓶里即使再优雅,也依然缺少生机。

如今,为生活打拼,在岁月里成熟,承受着工作、生活、情感重压的女人们,早已不那么优雅福泰。就连徐永良都说,他几乎不帮妻子做旗袍的。结婚至今,只做过一件中式棉袄和一件简易短款旗袍。没有衬里,是夏天可以随意穿出去的那种款式。而正式的旗袍,本身就价格不菲,还要搭配鞋子、包和首饰,这么一套下来非得有正式场合才能穿,对于普通百姓,哪来这样的场合。

早些年,当龙凤旗袍还开南京西路942号时,每天上午10点,总经理陈月琴都会准时打开商铺大门,摆放样衣,十几年如一日。

陈月琴在龙凤服装店工作了三十多个年头。2004年,财务出身的她接手龙凤,一直在为这个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绞尽脑汁。

那时是前店后铺。亮堂的店面后面架着一架木楼梯,摸上去,是一间阁楼。一米六五的高度,不足十平米,三台缝纫机,四五个师傅一人一张桌,堆满了各色料子。丝线、划粉、木尺、顶针箍、连着水管的专用熨斗,粗壮的裁缝剪刀等家什铺陈开来。阁楼里没有空调,只有一扇小窗透气。

后来店铺分离。铺子搬到了奉贤路,工作条件有所改善。

如何让手工业老字号不至于在现代商业中消失,陈月琴尝试了多种造血手段:不仅在样式上思考创新,在经营模式上,采取与日本KANATO(以男式正装为主)的联营模式,吸引夫妇、情侣定做购买,甚至在宣传营销上,也不断做出尝试。

然而这一切,都需要资金。

在民俗和服装专家看来,真正的旗袍一定是纯手工量身定制的。龙凤纯手工旗袍的价位在2000—50000元一件。面对批量生产的几百元一件的旗袍,龙凤有些无可奈何。价格虽属中高端,可人力有限,不可能承接大批量定单,即使生意络绎不绝,年产值仍不足200万元。资金的缺乏妨碍了企业进行人才引进和面料改良。

和所有老字号一样,“龙凤”也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尴尬。

如今,“龙凤”的裁缝师傅只有十几人,都有着二十多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他们的薪资水平,在人才市场上显然缺乏竞争力。这样清冷寂寥的纯手工活儿,若不是有十分的热爱与执著,谁能守得住理想,耐得住寂寞,屏得住诱惑呢?

为防止技艺失传,“龙凤”采取了多项保护措施。比如将传承至今的各种款式制成相册、拍摄样本照片,将各种盘扣做成实物等,还专门开辟出传习所用于培养传承人,专门的传承人以帮带的形式培养新生力量。传习所的牌子,一块挂在龙凤旗袍的工作坊,一块则被挂在了逸夫职校。每年都会有些安静、手巧的学生到龙凤实习、工作。当然也只有能真正沉下心来的孩子才能做好旗袍,体会到旗袍艺术的精髓。

留住人,才能留住艺,留住文脉。

一直以来,政府都给予龙凤旗袍有力的支持。

1993年,龙凤旗袍是第一批被国家商贸部任命为“中华老字号”的企业,2007年,还成为了第一批静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第二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龙凤旗袍实体店从南京西路泰兴路迁移到陕西北路新店时,陕西北路路口已经挂上了“中华老字号一条街”的铜牌,而和龙凤比肩的,是同样够份量的老字号“亨生”。

这次迁移,是政府对于老字号商业力量的一次重新整合和强化。搬到陕西北路后,房租只要正常的50%左右,店面却扩大了近一倍。

在龙凤旗袍新店里,陈列了不少时尚典雅的新品种。有带着中式花纹的抹胸小礼服、有在真丝面料上手绘的改良旗袍,还有近年来在东南亚和港台地区流行的喜褂,件件美得惊人。

在现有条件下,“龙凤”还对面料进行了创新改良。

比如真丝烂花丝绒系列。在轻柔的丝绒面料上设计好花型,然后将花型所在处保护起来,放入专门的药水中,让未经保护部分的丝绒“烂”去。处理完毕后,剩下的就是精美绝伦的“烂花”旗袍了。这种面料透气轻薄,风情万种,甫一上市就得到了旗袍发烧友的热捧。

龙凤带着自家的旗袍和第三代传承人徐永良曾“坐镇”法国卢浮宫,代表中国、代表上海,参加世界第17届遗产展。这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艺术第一次进卢浮宫,老树新枝,分外妖娆。

自从上了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后,龙凤旗袍的生意越发好了起来。节目中,突出展现了清明上河图定位花旗袍、印花青花瓷旗袍、剪纸画旗袍、手推绣牡丹花旗袍、香云纱苏绣梅花旗袍等几款龙凤看家旗袍的风采,不仅给人以历史感,还带有一丝穿越的味道。

隐秘的愿望

影片《我,机器人》中,老板在一间两千平米的书房内只放置了一张桌椅,从门到桌子的步行距离制造某种高贵而神秘的感觉,这就是奢侈品牌带给人的心灵冲击。

“龙凤”的师傅们其实始终有个隐秘的愿望:将“龙凤”打造成类似LV、香奈尔这样的国际奢侈品牌。他们在奉贤路旧大楼的两个小小单元里,在兢兢业业的一针一线中,怀揣着浪漫主义情怀,瞻望到了龙凤无比美妙的未来。

然而这个梦,没有四代人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

奢侈品牌源自高超的工匠为皇家贵族提供定制产品,其后延续传统,打造血缘的传承性及美学价值上的一致性。复杂的原料、美轮美奂的包装,出现的任何元素都必须深思熟虑,细节设计不仅要精美,更要强调高品质华丽。一款高端香水推广的精致程度让人惊叹,从概念到最后上市需18-24个月,玻璃瓶子必须是经过特殊设计、定量生产的,盒子内支撑的皱纹纸板不允许是白色,必须和外包装颜色一致。所有细节都必须精致完美。

而国内的奢侈品牌,普遍缺少设计理念、个性化定制、品牌包装推广、视觉风格等要素。

如今“龙凤”的师傅们,不求大众能懂得海派旗袍的精髓,因为对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旗袍只是她们生命中的昙花一现。他们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在当下躁动的社会里,给快节奏的年轻人提供一种安静、安宁和优雅的心境,沿着对街一路多情的梨花走上一段长长的距离,让她们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

或许每个旗袍师傅都会幻想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会恒久璀璨,永远流传,可就个体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未璀璨就已近迟暮。也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风华正茂时就选择了忍受并享受这无涯的孤独。这,也许就是他们与旗袍的一世情缘:浓墨重彩的底料上镂雕着云淡风轻。

猜你喜欢

龙凤旗袍
始至今
曾四斤:一年卖出2000万的旗袍『掌柜』
传统龙凤纹在当今首饰中的应用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龙凤双胎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花样年华》里23套旗袍没有夸张,三十年代的上海滩就是这样
我来说说旗袍美
旗袍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