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都市社区传统节庆活动探索与实践

2018-01-23周笑梅

非遗传承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节俗长宁传统节日

周笑梅

长宁民俗文化中心从2004年起坚持开展现代都市社区传统节庆活动,历经13年,现代都市社区传统节庆活动从初步探索到熟练操作,再到自主深度发展,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化、建设精神文明的一个响亮的民俗文化阵地品牌。

“三民”(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各民族各地域又各有特点,虽然我们可以确定以江南民间民俗文化为地域特点,但是如何让这些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的民间传统生活百态在现代化大都市社区生活中再现风采,是摆在我们民俗中心面前的一道坎。凭借对长宁当地民俗民风的了解和长期开展群文工作的经验,在老馆长兼支部书记徐剑清带领下,民俗中心从此以都市民俗节庆系列活动作为自己的特色阵地文化品牌,以江南传统节庆习俗为媒介,串联起手工艺、舞蹈、美术、音乐等民间艺术形式,确立了品牌的宗旨:让中华民族悠远的民俗文化浸润当代社区,让传统文明成果渗透在老百姓日常生活。都市传统节庆活动在现代都市社区通过演绎传统,让忙碌的现代人感受中华文化,领略传统节俗内涵,拉近旧俗与新人的距离,让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

做一个节日活动,树一个节俗品牌。经过一轮12年的探索,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形成了春节元宵《生肖纳福锦绣春》、上巳节“曲水流觞,佳人有约”、端午节“民俗风端午情”、乞巧节“七夕·爱”、中秋节“月常满人长宁”、腊八节“腊月风和·粥香情浓”节日品牌,每个品牌都是一个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包含节俗体验、文艺演出、馆办团队表演、手工艺展示、美术书法展览、节俗知识讲座等。

在我们开展都市民俗节庆系列活动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来自农耕文明的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节日习俗和民间信仰类仪式不能照搬不变地在现代都市社区生活中呈现,在春节、元宵、上巳、端午、七夕、中秋、腊八这些传统节日活动举办过程中,我们终于探索出革新节日习俗,使其在包含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适合在现代都市社区开展,通过节庆活动,让百姓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仪式中接受传统文化,普及传统节俗文化所包含的文化意义。这就让来自远古农耕文明的节日习俗平稳地降落在现代化都市社区的水门汀地面上了。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依据节俗内涵,强化节日体验

维系、推广与深化节日主题,最需要寻找的是与时代的结合点,以便实现传统节日的创新性发展。在创造与创新的过程中,既要来自传统与传承一以贯“守”,又要随时随地为适应时代而“变”。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一年里最华彩的乐章。传统的春节是佳节更是“家节”,在中华儿女心中是全家团圆,是浓浓亲情,是欢声笑语,是声声爆竹,是春联对对,是大红的“福”字儿,是一桌美味丰盛的年夜饭。

但是在现代都市,要走的亲戚少了,大家习惯了从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到现在的微信拜年。对年夜饭的记忆淡了,从年初到年尾好吃的任何时刻都能端上餐桌。对挂灯笼贴对联兴致少了,因为现在居住空间装潢设计精美,很多家庭没有给对联更新预留位置。最大的春节活动难题还有,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到了春节就变成了空城,人少。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民俗中心把春节活动项目的重点放在了“上海打工者”的身上,活动重点的开展放在春节前,活动地点放在了火车站、地铁站、机场等归乡人群聚集地,这也使得我们举办的春节活动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活动,从腊月廿三到正月初四都是“纳福锦绣春”的春节系列活动时间。特邀长宁非遗项目撕纸传承人华兴富开发了年俗窗花,每年送给社区百姓和归乡人员。在“年俗生肖窗花”设计中,考虑到便于在现代窗玻璃上静电黏贴,更适合现代人贴窗花的习惯,而且图样设计上饱含春节习俗文化内涵。同时举办寒假“年俗生肖窗花”培训班,生肖艺术作品展览、心愿春联征集书写赠送活动等,给社区居民和准备归家过年的人带上节日的气息和浓浓的祝福。另外,在大年初一和初四,与大型商场联合开展“开门红”和“送财神”行街表演,展示我们培训扶持的民俗舞蹈团队。近两年因为公共场所秩序管理的要求,公安不再批准我们进行参与人员众多的行街表演,所以我们以“快闪”的表演方式举办活动。参加表演的都是社区老百姓,过年期间参与热闹有祈福含义的表演,演员们感到能给一年带来吉利,参与者开心。在商场新年开业第一天举办活动,顾客商家更加感到吉利和祥和,所以备受老百姓欢迎。

在民俗中心主办或者承办的元宵活动中以团圆欢笑喜庆为基本特征,一直坚持把长宁地区特色元宵上灯活动与传承元宵节俗文化特色活动包汤圆、打灯谜、民俗行街表演、扎灯笼比赛、扎兔子灯课堂、民间手工艺大展示等民俗活动相结合,根据活动场地和各种规范化要求不同,因地制宜,坚持不懈地开展长宁人民闹元宵系列活动,这是民俗中心坚持时间最长,从未间断过的民俗节庆活动。民俗中心开展过的传统特色闹元宵系列活动,上灯仪式、民俗行街表演最受欢迎。长宁元宵节上灯仪式源自古时元宵时要举行灯祭,是在上海西郊地区流行的元宵节制作高高灯塔的习俗,祈求好日子如高高灯火蒸蒸日上。民俗中心在策划长宁元宵节活动时,针对上海西郊“竖塔灯”的习俗做了专门的访谈,在很多老年人的记忆中,对在北新泾关帝庙和虞姬庙元宵节庙会的“塔灯”还都是记忆犹新的,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民俗又呼应了中国元宵花灯的习俗,应该保留。所以在第一次元宵节活动就把高大的宫灯作为特色亮相在新泾公园,吸引了众多百姓的参与和好评。为传承“十三上灯、十五正灯、十八落灯”的民俗传统,民俗中心职工因地制宜进行探索,最后利用民俗文化阵地建筑特点确立了楼顶上灯的活动形式。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居民们聚集在民俗中心的小广场上,心中怀着对幸福的祈祷,跟随着音乐祝词,目送红灯冉冉升起,之后的掌声和欢呼声就是对这样一个传统仪式回归最好的褒奖。

二、保留节日内涵,革新节日演绎

毕竟同一节日在不同时代都会伴随新习俗的产生与旧习俗的消失。因为很多农耕文明时期的传统节俗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生存环境的改变,已难以呈现在当代,有些传统的习俗也不被当代人所喜欢。我们在活动策划的过程中,在充分保留节日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节俗活动进行新的演绎,以吸引现代人参与并在现代都市社区环境下可以实行为原则,让传统的节日习俗在现时代的人群中重新焕发活力。这部分工作是我们13年节庆活动探索中用功最多的部分。

“民俗风,端午情”端午节体验活动是民俗中心在2004年就开始推行的端午习俗体验活动,现在每年的民俗中心端午节举办的“赛旱龙舟”、“抛彩粽比赛”、“屈原为你点雄黄”三大特色活动,都是民俗中心“开发”出来的。现代都市社区不可能举办龙舟比赛。没有龙舟赛,民俗中心职工的心里都感觉端午没了风情。在现代都市的水泥地面上,要呈现端午赛龙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怎样保留赛龙舟精神内涵、又能够用创新的形式将活动演绎出来,就成了文化工作者的难题。在分解赛龙舟活动后,保留了一些核心元素,如“船”的物质形式,团结协作、互相竞争的精神内核等。于是照着龙舟形式,运用民间扎灯笼的手艺,民俗中心职工中的能工巧匠制作了旱龙舟,旱龙舟比赛就应运而生了。最开始是由两名表演人员手提拎把,边走变扭,利用动作幅度和拿桨划船的动作意会划船竞技的形态,分组划旱龙舟赛,围观的群众呐喊助威,争夺第一名的好彩头。在热闹的比赛中,体现了龙舟赛的团结、奋进、协作等精神内涵。参与者相互协作、共同奋斗,开开心心地将端午节活动推向高潮。

演绎节日内涵的成功案例还有“腊月风和·粥香情浓”腊八节俗体验活动。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居民中来自祖国各地。在一次社区党员活动中发现腊八粥各地的做法、配料并不相同,我们便产生了把各地的腊八习俗展示出来的想法。我们请社区的党员与上海阿姨联手,把各地的腊八粥做出来,每次做6-8种,然后举办各地腊八粥所用食材展览,并把各地的腊八粥陈列在舞台上,将参加比赛的选手的眼睛用“品粥大师”眼罩蒙上,为选手端上一碗粥,选手品尝后指出有什么食材,是哪个地区的风味腊八粥,猜中者获胜,活动主要面向学龄前小朋友和外籍朋友。在腊八节期间,有很多外国朋友会到我们民俗中心,他们对中国的筷子总是情有独钟,我们把腊八食材混合在一起,在选手面前摆出8个茶杯,每个茶杯需要用筷子捡出腊八食材,最快者获胜。易操作,安全卫生,又有浓厚的节俗内涵,自从举办就深受欢迎。

三、顺应时代发展,体现都市气质

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里,内涵会发生改变,最典型的就是七夕节。最早七夕节源于古代先人对于天体日月星辰的崇拜,又称“乞巧节”、“七巧节”,节日中包含了牛郎织女七七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节俗就是乞巧,包括穿针乞巧、拜铸乞巧、喜蛛应巧、投针应巧、观影占巧、吃巧果等;乞美,七夕节女子除了展示心灵手巧,也会进行一系列的乞美活动,包括染指甲、树叶洗头、露水沐浴等。拜魁星,民间普遍认为七月初七是掌管文人考命的魁星的生辰,所以读书人有在这天拜魁星的习惯,结合七夕的其他形式,也形成了拜魁星拜织女的节日习俗形式。其他还有乞子、晒书晒衣等。

“七夕”节日习俗的演变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在多年的节俗活动中体会到,2007年前七夕节没有得到都市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广泛认可,只是近年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宣传中国情人节。2008年,随着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和商家的联合炒作,七夕节日中牛郎织女元素升温,情人节主题大受欢迎。对于这个时代赋予的“七夕·爱”节日内涵,我们组织了研讨,大家认为丰富新的节日内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现代人精神生活活跃的体现。既然探索现代都市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中心就要不仅了解传统节日习俗,更有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在多年的节庆策划中,不仅仅是介绍并演绎七夕传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投针验巧、投壶、颂诗赛诗等)的主打风格,而是就着这样一个浪漫的节日让传统与现实体验完美的亲密接触——让单身青年男女相遇在民俗中心听听评弹、品品香茗、弹弹古筝、赏赏皮影、跳跳莲香舞,为未婚青年男女在这一天举行“相亲会”。在北楼老街伴着吴侬软语的评弹和充满地域风情的江南丝竹逛逛“集市”,不亦乐乎。2015年七夕与民乐器推广季结合,推广民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出整套侗族大歌表演,并设计拦门酒环节,让民众充分体验和参与到传统文化中。

七夕节在当代的复兴,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回归,也在于当代人对于爱情美好向往的追求。通过民俗节日表达对爱情的理解,满足了当代社会的需求,丰富了都市人的文化生活。在节日体验设置中,充分考虑年轻人的精神需求,通过不同形式传播美好的爱情婚姻价值观。如2015年七夕节活动与精神文明办合作,推出展览,围绕“家”与“情”的概念展示各个时期的结婚证及嫁妆,并请金婚老人上台分享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示良好“家风、家训”。这一系列活动使得传统节日不仅仅是节日体验,还彰显了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极高的社会精神建设意义。

四、复原传统节俗祭礼,营造节日仪式氛围

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由来已久,但最常见的主题是敬天孝祖、明德保民,无论节日的名称和内容怎样随着时代民意调整和变化,祭祀礼仪都一直在节俗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很多节日的由来与祭祀鬼神的民族信仰有关,可以说民族信仰是传统节俗文化的重心。如敬天祭祖是春节的首要主题,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祖先展开。长宁民俗文化中心在组织民俗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复原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信仰力量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感,从2007年开始,尝试在中秋节举行祭月礼,从2014年开始尝试在上巳节举行祓禊仪式,得到了参与群众的广泛认同。

我们的做法是先由演员以带妆表演的形式演绎文献记载中传统节俗礼仪的过程,向参与群众讲明节日的内涵和祭礼的程序和意义,在祭礼的最后阶段创作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新式祭礼祝词,由演员带动群众行节俗祭礼。例如我们在2007年中秋节的夜晚举办“月常满人长宁”中秋节俗体验活动时,第一次正式举办了祭月活动,在国泰民安主题下拜月祭文是这样的:“丁亥中秋,况逢盛世。咸集万家,拜月新泾,正冠理服,爵酒一觞。告于明月,恭祝诸君:维我民族,汗青永记。文物浩瀚,彬彬盛矣。先贤奋进,世道康宁。今宵团圆,感念祖恩。继之承之,播之传之。斯为国粹,千载绵恒。兹呈斯文,敬拜素额。祈佑家邦,祚民以安。增辉吾辈,孝先贤德。长宁儿女,业绩显彰。”当时举办这样的祭月活动,虽然是传统习俗,但是祭台上有香烛果酒,主祭等人员都身着汉服,场面庄重。在中秋明月的映照下,现代都市民众与先人的情感交融着、共鸣着,活动结束了还有好多人双手合十伫立好久。此次成功的拜月仪式,让参与活动的市民观众体验了中国传统节日中信仰的神圣力量。

在我们进行民俗节日活动的第十二年,中央文明办下发《关于2017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指出“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重点,坚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载体、创新形式,宣传普及传统节日习俗,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注重家国情怀和人文情怀,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全国城乡基层广泛开展。”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进行民俗节庆活动的信心。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推出更多介绍节日文化的群文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礼敬传统节日、弘扬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节俗长宁传统节日
理想之城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以夏至节俗为中心的考察
赞长宁地震台
西班牙节俗及语言文化
2017上海自行车联赛·长宁天马站雨中酣战顺利落幕
伪满时期东北文学的节俗书写
长宁“四医联动”机制推动医疗保障的发展
简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节令诗